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不敢凑这个热闹滴~~~~~~~~~`
1、如何看待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先锋文学
中国从80年代开始 马原等一批作家拉起了先锋的旗帜 但是 在我们今天反过来看那个时候的话 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在繁杂的构造和框架后 优秀的先锋者从来没有放弃精神探索的阵地 马原的《冈底斯诱惑》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先锋小说 但此文的里面本身带有强烈的神性 就本体而言 泛神的精神成为比结构探索更为可贵的先锋探索 而后来的余华 更是在撕裂现实表象的过程中完成了先锋实验 《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如果进行技术分解 他并不多么的现代派 但是我们看者生命一次次在残碎中本能愈合的时候 一种先锋的精神跃然纸上 先锋不是一种标榜 而是一种怀疑和反叛现有文明存在的气质 王小波的技法运繁杂 但是真正决定他小说先锋成分的是对文明进行反逻辑的羞辱和对国民性不同于他人的批判 技法终究是先锋表象 先锋是需要用先驱者的灵魂踏出一条路 这条路一被开辟 则他全部意义属于第一个经过的人 而当今天的人们都开始用西方理论辞典上的技法堆积小说时 所谓先锋技术也就不存在了
2、作为中国本土的先锋群体,你心目中的先锋基地大致是哪几个城市
上海 西安 北京
3、70年代末期的星星画展是否对中国的先锋力量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是应该继续坚持吸收国外概念,还是保持现有的状态
79年的星星画展已经不完全属于先锋艺术了 他属于整个中国的艺术 因为他代表着中国艺术开始自我的反省之路以及突围之路 在那个时候本土文化的疲敝 使一部分先驱尝试着借助西方的艺术元素 来实现本民族文艺的突围 对于其他民族的艺术需要关注 现中国的文化成为经济的殖民地 与曾经是政治殖民地一样 这个时代的先锋文化呈现着浮躁与盲从 中国的先锋在抛却了本土后 便有了这样一个另人难堪的事实: 先锋者们跟着西方文艺的屁股后面 随时盯着西方的艺术奖项中有几个华人的提名 国学被人们遗忘 外国哲学成为显示品位的招牌 这样的艺术状态 有什么理由获得其他民族的尊敬 这样的艺术家 凭什么资本给自己带上实验的帽子?
4、先锋文化的衰败,该如何有效的解决
如果题干换成文化的衰败 也许还有的说 先锋文化本身就应该是一直先于现有人类的普遍接受能力的 所以先锋艺术大部分时间会呈现衰败的表象 80年代末那样先锋文化像口香糖一样的泛滥 有着被压抑许久的民族文化心理的释放因素 那时一个不正常的年代之后的反映 如果今天先锋艺术还依然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那就不是先锋艺术了
5、你是如何看待“先锋”的含义,它所包含的内容太广,目前需要完善哪些
先锋是一种怀疑和反叛现有文明存在的气质 这是先我个人的感觉 但不是我对于先锋的定义 先锋这个名词没有具体的定义 如果可以给一个公式化的定义 那也不是先锋了 有多少对于先锋的定义 就有多少定义之外的先锋
6、80后的崛起对图书市场的冲击有目共睹,但先锋对这些孩子来说太脆弱,如何看待这个群体的爆发
80后是个可笑的概念 对于这个概念的诠释更为可笑
7、先锋的形式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体现,你认为这样的存在利弊如何,比如建筑的外观,存在的就是一个前卫和传统的接受问题,依次类推
先锋归根结底是一种态度 他对于个人有意义 对于整体概念无意义 利弊说不应该属于先锋的问题之内
8.中国摇滚的半红不紫,在唐朝后就没有真正的摇滚乐队,作为国内N多的地下乐队面临着突围和保持风格的抉择,你认为中国的摇滚缺什么或者在哪些环节上需要填补漏洞
如果我说 雪村是个摇滚乐手 那么会全国的摇滚人士都会笑死 但是 我一直不认为有了5吨重的乐器就是摇滚 撕裂神经是摇滚的一种形式 但是对现存模式的反叛以及对自己创造模式的反叛 却代表着摇滚精神 第一个把噪音当艺术的人诗歌伟大的艺术家 但是第1000个还是不是就值得讨论了 中国有着一大批本土的摇滚歌手 有十分优秀的 比如崔建张楚唐朝 但是 摇滚不可能占据主流 先锋艺术在一定意义上需要非主流的地位 类似于摇滚这样的先锋艺术如果处于被广泛认同的位置 对于先锋艺术本体来说就十分危险了
9、离开了孟京辉等人的先锋话剧,在商业的推动下面临着被瓦解的局面,一面是诱人的商机,一面是作者本人的信仰,话剧在国内的地位和国际的趋势你如何看待
现在中国的艺术方面经济入侵过多 这个说法十分正确 先锋话剧在这样经济入侵下很难有什么发展 但我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保持着一息尚存的处境 因为一批执著于他们的理想主义者还年轻 这个另人欣慰
10、在国内隐藏了很多有实力的导演,随着DV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融入电影这个群体。在稳定市场的前提下,作为中国的第八代、甚至更新程度的替换,年轻导演要解决哪些问题。商业和风格该如何平衡。
写了这么多 终于到最后一个问题了 年轻导演最大的不足是浮躁 狭隘 对大的优势是敢于突破 最大的隐患依然是经济的入侵 对于电影 我只想说 黑泽明只有一个 好莱坞也只有一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6 19:02:4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