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165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59
- 精华
- 0
- 积分
- 103
- UID
- 3229

|
听人说小说是最无用的东西,不当吃,不当喝,不能穿,不能戴,既不能破坏什么,也不能建设什么,简直是百无一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因为有那么一段时间,有人夸大了小说的作用,把小说的威力说得太大了,好像小说能呼风,能唤雨,能反对这,能颠覆那,无所不能。两种说法,两个极端,都犯了绝对化的毛病。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和阅读体会而言,虽然不能说小说有太大的用途,但也不能说小说对人类生活不起一点作用。
我读初中二年级那年,全国的中学刮起大串连之风。在此之前,我们没坐过汽车,没见过火车,大部分同学对外面的世界心中没底,像是怀有莫名的恐惧,都不敢出去。一些家长也反对孩子出去串连。相比之下,我对可以外出串连的消息感到欣喜,对串连表现得十分积极。我心中装着一个小说中的人物,是那个人物大无畏的精神鼓舞着我。那个人物是谁呢?她就是《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林道静在当时的北平日子过得很郁闷,只身一人坐火车到海边去了。关于林道静在火车上的那一段描述,读得我如痴如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林道静是女学生的面貌,生得十分秀丽。她身穿一袭白裙,身边放着乐器,姿态是那般高雅。她独自一人坐在一个座位上,目光久久地望着窗外,神思渺远,似乎还有一些忧郁。读到这里,我心底深处像是有个东西涌动了一下,这种涌动是崭新的,以前从未有过。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美感。对林道静的孤立无援,我怀有深深的同情,几乎愿意为她负起责任来。同时我很佩服林道静的勇气,这是最触动我心的地方。我隐隐觉得,林道静的独自出走和旅行,正唤醒了我心灵深处出游的愿望,我不知不觉有些走神儿,把林道静的角色换成了我自己,仿佛我坐着火车,正向遥远的海边飞驰而去。《青春之歌》是我有生以来所阅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书中的林道静感动了我,激发了我浪漫的情怀。试想想,一个弱小的女学生都敢于独自远行,我是一个男人,我怕什么!于是,借难得的大串连之机,我背上我们家的黑粗布被子,和几个同学一块儿,一路上汽车,挤火车,到北京去了。在北京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检阅。
从北京回家后,我又约了几个同学,组织了一支徒步长征队,自任队长,穿越风雪弥漫的大别山区,向江南走去。还是受林道静的影响,为了感受一下独自闯荡的滋味,也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勇敢精神,在“长征”途中,我想法摆脱了我的那些拖拖拉拉的队员,独自一人游览了武汉、长沙、湘潭、南昌、杭州、绍兴、上海、南京等大小城市。那年我十五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串连对我心理成长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使我打开了眼界,开阔了胸怀,树立了心向远方的志向。
初中毕业回乡后,我有过一段对自己的前途近乎绝望的苦闷期。在那段时间,又是小说使我的心灵得到慰藉。我有一本《迎春花》,是我趁学校大烧书时提前从学校图书馆偷出来的。这本书我不光自己看,还念给我们家的人听,每天睡觉前念一段。家里人供我念了书,我算是识字的人,觉得有义务有责任给家里人念书听。煤油灯的灯头很小,光线很暗。我的眼睛很亮,很好使。母亲、大姐、二姐、妹妹、弟弟,都在床上靠着或躺着,专心听我念书。他们都是好听众,不说话,不翻身,也不咳嗽,跟我一起进入书的情境里去了。在偏僻的乡村,在茅草屋里,在“文化革命”继续开展的情况下,在轰轰烈烈大学红宝书的热潮中,一家人在煤油灯下听这家的孩子念一部长篇小说,怎么说也是一个异数。窗外或许正刮风,或许正下秋雨,或许已经开始下雪,这些气候都不影响我们家的念书和听书。也有时候,从窗棂子溜进来的风把小小灯头吹得直忽闪,大姐二姐会说赶紧赶紧,她们的意思是把风挡一下,或把灯头保护一下。往往是我的目光还没离开书面,灯头就恢复正常了。我稍微停顿一下,接着念。随着一本厚书越念越薄,随着故事的深入发展,我们家的人听得有些入迷,对书中人物的命运有些牵挂。我们开始把念书的时间提前,一吃过晚饭,灶屋里一收拾完,有人就把煤油灯端到里间屋去了。平时我们家对煤油是十分节省的,除了母亲在冬夜里纺棉花,我们家一般不点灯。要说话,或讲点古戏,都是黑着灯。在念那本长篇小说的时候,我们家破例不再计较省油不省油的事。我不光提前开始念,念到紧张和放不下的段落,还把时间延长。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好人家,母亲死得早,姐姐对弟弟非常怜惜和照顾,可以说又当姐姐又当母亲。弟弟也很乖巧,对姐姐很有感情。由于这是一个革命家庭,一家人都参加对敌斗争,在斗争最严酷的时候,敌人对这家弱小的弟弟下了毒手,把弟弟给害死了。这一下,父亲、姐姐以及全家人,都心疼坏了。那个情节写得挺长的,气氛造得很足,我念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才念完。我念得满眼含泪,声音哽咽,几次念不下去,差点抛开书哭出声来。我们家的人也听得一片唏嘘。
那时候我们那里常年缺粮食,人们经常吃不饱肚子。而书更是缺乏,如果能借到一本书,就像得到了宝贝,珍惜得不得了。那段时间,在全公社范围内,凡是能借到的书,不管“粗粮”“细粮”,我统统“吃”下去了。后来,再后来,随着国家的大形势不断转好,随着市场上的书越来越多,我反而一下子觉得没书看了。这是为什么?我仔细想了想,其实好书是很多的,多得浩如烟海,我们怎能看得过来!还有,我们的目光也越来越挑剔,胃口也越来越刁。人过于挑食不好,营养会不均衡。人对书过于挑剔呢,也很难说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