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个综艺类电视节目它的掌声和叫好声常是提前录制好,之后再经过后期修改、加工,最终达到它要求的效果,呈现在观众眼前;一个广播节目,如果它的话题没有关注度,——缺乏技巧的政策宣传性的、或其它一些尚没有发展成熟起来的节目等,——现场连线的形式往往要事先安排好,——就像一场戏剧表演。对表演的热衷从来没有降温过,就像cctv前次被发现改动“十大体育人物”网络投票的数量——好比一些选项是几万票,一些选项是几百票——尤其在这些选项内容没有多少实质差别的时候,——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觉得这不合理,于是在几百的后面加上两个零,看起来非常漂亮——只要不影响最终结果,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看上去比较美好和合乎情理,表演似乎也无可厚非。</p><p>作为一个赚取稿费(或多少无意识)的写作评论者时,“我”不存在。在通常的此类评论中,需要一个鲜明的观点,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你,抓草药似地抓取一些思想和逻辑,来反对另一些思想和逻辑,而抓取什么和反对什么常常是当时情绪的一种反映——或者是在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的制约下。这时你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写作者”,而受制于一种必须要表达的观点,哪怕没有观点可以表达;受制于观点的表达形式,需要用社会性的、公众性的语言来完成它而不是听从心灵的指引。通常的情况是,非要这么说不可——如果你属于更加需要拿捏腔调的一类人,你属于这种工作,那么你表达的将更加虚假。往往这种虚假不为人所发现,因为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知道大的虚假,但也许与此同时无数细分的虚假却遍布在我们的血液之内,于是没有人可以自鸣得意代替敬畏和反省。(可能会产生误读:不是虚无主义,而是“我不想表达却又一定要表达”造成的怀疑态度)</p><p>虚假似乎是必须的,因为它无所不在。通常我们时时刻刻在撒谎,对别人或不可避免地对自己。统计数字必须漂亮,调查结果必须符合想象,一个决定必须是理由充分的(尤其是),——我们的工作(生活)就是为这些事物寻找证据,而不管这些是否只是某些人的冲动或一个随机的行动。爱心、善良、公益,这些可以信手拈来不花功夫。接触过写评论的人,也许你会发现他们的阅读范围和思维模式甚至行为方式都会很有趣,以致于我们应该问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写了评论还是评论写了我们?(归纳成主要原因是会很偏颇的,可能还受到其它因素影响,比如工作生活环境,年龄问题等等)</p><p>“真实”和“虚假”都不是绝对的概念。</p><p>这些说法来源于近期影响我的事件和思考,它的结果不是不变的。芥川龙之介写《侏儒的话》(突然想到这本书)开头就说它“未必能表达我的思想。它只不过是使人不时得以观察我的思想变化罢了。与其说它是一根草,倒不如说是一茎藤蔓……”如果拿芥川龙之介来说,“真实”和“虚假”都不是绝对的概念就是:“罗生门”和“海市蜃楼”的邪恶、恐惧是“真实”的,是存在于小说家心灵中的“真实”。“真实”不是“虚假”的相对面,而是逃脱了真假之辨的一种神圣之物。它是破坏性的,因为构建社会和生活的主要元素便是虚假——也可以称作宏大的真实;寻找真实就要牺牲部分的合理性。最理想的运动是布朗运动。</p><p>注意:本文有一些废话和没有组织起来的观点。</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9493374[/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