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231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20
- 帖子
- 106
- 精华
- 0
- 积分
- 591
- UID
- 2241

|
这是纳博科夫的《文学讲座》谈斯帝文森一文的一段“原编者注”,说是引自斯氏的《写作艺术论集》。我认为他以感性的形式谈到了小说文体与哲学思想,所以,题目是我加的。最近我看了左岸网上转的三篇文章,陈希我的“缺什么”和莫小邪的“要自由”,以及沈从文先生关于思想和技巧的妥协性看法,感到这是一贴良药。遂不揣冒昧,不怕累和无聊,抄下来给有心人看:
在从老一代编年史作者接连不断的肤浅陈述到具有高度综合性启发性,且内容充实、文字流畅的叙述文体的转变过程中,潜藏着大量的哲学及才智。其哲学思想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在善于综合的作家那里看到了他的好种较为深刻、较有激励作用的生活观,以及他对种种事物的发生及其密切关系所具有的极为敏锐的感觉力。至于其中的才智,我们则可以想象为已经丢失了,虽然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正是这种才智、这些层出不穷的美妙设计,这些被克服了的种种难点,这些得以实现的双重目的,这两个被同时抛在空中舞蹈的桔子,自觉不自觉地向读者提供了乐趣。不仅如此,这个极少得到承认的才智正是我们如此钦佩的哲学思想的必要喉舌。因此,文体并非蠢人们所说,是最无需修饰的东西,(因为编年史作者那毫无连贯性的胡言乱语用的就是这种最无需修饰的东西)相反,文体是最完美的,它能毫不唐突地达到最高程度的优美、简洁及含蓄;而如果手法唐突,则又能取得最强的感觉及气势。即使打乱了他们的(所谓)正常语序,也会给读者的想象带来启发;正是通过这种有意的颠倒,才能恰当地理顺判断的各个方面,才能把一个复杂情节的各个阶段最明晰地结合成一体。
这就是那张网,或称格局;一张既给人以美的享爱、又富有逻辑性的网,一个既优美又含蓄的结构,这就是文体,就是文学艺术的基础。
[em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