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5-2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2 点
- 金钱
- 7018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3145
- 精华
- 0
- 积分
- 3674
- UID
- 1180

|
我在家里了~~~
文章的第一段提到了"生活世界",而后面更多使用的是"日常世界"(也用到了"现实世界").我们都知道"生活世界"[Lebenswelt(德), life-World(英)],是胡塞尔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此前他使用过与之近似的"经验世界"\\"体验世界"\\"周围世界"等概念.它有一些特定的含义,最重要的方面似乎是针对同科学的关系被思考的.生活世界首先是被遗忘的前科学的生活世界,同时它又是科学及其世界观的根基.我不清楚"日常世界"是不是赵自己的术语,还是"生活世界"的另一种翻译.赵提到维特根斯坦的世界是"一个单调抽象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可以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样说似乎还有一个人并未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其实,他是在比较两种世界图象,而不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维特根斯坦创造的世界,一个是人生活的世界).所以我们其实不能指责(前期)维特根斯坦制造了不能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只能说,他提供的世界图象(图式)是单调抽象的.而这样一来,诘难的力度就小多了,一个工程师没必要象制作效果图的艺术家那样去画一座房子,我们对工程师的指责不应是他画的单调抽象,而只能指出其结构性错误.因此,赵真正想质疑的是,哲学家应该如何自我定位的问题."单调抽象"本身并无错误,因为在它在哲学上的意义是不能否定的,如<<逻辑哲学论>>这样的著作无疑是伟大的哲学著作.错误的只是执着与"单调抽象"的东西,而其他丰富的内容不闻不问.哲学家的角色,他她的工作方式和对象被单一化,固定化才是问题所在.
文章中谈到"针对这样的日常世界,偏重于实践方面的哲学成为最重要的",但这样一种偏重于实践的哲学其资源从哪里来?一种哲学总要有自己的问题或方法才可以是独立的,而这种问题和方法又必须是"哲学的".这如何可能?我想先简单分析一下哲学的资源问题,首先我们要做一些分类,标准有两个:"资源的领域"和"资源的功能".根据第一个标准,我们可以初步分出三个大的资源领域,学科领域\\日常生活领域\\哲学史领域.学科领域可以继续分类,比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逻辑学\\数学.在这下面当然还可做出更细的划分;日常生活领域很难界定,似乎除去其他,剩下的都可归入这个领域;哲学史领域是哲学自身储存下来的资源,也是当下哲学不能真正抛开的资源.
按"资源的功能"可将资源划分为"辅助性的"和"问题性的".辅助性资源又可分为"方法"\\"知识(成果)\\"体验";问题资源从其由来看一般有以下几种:"元理论性的"(比如自然科学向哲学提供的问题就是关于科学理论自身的问题);"学科交叉产生的";"由产生过程中的混乱提供的"(在思想处于混乱,不知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就需要分析\\澄清\\提出新概念的工作)等等.(这些是我临时想到的区分方式,表述出来似乎很乱,其实我手边画了一些图.)
我想举个例子可能更好,就以逻辑哲学为例,其资源领域是逻辑学,辅助性的资源有逻辑演算的方法,比如真值表方法,逻辑学的某些有哲学价值的定理,比如哥德尔定理,问题性资源有悖论\\真值\\命题性质等一系列问题.也许自然科学和思想史为哲学提供的资源也许更丰富.那么,回到我们的主题,日常世界是否能为哲学提供足够的资源,使一种偏重实践的哲学成为可能?我理解的偏重实践并不是这样一种态度,即将一个哲学家的行动看得比他她的理论更有哲学上的重要性.这里提到的偏重实践的哲学,仍然是关注实践,而非介入实践(当然,这二者已经很靠近了).但我关心的仍是,它能否使一种丰富生动的哲学理论,或理论性的活动(比如澄清思想)成为可能.日常生活的领域可以提供的辅助性资源大概有常识(知识),和体验,它本身不能给哲学方法上的助益,而这些常识和方法是否能促成一种独特的哲学方法的产生,我还不清楚,海德格尔前期的现象学方法似乎确实是以一定的生存体验为直接资源的.后期似乎更多来自对诗的体验.但艺术体验与日常体验或生存体验应该很难区分.日常体验可能还达不到生存体验(或生命体验)的那个高度?日常生活提供的问题资源应当是指那些无论从事何种专业(不一定以此专业为职业)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想这种问题只有两个,一是他人的问题(文章中已经提到了),说的俗白一些就是人际关系问题(当然这并不是个庸俗的问题),在萨特那里这个问题已经被相当的重视了.也许从苏格拉底开始,这个问题就受到了重视.(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可能更多涉及了这个问题)如果人必定是政治的,那么政治问题(而不是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提供的问题,它其实是他人问题的一个推广?另一个是死亡问题,在古希腊这个问题也受到了重视,可能在各个文化中它都被认真对待了.现在我感到以日常生活为资源的哲学会与存在主义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很接近,它们的中间是海德格尔的哲学.但是肯定还会有其他的可能性,尤其是融入一些中国古代的思想.
最后,我还是想说说中国哲学的状况.中国现代"哲学"似乎无法否认是落后于西方的,但是不是,结合自己民族的思想渊源,搞出一些独特的东西就可以超越西方?我认为,对此可以有两种理解,首先,我们确实不再是处处落后,而是有了西方人没有的一套,如果西方人也要搞这一套,就要向我们学习.其次,我们本来落后的地方依然落后,在以自然科学\\数学\\逻辑学等为资源的方面我们还是落后的.这就象一个人跑步慢,就发明了跳远,别人来和他比跳远时,他是领先的,但跑步他还是不行.但真正的进步应该也体现在跑步方面.我的意思是,中国的哲学家(以及哲学爱好者)不应幻想只要搞出一套自己独特的东西就在哲学上实现了对西方的超越,但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有不是没意义的,关键是它能提供多大的空间和怎样的可能性.
我这种元哲学的半吊子的想法可能意义不大,但我确实不是很看重民族性.但我对咬文嚼字的西学也没有兴趣.哲学应尽量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哲学家可以关注很多事,这就是我如同废话一样的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