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6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构——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援助和终结

[复制链接]

655

主题

0

好友

2167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1: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个很认真的开始。目前看效果不大理想,慢慢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4

主题

0

好友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31:47 |只看该作者

解构——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援助和终结

<>    ——读德里达《论文字学》随感1<BR><BR>阅读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法国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的代表作《论文字学》,难度是相当大的,不仅因为其具有太强的争议性,而且市面上可搜罗到的德里达的原著屈指可数,参考依据实为有限,所以本文只对该书第一部分第一章进行粗略解读。而之所以解读德里达的《论文字学》,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我借花献佛,引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原因:“如果解构与常识一致,受到现有制度的欢迎,有给予人们以安心之感的话,那种时刻才必须要警戒,就连康德当时也被作为形而上学的破坏者而遭到谴责。”2<BR><BR>——题记<BR><BR>德里达曾在《多重立场》中有如下之言:“《论文字学》是一个问题的标题:关于一门文字科学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的条件,关于开放文字领域并去除其认识论障碍的批判工作。”2这里的“批判工作”,据笔者理解,简单的说,显然是对“文本”的解构性阅读和批判。而这种“解构”的工作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这种看法也得到了证实:“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日益对本质、中心、主流、统一性的彻底解构,它显示了中国和东方和谐美和艺术所独有的魅力。”4笔者继而推广之,认为其意义不止对先锋小说的创作手法具有指导意义,更指明了先锋小说的终结。下面笔者就对第一部分第一章《书本的终结和文字的开端》的指导性作用进行分析。<BR>初读本章,笔者对标题的理解与内容有些失衡,不得不回头再研读序言。在序言中,德里达对“终结”和“封闭”已经严格区分,我们一定不能满足于标题的示意。再结合后文,笔者方悟,德里达在标题中要告诉我们的是:文字没有开端,书亦不能终结。<BR>开始,德里达提出语言问题的深化:“(语言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渗透导形形色色的全球性研究领域以及在意向、方法和思想体系方面千差万别的话语之中。”这无疑为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元的艺术形式(包括多元的先锋艺术)打了一针强心剂。第一小节命名为《计划》,但想找到“计划”,却相当吃力。作者说,“人们确信文字的派生性影响所有的一般所指,并且始终在影响它们,也就是说,从它参与之时就在影响它们。没有所指可以逃脱构成语言的指称对象的游戏,所指终将陷入能指之手。”据此分析,“游戏”应该指代的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来的“语言游戏”的概念5。但这里,作者却隐藏了一个悖论,笔者反复研读都未能发现,经过多方查证、核实,才有一知半解的领悟: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应该是任意性和约定性的,而这里作者提出,所指必将陷入能指的尴尬局面就是悖论所在。这就是笔者所能理解的,最表层意思的“计划”背景。其后,作者又对“文字”定义进行修正,“我们用‘文字’来表示所有产生一般铭文的东西,不管它是否是书面的东西,即使它在空间上的分布外在于言语顺序,也是如此:它不仅包括电影、舞蹈,而且包括绘画、音乐、雕塑等等‘文字’。”那么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可以姑且把当代先锋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统统理解为“文字”。而在《多重立场》中,德里达又将“纯文学”从狭义定义中抽离出来,作为广义“文学”出现。这对当今“纯文学”与其他所谓非文学的争论,有一定调和作用,至少是概念上的安慰。6<BR>在第二节《能指与真理》中,德里达第一次提出本书的“解构”一词,由于时间与字数限制,笔者只能投机取巧,获取一些既得成果,拾人牙慧之嫌不可避免,但是为先锋的创作手法提供了可靠,学术的重要依据。“解构一方面意味着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其封闭的结构,排除其本源和中心,消除其二元对立;另一方面意味着将瓦解后的系统的各种因素暴露于外,看看它隐含了什么,排除了什么,然后使原有因素与外在因素自由组合,使它们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从而产生一种无限可能性的意义网络。”7“解构主义的策略是,首先用读者多元论代替作者中心论,然后用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避免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个极端,并因此超越或消解主、客观关系。”8 <BR>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跳过作者对能指的部分释意,直接跳到对本文有意义的部分上来。德里达接着说道,“在这个时代,阅读与写作、符号的创造与解释、作为符号织体的一般文本处于次要地位。真理或由逻各斯的因素并在逻各斯因素内构成的意义则处于优先地位。”我们按照最普适和广泛的最初意义来理解这里所指的“逻各斯”为“本性”9,那么后现代主义浪潮中很多价值体系就被彻底颠覆了。就比方说时下流行的“80后”、“90后”(非作者所指“先锋”),这种惊人的消费文化正在一点点占据着消费主体。如今国内文学类图书单本销售量的保持者亦属于某位“80后”写手。某著名网站喊出这样的口号:“一篇文章进北大,一本小说成百万富翁。”本以为是批判,没想到是网站搞宣传。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消费文化浪潮到底带给让某些人道听途说误解为“垮掉的一代”的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多大的,又是何种意义的影响。显然这种争议性的东西在这里提出来不合适,但是德里达在这里提出对真理的优先性定义,显然是值得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借鉴的,也更值得整个社会借鉴,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批评,或者谦虚的“我们对此要谨慎”。<BR>紧随其后德里达紧接着将柏拉图主义的“身心二元论”变种,改造出“身心二元文字”,其妙处恐怕只能用入木“十”分来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宗教信仰的表白”澄清了现代无神论宗教(对宇宙之在的存在主义信仰)与传统宗教的扬弃关系。而且这种论述,应当算与荣格提出的“自由写作(autonomous complax)”思想不谋而合。后文中对黑格尔Aufhebung的翻译,也受到利科的赞赏(德里达曾担任他的助教)10。这显现出这位大师超凡的语言领悟能力。上面的原因恰恰也是笔者一直选择狭义的“纯文学”作为研究对象(非同德里达所谓的“纯文学”),而且对我个人来说,先锋艺术无疑是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意味的。<BR>但阅读进行到这里,笔者就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困难。作者说:“可感知、有限的文字是本来意义上的文字,……这种隐喻难以理解并且把文字的‘字面’意义作为第一隐喻。”如果按这里所言,“第一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与“所指”有何区别呢?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既然称其为隐喻,就不能按“字面”的传统意义理解。但是这里又需要何种合理的解释呢?多方查证还是没有详尽的解释,所以随后的问题又出现了,作者引用了多位名人的语言,这些语言存在共性,就比方说笛卡尔说的“……去阅读世界这本大书……”。这里的大书显然是存在隐喻的——文本构成的出版物。但由于前文的论述目的没有理解明确,读起来这里的引用就显得突兀。实为笔者才疏学浅,无法进行深入理解。<BR>由于字数限制,笔者不得不再抛弃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最后归结到解构对先锋的指导性意见上来。德里达说道“我们必须谴责不能越形而上学雷池一步的‘朴素’突破,这种突破要彻底批判形而上学,就必须以某种方式再某种类型或某种风格的文本中使用那些需要在哲学总体中加以解释的命题。”“朴素突破”也恰恰道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先锋艺术,在理念和根基上的不彻底性,自尼采以后的“非形而上学家”的形而上学大厦,仍旧未被拆解。按德里达的意思,解构显然目的是对“文本”的阅读和批判方式,但是笔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先锋小说,如德里达所言,并没有真正达到对传统的进步。尽管后来先锋出现了以解构为依据的“词典示”写作先锋小说的方式11,但是这并没有流行起来,或者达到真正的目的。因为刨除解构的不彻底性(不可能彻底),它并没有将简单的词语碎片拼贴的恰到好处,没有构成,类似解构的目的的文本模式,即对西方三个中心原则12的消解(解构的目的之一),从而把“语素”13拼装成消解了所指的“节点”14,传递出结构的力量,达到解构的传递模式。笔者妄自认为在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中可以找到原型。15<BR>而所谓先锋的终结,是作者对理论上,拆除形而上学的操作性恐惧。如果一旦真正达到了写作对“文本”的解构,用什么方法又能把他们拼装成具有足够理解力的结构呢?如果作为后现代主义主流思想的解构是带着法国结构主义的背景而来的,那么写作的解构能否对自身或者前身进行完善呢?彻底拆毁形而上学的工作一旦完成,那么得到的模式,我们还可以堂而皇之的称其为“小说”么?恐怕到时候我们只有类似失语症的零星的语言碎片16。而先锋的最后出路,也只能把结构和语言打碎到如此境地,除非先锋人有勇气把语言都消解掉。那么“小说”存活的唯一可能就是像德里达一样将其定义修改。<BR>这篇文章在论述的时候显然有些粗糙,准备要论证只能直接搬出来使用,旁征博引的东西也只能遗弃,或者在注释中“委屈”。很多详细解说也没有说清楚,是在是字数所迫。上面所有非斜体的文字皆是笔者所想,因为没有抄袭模仿,固然显得稚嫩,甚至可笑。由于个人阅历的关系,有些话提出来都是战战兢兢(以前的很多创造性思想都被书本提前涵盖了),怕怡笑大方。最后只能引用笔者认为引以为中国人骄傲的国际级先锋艺术大师,蔡国强老师的话,大言不惭地包庇一下自己:“中国的艺术家很年轻,富有朝气,咄咄逼人,初生牛犊不怕虎。”17<BR><BR>——————<BR>1 《论文字学》,雅克。德里达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汪堂家译。此后原著引文皆源于此。不加说明的斜体字均属于引文。标题中双删除线为笔者所加,借鉴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对海德格尔“×”的引用。破坏而使文本清晰;有欠考虑,却引用其意。<BR>2  高桥哲哉,《德里达——解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王欣译。<BR>3 《多重立场》,雅克。德里达著,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4年5月北京第1版,佘碧平译。<BR>4 《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王洪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P231。<BR>5 《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BR>6 《多重立场》,“至少是为了让我们怀疑‘文学’这一名称,并且使概念从属于纯文学、艺术、诗歌、修辞和哲学。”P77。<BR>7 《论文字学》P003。<BR>8 《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赵敦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P315。<BR>9 《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P15。<BR>10 《活的隐喻》,保罗。利科著,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德里达十分贴切地用‘扬弃’来翻译黑格尔的Aufhebung。因此,恢复隐喻的活力意味着揭去概念的面纱。<BR>11 《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P192。<BR>12 三个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中心原则:对立性原则、排他性原则、优先性原则。<BR>13 《修辞理据探索》,张炼强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P135。“破坏一个完整的赐予,一个完整的概念反而会成为一种修辞艺术。……被汉民族明显地感知的语言意义单位,不仅仅是词,还可以是语素。”<BR>14 《结构与意义》,李幼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P103。“重要的是结构的整体性,作为组成部分的个体并没有独立的个别属性,一切个体的性质都是由整体的解构关系决定的,因而个体只被看作整体结构中的诸‘节点’,它们只能起传递‘结构力’的作用。”<BR>15 徐星在《无主题变奏》中这样写到:“冷笑。坏笑。窃笑。讪笑。微笑。假笑。蠢笑。痴笑。苦笑。一只眼哭,一只眼笑。”笔者认为这里显然是对“笑”达到了形式上的解构目的,但是读起来并没有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就是过度重视对句子的打破,而且有些元素并没有带来明确的指代,虽然可以说达到了解构的目的,但是整体传出的结构力量就微乎其微了。<BR>16 《活的隐喻》,P245。“失语症所特有的两种功能的分离显示了新的相关性。失语症实际上被分为涉及相似性的失语症与涉及邻近性的失语症。……语言结构解体了,选择活动仍继续进行;隐喻的转移增多了。<BR>17 《我们已选择》,蒋原伦 史建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P83。<BR></P>
www.blogcn.com/user28/chenjitiancai0506/index.html 我的博客,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新概念刘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59

积分

新手上路

自省中的愤青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31:47 |只看该作者
越来越像个学院派了。 袋鼠跳不出草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0

好友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07-8-4 13:31:48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有个前提。是写给复旦大学的读后感。</P>
<>不知道能有奖没有。前提是3000字。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实在是字逼的。老师说的对,有些地方很差劲。真的很差劲。但不能补充了</P>
www.blogcn.com/user28/chenjitiancai0506/index.html 我的博客,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新概念刘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8-4 13:32:09 |只看该作者
简单的文字被解构得如此复杂!只要你有信心和毅力,将来会出成果的。
中国新闻博客-雪堂箫声:http://www.hgdaily.com/blog/user1/14/index.a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20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07-8-4 13:32:09 |只看该作者
<>偶其实想知道他说差劲是指什么地方。</P>
<>偶好奇的说。</P>
<>快告诉偶他人的意见。</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5

主题

0

好友

1059

积分

论坛游民

新千年文学启蒙

Rank: 3Rank: 3

7#
发表于 2007-8-4 13:32:14 |只看该作者
法国思想家的反逻各斯是一种“破”,德国思想家却在“破”的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构”。<BR>值得注意的是逻各斯是社会性造成的东西,但是仍然有超出社会性的永恒存在而崇高的大事物。<BR>破不能陷于破中不能自拔(像德里达一样),而或许更应该超脱出去实现一种超越的反观。<BR>所以,我想“破除整体话语”应该限定在社会性层面(这突出地表现为解蔽),而深陷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的人类似乎应该跳出圈子,用一种俯视的姿态作大的观照与思考。<BR>所谓物极必反,“破”与“立”各自遵循时代的使命,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我的博克:新千年轴心时代文学与文化介入贫困时代,参与文化历史,关注生命时空,这就是新千年文学21世纪的新启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5

主题

0

好友

1059

积分

论坛游民

新千年文学启蒙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07-8-4 13:32:14 |只看该作者
<>维特根斯坦的目的是要人们借助他的逻辑分析这道梯子去领悟关于超验的神秘的东西的形而上学.他并不是要彻底地消灭形而上学,而是在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超验的形而上学.他的不可言说与中国的道可道非常道相似,与现像学的搁置相通.这是维特根斯坦超越罗素科学至上的更深层思考.</P>
<>德里达代表了法式思想的过分极端化,以致将解构亦变成了一种逻各斯和大话语,他自己掉进了自己设置的陷井中不能自拔.他与维特根斯坦的最终思考并不相同.他的解构通向了空和虚无,必将导致像巴赫金说的后现代酒神精神谬误.所以利奥塔在拆解的同时,提出了小叙事和游戏说,就显得非常可贵.</P>
<>解构主义功不可没,但是那是特定时代的矫枉过正,现在我们要继承德里达的思考,不应再局限于他的想法.</P>
我的博克:新千年轴心时代文学与文化介入贫困时代,参与文化历史,关注生命时空,这就是新千年文学21世纪的新启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5

主题

0

好友

1059

积分

论坛游民

新千年文学启蒙

Rank: 3Rank: 3

9#
发表于 2007-8-4 13:32:14 |只看该作者
<>[引楼主] 值得一提的是,“宗教信仰的表白”澄清了现代无神论宗教(对宇宙之在的存在主义信仰)与传统宗教的扬弃关系。而且这种论述,应当算与荣格提出的“自由写作(autonomous complax)”思想不谋而合。</P>
<>荣格被称为西方的道者,圣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于存在主义的有限世界模式之上.不知道楼主说的荣格的"自由写作"具体怎讲?不过,荣格与德里达对文学和文学家的看法完全不同.因为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集体无意识的工具,是客观的和非个人的.</P>
<>希望能和回文严肃的朋友们继续讨论.问楼主好!</P>
我的博克:新千年轴心时代文学与文化介入贫困时代,参与文化历史,关注生命时空,这就是新千年文学21世纪的新启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24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0#
发表于 2007-8-4 13:32:31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大话西游》是伪后现代,是半解构,因为它边破边建。。。我觉得不是这个原因,但老想不出其他解释。。。。。。
阿达是打死打伤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9 04:2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