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愿望)和现实是同一个梦,是同一个传说
——评金瑞锋的散文《梦的传说》
平子
题解:“理想(愿望)和现实是同一个梦,是同一个传说(理想或者愿望和现实是同一个梦的传说)”在这里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作者的理想(愿望)是一个完美的梦,完美的传说,现实是一个荒唐的梦,荒唐的传说,完美的理想(愿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是荒谬的,完美的梦和完美的传说其实就是荒唐的梦和荒唐的传说;二是这个理想和现实都集中在同一个统一体上,这个统一体就是作者;三是理想和现实既是同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的同一体,又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梦的传说》一文是金瑞锋今年初写的一个5000字左右的文章,描写刻画了“我”从类似于“狂人”的恐惧,到麻木,到希望,到借助神秘天界的旨意和力量来实现“我”的完美的愿望。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对黑版上的蓝色眼睛,对死亡,对魔鬼,对骷髅,对血流等的心里上的大惊恐到惊恐,到不惊恐,直到想象中的美妙。此文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魔鬼的肆虐和魔鬼的生存方式。文章第(三)部分主要写“我”的得非所愿。文章第(四)部分主要写了“我”极其希望得到战友、得到支持和得到温暖,但是并不觉的这样的愿意可以实现。文章第(五)部分主要写的是作者希望借助神秘天界的旨意和力量来实现完美的愿意,这个神力就是“滚动着的雪球”。
我觉的本文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不仅丰富,而且变化万端。比如作者不仅恐惧,而且毫无畏惧;不仅失望,而且希望;不仅赞美了丑恶生灵的死亡,而且赞美了神秘天界洗洁人间的丑恶;不仅接受上天的惩罚,对自己进行深刻的解剖和忏悔(现实方面),而且一个人,孤单者,在思考出路和希望(理想方面)等等,这些可以说是事物的两面,但是作者却把它们巧妙地交合在字里行间,真可以说水乳交融。这种复杂性,更表现在,首先只有上界,只有借助神秘天界的力量才能够完成作者的完美愿望,作者极其希望用上帝的纯洁来洗尽人间的丑恶,作者极其希望上天可以赐予大地一块可以裹去一切丑恶的“裹尸布”(雪球),然而作者明白,他的理想和愿望只是个梦,只是个传说!因为文中并没有任何地方是很确定的可以借助神的力量完成作者的完美愿望;其次,作者有没有希望?有!有没有愿望?有!是摆脱孤独吗?是!寻找战友吗?是!是征服和毁灭人性的丑恶吗?是!但是作者没有能力来实现,也没有在文章中表现出“我的实现理想的能力”, 作者有的是只有无奈;再次,作者觉察出自己不是魔鬼和神,是有血有肉的人,发现自己也是罪恶的,也是被雪球裹的对象的时候,这是何等的“难堪”;最后,我是所不知道的或者是我所没有发现的。
作者在本文中的表现手法有三种我认为很典型。第一,作者善于化静态为动态的描写,可以把环境中静态的事物描写成为动态的东西一样,实在是绝。第二,作者在本文中借用了一些关于魔鬼和神话的传说,比如作者提到的“鬼故事”、“ 裹尸布”等,这对于表现旨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衬托和暗示的作用。第三,作者可以从头到尾都一个人孤单的思考,这是很难写的独角戏式的文章,这是极少人可以做到的。
关于文字,我以为下面这些很关键,一是作者说:“倘是梦,是如此:不是梦,也还是如此!”我认为,这一句很重要,这是作者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思考,隐含着现实的丑恶和作者的梦如出一辙等等深刻的内涵,所以作者只好也只能够用他自己的笔借来了可以洗尽人间的丑恶的神秘天界的旨意和力量,其实作者很清楚,这只是个梦,只是个传说罢了,这个梦的传说对于现实的本质是无能为力的,从根本上是改变不了现实的。二是最后一段话,我认为作者极其希望人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丑恶,不要连自己丑恶的嘴脸也发觉不了,并且自以为高高在上,这是最无耻的人。三是题目“梦的传说”我认为隐含的是作者的愿望只是个梦,只是个传说而已,这个梦,这个传说改变不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现实也改变不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四是文字严密,增加、减少和改动文字都很难,都要影响文章的文学质量。几乎有着和鲁迅的文字一样的无懈可击。五是文章中出现了不少不仅语言优美,并且思想深刻的句子。例如:“这孤冷中的辉煌!”“在我追逐梦的美丽,我却得到她的虚幻;在我祈求梦魇的泯灭,我却得到他的嗜杀。”“倘是梦,是如此:不是梦,也还是如此!”“我于是大笑,并给予这依旧滚动着的雪球以无尽的赞美:为着其中孤冷的夜歌;为着其中燃烧着的然而无措的目光;为着即将为雪球所噬的一切。让他们都归到这梦魇一般的现实里去”等。
读完这篇文章我还有以下几点要说,1. 也许作者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种东西在文学作品中值得极尽赞美,死、鬼和神秘天界的旨意和力量,因为传统文学中似乎只有这三种东西最神秘,最重要的是三种东西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死的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主要在于超越了人,其它两者很容易理解)。作者说“对于屠戮的无尽歌颂”,很显然作者并不是真的赞美屠戮,而是赞美灭绝人性的丑恶,或者说是赞美“裹尸布”(雪球)清洗人间的罪恶。2. 作者对死亡等的无尽赞歌,也许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人的两大本能,即追求死的本能(这点我猜测的成分很大)。3.看到文中的魔鬼、恐惧等,我就不得不想到鲁迅先生的《坟》,看到文中的“我在倾听”“对于死亡的极其赞美”等,我就不得不想到鲁迅先生的《野草》,因为作者的文字太像鲁迅的了。4. 我觉的,作者是以看破红尘的人外人来创作的,文章的水平之高使得我这样说并不过分。5.我觉的本文在内容上会有如下的缺点:易于使胆小者不敢看完文章。冷气横秋,会使很多人看着不舒服,文字上的美常常掩盖不了这股冷气。
最后说点话,有好多地方作者写的太含蓄和隐晦了,有很多内涵我没有能力发掘出来。比如,我看了很多遍,但是我还是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小说还是散文;比如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告诉我说主题是恐惧,我怎么看都觉得恐惧最多是主题的一个部分而已等,对于这些我虽然明白但是并不清楚,其实最多的还是我所一无所知的东西或者是我根本就无力发掘的东西。因为我和所有的读者差不多,作者除了对我说主题是“恐惧”之外,并没有告诉我有关文章的任何提示或者解释,所以我的评论一定有好多误解作者和错误的地方,希望可以指正。
http://www.xiaozuojia.cn/board/bbs44/fileid22.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9 11:37:5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