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消费:最后的神话?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0

好友

204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6: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2 align=left>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H2  align=center>消费:最后的神话?</H2>
<P  align=center><FONT size=3>——评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p></p></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最近,国内连续出版了法国当代哲学家、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两部书的中文译本:《象征交换与死亡》和《消费社会》。两本书都是学术专著,前者堪称作者最重要的著述,比较系统全面深入地摄入了作者研究的各个问题,而后者消费社会的主题恐怕会被更多的时人所关注,亦满足了眼下国内对于这位哲人的阅读希求。</FONT></P>
<P ><FONT size=3>作为一名学者,让·波德里亚在大众文化领域的风靡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一点,与此前的重量级哲人大有不同。电影《黑客帝国》的导演兼编剧沃卓斯基兄弟就是波德里亚的超级范丝(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ans</FONT>,崇拜者),影片里人物尼奥手中拿着的一本书就是波德里亚的《仿真与拟像》。波德里亚的著名概念“拟像”给沃卓斯基兄弟以深刻影响,意思是创作者只互相模拟拷贝符号而不管真实世界的原貌。据说沃卓斯基兄弟甚至曾邀请波德里亚出演《黑客帝国》中的建筑师一角,被波德里亚婉拒,但出于礼貌,波德里亚还是赞美了一番《黑客帝国》的哲学含义,称《黑客帝国》把“真实的荒漠”这一哲学命题做到了极至:机器设备的扩张不可阻挡,人类要么在数字化系统里被数字化,要么被系统抛离到边缘。</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丰盛<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消费社会》是波德里亚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把消费作为社会的意义和动力核心来加以阐释,从消费的意义上解释了我们时下的社会。首先,这本书描述了人类今天物质极大丰盛的社会:</FONT></P>
<P ><FONT size=3>“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根据不断上升的统计曲线显示,从复杂的家庭组织和数十个技术奴隶,一直到‘城市动产’,从通讯的整个物质机器和职业活动,一直到广告中庆祝物的常见场面,从大众传媒和未成年人崇尚隐隐约约具有强制性的小玩意中所获得的数百万个日常信息,一直到围困我们睡梦的夜间之物所提供的心理剧,他们的日常交易不再是同类人的交易,而是接受、控制财富与信息。”(原书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页)</FONT></P>
<P ><FONT size=3>作者以昔日非洲土人遭遇过的“货船的神话”作比喻,提醒人们反过来审视自身所置的消费社会的心理诱惑陷阱,进而,又进一步阐述了“增长的恶性循环”。消费社会的支出增长并不主要体现在个人支出上,而是集体开支的增长。由政府控制的集体支出,其公平均等性受到置疑。尽管同样作为一种“再分配”方式,这种集体支出对社会各个阶层区别所产生的影响不大,但显然总体上看,也起不到缩小差异的作用。而它的危害是,资源环境的破坏,文化危害的产生,人的不安全感的产生,等等,这些危害可谓工业技术发展与消费结构本身共同产生的后果。此外,作者剖析和消解了增长的计算方式和国民生产总值的阐述方式,指出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任何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积极的。这样,作者揭示了增长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真相:一个积极加消极的不合常情的混合体逻辑;并回顾了恶的动力说,并为其挖掘根源:“而客观上厚颜无耻的,是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在此意义上,浪费竟成为生产的动力,“极大丰盛是否在浪费中才有实际意义呢?”这样,在对“浪费”的极端阐述中,作者完成了对“丰盛”的描述。</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消费对于社会<p></p></FONT></P>
<P ><FONT size=3>充分地描述之后再予以否定,或者极尽反讽的语调之后再予以肯定,是典型的波德里亚式的阐释穿透术。首先,消费对于我们的社会意味着什么?作者从福利、新的社会分化及拯救几个角度进行了回答。福利的背后是幸福的概念,需求观念的背后是一种对于人朝向幸福的自然倾向的信仰。幸福成为拯救的代名词。于是,作者质问,“但是,用这样一种意识力量来纠缠现代文明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指出,实际上,幸福的神话收藏了平等的神话,并以此把后者转化到当下社会中,似乎“增长,即丰盛”,“丰盛,即民主”,但增长本身的运动就建立在不平衡基础之上。而作为拯救,增长的顺势疗法不仅使生产力被吸噬,也使平等、民主、进步心理化,反而成为秩序的引导者,而秩序正是阶级特权和权力的结构。工业社会伴随着贫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与所宣传的抽象民主相反,消费本身就成为一个等级机构。在回顾了旧石器时代没有私有和积累观念的原始人自发的生活之后,作者叹息似地认为丰盛属于他们,而在我们今天这个富足的社会里丰盛已经不复存在了。</FONT></P>
<P ><FONT size=3>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集体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它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整相适应。消费只是在表面上混乱,它实为一种主动的集体行为,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作者强调,它甚至不像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能使在其它任何地方都受社会规约束缚的个人能在此“私人”领域享受一点自主。</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消费对于个人<p></p></FONT></P>
<P ><FONT size=3>其次,消费对于个人又意味着什么呢?</FONT></P>
<P ><FONT size=3>一般人们会认为,需求产生消费,越来越丰盛的消费可以越来越彻底地满足我们的需求。然而作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统治内幕的分析,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个人的需求实际上由消费所掌控,消费作为社会系统的构成,不是产生自需求,而是制约着需求,这成为现代消费的本质。消费与需求关系的倒置,意味着人的意义的颠倒。另外,社会逻辑可以被看作是欲望逻辑的对应,对物品的极度需求可以被替换成精神或生理的歇斯底里颠倒症状。消费不为需求控制,那么,它是否为享受的目的所引导呢?也不。波德里亚认为消费的真相在于它并非一种享受功能,而是一种生产功能,并非个体功能,而是即时且全面的集体功能。消费的深层目的在于曲折隐晦地表达欲望以及通过区别符号来生产价值社会编码,而非表面看起来的享受。或者干脆说,消费本身虽然具有矛盾二重性,它却基本被规定为排斥享受的。消费在被规定为编码、制度、组织系统的步骤中摆脱了它表面上所具有的那些天性(满足、享受),并通过这样的过程被赋予上社会事件的特征,进入结构组织。同以往的婚俗规定、婚姻关系一样,消费也成为一种语言,成为保障个体与集团之间某种特定沟通的那些活动的一种集合,其生理功能的层面被符号社会学系统取代,这便是消费结构,个体需求及享受与其语言比较起来只能算是言语效果。</FONT></P>
<P ><FONT size=3>今天,享受不再是权利或乐趣的约束机制,而是公民义务的约束机制。消费者把自己看作处于娱乐之前的人,把消费看作一种享受和满足的事业。对于消费者,这种幸福和享受的约束,在新伦理中与生产劳动的传统约束是等价的。于是,娱乐成为享受之束缚。</FONT></P>
<P ><FONT size=3>让·波德里亚在书中引用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5</FONT>年反消费运动中报纸上出现的一段话:“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什么都不代表。他能成为什么?一切,或者几乎是一切。因为他孤独地处在上百万孤独者身边,他受到一切利益的摆布。”(原书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6</FONT>页)作为消费者的人重归孤独或者隔离,至多也只是聚生的。消费品是孤立的,没有具体否定性的,而私人领域就自我封闭在物品圈中。作者把这无目的无组织的消费人群比作十九世纪初期的工人劳动大军,他们似乎受到了诅咒,就这样成为仅仅满足于消费的消费者。消费塑造着个性,但究其根本又在泯灭着差异。</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几个消费话题<p></p></FONT></P>
<P ><FONT size=3>波德里亚在书中专门论述了传媒消费、身体消费以及休闲和关切几个话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媒介即信息”,传媒成为一种彻底的地地道道的信息消费,传媒技术越完善,越意味着对世界真实缺席的可能性。</FONT></P>
<P ><FONT size=3>身体被喻为最美的消费品。连带着女性的身体,作者论述了女性及身体的社会奴役历史,指出女权运动成为反对秩序的最主要力量源泉,同时进一步批评了女权、青年革命运动中的新的意识形态神话禁锢。事实上,关于身体的话题,波德里亚最深刻的揭示是,相对于快感原则的生产消费目标,更居根本地位的是通过以身体为中心的神话和心理部署而建立起的社会一体化。身体,不仅是生产的社会结构最终落实的层面,而且是造成社会一体化的核心机制。在波德里亚的文本里,身体,这一在历史上反对专制的最可靠的依据所在,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成为攻击批判灵魂以及其它非物质原则(唯灵论、清教、说教性意识形态等)的依据。</FONT></P>
<P ><FONT size=3>而休闲自身的悖谬性在于,作为对时间的自由支配,它的实际情况却是:“每当我们有时间,它便已不再自由。”(阿波利奈尔语)对时间的消费最大地体现了消费本身的悲剧性悖论:人在消费了对象之后,不是占有了对象,而是将其丧失。时间真正的使用价值在于被消磨掉,即休闲试图恢复的价值。而一旦纳入休闲,自由成为人为的假象,“自由”“时间”在逻辑上成为不可能,只可能存在受制约的时间。休闲并非意味着一种享受自由时间、满足和休息的功能,它的定义是对非生产性时间的消费,它是生产性的时间逻辑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对空闲时间的消费类似于礼物交换,自由不仅成为经济交换循环中的商品,而且成为在休闲中获得了社会交换价值的符号和符号材料。“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一体化的、总体的系统中,不存在对时间的自由支配。休闲并非对时间的自由支配,那只是它的一个标签。其基本规定性就是区别于劳动时间的束缚。”(原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6</FONT>页)这样,让·波德里亚等于明确地告诉我们:休闲是悲剧性的,消磨时间是不可能的,这倒使我反面地联想起中国古人所说的“闲愁最苦”(秦观语)。</FONT></P>
<P ><FONT size=3>本书又描述了消费社会的混乱和反常现象:暴力、亚文化以及普遍的疲劳。这些消费社会的变异现象也正可谓其本质的反向折射,它们包括从破坏性(暴力、轻罪)到可传染的压抑性(疲劳、自杀、神经症)以及集体逃避现实的行为(吸毒、嬉皮士)等多种形式,富裕社会或放任自流的社会的这些方面提出了基础失衡的问题。而普遍疲劳,作为古代普遍饥饿社会的替代,重新主宰了我们的社会。</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如果说消费社会再也不生产神话了,那是因为它便是它自身的神话。”最后,让·波德里亚在结论里给我们讲了一个为了金钱向魔鬼出卖灵魂的故事,彻底异化的故事。出卖者出卖了自己的影子和影象,他再也看不到自己了,金钱的拥有使他朝外迈出,永远与自身告别。这是否既是消费的宿命、也是资本主义扩张的不归之路的宿命呢?可以说,波德里亚的论述针对的主要是消费意识形态的毒,消费本身应该既非神话、也非过错;但显然,我们不能不意识到,消费与置身于社会中的人的所有个人行为一样,其背后更深层的存在,是社会意义层面上的。</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书名:消费社会</FONT></P>
<P ><FONT size=3>作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让·波德里亚;译者:刘成富,全志钢</FONT></P>
<P ><FONT size=3>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月第二版</FONT></P>
<P ><FONT size=3>定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元</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H2></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4 16:01:42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index/zhaoyuan
http://blog.sina.com.cn/greenchrysanthemu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4 04:2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