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灰色木块搭成的小屋----残雪批评之四

[复制链接]

545

主题

0

好友

1059

积分

论坛游民

新千年文学启蒙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2: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BR>    <BR>    英国《时报》称:“残雪写的小说,是中国近年来最革新的……她的小说也不能放进任何单一的范畴。它们还不如说是:以比喻表现为中心来创造威胁、恐怖和伤感的、不可能的、易受伤的氛围。”这样的评论比较精准。首先,残雪的小说的确是中国当代非常革新的,难于归类;另一方面,残雪的小说最革新之处的确在于它创造了某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从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之中,残雪营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奇特意象世界。在这样奇特的意象世界里,小说的故事情节被淡化,不再呈现传统的水平线性发展,而是通过大量的意象叠加向天空构建高度。因此,有评论者将残雪的小说称为“垂直文学”,这有一定的道理。残雪在这种垂直文学中又注入了“诗意、自审、艺术复仇”的血液,并且对这种混合极为满意。因此,她以此为阵地对马尔克斯、略萨、高行建等大量作家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轻蔑。俨然,残雪信心十足地想在文学王国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通天塔。那么,这种混合着黑色血液的垂直文学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呢?它会不会只是许多灰色木块搭成的小屋呢?<BR>    我们首先从美学层次来评估残雪的小说。残雪说:“我喜欢挪威画家蒙克,我觉得很美,有些气质跟我接近。”又说:“绘画方面,喜欢达利和凡高。”可见,残雪崇尚的是蒙克式表现,达利式奇诡与凡高式强情感的合而为一。蒙克的作品表达了阴郁、神经质的内在世界与外界的冲突,的确气质跟残雪接近。蒙克也是个性化的寻求共鸣的,比如名画《呼号》据说就来源于他的亲身体验。但是蒙克的画表现痛苦、表现压抑,却并不表现斗争、复仇的虚妄欢娱,他的画发人深醒但并不使人误入歧途。残雪的小说则不停留在表现“部分真实的人类冲突分析”上,而把主旨引向内心的狂躁、争斗与复仇。达利提出“偏执狂批判”理论作为其创作的理论基础。“偏执狂”指非理性的表现手法;“批判”包括“解释”和“批评”,是创作真正的目的和指向。可见,达利的非理性背后是真正具备强有力的理性掌控的。比如他的《内战的预感》、《记忆的永恒》、《梦》等名作都是非理性形式与理性解释批评的有机结合。残雪则不同,指导残雪创作的是一种不成熟、偏执化的伪理性,因此它使非理性的表现手法更加偏执化,变成了无节制的狂乱。凡高的画作常常透露出一种热爱生命向上的激情,给人的感觉是一片燃烧的金色火焰,不停地绽放出燃烧的生命力度。其经典代表就是凡高画的金色麦田和张扬的向日葵;而残雪的作品透露的却是一种消极狂躁的黑色激情,给人的感觉是“地狱里滚来滚去”,喧嚣并且狂笑。可见,残雪的创作与三位绘画大师是存在认识论上的巨大反差的。<BR>    另外,西方绘画主要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所能承载的主题和思想毕竟有限。小说则不同,小说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因此小说的意象应该更多地为它所承载的主题和思想服务。残雪的小说以“诗意、自审、艺术复仇”为主题思想,这种思想勿宁说是一种灵魂操练的方法。因此,它并非明晰的理念表达。这种理念的不明晰与流为手段助长了小说行文的非理性,使其毫无节制,狂躁混乱。缘于此,残雪的作品在形式符号层模糊不清,严重阻碍了阅读和理解,错乱的符号,对意象世界的理解不但无所助益,反而破坏了意象的传达和升华。由于残雪的小说主题思想不澄明,意象的纷乱,导致了小说意境美感的缺失。因此残雪的小说有意象而无意境,混沌一片,无法上升到意境超验的美学层面。诚如所说,其小说仅仅是以比喻表现为中心创造了威胁、恐怖和伤感的、不可能的、易受伤的氛围。注意:仅仅是容易刺激感官和表层心理的氛围,这种氛围是灰暗压抑的,它并不能促使人精神升华,感悟到超验的脱俗的意境。于是,我们说,残雪的小说在美学上只有一种诡异的意象美。<BR>    继续从思想性来评估残雪的创作,我们发现残雪的小说除了诡异的美外,虽然也有以夸张形态表现的部分的真,但是丝毫没有善。夏洛特•莫尼斯在《苍老的浮云》英文版前言中评介残雪的小说时说:“部分政治讽寓,部分诗情,部分文学的引喻,部分真实的人类冲突分析——这种冲突以从昏暗到幽默的排列出现于文中。”纵观残雪的文本,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比较客观,残雪的小说在客观上的确表现了夏洛特•莫尼斯所总结出的几个主题。但是,要想真正认识残雪的小说创作,却不能仅仅止步于此。因为残雪小说的目的并不在于揭示问题和作道德评判,其真正的内核乃是“诗意、自审、艺术复仇”的精神。这种主观化精神的主导性介入使夏洛特•莫尼斯所总结出的那几点全都变得面目全非了。<BR>    首先说政治讽寓。残雪曾说:“我的作品中反映文革影响最深的,说起来要数《黄泥街》。”《黄泥街》是残雪的处女作,由此可见,残雪的早期作品是包含着政治讽寓的。残雪又说:“我在创作时,将有政治性、社会性的、或者历史性的东西作为极为次要的问题处理。在后期的作品中完全抛弃了。”可见,残雪后期的作品完全转向了精神。我认为,残雪早期作品中的政治讽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同时表现得丧失冷静的分析,过于极端化、情绪化,与那些专写中国丑陋、苦难、阴暗面的后殖民主义文学无异,某种程度地歪曲、丑化了中国人的形象,为西方猎奇的眼光充当了看资。其次说残雪的诗情。从客观上来说,残雪的小说确实表现了一种诡异的意象美。但是残雪精神的介入,亦使这种美显露出了狰狞。假如残雪的小说不承载任何理念,我们可能只会在其小说中体验到一种诡异的美感,有些人会很喜欢,也有些人或许会排斥。但是残雪的小说一旦渗入了偏执的“诗意、自审、艺术复仇”理念,我们就不得不正视它所潜藏的危险了。再说“部分文学的引喻”。这主要表现为残雪认同的纯文学的艺术精神,即“将自我不停地分裂下去”,向精神的核心突进。但是残雪借此将一切表现她所谓“内部精神”之外的文学皆排斥出纯文学之列,这就严重暴露了其对艺术理解的偏激与狭隘。最后说“部分真实的人类冲突分析”。残雪说“我认为正因为我的作品彻底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本质,所以才能同时带有世界性。”诚然,残雪的小说描绘了中国社会一段时期的外部现象,但是这种描绘并不能揭示表象之后的深层原因,因此,并不能说是“彻底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本质。”因为本质是描写不出来的,描写的只能是现象,本质只能靠智慧和理性、经验去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揭示。此外,残雪的小说也并不停留在表现“部分真实的人类冲突分析”上,而是把主旨引向内心的狂躁、争斗与复仇。<BR>    既然残雪将“诗意、自审、艺术复仇”作为创作的核心理念,从而把创作的主旨引向自娱式的争斗、复仇,引向黑色的“残雪式幽默”,那么,残雪就在她的创作中彻底抛弃了“善”。她的作品表面上在追求深度,向着核心突进,实际上却恰恰逃避了深度,以浮躁的方式进行徒劳无望的“突围表演”,饮鸩止渴的狂迷体验,自欺欺人的灵魂操练,愈陷愈深的复仇争斗。真正崇高的终极关怀、价值追问、人性探寻、历史沉思却全被残雪抛掷出其小说文本之外了。因此,残雪那混合着黑色血液的垂直文学是难以上升到很高的思想高度的,并且,残雪小说的主题思想、手法又不断重复,千篇一律,加之缺乏深沉的历史感,场景偏小而琐碎,所以难以聚合到一起,筑成庞大高耸的通天塔,而更像是一个个灰色意象叠加成的“奇异的木板房”,这些木板房是幽黑夜下那诡秘的“山上的小屋”。相比之下,博尔赫斯的小说几乎篇篇主题相异,篇篇都是关于人类、宇宙的终极追问,迷宫般的意象幽深复杂,文化玄思博大精深,场景开阔与博大深沉的历史感紧密交融。真可谓是文学王国中一座崇高的冥思通天塔。<BR>    此外,再简单谈一下残雪对诸位文学大师的解读,迄今为止,残雪已经写下了《永生的操练:解读&lt;神曲&gt;》、《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解读博尔赫斯》、《温柔的编织工:残雪读卡尔维诺与波赫士》等数本读解大师的著作。应该肯定残雪的这些解读是具有一些独特的意义的。残雪的解读虽然对大师的作品有弱化之处,但毕竟提供了多维中的独特视角,总体上解读的深度和力度也远远优越于一般学者僵死的框框式读解。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甚至残雪本人的创作思想亦是落后于其解读大师的理论的。由于大师作品本身的优越性,残雪对大师的解读也跟着上升到了人生、命运与艺术的高度。仅管如此,任何增值性解读都不应该绝对化,不能说“比如略萨,就是一个读不懂博尔赫斯的二流作家”之类的话。真正优秀的文学存在多重的可挖掘性,任何单方面的阐释都不能终结和独霸它的意义。二战以来,西方的哲学、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之死”(罗兰•巴特)、读者反应批评理论都在思想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任何对大师的读解都只是提供一种新视角,而不能就此剥夺文本原有的敞开性。<BR>    残雪由于过于对自身喧嚣混乱的内心情感感到称心快意,因此过分地执着于他的灵魂互搏、艺术复仇理念。这样对大师的解读虽然有可圈可点处,但是亦有弱化、歪曲、牵强附会之处。那几位大师都是残雪专门挑选出来的,但是她却想把这片面的解读方式普遍化,自然对文学的阐释造成了破坏和随意化的危险。比如,残雪对大师们的解读还有可取之处,而对余华《往事与刑罚》、特别是《河边的错误》之读解却是明显的穿凿附会了。假如刑罚专家、杀人的疯子都是最高层次的精神、思想与艺术的化身,每一次的刑罚、凶杀都是高级的极限体验,那么,依此类推,这样的解读模式是否就可以推广到一切包含争斗、疯狂的作品之中?假如残雪读了萨德,会不会把《贞洁的厄运》等虐待作品看成最伟大的纯文学呢?那里面极限与死亡的体验如此之多,莱斯蒂娜一次次被摧残,却永远保持鲜嫩,最后被闪电劈死,她是否是灵魂最深邃、最高级的艺术家呢?<BR>    最后,我们来试着给予残雪一个综合性的定位。仅管残雪的思想存在严重的偏执和混乱,艺术手法也趋于极端化,但是残雪仍然是中国当代最革新的小说家之一,她的文本实验仍然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虽然主观思想的介入对其小说的客观意义造成了破坏,残雪的探索仍然是值得赞许的。无论如何,残雪的作品称得上是真正的纯文学,她的小说也比中国当代绝大多数小说家更高一层,具有独特性与鲜明的审美价值。说她的小说是“灰色木块搭成的小屋”仅是相对于博尔赫斯等真正的大师而言,并不持贬意。比之那些小屋都算不上的作家,残雪的小屋终归是独特而自成一体的。拿到世界上,残雪的小说亦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地位。由于思想的局限,残雪无法成为真正的大师;也由于思想的局限,成就了残雪的独特性,使她成为独树一帜的奇才。应该说,残雪崇尚纯文学和精神思想艺术结合的出发点和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很好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和行进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气质、禀赋、知识与环境,残雪对文学的开拓走上了极端化、误入了地狱之歧途。虽然这种独特的路程造就了残雪独特的意义,成就了她,但是残雪对单向革新突破僵化坚守,也对她画地为牢,使她的创作辖域化,进入了自设的文学峡谷,从而在更高意义上妨害了她的发展。于是,在幽冥的王国里,地狱中的独行者永远丧失了光明的天堂。<BR>    <BR>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的博克:新千年轴心时代文学与文化介入贫困时代,参与文化历史,关注生命时空,这就是新千年文学21世纪的新启蒙。

655

主题

0

好友

2167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33:13 |只看该作者
<>感觉比这一系列的前几个好。</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5

主题

0

好友

2167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4 13:33:13 |只看该作者
<>黑蓝评论版是针对黑蓝作者进行评论的板块,对其他作者的批评请贴在阅读板块。谢谢。</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7 08:4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