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50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87
- 精华
- 0
- 积分
- 296
- UID
- 2825

|
语言必须依靠他者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性。小孩学语时,大人指狗说狗,让小孩也发出了狗的声音,在重复中使狗变得明晰。语言的重复使前一个自身成为他者,这便是不可避免的多样性和悖论生成。虽然学语是一种经验传递,但大人教给小孩的,其实只是基本的用语规规,许多小孩在两岁时就才较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这样的能力不可能完全是大人教的,小孩在大人那学的只是基本的用语规则,在这些基本规则下组织言语。
语言规则本就不是自给自足的,就算事先设定了它的合法条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他者。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压迫规则,所以本身就只能依靠他者获得自身合法性,解构所发现的强大力量,便是压迫。
语言是因为迫切的交流需要而产生的。从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台词让角色间交流,和观众交流。《猫和老鼠》中偶尔出现的语音,起到规范交流的作用。而在语言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前交流系统。
前交流的混乱在语音中得到一定程度规范,如有时语言不通没有翻译时我们必须依靠手势来比划,手势的交流只能说勉强能表达大概意思,并比语音交流容易误解。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的人会发现不同的人打的手势大相径庭。这种状态在语音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但在语音系统中主体和指涉物却变得模糊。如突然听到背后有人骂“笨蛋”,回头看到两个人怒目相向,却不知道是谁在骂谁,又如在街上突然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回过头却看不到认识的人,也没有人看起来像是叫了自己的。这时候看到两个人走到一起握手,会想到有可能是重名的人。于是我们知道,语音中确定的主体和指涉物是建立在假设上的。如果此时出现个熟人到自己面前就会想到前面的假设错了。但事情是这样吗?于是问熟人刚有没叫自己名字。1.没叫:假设对了;2.1.叫了:假设又错了;2.2.叫了,但听到的不是熟人的叫声:假设又对了。在此要说的是:假设同样是建立在假设之上。
像我们平时常用的“你好”,不管别人好不好都是用“你好”来打招呼,其中就包含了假设的成分。“吃饭了没?”和“去哪吃?”也是一样的。语音交流建立在假设之上,这样也就无所谓真话和假话,也就不存在欺骗。但在传统中我们区分了真话和假话,于是也就有了欺骗的可能。那么人为什么要欺骗呢?
在生活中偶尔会出现这样的片段:一个人一直在发问,另一个人一直在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突然发问的人问了个答案相反的问题,而另一个人仍回答先前的答案。又如面试前人都会设想将会被问及的问题,问题和答案在生活中先在,一旦问题产生变化(哪怕是微妙的),答案将无所适从,语音的不确定让人产生了欺骗的愿望,以便回避种种“无所适从”,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欺骗总不是单向的,它总同时包含“自欺”和“欺人”。
文字作为比语音更高级的秩序,起到了再次规范的作用,让交流的跨度变得更大,但是,文字却再次让传统的语言交流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中,文字作为更稳定的秩序却使得人类丧失了主体。物及必反,人类对稳固秩序的追求让人类反而迷失了自己,以致于人们没法知道“我忘了我的伞”出自何处,是什么意思。
注:此帖与疯子那帖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