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0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堂花园的可移动边界》

[复制链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8: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说明:正在写的一个通俗东西的一章《“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童话的测绘图》的一小节,前面小节是《土地测量员初次来到天堂花园》、《天堂花园的不完全地图》、《天堂花园的不平衡钟摆》】


意大利小说家迪诺·布扎蒂在《七信使》中讲过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国王起程去对自己的王国作一番探险,一去八年零六个月又十五天。

这期间,我一天也未曾停止行路。出发的时候,我相信只消几个星期,我就能不费吹灰之力达到王国的边境。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一路上,我总是接连不断地遇到新的民众,新的城镇,所经之处,人们都操着我的同一语言,都声称是我的属民。……怀疑这个边界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想法,常常苦苦地折磨我,王国无限伸展,无边无垠,尽管我马不停蹄,挥鞭赶路,可我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当一个人——哪怕他是个国王,试图去确立边界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惯性思维意义上的边界并不存在,“没有作为分界线的高墙,没有分开两国的河谷,更没有阻挡去路的高山。可能我会在不知不觉中越过边境,傻里傻气地还往前走哩。”这样的事情在K的身上重演,k在天堂花园的漫游中当然会遇到河谷或者高山,但他永远无法确定哪里才是天堂花园的边界,似乎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边界。
我们来看看学者韦苇对童话曾作出的如下界定:

童话是以“幻象”为一岸,以“真实”为另一岸,其间流淌着对孩子充满诱惑的奇妙故事。
童话是一种以幻想为特征的荒诞故事来引起儿童共鸣的艺术假定。
童话是符合儿童想象方式的、富于幻想色彩的奇妙故事。
童话是以幻想滋养人类精神的故事家园。
童话是被故事逻辑所规范的童梦世界。(《世界童话史》)

每一个界定似乎都可提出一些问题:“幻象”与“真实”的分界是什么?两者之间是此岸与彼岸的平行关系吗?有没有相交?有没有重叠?童话只是引起儿童共鸣的艺术假定吗?成人可否产生共鸣?如果可以,卡夫卡的荒诞故事为什么不被称为童话呢?只有童话才是滋养人类精神的故事家园吗?小说是不是?神话呢?民间传说呢?童话能被故事逻辑规范吗?如果能,是完全规范还是部分规范呢?可以规范的又是哪一部分呢?突破这些规范就不足以成为童话了吗?……
这些问题使得任何关于童话的界定模糊起来,童话的边界显得游移不定。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幻想小说,这些不同的指称指代的是同一个事物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我们会不会像《七信使》中的国王,在童话王国里大步向前,却不知不觉地就来到幻想小说或者神话传说的领土上了呢?
韦苇在作出界定后自述道:“我无意说这些界定都具备严格的科学性和严格的规范性,我的努力是用一种概括性的理论说法去逼近童话文学文体的本质。”此种努力本身无可厚非,然而说到“本质”,我们究竟能把握住什么呢?
童真?——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放一个糖罐,叮嘱受测儿童不要偷吃,然后通过监测镜头可以看到大部分儿童都偷吃了糖果,并且在后来的询问中予以否认。讽刺的是,那个砍倒爸爸心爱的樱桃树的著名儿童,出于同样的童真而撒谎,却在经历了成年人的“诚信”教育之后成为美国总统华盛顿。
童心?——罗伯特·克利弗和约翰·多德在1621出版的著作《虔诚的家庭管理》中如此描述道:“躺在摇篮里年幼的孩子,既任性又让人怜爱。虽然他身体娇小,却有使坏之心,完全可能作恶……如果这星星点点的火花任其燃烧,必会越烧越旺,直至烧毁整座房子。我们接受改造,才成为好人,因为我们并非生来就好,而是教育使然。”事实上,这种“童心本恶”的观点在16世纪初的欧洲几乎是成人的共识,直到卢梭的《爱弥儿》问世之后,儿童与生俱来的坦率、好奇、理解、自发的能力,才获得“有机”和“自然”的美誉。
童年?——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告诉我们:“童年”的概念并非从来就有,只是人类社会进入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后才诞生的人为概念,由印刷传播媒体加工制造而成,与识字文化、教育观念、羞耻观念息息相关。既然“童年”是成人意识形态人为作用的结果,是社会、文化的产物,那么,此后的“童年”不会再随着社会变迁、文化兴衰而人为地改变内涵(甚至消逝)吗?
儿童?——阿利斯《“儿童”的诞生》指出:儿童也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概念。
真、善、美?——我们确信知道自己在说的是什么吗?……
我们所孜孜以求的“本质”到头来会不会也像国王寻求的“边界”呢?——根本就不存在“本质”,至少惯性思维意义上的“本质”并不存在。
加拿大学者培利·诺德曼的理论似乎能解决上述所有疑问。他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提出了“知识集”(repertoire,有的译作“剧目”、“曲目”,此处采用张嘉骅的译法)的概念:

众多文本假设并暗指文学与生活的、或是读者知晓并能用来理解文本的一个知识集合(a body of knowledge)。

通俗地讲,我们不妨将童话当作一个“物品目录”——由粗枝大叶的人来作,就混乱无序,由细致谨慎的人来作,就井然有序。目录上列举了所有能帮助我们了解童话、或者能借以指认童话的信息。以韦苇的界定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目录上注有“幻想”、“儿童”、“奇妙故事”、“梦”等特征;再以上文讲述的不完全地图和不平衡钟摆为例,目录上又可以添上“异世界”、“变时间”、“非人物”等特征。这个目录可以继续编制下去,还可以编制子目录,譬如在“变时间”的条目下注上“模糊性”、“同一性”、“具象性”……如此可至无穷。
假如把“童话”当作一个“恋人”,那么这个目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她的性格、兴趣、习惯、思维乃至心情;假如把“童话”当作一个“通缉犯”,那么这个目录能帮助我们从大千世界里把他识别出来;假如我们发现了“恋人”或者“通缉犯”的新的特性,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个目录上不断地增删修改,直至越来越逼近真实的她或者他……但这毕竟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我们无限逼近但永远不等抵达美丽的恋人;这也是一场没有终结的追捕,我们永远和狡猾的罪犯相距一步之遥。我们在黑暗的迷雾中寻找光明的线索,但线索所照亮的仅仅是我们的下一步,下一步之外的一切都还在未知的黑暗中。像那位寻找王国边界的国王吗?我们像他一样怀疑、迷惑、恍惚、不知所以吗?在那个故事的最后,国王说道:

随着我一天一天地朝不可能的终极走去,天空中出现了一道我连梦中也没有看见的异乎寻常的光;植物,我们越过的山川,河流,好像是用不同于我们国家的物质做成的,空气带来我捉摸不定的某种东西。一种新的希望鼓舞我明天清晨踏上征程,向被夜色的昏暗笼罩住的未曾探过险的山岭走去。(《七信使》)

还等待什么呢?打点行装,让我们和K、和国王、和所有那些热爱童话、热爱梦想、热爱未知的朋友一起出发吧,一起在天堂的花园里漫游四方:风和月亮讲起了故事;妖精们手拉着手跳舞;一只天鹅吹起了喇叭;一顶帽子离开它的主人,喝了一玻璃杯水,给自己买了一根手杖,还打算和一个寡妇结婚……在童话的世界里,奇特的事情可以无穷无尽地列举下去,这是童话的自由——我们可以信口开河地讲故事,“你能把你所看到的东西编成童话,你也能把你所摸过的东西都讲成一个故事”(安徒生《接骨木树妈妈》),“人们可以随意编造,而且编得又好又便宜”(安徒生《鬼火进城了》),对石子说话,和椅子玩耍,让世界在眼底延伸,深入到蚂蚁的洞穴里,开在一朵小花的花瓣上……终极的边界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保持“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心态,这样,我们才可以像《柏林苍穹下》的天使一样,和世界再次初逢:

我们一直像往常一样去散步。一天,我们沿着港口的防波堤走着,我说:“沃兹沃思先生,假如我把这颗钉子扔到海里,你说它能浮起来吧?”
他说:“世界是奇妙的。把钉子扔下去,咱们看看会怎样?”(奈保尔《布莱克·沃兹沃思》)

小说里的结果是“钉子沉了下去”。但对于生活在天堂花园的诗人布莱克·沃兹沃思而言,结果永远是:“一切皆有可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30 13:37:01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28:40 |只看该作者
再贴来点啊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4 13:29:00 |只看该作者
捞上来.挤夹缝里了.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325

积分

新手上路

搞实验的人

Rank: 1

4#
发表于 2007-8-4 13:58:58 |只看该作者
<p>平行扩张的客观世界</p><p>好说</p>
Hoppi poll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30 10:5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