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吃口饭混着(他们在苦熬)
贾彰柯是一个最关注下层人弱势群体的导演,他的视角从来都没有离开也不可能离开弱势人群,或者说在贾彰柯的世界里这些弱势的人们构成了主题,他们代表了真正的历史。而那些被认为是最重大的事情只是被认可为背景,并且这些背景一直都是影响这些人生存的要素。一方面这些人忽视这种的背景的重大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深受这些背景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说,他们甚至融入了这个背景,虽然他们根本也从来都没有被这个背景所认可。社会的进行中,他们是永远落后于背景的,甚至常常受着背景的欺骗,他们不是觉醒,并且也不存在觉醒这种响亮的声音,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混口饭吃,然后为了口饭混呗。所以,小偷、小混子、妓女或者类似妓女的小人物是贾彰柯电影中最重要的主人公,也是最为动人的主人公。
小武是这样,他是那样的忧郁、古朴,甚至在全世界都在改变的时候,他依旧保持不变,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没有能力。他对于过去,对于记忆,对于他已经熟悉的混饭吃的生活恋恋不舍,尽管这些生活让他感到心酸,甚至是会在某个时候生出讨厌来。在他的心目中似乎并没有长久和永远,也许是没有办法渴求或得到的,他活在一种浅浅的压抑之中。在这样的世界里,他靠着扭动歪着的嘴角、不耐烦的声音给自己勇气。
任逍遥中的斌斌和小济也是这样。小济说,操,活那么长做什么,三十岁够了。斌斌借了1500元给女朋友买了手机,却不愿意给自己检查一下患有乙肝的身体。他们并不是不愿意过体面的生活,愿意,不但如此,他们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表示自己比别人牛比,过着别人不敢过的生活。但是他们太无力了。赵巧巧也是那样的无力,那个在发廊按摩的张家口女孩也是那样的无力。
赵巧巧和小济一样也应该是只有父亲的孩子,她靠着自己学会了跳舞,也学会了生存的方式。当然她也跟着那个比较有势力的黑社会大混子乔三学了很多东西,包括她后来告诉小济的“逍遥游”。她喜欢上追求的小济,引来了乔三的不满,她想不再受乔三的控制但是却没有办法,她逃不过乔三的哪怕一只胳膊。于是她不得不穿上红裙子站在为蒙古王酒宣传的舞台上。她跳过舞,穿过那条裙子走过空旷的土地。小济骑着那辆破摩托车跟在她的后面。而后,他们坐上了去另一个地方的依维克。在旅馆里他们拥抱在了一起。
张家口来的那个按摩女的姿势和打扮像一个城市的职业女性,她拘谨地坐着。对斌斌说,不要紧,躺下吧。很舒服地。斌斌最后终于躺下来了,躺在她的腿上,她问,舒服吗。斌斌说,舒服。为什么要来这工作。混口饭吃吗。唉,吃口饭混呗。
斌斌的寂寞还来于他的那个学习不错的上高三的女朋友。也许只有这个女孩才是唯一一个有力量和希望的女性。她马上就可以去北京离开这个地方,所以她看到斌斌给她买的手机后,敢然斌斌亲她一下,不过这时,斌斌因为害怕传染给她乙肝,又不敢亲她了。但是斌斌却不愿意离开,他不愿意承认离开,不愿意承认这个女孩就要离开并且可能再也不可能有机会亲她了。他坐在哪里,不知所措。女孩很有分寸的骑着自行车——那是一辆新且明亮的自行车,转了一个圈,然后离开。这促成了斌斌找那个按摩女的最终动力。也许在那里,斌斌才不用躲藏,可以真正无所顾忌地温暖地躺在她的怀里,如同另一种母亲一样。
乔三虽然有只手枪,其实他也是一个边缘的人物,他的命运并不比斌斌和小济更为好些。他有钱有抢但是却永远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抑郁,他不明白为什么。他被一辆高速路上的卡车撞死了。
在任逍遥中小武的出现几乎是表示这是一部紧接着小武的电影,它依旧是那些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坚韧的苦熬。那些事关国家的大事、那些充满投机欲望的商业笼罩着他们。10.9
二, 隐忍的叙述者
初看贾彰柯的电影是他的《小武》,对于叙述我不能找到什么让人不满意的破绽,但是总觉得似乎不应该这样子,或者说应该更明朗些。并且在我看过之后,好长时间我觉得有一种浅淡的压抑,而影片本身给我最大印象的却只有最后结束时小武被帮在电线杆上那个镜头。现在想来那是一个很大的释放动作,在《任逍遥》中,这种释放却没有了。看过小武的第二天一种难以舍弃的悲伤感袭击了我,那时,我感到贾彰柯把叙述已经隐忍到最大的程度了。而《任逍遥》却从来没有找到释放点,贾彰柯把一切都紧紧围住了,甚至渗出来的疼痛也被捂住。看过之后,我就念念不忘,说不出原因。而后,我想起了其中演赵巧巧的赵涛,她吸引住了我所有回忆的力量。
有时,我想,贾彰柯完全可以将他的电影搞得猛烈些、霸气些或者更主观一些,那样会给人视觉上突然的冲击力,让观众不那么沉郁于自己之中。但是,他却不,他的叙述元素一直是那么的真实。也许这正是他理解下的这些人的生存状态,他不愿意也不想超越这些真实,而且是他不能,因为这些真实已经根植于他的思维。
正是他的这些隐忍的叙述使得贾彰柯成为中国大陆电影界最真实最个人化也是最为原生化的导演。
在《小武》中,细节的叙述是完全呼应着真实的,包括其中重要的一个叙述方式背景音。这些细节的叙述并不完全同于《任逍遥》。可以说,《任逍遥》圆和了一些,叙述的进行调子有点合音乐的节拍:斌斌女朋友骑自行车转圈子、赵巧巧穿着红裙子走到小济的破摩托车旁边、小济的摩托车山坡时不停发动的过程。当然,贾彰柯是懂得语言的陌生化的,在更多细节上,他避免了类似《和你在一起》(陈凯歌)的那种俗烂的音乐性。而《小武》中基本上每个细节都是充满棱角的。现在想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任逍遥》的表现力更有渗透性,虽然这个故事从整体上说,没有小武那么有力量。
看《鬼子来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者是多了些什么,现在明白是姜文的表演或者他的电影本身过于张扬,也就是少了点隐忍。可以说,贾彰柯的电影是我认为的最有震撼力的电影,这还要归功于他的演员,王宏伟和赵涛他们。正是这些演员本身的隐忍的气质以及特质的演技才使得他的电影表现力真正显露出来。《小武》中的那个三陪小姐给人的印象是不深的,因为她的演技过于平淡了,而《任逍遥》中赵涛却让人念念不忘就是她的演技带有特有的张力。
在《任逍遥》中贾彰柯有一种转变,我比较吃惊。一就是这个认真的导演在这个影片中演了一个站在街上练嗓子(疯子?),而且不止一次的出现。二是小武哥的出现,可以说小武不过给人一个上下衔接的印象,并且这种印象也是可以不要的。当然他也许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他问买盗版电影的斌斌说,有没有《小武》。没有。《站台》呢?没有。那你能赚钱,在这学校门口,怎么说也是有文化的地方。我想不到贾彰柯在这里能这么搞笑,像做广告一样。最后一个就是最后的那个警察让斌斌唱歌,我不知道是不是很真实。表面上看,很显然有故意的意思,而且每个观众都知道他将会唱那首《任逍遥》。10.10
三, 走不出的困境
可以说,贾彰柯内心中对过去的对古老的对幽静或者是幽暗是怀有无比的迷恋的,这也正是他喜欢描写小地方妓女或者类似妓女的原因。妓女在这里含有了一种淡淡的温暖,或者是弥漫了幽暗的味道。我相信贾彰柯对于一个城市古老的街道、富有特色的建筑也同样充满了兴趣。当然,我也相信贾彰柯内心中对童年是无比留恋的,而且这种留恋甚至有一种试图挽回的感觉。尽管每个人都知道挽回是不可能,那么悲伤的情调便不可避免的渗透着他的叙述的语言。
我同样相信,贾彰柯对于真实的理解已经超过了或者说完全不同于同时代的别的电影导演,这一点我在第一部分已经提到过。他理解的那些重大的所谓的历史事件,不过是普通百姓生存的背景而已,或者说只是一种笼罩着他们的声音,这些东西并不能真正带给他们什么显著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声音可能含有过多的欺骗性,它从表面上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假象。而贾彰柯对这些假象念念不忘,他不断地明确提出这些假象给观众看。
也许正是这样,使得贾彰柯的电影始终停留在一种情调中,不可自拔。有时我想也许这样可以永远下去,那样贾彰柯的电影就是一个新的百姓的历史。但是,我总觉得不应该这样,或者说,不满意贾彰柯永远停留在这里。
贾彰柯也许太像诗人了,很多人都这样说,他留恋着过去、留恋着绝望和悲伤。当然事实上贾彰柯表现更多的则是真实,虽然这种真实的音乐性是悲伤的。
或许真实中应该有更多的笑容,不管这些笑容的背后暗示着什么,人们总是会笑的。尽管贾彰柯电影中的人物并不是中心的老百姓,他们是边缘人,但是他们总也会在某个时候突然喜悦起来,甚至是一种莫名的喜悦。那样,他们应该笑起来。不可否认贾彰柯是一个很认真的艺术家,他的认真甚至已经带有很多的沉重感。
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贾彰柯的电影的表现力是不是可以再放大一些呢,或者是把张力拉大,将视线也拉大呢。我想这是完全有可能的。那样的话,一定会给更多的人震撼力。还有就是电影的叙述是不是也可以像西方电影借助故事或者是摄影以及其他手段使得电影开阔起来呢。我想贾彰柯的电影是和台湾的候孝贤、杨德昌他们有类似之处的,不过又没有他们放得开,当然贾彰柯聚集的力量是有的。
一方面我希望贾彰柯能多拍像他特有的电影给我们,另一方面,我又希望看到他另外一种的电影,就是那种完全放开的电影。2003-10-1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13 18:55: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