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草
1
这是一个吉他可以躺着弹二胡站着拉的年代,这个一个概念大于梦想谣言大于坚强的年代,这是一个连月饼都透露古典主义的年代,这是一个炒作光荣吹牛有理的年代。这个年代很好,这个年代很坏,所有纯真的寓言都变成了硕大无比的泡沫在空中飞,张牙舞爪、耀武扬威,可只要轻轻一碰就灰飞烟灭。
2
很多人都说:“如今文化圈,被一个个哗众取宠的概念给糟蹋了。然而正如刀杀人,有罪的不是刀,而是拿刀的人,同样概念本身并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只是操纵这些概念的人。这些年文化圈从来就不缺少概念,上个世纪末先是有人大张旗鼓说要用下半身写作,接着粉笔登场的是美女作家,随有美男作家也出来小打小闹了几天,今年又有一个女人奋力提倡用胸口写作,这些概念吸引着我们眼球,也强奸了文学本质,玩的只是噱头罢了。
“80后”本来并不能算作一个很好的概念,一不色情,二不暴利,仿佛没有什么可以刺激人们神经末梢――然而,一些聪明的人还是很快想到了对策,既然这个概念本身不够猛料,那么就在后面再加上一些符号好了,于是我们很快看到各种各样的“青春玉女掌门人”,看到“80后作家第一人”,看到“80后沈从文”,看到“某人的初恋情人”,怎么噱头怎么叫,怎么恶俗怎么炒,这人说自己小说在国外获得大奖,那人就说我的小说要首印20万册,实际上都是谎言,是在放卫星,在这些概念和符号的映衬下,文学本身质量反而不重要了,只要字数够数就成,实在不够就加图片,反正这是一个炒作的年代,只要包装精美,炒作强劲,管他春夏秋冬,能赚钱就好。一时间漫天遍野都是“青春小说家”,个个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80后文学作品”,读者在这样氛围下终于产生审美疲劳,提到“80后”文学感觉就肤浅,幼稚,变态……心痛啊!莫要说“80后”本来就不是贞节牌坊,容不得糟踏,就算是,这样下去没几天都要被搞烂搞臭。
3
所幸,并不是所有做“80后”图书的编辑眼中都只看到钞票,总有一些人坚持着对文学的虔诚,将图书编辑当成事业精心对待,用良知和睿智下做出真正的“80后文学”,无论如何这些人都是我们尊崇的对象。
青年编辑唐朝晖算作是这部分人的典型代表,唐朝晖是最早关注“80后文学”的编辑之一,早在五年前当“80后”这一说法还未提及,青春小说还处于蒙昧状态时他就开始编撰这方面的图书,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于今年推出一系列80后作品集――《80\'人的火车》、《80年代他视觉》、《80年代她视觉》。从而宣告了80后文学的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诞生。
说实话,光从包装判断,这几本书并不见得有多吸引眼球,相比大量青春图书的豪华外表,这些书实在有点“寂寞黄花”,幸好图书虽然被当作女人一样包装但毕竟还不是女人,文学本身还是依靠自身质量决定存在价值,只要翻开这三本书立即就会引发心灵震撼,因为在这三本书中编者的目光已经脱离了纯文字,而将之延伸到更宽更深的人文内涵,唐朝晖似乎更关心的是创造这些文字的80’人作家的心态、人生观、价值观、其他爱好和特长,以及生活状态。所以在这三本书中我们不但可以读到精美的文字,更可以看到大批80’人作家自己画的画,拍的照片,还看到很多国内外后现代艺术电影和艺术作品,更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与80’人作家文化生活相干的艺术作品……你可以说这三本书是青春图书,但更可以说它们是“80’人”图书艺术。其价值早超过文本本身,更多是一种态度,一种宣战,一种信念,更是一面旗帜。
对于唐朝晖及他编撰的“80’人”系列的评价,或许要过几年才能看出来。这不是唐朝晖的遗憾,而是如今青春图书市场的无奈,当炒作的势力漫天遍野,所有的坚持都成了真实的谎言,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去怀疑真正的美好,在他人杜撰的谎言中徘徊再徘徊。
4
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80’人”绝不会因为一些书商恶性操纵而丧事它应有的价值和生命力,当然短时期也不会因为唐朝晖这样的文艺工作者认真执着而繁荣昌盛,我不是悲观主义者,我只是保持着应有的谨慎。我衷心祝福80’人文学能健康发展,无论如何,未来是这些人的,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唯一个炒作无关的概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25 16:18: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