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trong>第三届珠江国际诗歌节9月绽放</strong></p><p><em>在北回归线重返经典</em></p><p> 日前,广州珠江地产、南方都市报、龙脉传播机构首次对外发布重要消息:被视为中国诗歌精神、大众传播、人居文化结合实验之典范的“珠江国际诗歌节”经多方筹划定于2007年9月15-16日在广州举办。两年一次的“珠江国际诗歌节”今年将是第三届,今年的主题为“重返经典”。</p><p> 第三届珠江国际诗歌节从2007年3月开始选址,最终敲定在以拉丁风情著称的超大社区“东方夏湾拿花园”开幕。“东方夏湾拿花园”位于广州从化流溪河畔,比邻北回归线标志塔,植被丰茂、生态优良,是一个天然的“诗歌半岛”。本届诗歌节将在保持前两届传统的基础上,力邀英国领事馆、南都周刊作为活动协办,从而将诗歌节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平台。</p><p> 今年9月,届时将有近三十位中外知名诗人和艺术家应邀赴会,其中不乏一些在当代诗坛,甚至在世界文坛上有着“重要文化符号”影响力的诗人,如中国台湾地区著名诗人余光中;苏格兰最优秀的诗人、兰卡斯特大学教授Bill Herbert;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委内瑞拉著名诗人José Manuel Briceño Guerrero。此外,北京大学副教授、诗人胡续冬将继续担任本届珠江国际诗歌艺术节的主持人。</p><p> 据悉,珠江诗歌节创办始于2002年。连续三届形成自身传统,又在传统中追求变化,秉承探索的勇气,在诗歌的表达方式上锐意尝试,曾先后出现了诗与戏剧、诗与音乐、诗与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合作。它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以立体的传播方式书写了一部中国当代“走动的诗歌史”,还首次作出了诗歌与公众、商业与艺术之间合作并互为尊重的探索,形成“中国诗人唐朝以来获得的最高礼遇”。</p><p> 总策划人陈朝华、秦彤、拉家渡达成以“节日的方式推动诗歌走向公众”的共同目标。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陈朝华撰文表示,南方都市报致力通过诗歌节来“重塑诗歌的高贵形象”;广州珠江地产总经理秦彤则表示,诗歌可以由内而外地塑造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以及一个个人,推动珠江国际诗歌节既是一种公益行为,也是珠江地产品牌丰富性的一个侧面;策划人、诗人拉家渡坦言,一个有思想力的企业和一个有责任感的主流传媒联手打造诗歌节,这应该是当代中国诗歌推广史中最完美的一个组合。如今,珠江国际诗歌节与北京大学未名湖诗歌节渐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两大诗歌盛事,一南一北,互相呼应。珠江诗歌节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正朝向更广阔、更深入的方面发展。</p><p>来源:搜狐文化</p><p></p><p>快评:</p><p>没有一个人的诗歌节也不会有所有人的诗歌节</p><p></p><p><br />诗歌不需要知名度,知道诗歌的人不比知道恐龙的人少,只是诗歌丢了美誉度。美誉度来自诗歌需要知道该去赞美什么,知道什么有价值。诗人应该懂得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气质值得赞美,人们只需要把这样的人留下,并愿意跟随他,他也值得信任——这需要诗人回到独自一人的写作中,回到艺术里,没有一个人的诗歌节也不会有所有人的诗歌节。</p><p>早已发现不了真正有赞美价值的赞美,一厢情愿的热情却乏力的赞美,或者干脆是那些苍白老套走走形式的赞美——你干得越好,听到这种声音的人越多,对于诗歌越是灾难,越会显露出现在诗歌的苍白和孱弱无力,这是实在的危险,所有打算为诗歌做事情的人都应该避免走进这个危险——那些艺术的新生力量们会因此忽视诗歌,他们会错过和真正的诗歌的艺术相遇。</p><p>想当艺术家的人不多;向往学问教养,被其缠得动弹不得,没有特异只有相同的傲气的人很多。面对诗歌,我们还缺乏起码的去伪存真的能力,这种能力很容易被人的名气、地位蒙蔽。在一滩死水远未成熟的诗歌环境里,名气更不一定有含金量,有话语权的往往没有真正的说服力。</p><p>如果没有人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还身在写作中,如果没有人会怀疑自己的诗歌背后其实苍白麻木,在写的人,人人都写得不错,因为现在写的人少所以我们该相互“珍惜”和“宽容”,这就像一条堵塞的马路上司机都在按着喇叭——“惺惺相吸”的人们没人会为他人着想——如果这是噪音,世界会因为不需要而让它消失,那时会安静下来,新的声音有了空间,乐观的人会觉得,也许这个时候,诗歌的节日来了。</p><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9733838[/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