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1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纳博科夫:《LOLITA》·被诱奸的欧洲人

[复制链接]

93

主题

0

好友

1724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4: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LOLITA》电影1997版,导演阿德里安·林恩有一个创意很好:预告片,钢笔在纸上滑行,长笛,钢琴的键盘有一只手指滑行。像天鹅在波光之湖上流动。L,O,L,I,T,A。字连成一气。弧线柔和。 <BR>LOLITA。 <BR>  ?? <BR>  ? <BR>主万新出的那个译本被宣传得声势喧天,但也许是对于晓丹的译本久已习惯,读新版感觉非常糟糕。我理解为老龄大师的译作有时也会显得滞涩,李健吾先生《三个火枪手》如今不庶闻矣。对于《LOLITA》而言,我只能谈论于晓丹的那个译本。<BR>  ?? <BR>去年5月在天津图书大厦买了一本《LOLITA》的原文本,紫色封面的,花束在封面上映着。同系列里头有《日瓦戈医生》。作者同为俄罗斯的诗人。 </P>
<>  ?? <BR>  ?? <BR>我总觉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后绝望了。这个骨子里宁静而纤弱的俄罗斯人,最后在美国人的词典里,成了一个和海勒们并列的黑色幽默作家。30年代,用母语写了他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长篇俄文《天赋》之后,他似乎有些自暴自弃。 <BR><BR>《天赋》的题记依稀是: <BR>  ??“玫瑰是一种花。鹿是一种野兽。麻雀是一种鸟。俄罗斯是我们的祖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摘自《俄语文法教科书》” <BR><BR>从他之前和之后的小说便可知,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放弃了真诚。《天赋》里,他印花般的记忆叠印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所有流亡欧洲的俄罗斯人的生命之上,像阴云笼罩。再然后,他开始用英文写作,而且玩世不恭的嘲弄着所有人,不断重申英文是“二流”的。<BR>作为对俄语的抛弃,对俄罗斯抛弃的一种仪式,纳博科夫离开柏林,去了美国。 <BR>  ?? <BR>他之前的小说都如蝴蝶翅膀一样图案斑斓华美,轻盈透明。然而嘲弄的内核一直伴随其中。在《LOLITA》里面,他不掩饰这种哀伤了。他把这哀伤放大到了极致。他让所有人看着他歇斯底里的爱和哭泣,自己躲在纸后面微笑,而且被美国人目为黑色幽默。 <BR>  ?? <BR>然而他还是不可能真正的笑出来。忘记《微暗的火》那诡谲的游戏,《天赋》的开头那段至为简单而烙印深重的俄文引语在说:他是俄罗斯人,而他被美国和欧洲诱奸了。  ?? <BR>  ?? <BR>天才的意思,就是他永远不会经历夜半的时候握着笔踌躇,却会犹豫着写不出一行字的困境。纳博科夫把自己的天才随意挥洒在他小说的每个角落,像他那些在博物馆展出的蝴蝶标本。所以,没有任何必要谈论他。海明威或者福楼拜的小说可以用来学习,纳博科夫不可以。他的小说似乎有公式、结构和套路,但你寻觅时,会发觉他只不过是个魔术师。像釜底游鱼,你完全无从掌握。 <BR><BR>  ?? <BR>你可以说《防守》有些像《象棋的故事》;他自己承认《斩首的邀请》被读者误以为是《城堡》;最后是读起来艰涩不堪能让卡尔维诺那些文本统统相形见绌的《微暗的火》。《菲雅尔塔的春天》?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用那种节奏的句子像写诗一样写完了一整个故事?然后是果戈理和布尔加科夫爱用的手法来一个《现代童话》。他让人无法归类,可是你能一眼看出他的句子。他用短短几个词和几个意象就能够抓住你,然后让你看见他用了什么手法。</P>
<>有几个情节反复出现。</P>
<P>《现代童话》里,埃尔文对于女孩们的痴想,与亨伯特在去到夏洛特家之前的状态类似;《那是在阿勒顿》,那个妻子对丈夫说出“我另有爱人”时,与亨伯特被那个妻子背叛——马桶里的那个烟头——类似;《防守》与《天赋》的某些交叉,《初恋》与《LOLITA》中安娜贝尔记忆的交叉,《天赋》与《柏林的夜晚》那些段落的交叉。</P>
<P>与卡尔维诺玩游戏的方式不太一样——卡尔维诺在兴致盎然的慢慢布着密集的地图和牌局,均匀细密。而纳博科夫则像驯兽师——抛出华彩缤纷的蝴蝶标本,引诱你奔过去,而他慢悠悠的继续抛着下一个。你分辨不清哪个是真实的。</P>
<P>《LOLITA》并不真实,如果需要有寓意,那么无非是纳博科夫以往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一个自我暗示的、记忆与想象衍生的、耍弄魔术般技巧而确立的形象,再亲手将之推灭。说是一个美国女孩诱奸了一个欧洲老男人也许更为合适一些,但亨伯特和LOLITA都只是道具的一部分。提线者纳博科夫在幕后撕心裂肺的哀号和呢喃作为配乐。</P>
<P>  ?? <BR></P>
<P>说两句电影:</P>
<P>  ?? <BR>娜塔丽·波曼如果演了LOLITA这个角色,将成为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 形象。可惜她放弃了。杰里米·艾恩斯这样阴郁、内敛、神经质而又秀雅的男人并非随处可以找到。看《神秘河》时我觉得西恩·潘有一些像他,但西恩·潘更富有力量和变化,而艾恩斯则清瘦而儒雅。无论如何,这样的男人并非任何时代都能遇到。阿德里安·林恩顺着纳博科夫的小说前进:色彩、蝴蝶、原野、意象、记忆、纤细得如发丝一样的碎片细节,以及阴郁和自嘲的自白。从这个角度而言,林恩忠实于纳博科夫,他是一个认真的临摹师。他的镜头很精确又散漫的讲述着故事。相比于原文万花筒式的斑斓,林恩像在为蝶翅拂去那些磷粉。 <BR>  ?? <BR>  ?? <BR>1997版那个演LOLITA的女孩儿也许略微有点早熟,然而我宁愿相信那是纳博科夫的原意。1955年,出版社说,“年轻的美国诱奸了年老的欧洲”,粗俗、冶荡、早熟、诱惑,这是LO和美国。对于一个自闭、对故国有着优美记忆——在纳博科夫设定下,亨伯特是普罗旺斯人,而他的妻子跟一个俄罗斯人跑了,情节类似《那是在阿勒顿》——而且神经质的老男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了。 <BR>   <BR>  ?? <BR>其实娜塔丽·波曼有一个很好的代替者,1999年的《美国丽人》里,那个女孩儿,米纳·苏瓦里,1979年生的女孩儿,在列斯特·伯纳——他的名字倒过来恰好是《LOLITA》里的亨伯特——梦中铺开满世界的玫瑰。那是另一个关于洛丽塔的神话,只不过被借用了而已。理想化的美永远会在不经意的时刻忽然就绽放出来,而你回过头来,却不知道那已经离你万水千山。许鞍华《男人四十》和《美国丽人》颇有类似,然而,那种极致的美已经铅华尽洗。张学友吟诵着关于黄鹤楼的诗篇而林嘉欣在展示一个早熟少女的风姿时,曾经的模版纳博科夫,已经远远消失在蝴蝶散去的雨季中。 <BR>  ?? <BR>  ?? <BR>“Light of my life,fire of my loins.My sin,my soul ,Lolita.” <BR>  ?? <BR>  ?? <BR>“我正在想到欧洲的野牛和天使 <BR> 颜料持久的秘密 ? <BR>寓言家的十四行诗 <BR> 艺术的避难所 <BR> 这便是你与我能够共享的 <BR> 唯一的永恒,我的 <BR> 洛丽塔。” <BR>   ——《洛丽塔》,于晓丹译本。</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3

主题

0

好友

28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34:42 |只看该作者

版本不一样

<>我的是:</P>
<>我想到野牛和天使,经久不褪的色素之迷,预言般的十四行诗,艺术的庇护,这才是你我唯一可能共享的不朽,我的洛丽塔.</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好友

5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3#
发表于 2007-8-4 13:35:04 |只看该作者
随笔太个人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07-8-4 13:35:05 |只看该作者
不是个人化,是孩子气了,纳博科夫是那么那么懂得幽默的一个人(幽默,不是微笑),这样理解就不是一般的狭窄了。再说,若说到诱奸,他怎么可能被欧洲美国诱奸呢?像美国这样的一个移民国家,按这诱奸逻辑推理,还不成了被集体诱奸的人组成的国家?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4 10:0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