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3-2-22
- 在线时间
- 1461 小时
- 威望
- 3981 点
- 金钱
- 72055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5499
- 精华
- 2
- 积分
- 14963
- UID
- 4720
  
|
<p align="left">《小说为何要戏剧化》</p><p align="left"> </p><p align="left">余华的《兄弟》分为上下集的形式出版,在前段时间造成了一股纯文学阅读的风潮。我经常在公交车上看见白领或者少年们手捧《兄弟》看的如痴如醉。不说这部小说写的如何,从它制造出来的这股阅读风看起来,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至少它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当下的纯文学作品。余华老师也上了电视,做了访谈,卖书赚到了钱,这都是好事。让我觉得有些无聊的事情是,今年,这部《兄弟》要开始上演话剧版了。这部话剧版的演员主演似乎是演过《春光灿烂猪八戒》的徐铮。他在表演方面的东西我不懂,这部话剧的编剧余华没有参与,而且也没有到演出现场去进行欣赏,而是不予置评,置之不理。</p><p align="left">与《兄弟》类似的改编成话剧的小说还有很多,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再比如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些因为小说的名气而被改编成戏剧的例子有很多。当然,这也包括电影和电视剧,四大名著被改编成电视剧让大众了解到了通俗版的古典文学,而我也很期待贾樟柯改编苏童的小说《刺青时代》后推出的新作。我觉得这些改编肯定是有好有坏,好的非常完美的还原了小说里面的那种气场和精髓,并且有的作品还能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艺术气息。坏的自然就是破坏了小说原有的框架和气韵,整个把小说给扭曲和曲解了。就事论事,余华这部《兄弟》被改编成话剧,其目的是什么,这首先是一个值得置疑的地方。《兄弟》存在的意义首先是一部畅销小说,而且是一部畅销的纯文学小说,也正因为它是一部纯文学的畅销书,所以它在某些时刻会很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局限于小说本身。这样一部作品,它改编成戏剧的目的只能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小说本身。其次,这部话剧表演的是《兄弟》下半部的故事片断,这样的话剧摘取了小说的片断来表演,本身也是无可厚非的,它这样做是戏剧改编小说的普遍做法,因为一场两三个小时的话剧,根本无法把一部小说整个的故事脉络表现出来,这和电影改编小说是一个规律,电视剧除外。余华的《兄弟》其实现在的气数已过,它畅销的时代刚刚过去。这次的改编成话剧,我相信不会让小说再大卖多少本的。那么,这部话剧就是为了话剧本身来改编并演出这部作品,并且余华没有参与其中。</p><p align="left">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部话剧没有余华本人的参与。为什么没有余华本人的参与?余华为什么不参与创作改编自己的小说?余华并没有像老舍先生或者曹禺先生一样,已经入土为安,他还活着,而且刚刚写了一本纯文学的畅销书。这部话剧按照普通人的想法,应该是由余华来参与改编的,改编的好了,对于余华本人来说,也算是对自己和自己的作品的一次成功宣传。关键问题是,余华很可能觉得自己改编不好。某个网站关于这个戏剧的报道是这样说的:</p><p align="left"><b>有趣的是,从小说改编到五月的首演,余华始终一言不发,也未观摩演出。“不闻不问、冷眼旁观,既不主动与剧组沟通,也不对剧本改编和选择角色发表任何看法和意见。”主办方这样告诉记者。对此,编剧李容表示:“余华是一个聪明的作家,他不干预我们的改编,一方面给了我们足够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评论面前留下余地。”</b></p><p align="left">余华的这种态度,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他是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觉得不适合改编成话剧,还是因为自己害怕像小说《兄弟》刚出现时,再受到那些尖利的批评呢?“<b>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评论面前留下余地。</b>”这句话是我引用的这一小段话中我最感兴趣的。余华要留下什么余地?他准备在话剧受到一些批评的时候,睁着眼睛说“这部话剧不是我改编的”吗?这是一种类似于乌龟缩壳的行为。小说本身的失败导致了话剧的失败,这种推论是可以成立的。还有一种推论就是,作者本身的胆怯和不作为,造成了改编者对小说的意义曲解,而作者则是这种曲解的变相合作者。我们说,余华有不参与话剧创作的自由和权利,这是对的。但是余华没有逃避评论的权利。他这次关于这个话剧的冷淡态度,我想代表了一些作家对当今国内戏剧的看法。你们排话剧是你们的事情,和我无关,我是一个小说作者,我只要写好我的小说就行了。我觉得这种想法是正确的。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觉得我脑子有问题,前面我的语气是一直在置疑余华的做法的,但是现在却又开始歌颂起来。我要说,我在余华对于这个戏剧不闻不问的态度感到不应该,他至少应该说明一下,这个戏剧的改编与他本人的小说无关,他现在这样态度含糊的做法,让人觉得他收到了自己作品的版税和改编权费用,但是却想要逃避话剧登台之后肯定会出现的批评声。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小说作者的那种沉稳。余华本人是一个小说家,而不是一个戏剧家。他写作《兄弟》的目的本身是为了小说,而不是为了戏剧。一部小说被改编成戏剧作品,首先受到质疑的就是参与改编的小说作者。一部小说为何要改编成戏剧或者电影和电视剧呢?小说的成功不代表戏剧的成功,当我们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和我们坐在剧场里面面对演员和舞台肯定是感受不一样的。我们面对书本和舞台都是为了感受作品本身,那我们究竟是要在小说中感受小说,还是要在戏剧中感受戏剧呢?这经过改编的作品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它?戏剧演出中,小说感要保留吗?小说中,是否应该给以后的戏剧改编留下一条道路?小说作品在辉煌之后,总是会出现改编的风潮。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抑或戏剧,这些改编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小说的成功。这样的改编风潮影响了戏剧,使得戏剧本身的原创作品很难在这些改编作品中出现。我们的戏剧为何要改编小说,或者说为什么要这样改编小说和这样频繁的改编小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原创戏剧的落寞和无奈。当一个文艺种类需要依靠改编其他文艺作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的时候,这个文艺种类必然是面临着原创力量的短缺。余华也好,陈忠实也好,他们并不是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戏剧表演到了现在,曹禺的戏剧表演到了现在,老舍的《茶馆》成了每年都要演的戏目,我们的新剧呢?我们只有一个孟京辉拿着《恋爱中的犀牛》来回巡演吗?我们只有台湾的赖声川在不断的《暗恋桃花源》?我们的戏剧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抛弃改编,找到自己制造自己的力量。</p><p align="left">洋洋洒洒的胡说了这么多,我最后才把戏剧缺少原创的关键问题说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告诉你们,我不是评论家,我也是从一点看到一面,并且如何以偏概全的。个人观点不抒不快,抒发之后,我不能像余华一样,告诉你们我没有参与这个文章的写作,我只能接受你们的批评。我稚嫩,并且会一直的稚嫩下去,但是我接受批评。这很重要。</p><p align="left"> 2007-8-23</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