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2042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929
- 精华
- 0
- 积分
- 1057
- UID
- 184
 
|
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的核心理论部分,据说,释迦打坐于菩提树下的四十九天内,先逆观再顺观明暸了十二因缘。上座部佛教延续了这一理论主体,将其作为从人生漫漫火宅中认识到五蕴皆苦,从而认知无明以来的相续因果,最后回归寂灭本如的成道阶梯。
上座部佛教重视“苦谛”,以此作为精进菩提心的动因。大乘佛教则重视惑与业,以求解说世事森罗万象,普济众生利乐有情。到了金刚乘,在身、语、意三密之下,苦、惑、业不复是需要脱离鄙弃的对立面,依托曼佗罗的观想,可以使受业之身现观为报身如来,茫茫红尘现观为菩提道场。不管宗派理论如何变化,十二因缘都可以看作理论缘起的最初基础,因为十二因缘全面体现了自古以来辨别真伪佛教主要判据--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十二因缘前后因果,越是最初的因,离日常语言越远,从理解的角度,逆观是比较切实可行的诠释顺序,当然,限于识境低下,笔者所说未必是三昧三菩提。
十二、老死
一切生命都会死,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结合各种条件而产生,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中,因为变化产生结合,也同样会因为变化产生分离,当结合而产生我们身体的条件逐步消逝,我们的身体就要毁坏,身体毁坏就是死。可见,死的来源是生
十一、生
各种条件之所以会结合,根本原因是因为受身中阴在业的推动下,不由自主的往生入胎。生源于业,业就是有
十、有
业就是前世所作所为留下的痕迹,一切所作所为都出于欲望与意念,欲望与意念,就是取与爱
九、八、取与爱
欲望与意念根植于感觉,快感产生欲取,苦感产生厌离。感觉,就是受
七、受
感觉依赖于物质的身体,身体内部以及身体与环境发生的作用就是感觉,这些作用,称为触
六、触
身体所发生的作用,取决于各种生命形式与世事万物发生作用的方式,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的作用方式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六入
五、六入
六入乃至其他生命形式作用于事物方式的产生,是主体、客体分别的结果,所谓能动者为主,非能动且不相应者为客,有分别对立,就有互相作用,互相作用就要依托一定的方式,这就是从名色到六入(或者其他生命形式的某种“入”)的机制
四、名色
生起分别,其实是真如本体的一种作用,这种作用,就是识
三、识
真如本体发生这种作用的原因,是因为其脱离了寂静不动的本来面目,这种虚妄的活动状态就是行
二、行
真如本体如同大海,无明之风下,遂有起止消长,前浪后浪,生息不居
一、无明
无明与真如,说到底还是非一非异,若是异,那么真如之外还有一物,真如就不是唯一的根本,如果是一,那么,既然无明就是真如,何来虚妄。
上座部、大乘、金刚乘佛教都没有说世事万物是六入中的“意”所产生,只是说,回复到真如本来状态,就没有对立分别,故而不能再执著于主、客之分,所以,不能以“主观唯心主义”以蔽之。佛教的“真如”也不是超越在万物之上的主宰,真如就是万物,真如就是你我,真如就是一切,真如又不是一切,因为取消了主客对立,再设立万物之外或者之上的任何主宰,都是头上安头,所以,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真如不向外求,也不需叠加,要的就是摈弃,摈弃到连摈弃也摈弃,但这还不是最终的取向,向彼岸的最后一跃,已经在语言和认知之外,这个时刻,就需要禅宗的“不置一辞”。
并不是所有大师都不置一辞,因此,我们勉强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语言之外的那种状态:
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
不一亦不异,不去亦不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