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8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意、自审与艺术复仇——残雪批评

[复制链接]

545

主题

0

好友

1059

积分

论坛游民

新千年文学启蒙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1: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意志成为自身的解救者了吗?成为快乐之施主了吗?忘记复仇的思想和所有切齿痛恨之事了吗?<br>                                                                                                                          ——尼采<br><br>                      <br>                                      诗意、自审与艺术复仇<br>         作者:廿一行  <br>    残雪在自己的访谈录中一再强调其小说是关于灵魂的写作。以此为出发点,残雪将各种对其小说的政治、社会和历史性阐释全都一一否定了。在《为了报仇写小说:残雪访谈录》第三十三页,残雪明确地说:“我在创作时,将有政治性、社会性的,或者历史性的东西作为极为次要的问题处理。在后期的作品中完全抛弃了。我一直尽可能脱离那种‘现实’或者‘背景’,可以说是想从空无之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愉快的感觉。”<br>    既然残雪的小说如此不屑于以政治、社会、历史等现实的东西为其表现内容,那么,其小说的真正内核或者说支撑物又何在呢?残雪对此作出了独特的解释:“残雪小说中的人物是灵魂的各个部分。在小说中,以女性身份出现的人物往往是灵魂里最有诗意的那个部分,灵动又飘逸;而以男性身份出现的人物则带有强烈的自审倾向,二者总是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推动着文本向前发展。但有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可见,诗意与自审是残雪小说的两个重要内核。<br>    残雪小说的另一重要内核即艺术复仇。对此,残雪坦白地说:“我写这种小说完全是人类的一种计较,非常念念不忘报仇,情感上的复仇。特别是刚开始写的时候,计较得特别有味,复仇的情绪特别厉害,另一方面对人类又特别感兴趣,地狱里滚来滚去的兴趣。”此外,从残雪访谈录的主标题“为了报仇写小说”以及其另一本书的题目《艺术复仇:残雪文学笔记》中亦可看出残雪对这一内核观念的看重。<br>    结合残雪的作品分析,不难发现:残雪强调的“诗意”是对灵魂中某些部分的自我欣赏和肯定;“自审”是对自我灵魂的内视、剖析和审判;“艺术复仇”则是内化在灵魂中只通过艺术隐密显露的反抗。而无论“诗意”、“自审”,还是“艺术复仇”其实质都是强调斗争。“诗意”是对自我灵魂的欣赏和肯定,内中隐藏的则是一种自恋式的高姿态;这种较高的姿态又继而成为一切轻蔑之心的根源。对矛盾灵魂中负面因素的轻蔑衍生了“自审”,而对外界的轻蔑和无奈造就了内心中的“艺术复仇”。<br>    残雪说:“我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我个人人格分裂的结果,自相矛盾的创造物。请注意一点:凡是那些最褴褛,最‘负面’的人物,往往是最本质,层次最深,凝聚了最多激情的。”“或者可以说这里所写的一切人物都是我自己。即我自己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我认为正因为如此才是‘创作’。……不论哪篇小说,主人公和其他的人物写着我自身的本质性的部分东西。”为什么最褴褛,最‘负面’的人物,往往是最本质,层次最深,凝聚了最多激情的呢?因为愈是这样灵魂中诗意肯定与自我排斥的矛盾冲突就愈发深刻,两者的碰撞使得灵魂的自审变得更加残酷激烈。围绕着诗意与自审两个中心,作者自身的本质性的若干部分就在灵魂中展开了无止歇的争斗。<br>    那么,艺术对世俗的复仇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灵魂对自我某些部分的诗意性肯定及其隐藏的自恋式高姿态应该是复仇情绪的根源;其次,世俗社会的诸多因素成为引发促进这种情绪的外部刺激性条件。2000年8月,有采访者问残雪:“您创作的原动力是什么呢?是社会的压力和压迫么?”残雪答道:“是想冲破裹挟着自己的,来自外部的和社会的压迫的力量。那是从内心涌出、分裂,通过特异的个性变化而来的。那是谁也没有达到的,没有见过的对人心的黑暗的描写,越黑越好……把对现实社会的抵抗移入自己的内部,在内心反复地广泛地展开斗争是十分重要的。”<br>    可见,残雪正是通过这种转移到灵魂和艺术作品中的复仇,甚至可以说成游戏化的复仇来排遣内心与现实之间的抵触的。这种游戏化的复仇本身具备可以任意编织的戏剧性,而反抗与复仇的激情又使它拥有了狂欢性,于是这种游戏化和狂欢性的主观效果诞生了“残雪式幽默”。残雪说:“ 我分裂的人格既给我带来痛苦,也给我自娱的巨大的快乐,长期以来,我已经习惯了把生活变成艺术。我内心的黑暗是我最爱的所在,灵感从那里源源不断流出,所有人物和背景都超越了世俗的美和丑,善与恶,带有形而上的意味。”但是这种游戏化戏剧化了的复仇又有点像巫术中对着小纸人施法的诅咒,它所引起的效果恐怕是一种带有狰狞的笑。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这种“残雪式幽默”,因为这种幽默是创造者布置游戏时才有的乐趣。读者必须参与到文本之中,与这场游戏的制造者感同身受才能了解游戏背后的幽默劲儿。仅管如此,“残雪式幽默”决不会是温柔的微笑,恐怕应该是带有几分恐怖的黑色的笑。<br>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残雪对她的“自审”和“艺术复仇”可以说得上是津津乐道的。其自审和复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玩味其中。从而转移、消解、忽略真正的内心矛盾和现实压迫。归根结底,残雪式的斗争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内在斗争的实质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痹后的自我陶醉。残雪曾说:“我的成长环境造成了我特殊的个性,这对我这种创作的影响当然是决定性的。我想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极端纯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大约同自己总是被逼到要‘狗急跳墙’的个人生活有关吧。世俗生活的确是无法忍受的,必须有另一种生活,才能使表面的生活有意义”<br>    残雪的“自审”和“复仇”是其处理来自灵魂内外的矛盾的两种方式。但是这两种方式 皆有偏颇。首先,拿“自审”来说,“自审”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净化灵魂,升华精神境界,但是,残雪强调“自审”却并不希图自醒,“自审”的方式仅仅是让精神一次次地进入激烈的狂欢化的“体验”,是并不抱突围希望的“突围表演”,手段被当成了目的,“自审”成了作家日日操练的精神娱乐,因此,“自审”的神圣性和严肃性也就丧失殆尽了。佛家的苦修与冥思是为了明悟佛理,去除心中的遮蔽,使灵魂达至最高的静谧与澄明。内心情感的喧嚣与混乱必然是因为心灵受到了某些遮蔽,而娱乐式的自审只能是一种替代疗法,因此,“自审”和“体验”的游戏虽然带给残雪瞬时的快乐,却终究不能根除分裂人格带给她的痛苦。“因为这种复杂的关系,现代艺术作者的痛苦也是永恒的,写下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句子都会令他恶心,因为一切都是超越中的妥协,权宜之计。因为这种无奈,我现在只好断断续续地写,写几句话,又在房里走几圈,将恶心的感觉克服下去。”<br>    写作的确是残雪的权宜之计。但它并非超越中的妥协,勿宁说是妥协中的逃避。残雪在解读博尔赫斯的《秘密奇迹》时说:“面对不可抵挡,吞噬一切的死神,人掌握着一件秘密武器——虚构时间。”是的,面对生活和命运的压力,残雪不懈地编织艺术的梦幻,在艺术中进行种种狂迷的体验,企图为自己赢得时间和内心的舒缓,但是残雪紧张、繁忙甚至疯狂的灵魂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舒缓,仅管她执着到底,决不认输,但是她与生活和命运进行的只能说是纠缠不清、冤冤相报、无法超脱、愈陷愈深,最后只能麻痹而自欺欺人地陶醉其中的饮鸩止渴式的争斗。相比之下,普鲁斯特却通过《追忆逝水年华》与压迫着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达成了真正的和解,心灵归于宁静,生命得到升华超脱,与永恒的对立面永远合而为一了。这就是大师人生境界的完满崇高。残雪为什么不能达到安静平和乃至澄明的高级心灵状态呢?我认为,成长环境与先天气质使然。此外,几乎从来不读哲学也是制约她心境提升的重大因素。如果残雪能够真正领会诸如庄子、尼采、海德格尔的高级哲学,就不会执迷于斗争和复仇而不悟。当然,先天气质也许决定了她既使读这些作品,也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领会。<br>    继续细致地考察残雪的“艺术复仇”,我们将发现:残雪的“艺术复仇”指向外部世界,但是锋芒却被内化了,再以艺术的形式发泄出来。在一次与网友的公开聊天中,有人问残雪:“卡夫卡曾是保险公司的职员,你曾当过裁缝,所有这些都在你们的小说中有所体现,那就是小人物的压抑的噩梦般的生活。我这样说你同意吗?”残雪答:“同意。不过不是直接的。”对了,不是真接的,残雪正是通过变形的方式来改写她的噩梦,从而把生活幻化成艺术的。然而,这种复仇却是人变弱的表现。以内心的斗争,复仇做为对现实社会的抵抗,不能对外部世界造成任何积极的影响。而且,艺术复仇之后,终究还要遭遇现实的压抑,两相交替,无异于冤冤相报,用内心复仇的方式达到的平衡无异于饮鸩止渴,将斗争之恶内化终将使灵魂更加喧嚣混乱。残雪说:“我认为人人都应该搞艺术。搞艺术就把恶转入艺术里去了。用高贵的理性去观照你灵魂中的搏斗,这就是艺术。”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不能够赞成。斗争内化实际上是一种变相逃避。对于外部荒诞化、充满谬误表象的世界,真正好的文学应该上升到解蔽的高度,即解除遮蔽,澄明真理,探寻更本质的,更高层次的真、善和美。真正的的艺术家不应该选择逃避。真正崇高的对待现实世界的态度应如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中的男爵一样:“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艺术家亦应效法男爵柯希莫,与现实保持距离,却又始终热爱关注,唯其如此,才能升入天空。<br>    残雪斗争、复仇的思想还可能对艺术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因为其歪曲了真正艺术家的形象。残雪说:“肯定是我自己有那么恶,才能写成那么恶,照我分析,艺术家灵魂中善与恶的对立比一般人更尖锐、更紧张。”这是典型的以己推人的片面思想。有些艺术家诚如残雪所说,但我相信更高层次的艺术家应该能够超脱这种尖锐和紧张,达到平和与崇高。文学上泰戈尔、普鲁斯特等就是典型的代表,很多修养极高的国画大师更是这方面极好的证明。残雪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些诸如爱偷窥的脏老太太之类的最褴褛,最“负面”的人物,并说:“实际上,越是那些外表褴褛,猥琐,自我囚禁,猜疑,陷害,嫉恨的角色,越是表达着内在的诗性精神。”无疑,残雪把这些内心矛盾冲突深刻剧烈的形象等同于艺术家灵魂的最重要一部分了。但实际上,这只是残雪对人格分裂爆发的力量之认同,并不能将其加以普遍化。<br>    综上所述,残雪诗意、自审与艺术复仇的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加以批判扬弃,不能将其过分抬高吹捧,更不能提倡推广效法。对于残雪来说,诗意、自审与艺术复仇具有某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我们不能否认也没有理由剥夺。但它是独特的存在,不应该继续漫延到残雪之外。我们不提倡残雪的思想,我们希望这种不成熟的思想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但我们并不排斥残雪的艺术实践。我们就宽容地让残雪成为中国文坛一个独特的存在吧。人们可以出于种种原因继续喜爱残雪的作品,但是不能因为单纯的喜爱,而让残雪的作品和思想代表当代中国文学的方向和高度。 <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9 10:13:42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的博克:新千年轴心时代文学与文化介入贫困时代,参与文化历史,关注生命时空,这就是新千年文学21世纪的新启蒙。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07-8-4 13:31:09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残雪是个本能派作家。她是凭感觉写的,而且多年不思进取。</P>
<>我不喜欢她跳出来谈理论。她为什么不像本分人那样好好的呢。</P>
<>不过我还是挺喜欢她一些作品。</P>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0

好友

10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31:09 |只看该作者
<DIV>她还是挺正经的,正经人不多了</DIV>
<DIV> </DIV>
<DIV>廿一行的批评里套话太多啦</DIV>
真巧,大伙儿一起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07-8-4 13:31:10 |只看该作者
<>“综上所述,残雪诗意、自审与艺术复仇的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加以批判扬弃,不能将其过分抬高吹捧,更不能提倡推广效法。对于残雪来说,诗意、自审与艺术复仇具有某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我们不能否认也没有理由剥夺。但它是独特的存在,不应该继续漫延到残雪之外。我们不提倡残雪的思想,我们希望这种不成熟的思想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但我们并不排斥残雪的艺术实践。我们就宽容地让残雪成为中国文坛一个独特的存在吧。人们可以出于种种原因继续喜爱残雪的作品,但是不能因为单纯的喜爱,而让残雪的作品和思想代表当代中国文学的方向和高度。”</P>
<>你真是太适合到沙俄时代的书检部门或者纳粹时代的文化部门工作了。官僚的思维方式,衙门的腔调,隐含着暴力的武断,几乎都有了。你的话里充斥着“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可笑的是你还引用了尼采的话,但是估计已经不记得了,他在《苏鲁支语录》里曾说过,进入狮子境界时就已经是“我要”了,所以说你的境界实在低的可以了,连骆驼的阶段都还没到呢。你是那种典型的想当然的为了写而写的人,刚看到月亮在水中的投影,就乱叫一通,而不知道抬头看看。在论坛上我看到的你的所有文字都是这种气质的:急切的、自以为是的、搔首弄姿的、不知所云的。你很快地读了很多书,同时很快地要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但是又不能,所以你就变得异常的急切和焦虑,因而你的文字总是要发出这样的声音:看我,看我,大家快来看我吧。话又说回来了,残雪确实是当代作家里急需好好分析评论的一位,但目前看,还没有哪个批评文章能真正说到点子上,不是近乎谀,就是近于诬。我不喜欢她的小说文章,但更受不了的还是看到你的这种批评文字。当批评者指出作家思想有问题,而不去探讨艺术的时候,那么,我就有理由认为这种批判是无效的,因为与作品无关。<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 9:45:24编辑过]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好友

1637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07-8-4 13:31:10 |只看该作者
<>在作品中取一些素材做论点支撑,进行一种宽泛的文化梳理,勉强可以。而以一种文化分析工具介入作品,以为找到了某种标尺,迅速妄断,就无知了。</P>
<>无论如何,即便残雪好像在说什么“理论”,其实都不是理论,只能看作是一种从自己的写作体验出发的比较直接的交流。</P>
<><BR> </P>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不复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0

好友

5703

积分

职业侠客

头上有小鸟衔鸡窝草

Rank: 5Rank: 5

6#
发表于 2007-8-4 13:31:26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生铁</I>在2005-11-29 21:16:48的发言:</B><br>
<>我认为残雪是个本能派作家。她是凭感觉写的,而且多年不思进取。</P>
<>我不喜欢她跳出来谈理论。她为什么不像本分人那样好好的呢。</P>
<>不过我还是挺喜欢她一些作品。</P></DIV>
<P>
<P>第一行逗号前说得很准确,她能够抓住跳蚤在皮肤上的瘙痒并由此展开、生发、枝蔓,打磨棱角、历练精神,靠自身感官领略自己所前往的世界的美。但多年不思进取无法赞同,她后期的小说的确力有不逮,包括新出的小说我也不是很喜欢,但这一方面与女性的生理原因有关,一方面也与外界因素有关,而你说的不思进取是指的她主观停留在原地不动,就我的观察她并不是这样。</P>
<P>她那些解读的书和访谈录并不是在跳出来做理论,仅仅是写自己的创作经验谈。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博尔赫斯的《博尔赫斯谈诗论艺》,卡尔唯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甚至《文学讲稿》,海明威的《海明威创作谈》,这些都不是理论,而是这些小说家的个人经验之谈和对小说的看法,可以帮助理解,但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判断,阅读者需要的是各取所需。真正做小说理论的一般都不写小说的,因为评论理论自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则。真正好的小说理论不是他们那些小说写的好的经验之谈,而是比如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约翰·盖利肖的《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戴维·洛奇的《小说的艺术》和乔纳森·雷班《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包括去年出的迈克尔·伍德的〈沉默之子〉,都没看见过他们写小说。<br></P>
<P>我看小说和诗歌的标准很简单,我就看一个小说家或者诗人最好能写到什么程度,残雪写出了〈苍老的浮云〉,即使她再也没有写出过一篇好小说也不妨碍她是个好小说家。华兹华斯自1803年后就再也没写过一首好诗,但照样是一流诗人。真正要做到完美无缺很困难。</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5 2:13:29编辑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霸得蛮,耐得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0

好友

5703

积分

职业侠客

头上有小鸟衔鸡窝草

Rank: 5Rank: 5

7#
发表于 2007-8-4 13:31:26 |只看该作者
<>另外,捏着鼻子看完这篇臭气熏天的东西后我要骂人了。</P>
<>一个二逼文艺青年,囫囵吞枣看点哲学书和理论书后就自以为领略真理、艺术和美了,然后开始把这些一锅搅。并开始做貌似公允状评论。但到了下面这句话开始尾巴藏不住露陷了:“此外,几乎从来不读哲学也是制约她心境提升的重大因素。如果残雪能够真正领会诸如庄子、尼采、海德格尔的高级哲学,就不会执迷于斗争和复仇而不悟。当然,先天气质也许决定了她既使读这些作品,也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领会。”</P>
<>她读不读哲学关她写小说什么事?她哥哥是邓晓芒,邓晓芒知道伐?翻译胡塞尔〈经验与判断〉,和康德三大批判,武大西哲所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邓晓芒说自己很喜欢残雪的小说,他写不出来。</P>
<P>居然连“庄子、尼采、海德格尔的高级哲学”这种二逼话都出来了,什么叫高级哲学什么叫低级哲学?哲学到了庄子手上完全就是变成文学,自己好好去读〈逍遥游〉,壕梁之辩到底是显示惠施有逻辑还是庄子有逻辑,自己好好去看相关资料,少在这里放屁话;稍微读点哲学的人都知道尼采那些东西根本算不上严格的哲学思辩,尼采是和残雪一样是属于建构精神的作家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海得格尔,就知道会提到这斯,一般的二逼文艺青年都喜欢拿这斯来说事,不就是因为他解说了下荷尔德林的诗,做了点文学批评上的事么?这些人都是属于见了卡尔纳普、石里克、克里普克就头晕,见了海得格尔就拜神的,祭出他这面大旗就以为安整无忧可以实现自己哲学-文学论和文化-艺术的目的了,殊不知海德格尔完全就是抓着胡塞尔一个问题才咸鱼翻身。</P>
<P>翻了下楼猪帖子,果不其然,全都是满口福柯、德里达、海得格尔。在理论跟风上,</P>
<P>80年代的潮流是普鲁斯特、巴赫金、博尔赫斯</P>
<P>90年代的潮流是得里达、塞义德、福柯等后现代诸位</P>
<P>这个二逼文艺青年果然是一个没拉下。先不说你囫囵吞枣看了点皮毛,单这点跟着潮流一窝峰上然后还自以为是的四处炫耀就知道你几斤几两。连文化、艺术都分不清,还自以为沐浴在人文精神之下,就你这点破水平,还好意思批评残雪?</P>
<P>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了套书。陈启伟终于拿下了〈词语与意义〉,塞尔的〈心灵的再发现〉也终于出了,同出的还有达米特,上海译文的〈命名与必然性〉也终于再版,真希望以后的文艺青年也能谈谈指称与命名,谈谈内涵与外延,而不是一天到晚的此在,彼在,烦。</P>
<P>对于楼猪只有一条出路,别的书不用看了,拿着苍老的浮云读十年,如果读出了点门道,再来谈。<br></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5 1:24:26编辑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霸得蛮,耐得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5

主题

0

好友

1059

积分

论坛游民

新千年文学启蒙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07-8-4 13:31:27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
<>她那些解读的书和访谈录并不是在跳出来做理论,仅仅是写自己的创作经验谈。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博尔赫斯的《博尔赫斯谈诗论艺》,卡尔唯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甚至《文学讲稿》,海明威的《海明威创作谈》,这些都不是理论,而是这些小说家的个人经验之谈和对小说的看法,可以帮助理解,但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判断,阅读者需要的是各取所需。真正做小说理论的一般都不写小说的,因为评论理论自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则。真正好的小说理论不是他们那些小说写的好的经验之谈,而是比如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约翰·盖利肖的《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戴维·洛奇的《小说的艺术》和乔纳森·雷班《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包括去年出的迈克尔·伍德的〈沉默之子〉,都没看见过他们写小说。</P></DIV>《文学讲稿》、《未来千年备忘录》很好;《沉默之子》也不错;但是我最喜欢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
我的博克:新千年轴心时代文学与文化介入贫困时代,参与文化历史,关注生命时空,这就是新千年文学21世纪的新启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9#
发表于 2007-8-4 13:31:28 |只看该作者
反面教材,大家写评论不要像楼上这篇一样。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10#
发表于 2007-8-4 13:31:28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蚀逝</I>在2005-12-4 23:17:46的发言:</B><BR><BR>
<>
<>她那些解读的书和访谈录并不是在跳出来做理论,仅仅是写自己的创作经验谈。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博尔赫斯的《博尔赫斯谈诗论艺》,卡尔唯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甚至《文学讲稿》,海明威的《海明威创作谈》,这些都不是理论,而是这些小说家的个人经验之谈和对小说的看法,可以帮助理解,但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判断,阅读者需要的是各取所需。真正做小说理论的一般都不写小说的,因为评论理论自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则。真正好的小说理论不是他们那些小说写的好的经验之谈,而是比如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约翰·盖利肖的《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戴维·洛奇的《小说的艺术》和乔纳森·雷班《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包括去年出的迈克尔·伍德的〈沉默之子〉,都没看见过他们写小说。<BR></P><BR></DIV>
<>
<P>福斯特和戴维洛奇是写小说的,后者以前出过一套书,当时只买了所有他的小说,没买那本《小说的艺术》,后来有需要,想再买,却买不到了……</P>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9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