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43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华啊

[复制链接]

15

主题

0

好友

5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4: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FONT color=#008000>很久以前我读了《活着》,开头那一处优美清淡的文字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果不是先前就知道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是一个残酷至极的故事。余华不紧不慢、不愠不火地写死了很多人。这种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带给人的却是无比强烈的震撼。<BR><BR>最近才读了《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呐喊》。<BR><BR>《许三观卖血记》可以说是《活着》的延续,依旧是写苦难以及人在苦难中的无可奈何但最终却顽强地活下来。余华还实验了许多想法,包括作者退出</FONT><FONT color=#ff6600>小说</FONT><FONT color=#008000>,节制语言,童话一样的语言以及通过人物语言来推进情节。<BR><BR>小说中看不见一处作者的影子,作者没在小说中表示过叹息、愤怒或者其他任何一种情感。而这些情感可能是作者写这篇小说时可能所具有的,他只是不表现出来。一切都是客观地叙述。这种写法从福楼拜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作者所迷恋。<BR><BR>节制语言是余华在小说中所使用的另一个高招。你要想更猛烈一些,更辣一些,可他偏偏不让你淋漓尽致。绷住了叙述出来的苦难更具有残酷意味。<BR><BR>小说中是人物的对话全部简单质朴得要命。包括争吵,包括和血头打交道,也包括最终结尾的那一句。余华的人物对话,像海明威的一样迷人。<BR><BR>如果说《许》只讲了残酷的话,那是因为残酷可能是生活的最本质状态。<BR><BR>相对于《许》的生活真实,《细》更接近内心的真实。余华用一些精致优美的词串出一篇小说,结构上有点像《第二十二条军规》和《马桥词典》。这是一篇优美得近乎毫无瑕疵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孩子,通过孩子眼中的外在世界来展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写孩子的想法西方人更擅长,所以这篇小说可能更对西方人的口味。只有孩子眼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只有孩子的内心才是真实的。<BR><BR>这篇小说更具有译文味,有些人抱怨余华的正是这一点。余华自己说长期的写作让他快要忘记了自己的方言。方言也许不应该忘记,但是绝对不能拿到小说里来。<BR><BR>关于小说的语言,</FONT><FONT color=#ff6600>王小波</FONT><FONT color=#008000>也曾探讨过,他觉得不应该使用文言和方言,而应该使用诗一样的语言。而最好的诗一样的文本就是译文。个人也认为译文丰富了中文,使得中文具备了更精准的表现力。<BR><BR>创造出诗一样的语言是小说家对</FONT><FONT color=#ff6600>文学</FONT><FONT color=#008000>的一大贡献,这一点,余华和王小波都做到了。<BR><BR>我一直认为先锋是一条死胡同,不管是格非的迷宫还是马原的五花八门的叙事圈套都不能使我佩服,直到我读了余华的小说。先锋加世俗,可能是小说的唯一出路。</FONT><BR>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34:24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8000>"方言也许不应该忘记,但是绝对不能拿到小说里来。"</FONT></P>
<><FONT color=#008000>扯淡啊~</FONT><BR></P>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0

好友

10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34:24 |只看该作者
<DIV><FONT color=#008000>"小说中看不见一处作者的影子"</FONT></DIV>
<DIV><FONT color=#008000></FONT> </DIV>
<DIV><FONT color=#008000>我觉得这句比较扯淡</FONT></DIV>
真巧,大伙儿一起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0

好友

5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4#
发表于 2007-8-4 13:34:24 |只看该作者
<>鸡巴扯淡,扯鸡巴蛋.</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0

好友

269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07-8-4 13:34:24 |只看该作者
<>某人说了,不过如此</P>
同志们,冲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0

好友

1089

积分

论坛游民

真的真的真的。

Rank: 3Rank: 3

6#
发表于 2007-8-4 13:34:24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介事</I>在2006-5-14 0:28:28的发言:</B><BR>
<DIV><FONT color=#008000>"小说中看不见一处作者的影子"</FONT></DIV>
<DIV><FONT color=#008000></FONT></DIV>
<DIV><FONT color=#008000>我觉得这句比较扯淡</FONT></DIV></DIV>
<br>我觉得极度扯蛋。
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用户已晕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好友

36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
发表于 2007-8-4 13:35:24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半妖</I>在2006-5-13 21:53:42的发言:</B><BR><FONT color=#008000>而最好的诗一样的文本就是译文。个人也认为译文丰富了中文,使得中文具备了更精准的表现力。</FONT></DIV>这个说法听上去好奇怪!译文有一些词汇和语法确实拓宽了汉语的言说方式和表现力,但那种多少存在的夹生感和隔阂感也是让人很难适应的,我一直觉得译文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东西。诗的文本不是简单的相异变形这种东西,那只是到达诗意的可能性途径之一,而且还得运用得非常好。这个说法很莫名其妙,不知道王小波是在一个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相当不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07-8-4 13:35:24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8000>“我一直认为先锋是一条死胡同,不管是格非的迷宫还是马原的五花八门的叙事圈套都不能使我佩服,直到我读了余华的小说。先锋加世俗,可能是小说的唯一出路。”</FONT></P>
<><FONT color=#008000></FONT> </P>
<><FONT color=#008000>真挺幽默的。</FONT></P>
<P><FONT color=#008000>先锋=死活同</FONT></P>
<P><FONT color=#008000>先锋+世俗=出路(而且是唯一的)</FONT></P>
<P><FONT color=#008000>由此推断,死活同+世俗=出路</FONT></P>
<P><FONT color=#008000></FONT> </P>[em06][em06]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52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9#
发表于 2007-8-4 13:35:47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8000>......</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31 22:32:0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0

好友

261

积分

新手上路

BG

Rank: 1

10#
发表于 2007-8-4 13:36:08 |只看该作者
还是比较喜欢《在细雨中呼喊》,阅读的感觉比较好
随后的事由你自己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30 16:5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