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4-30
- 在线时间
- 864 小时
- 威望
- 3079 点
- 金钱
- 146549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2046
- 精华
- 0
- 积分
- 6165
- UID
- 12716
 
|
<p> </p><p><a href="http://lz.book.sohu.com/data/book/90/7990/7990.jpg"></a> <img src="http://lz.book.sohu.com/data/book/90/7990/7990.jpg" border="0" alt="" /></p><p>杰克·凯鲁亚克:垮掉之王 永远流浪2007年09月 广州日报 </p><p> 《在路上》出版五十周年之际,凯鲁亚克未刊遗作《孤独旅者》、剧作《垮掉的一代》在中国出版——</p><p> 自我放逐的杰克·凯鲁亚克</p><p> 杰克·凯鲁亚克,1922年3月1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洛威尔。父母亲是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国移民。十七岁,他决心成为一名作家。十八岁读了杰克·伦敦的传记后,决心成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不得不中止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随父亲迁回洛威尔,在当地的一家体育报社当记者。 <br /> <br />1943年2月,他加入美国海军服役。可在营地训练时,他却躲在图书馆里看书,遂以精神症为由被送进精神病院,一个多月后被除名退役。他来到纽约,在曼哈顿与威廉·巴勒斯、金斯堡、卢西·卡尔等“垮掉的一代”伙伴往来甚密,从事创作。1955年,《在路上》前两部分别在《新世界写作》和《巴黎评论》上发表。同年,挚友金斯堡在旧金山“六画廊”朗读《嚎叫》,大获成功,标志着“垮掉的一代”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正式登场。</p><p> 他生命的最后岁月在“自我放逐”的孤独心境中度过——同母亲、妻子住在一起,纵酒、看电视、听音乐,逐渐与“垮掉”伙伴远离。1969年10月21日,在佛罗里达州圣·彼德斯堡医院逝世。</p><p> 封存50多载</p><p> 美国“垮掉派文学”之王——杰克·凯鲁亚克的被封存50多载的剧作《垮掉的一代》,首次重新面世。2005年,在新泽西州的一间仓库里发现了凯鲁亚克的这部“新”剧本——三幕,写于1957年,是由凯鲁亚克慈爱的母亲加勃丽埃,也就是他的“老妈”打字的。 </p><p> 这部剧作写于1957年秋天,正是凯鲁亚克的经典小说《在路上》发表的同一年。剧作叙述了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巴克酗酒与吸毒的一天。书中的巴克和他的朋友蔑视一切,他们对道德伦理主流中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一点都不留恋和惋惜,他们只醉心于寻欢作乐,他们原本就不想阐述什么大道理,他们体验种种“堕落”的生活,处处散发着浓郁的真实与自由。这个剧本从文本与思想上都与杰克·凯鲁亚克的经典作品《在路上》相互辉映。</p><p> 这个剧本从来没有上演过——当时将它搬上舞台的兴趣很浓,但是没有行动。</p><p> 杰克·凯鲁亚克名声很大,但是大不过他那本《在路上》。《在路上》印数极多,但多不过那些买了不看的读者人数。无论是他的“自发性写作”也好,“狂野散文”也好,都是相当个人的表现手法。你要想了解或者欣赏一个人的心灵,要么你们有心灵的共振,要么你有着宽广的理解力。所以,知道杰克·凯鲁亚克的人多,但是恐怕真正能欣赏他的人却很少。尤其是能穿透他狂野的文字,直抵他内心深处描绘的情感和世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p><p> 今年是《在路上》出版五十周年,中国又掀起了杰克·凯鲁亚克热。重庆出版社在这个时候出版了《孤独旅者》,一本以旅行为主题的合集,其中包含了杰克·凯鲁亚克的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小说片段。相比之下,《孤独旅者》更为适合那些希望了解杰克·凯鲁亚克而又对他的小说心存畏惧的人。由于《孤独旅者》是由一些片段构成,杰克·凯鲁亚克生前没有精力把它们敷设开来,用他令人炫目的“自主写作”技法在安非它明的帮助下建造成鸿篇巨著,因而易于理解。</p><p> 对于熟悉和喜爱杰克·凯鲁亚克的读者来说,《孤独旅者》是一次美妙的回忆之旅。阅读完全书,能让人回想起杰克·凯鲁亚克的几乎所有名作:《在路上》、《孤独的天使》、《达摩流浪汉》等等。只是这一次,它们按照“旅行”这个母体被重新编织起来。旅行就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个人流浪,《孤独旅者》则是这个流浪者的全本手记。</p><p> 《孤独旅者》中,杰克·凯鲁亚克和他的伙伴们走遍美国、墨西哥、摩洛哥、巴黎、伦敦等国家和城市。对于所到之处,杰克·凯鲁亚克随手写下这些简短的文字,描写在这些地方的事件和人物,像是在一块速写板上潦草地画上几笔。但是自始至终,他把大量的笔墨留给了自己的内心,谈他的感受和感悟,这一部分也是其中最珍贵的部分,它们是了解杰克·凯鲁亚克内心世界的钥匙。</p><p> 也许你在阅读他的《孤独的天使》时,因为他似是而非的禅宗顿悟而感觉到困惑。但是,如果你读了《孤独旅者》中的对应篇目《独自在山顶》,你可以发现里面连一个字都没有提及佛祖和佛教,相反,倒是有上帝和十字架。这些原始的质料后来变成了《孤独的天使》,关于自我存在的诸多疑问不再是向“我主”提问,而变成了对佛教奥义的神秘领悟。杰克·凯鲁亚克会在文本上做诸多类似的变换,但是他内心的感受未曾变过。所以,追随他的文笔只能走向迷宫,而倾听他的心灵反而有助于理解。</p><p>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杰克·凯鲁亚克无法停下他的脚步。在现代社会中,所有人都处在车站、码头、酒吧、铁路、机场、轮船组成的巨大传送带上,从生到死。人们误以为用工业文明包裹起来的城市里能够找到归属感,但是也正是在城市里每个人处于最孤独的状态,物质文明成功地把人们隔离,而不是拉近。意识到了这一点的人又无力摆脱,杰克·凯鲁亚克一刻不停地逃离,因而使得旅行成为他写作的母体。</p><p> 杰克·凯鲁亚克并不惧怕孤独,而是选择了主动拥抱孤独。只是杰克·凯鲁亚克本人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摆脱这种人生的绝望境地,每个人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逃离孤独。</p><p> 所以,《孤独旅者》是一个意外,它描述了这种追寻的绝望,而又以个人的反抗,为一个个城市,一个个客栈,每一个据说拥有欢乐的地方,用自己的激情为它们贴上了孤独的标签。</p><p> 杰克·凯鲁亚克重要著作一览</p><p> 《镇与城》</p><p> 《在路上》</p><p> 《萨克斯医生》</p><p> 《玛吉·卡萨迪》</p><p> 《地下人》</p><p> 《墨西哥城布鲁斯》</p><p> 《特丽斯特莎》</p><p> 《孤独的天使》</p><p> 《达摩流浪汉》</p><p> 《大瑟尔》</p><p> 《杜鲁阿兹的虚荣》</p><p> 推荐理由:一直不怎么喜欢读杰克的文章,觉得很白开水味。甚至包括最负盛名的《在路上》。但是我很喜欢他本人。其实杰克本身比文章好得多——就是那些引申出来的唬人意义和个人关系倒可能更紧密,所以我倒觉得他不留下文章只留下事迹就好了,对他来说可能更好。现在杰克的潮流在小资产阶级中似乎很容易掀起来,看不出能有多少益处。他的同事金斯堡似乎更会装逼一些,从他的那些诗歌和散文来看。垮掉的一帮喜欢一个日本人传到西方的中国道家哲学。追根究底我们才是鼻祖啊,老子庄子、竹林七贤、寒山拾得……比起来,这些聪明的家伙隐藏得多好啊。</p><p> 9月22日后续:刚逛了一下书店,西姆农的另外四本探案集也出来了;还有格里耶的几本书,书体是长形的新式设计,挺好看的。现在的书店很爱摆恐怖小说啊!</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