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8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最后一个:《意大利挥手向法国告别》

[复制链接]

59

主题

0

好友

6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10: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能听到伯莱兹和诺诺已经很不容易了)

意大利挥手向法国告别

  Pierre Boulez。一个神话人物,对于欧洲的音乐社会,他象征着一种音乐理想的正统。但是今天,他不是个缔造者,而是个代言人。他揭示的是“正统的音乐理想”在意大利的存在状况。
  
  毫无疑问的,意大利的当代音乐和法国的正统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1952年,Darmstadt的夏天,让我想起遥远的法兰克王朝。那一年,就已经预示了当今欧洲的音乐版图: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回顾二战以来意大利的风云人物,除了giacinto scelsi以外,无不和Darmstadt关系密切。Luciano Berio, Luigi Nono,Bruno Maderna, Franco Donatoni, 等等,等等。这些人建构了意大利学院音乐的主体,为Darmstadt的音乐理想的滋生繁衍编织了温床。而今天的Ivan Fedele算得上是在这张温床上生根发芽,滋生成长的一棵新树。
  
  谢幕的时候,作曲家和Boulez一同出现在台上,原本昏暗的灯光顷刻间变得熠熠夺目。欢呼掌声,让这个原本名未见经传的已不算年轻的作曲家手足无措。这是巴黎音乐城关于这个作曲家的三场专题音乐会的第一场。能够在音乐城上演自己的作品一定是全世界新音乐家的梦想和在世时的终极目标,因为就算是Webern这样的巨匠都几乎没有听过自己作品的实际演奏。这也许有些俗套,但我猜想那一刻,他一定在重温他的前半生。
  
  那是1981年,28岁的Fedele找到了在罗马执教的Franco Donatoni。一个从Darmstadt返回的“消极主义者”。Boulez在音乐会的上半场安排了两首Donatoni的曲子:为12件乐器作的Tema和19件乐器组作的。Donatoni是个迷失者,他找到了和频谱主义相类似的美学理想,一种把音的序列微观化的技术手段,但是他终身都不曾用自己的作品为自己获得该有的名望和势力,因为他从来不确定自己找到了一种方向。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Gérard Grisey的vortex temporum的时候表露的惊奇,而其实Donatoni在60年代末就已经写出了类似的作品。音乐会上演奏的两支曲子显示了他极为多样的面貌和花招,传统乐器的新音响效果,用大块的音响割裂的密集音群,全面控制的各种元素序列,我们津津乐道的大多数现代音乐元素很早就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我们对Donatoni缺乏了解的唯一原因是他的全无野心。我查了巴黎音像资料馆的收藏,发觉除了我早先就听过的la souris sans sourire以外,那里也没有更多他的作品的录音收集。所以我们对Berio和Nono顶礼膜拜的同时时,忽视了Donatoni的存在和成果。他写出了同样了不起的作品,但是同Berio相比,罹患自闭症的他对音乐界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今天的主角,他的学生Ivan Fedele则是个完全不同的人物。相比之下,Darmstadt的继承者除了henze以外无不陷入极端的主观世界。比如Stockhausen, Boulez, Amy,Berio和Donatoni。他们偏执于感官素材的解构和用逻辑产生的方法论对主观体验的描述,而他们的后辈却热衷于人类总体文化资源的兼容。比如Fedele。相比Donatoni精纯的表述语言,Fedele无疑更为兼收并蓄。我惊异的发现与其说Fedele是Darmstadt的传人,还不如说他和Stravinsky更为相似。音乐会上的那部Ali di Cantor就是对二十世纪音乐文献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总结。我找到了Debussy的大海式的和弦,Schoenberg式的十二音序列在键盘乐器上一闪而过,在马勒式的庞大的管弦乐架构下,Bartok,Messiaen,Dutilleux,Cage甚至史前的Haydn,alestrina都面目可辨。至于演奏者的位置呈扇形排列成四个部分的几何学和音响工程依据(这个是参考了Georg Cantor的数学理论)我们这些外行人也就不用理会了。
  
  无论如何Fedele告别了Darmstadt风气对他的影响,他突破了狭小的主观世界,找到了更为富饶的资源。当他终于离开了这方天地的时候,他挥手向Donatoni致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 23:37:00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hippogavagai.blogone.net

59

主题

0

好友

6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2#
发表于 2007-8-4 13:10:57 |只看该作者
把康托、蒙塔古、克里普克们整合进小说里,根本不会是创举
hippogavagai.blogone.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0

好友

6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3#
发表于 2007-8-4 13:10:59 |只看该作者
假期回家
央视新开的音乐台里,有个专门介绍民族音乐的栏目,电视画面的剪接组合惨不忍睹,比个初级powerpoint还不如,烫金大红字一字儿排开,正恶心着。舞台中央出来个肤色黝黑的壮年男子,像块铁,扎了块头巾,拿只竹管子,吹一曲名曰《江河水》,从头到尾身子没颤一颤,像栽在地上的。
以前没怎么听过民乐,震惊,震撼,再看看身后那一大群伴奏者,真是微尘拱月。
其后亮相的大概是个科班出身的研究生,肥嘟嘟的像英达的异母兄弟,套了身紧绷绷的白西服,腮帮子上鼓着笙,像《爱丽斯漫游奇境记》里的怪肉虫,左摇右晃的大概以为自己是彝族阿细,正在跳月什么的。该独奏可真叫软蛋!偏在此后专家们又粉墨登场了,告诉我们笙这种乐器是可以倒吸着出音的,然后把那玩意儿凑在嘴上,发出一阵阵母鸡啼,旁边另一位专家开始捧哏,说是白天鹅正优美地展翅飞翔云云。受益于能倒吸出音而导致的”笙这种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此专家可以不断发出令主持人特地惊讶地张大嘴巴的鸡叫,专家自称:孔雀开屏。
又想起央视十台,翻译来的科普节目,中间叉了几段特弱的——这回可真是powerpoint!——爱因斯坦和达芬奇的《蓝猫淘气三千问》风格的小卡通,达芬奇想不通现代科技之发达愤而退休,还与爱因斯坦阴阳怪气地耍了几句贫嘴,然后再切入进口来的主体部分,这就成了个国家级电视台的栏目。连这央视里头唯一还能看的一个台,片头都做得像红河卷烟厂的广告,真是让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5 2:15:0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 15:2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