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6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出意外·宇文光专栏】死者

[复制链接]

879

主题

35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你的假想敌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Administrator's 不吐槽会死患者 恋爱渣滓 Heilan Super Team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2: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IMG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38/image/t_yu_logo.gif" align=textTop><BR><IMG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38/image/zl_3.jpg">
<DIV align=right>
< align=left><BR><BR></P>
< align=left>  《死者》的标题一直让我有些不解,当然那不是因为它本身多么不可解,而主要是因为我一直没有认真地读它——散漫的人缺乏停下来思考的习惯,相反,习惯的是在小说中寻觅某种气味,而懒得去获得大块的成形。《死者》散发的气味首先是身处盛大节日中的游离,对欢乐背后真相的窥视,以及家庭、亲戚等命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荒谬和纠缠。最早我甚至没注意到后面还有加布里埃尔和妻子单独的一场戏。所以,虽然小说结尾毫无疑问地点了题(“雪……落向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我还是觉得不知死者从何而来。<BR>  或许把小说中的人物看作真人会有助理解:既然<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00</FONT>年过去了,他们当然全都死了(不出意外的话)。想象乔伊斯早就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他们,那么那场聚会就是一场全死人的聚会。事实上,小说里真这么写了。“百叶窗会拉下来,凯特姨妈就坐在他身边,哭泣着,擤着鼻涕,跟他说着朱莉娅是怎么死去的。他搜肠刮肚地去想些能够安慰她的话,却只找到古板而无用的话。是的,是的:不久就会发生了。”<BR>  不过,要是这么谈的话,那任何一篇小说都可名之为“死者”了。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所有的小说都写着两个字是“死者”!这样事情就显得太轻易了,而且有鬼故事的倾向(虽然加布里埃尔夫妇进旅馆时确有鬼故事的气氛)。所以还是应该在同一个层次上,即承认有活人的层次上来谈死者,即使承认那种想象有道理,而且未必不是成为艺术家的一个条件。 <BR>  那种想象确有道理,那是一种不寻常的时间感,死人和活人同在这个世界上,或者说,活人将会死,死人曾经活,显然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可以与此联系起来,而且满可以为那段著名的结尾究竟是说死亡还是重生提供一个好仲裁。然而问题仍然在,小说的前文是怎么过渡到结尾的?死者如何是整篇小说的标题?<BR>  乔伊斯说:“我选择都柏林作为场景,是因为在我看来,这里是瘫痪的中心”。当我们把《都柏林人》的主题理解为瘫痪和死亡,事情似乎好办了些。《死者》里描绘的人虽然活着,其实精神上已经瘫痪了,不过是些活死人罢了。这种想法能找到一些证据,比如上面引过的对朱莉娅姨妈将死的想象,又如玛丽弹奏的那段难度很高但没有生气的“音乐学院里学的曲目”。然而这些证据的数量显得太少,要是把《都柏林人》前面各篇都拿来做证据还差不多,相比之下,《死者》的风格显得更温情些(《死者》是乔伊斯在意大利写的,据说那时他颇怀念都柏林的<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hospitality</FONT>,这个词也是加布里埃尔在餐桌上致辞的主题)。我想,这一点可能是把《都柏林人》看成长篇的理由之一。<BR>  显然,在《死者》全文各处,乔伊斯给了许多与死亡有关的暗示,加布里埃尔死去的母亲,衰老的上代人,修道院里的棺材,加布里埃尔致辞中不合时宜谈到的“消亡了的伟人”,当然,还有那位<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7</FONT>岁便死去的米迦勒。然而这些作者塞进去的暗示(在叙述的意义上确实是作者塞进去的)足以支撑最后的过渡吗?数量充分的暗示并不就意味着合理。<BR>  或许“死者”说的更可能是加布里埃尔内心的某种转向,甚至是某种皈依(<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transition</FONT>)?他游离于整个宴会,但他并无游离的方向,他喜欢两位姨妈,甚至喜欢每一个人,他们也都喜欢他,但姨妈对他和弗雷迪(开场时姨妈最关心来了没的两个人)的喜欢是不同的,他既不是民族主义者,也非所谓“西部英国佬”。当格雷塔向马车的窗外看时,她想的是为了她死去的少年,而当加布里埃尔向窗外看时,他想的是“独自到外面走走”。他习惯去国外旅行,也只是习惯,并不向往(并不向往丽江)。对他来说,似乎唯一隐秘而确定的事,是与她“共同生活的那点点滴滴的隐秘,满怀着柔情,喜悦和欲想”。<BR>  “他渴望向她回顾那些点点滴滴,那些无人知道,也无人会知道的点点滴滴,就那么喷薄而出,照亮了他的记忆。他渴望向她回顾那些点点滴滴,渴望让她忘记他们在一起那平淡的岁月,只记取那些心醉神迷的瞬间。”<BR>  然而,这些似乎都被她和米迦勒的故事击碎了。“他是她的丈夫,在她的生命中却是个蹩脚的角色,想到这一点也几乎没有让他感到痛苦。”“他自己从没有对哪个女人有过这种感情(为她去死),可是他却知道这一定就是爱情。”<BR>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孤独和敬畏——但这种解释也太陈词滥调了,而且似乎还是不能撑起“死者”的标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什么好的解释。或许“死者”就是“雪”。我觉得“死者”作为一个标题有些重了(“雪”又太轻了)。或许在英文里并不重。或许这是乔伊斯犯的一个错误(但我不相信)。<BR>  对于结尾的雪,还需要说什么吗?这首诗只跟本文相配:<BR><BR>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还不清楚么<BR>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我们都是孤独的<BR>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一个人一个人<BR>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BR>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不会是一个人</P>
< align=left>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卡车急停<BR>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公交车转弯<BR>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单车直闯过去<BR>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而<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taxi</FONT><BR>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米黄色的尾灯一闪一闪<BR><BR>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这些冬天落下的雨<BR>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落在我们外面 </P>
<P align=left><BR></P></DIV>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三岁的时候,很忧郁
喜欢,在河边丢小石头

http://heitiancai.blog.163.com/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2#
发表于 2007-8-4 13:32:54 |只看该作者
并不向往丽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4 13:32:54 |只看该作者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所有的小说都写着两个字是“死者”!”让我想起鲁迅狂人日记里的口吻,狂人看过去的书,看出来的是吃人。嘿嘿。</P>
<>文章很短,但非常扎实,几乎字字句句都贴在“死者”的神经上搏动。似乎还可以写得更充分一些,还有很多话要说,也许将来会展开?</P>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07-8-4 13:32:54 |只看该作者
<>也许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死者”,即你说的“一个人”,乔意思说的“瘫痪”,马儿克斯说的“孤独”。</P>
<>更具体一点来说,《百年孤独》里那个老太太死了也不承认自己死了,直到孩子们说听不到她说话了,她才接受自己的死,她才成为“死者”。失语,失去表达的能力,失去行动的能力,失去交流的能力……所以“死”了。贾木什的《你知道死亡的颜色吗?》的结尾与此如出一辙,还可能喻指印第安民族的“死亡”。在此,“瘫痪”、“障碍”、“封闭”、“凝固”、“孤独”、“隔绝”、“失语”……它们和“死亡”站到了一起。</P>
<>当然,这样解释还是过于宽泛了,太多的小说都可以在此意义上命名为“死者”。死者比孤独更孤独,相对于一个民族,《百年孤独》比《死者》好,相对于一个个体,《死者》比《孤独》更好。这篇用“死者”为名,也许还有点“新生”的意思,妻子的那席话和爱尔兰的雪,多少有点开启内心和新生之意。</P>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0

好友

173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07-8-4 13:32:54 |只看该作者
<>丽江本想多谈几句的,没找着空间。那位民族主义者艾弗斯小姐请加布里埃尔一起去阿伦岛的远足,但他拒绝了。当时爱尔兰的民族主义抬头,凯尔特历史和传统受到推崇,许多人热中学习爱尔兰语(盖尔语),认为这是爱尔兰人的母语,而非英语,但加布里埃尔说“我的母语不是爱尔兰语”。而爱尔兰西部被认为是爱尔兰文化的源出之地,阿伦岛就在那里。去那里远足并不仅仅是所谓旅游,而是代表了某种姿态。丽江肯定不能与此作平行的对比,不过也有些相似的地方。</P>
<>呵呵,那段话本来就是从狂人日记里copy过来的。</P>
<>瘫痪差不多能说通,但是谁瘫痪?聚会中的欢乐和友爱不是实实在在的吗?作者也明显有同情。如果还要说瘫痪,那是另一层次的瘫痪了,而且主要指加布里埃尔自己的瘫痪。讲加布里埃尔的新生是没错,可是小说前面两部分当中,加布里埃尔似乎不是明显的主角,“死者”若指他的精神转变的话,如何把前文收拢进来呢?可是,我又隐隐觉得这个标题并没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2 22:16:55编辑过]
我在这块石头上敲打这片破布 我以迪维利斯的名义扬起风 它将不停地吹,直到我高兴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好友

90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6#
发表于 2007-8-4 13:35:04 |只看该作者
<>《死者》和《姐妹们》这两个题目互换一下,我想会出现一些有意思的效果</P>
<>但是《姐妹们》又明显不能安在最末一篇上,《死者》换过去倒是合适,像一块镇纸,压住整本书</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21:3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