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美中表现出的日本常规审美观──试析川端康成小说中表现出的日本色彩审美观
[摘要]
日本常规审美观中的色彩观﹐色彩的感情象征﹐简朴素色的色彩审美观﹐形成原因﹐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日本常规美的展现﹐色彩运用的特点﹐符合日本常规审美观中的色彩感情内涵﹐符合简朴素色的审美观﹐通过对色彩意象的运用含蓄的表现人物的精神内涵。
世界上每个民族面对色彩纷繁的世界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审美价值取向。在生活和艺术生活中﹐广泛存在的色彩引发了人对美的感受和感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色彩的认识是不同的。
日本远古人受到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对色彩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情﹐对自然美和色彩美的感受敏锐﹐含有丰富的艺术性。这种对色彩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认识﹐是日本常规文化中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不同的色彩的认识和喜好无论是在艺术还是在文学中﹐无论是对美的创造者还是对美的欣赏者都生成了强有力的影响。
古代日本人一向崇尚自然色和素朴的颜色﹐并形成其审美常规。日本人对原始色彩感受的基本色可以分为两种光的谱系﹐四种基本颜色﹐也就是赤(明)﹑黑(暗)﹑白(显)﹑青(晕)。根据左竹昭广在《古代日本语的色名性格》一文的记载﹐这种对光和色的基本认识是起源于明与暗﹐显与晕两组对立的色。而从《古事记》所记载的神话故事中也可证明﹐古代的日本人最初以白与黑﹐青与赤的对立来表现色彩体系的。因此﹐要想理解日本文化中对于色彩审美的价值取向及审美内涵﹐首先要从黑﹑白﹑青﹑赤这四种颜色入手。
白是表示纯粹与洁白的颜色。在日语中﹐白色还表示清白﹑无罪。“白”这个色名第一次出现在《古事记》中伊耶那岐命与伊耶那美命的诸岛生成的神话中。
“故筑紫国成为白日别”﹐这里的“白”代表太阳光之意。在各类神话中﹐以白色来象征美神的圣洁。同时﹐白的色相也用来表示美的理想﹐象征着清明纯洁﹐代表生命的力量。当审美带上了一定的伦理道德意味以后﹐白又被用来表示 洁白的善﹐表示和平与神圣。作为文明的一种特殊追求﹐表示纯洁的象征﹐富有巨大的诱惑力。可以说日本民族是以白色为至高无尚的美的。
黑是暗色﹐意味着不吉祥和罪恶﹐象征沉默和地狱。日本和许多国家一样﹐都把黑色当作丧哀之色。黑与白对照﹐成为恶的代表。
“青”这个词在日语中包括从青﹑绿﹑蓝至灰﹐有时甚至包括近乎白的色。在日本色彩的世界中﹐“青”是一种非常广泛的色﹐它常用来形容人们赖以生存的山野﹑湖泊等自然环境。可以说青与白对于日本人来说同样重要。它代表着希望﹑庄重﹑坚强。
赤﹐红色。在日本常规中﹐红色具有双重性格。主要方面代表血色﹑火色﹐属于凶恶的颜色﹐常被用于禁忌色。另一方面﹐赤色又代表红色的太阳﹐具有神秘性﹐同时也令人想到热情﹐被用来表示一种热烈的感情色彩﹐用来表示爱心和恋情。
从这四种基本颜色出发﹐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日本文化中对于色彩的基本认识。将黑﹑白﹑青﹑赤按照色系划分﹐属于无色系的黑和白象征着日本民族对于善和恶﹑伦理道德的认识。属于暖色系的赤﹐冷色系的青﹐包含了日本民族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同时﹐在各类艺术生活中﹐青和赤虽然是作为对立色存在的﹐但是同时也表现了日本民族寄寓在艺术中的情感。
从色彩体系划分的角度出发﹐我们对于日本文化中色彩的审美内涵可以做出如下的概括﹕属于无色系的黑﹑白代表着日本人的基本审美标准并经常被用于表现善和恶的对立﹐在感情的表达上﹐白是明快的﹐黑和同属于这一色系的褐色和灰色则象征着沉默﹑阴暗﹑孤寂的心情。但是由于同一民族在审美取向上的两重性﹐在表达对于美的认识观念时﹐黑色和灰色也常常作为高贵与典雅的象征和白色作为至高无上的美同时存在。
属于暖色系的赤﹐代表着热情﹐活力。同属于一个色系的紫色是仅次于白的高贵﹑典雅的象征﹐具有高尚﹑优雅﹑艳丽的审美内涵。粉红色象征爱情﹐金色时﹐也传达了日本审美常规中对于简朴素色美追求。绿色象征着朝气﹐稚嫩﹑和平﹐蓝色代表理智﹑诚实﹑宁静﹑清新﹑高远。
日本常规文化中的色彩观是“日本原初文明的潜质﹐孕育日本古代文明的河床”。对这种色彩观进行分析﹐加深我们对日本文化以及日本常规审美取向的认识和理解﹐是我们认识和分析日本文学的基础。
在色彩观的基础上﹐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审美主体发现了色彩的多意性的文化象征内涵﹐发现了色彩蕴涵的丰富意象后﹐民族色彩的饿审美取向便渐渐形成并定型.
日本的自然环境是日本民族性格形成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了民族审美取向。日本多山﹐森林覆盖率很高﹐具有富于多样性的森林生态体系。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日本文明具有“森林文明”的特色。日本四周环海﹐海洋既为日本人提供了丰饶的食物来源﹐又为日本民族和日本文明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因此﹐有学者认为日本文明具有“海洋文明”的特质。森林和海洋构成的自然成为孕育日本文明的基础之一。在海洋的怀抱中﹐日本的自然景观小巧纤丽﹐平稳而沉静﹐气候温和湿润﹐清爽的空气在海风的滋润下湿润甜美﹐所形成的雾霭使美丽的景色朦胧而富于变化。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当中﹐人们养成了纤细的感受和朴素的感情。对事物感受敏锐﹐乐于追求小巧清纯的东西。同时日本清幽的自然环境和淡泊的简约精神﹐使日本民族形成了简素淡泊的性格。日本文化以柔和简约的外表蕴涵
了深刻的精神﹐人和自然合而为一。因此﹐当审美理念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将人和自然相联系来审视自然美的时候﹐对于季节美的认识﹐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适合了日本民族的情绪性和感伤性﹐寄托了人的寂寥之情。这种季节美感进而演化为日本文明特有的物哀﹑空寂﹑闲寂的精神﹐成为日本民族的审美主体。
日本文明﹐日本民族文化除了基于岛国地理风土的影响和日本人的灵感外﹐自弥生时代以来﹐日本文明是在吸收﹑改造﹑同化外来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的。既有中国文明的印记﹐也有欧洲文明的印记。在历史文化中﹐王朝的贵族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权势﹐无论是在建筑风格上还是在服饰上﹐都采用绚丽的色彩﹐但是贵族们却不许普通是市民使用艳丽的颜色。因此在一般百姓服饰色彩是以简素的冷色为主。这是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低造成的﹐同时也是由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阶层制度限制造成的。而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和政治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民族精神受到严重伤害﹐这种历史氛围中﹐简约﹑素朴的色彩意识定格于日本社会中。素朴的色调成为主流审美情趣。过于修饰被认为是浅薄和缺乏幽雅高尚情趣。同时在日本民族性格和日本艺术中的物哀﹑空寂﹑闲寂精神的影响下﹐简洁﹑素朴﹑恬静的外观和含蓄和谐美的精神内涵相结合﹐形成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推崇素色﹐排斥俗艳的色彩审美观。
除了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伦理道德和宗教意识对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也有很大的影响。日本文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日本伦理道德和宗教意识的形成是自身文明和外来文明融合的产物。日本民族在本土原生的神道教的基础上吸收同化了中国的儒家道家观念和印度的佛教观念﹐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神道中的“清明心”这一至高的道德境界以及“诚”的美学意识﹐在经过对儒道观念的吸收同化以后﹐进一步和禅宗的人心性清净空寂﹐心中灵明的佛性永不泯灭的思想相融合﹐逐步趋向闲寂清幽的趣味,由物哀美进一步发展成了“幽玄”﹑“寂”的审美意识。综上所述﹐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双层作用下﹐日本文化经过几千年漫长的文化融合与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色彩审美观。这种色彩审美观以简约﹑素朴﹑含蓄的和谐美为和核心贯穿于日本
民族的艺术生活之中。而文学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处于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色彩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缺少的﹐而色彩描写无论是在客观审美上还是在感情的含蓄表达上﹐都是作者精心创作的﹐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的形成﹐无论是在构思中﹐还是在欣赏中﹐都会受到常规审美观念的影响。在研究文学艺术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与深层内涵的过程中﹐色彩的运用﹐色彩的内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层面。
川端康成作为仅有的几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之一﹐以其对东方美──日本常规美的执着追求﹐搭起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在川端康成的眼中“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就决不会泯灭。”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可以说是川端文学创作的一贯主题。“从周围世界的万象──即便在常规意义上并不被认为是美的诸象──中。川端善于发现美及其意义的精神和灵活性﹐为其作品注入了活力﹐并包孕着永远的美”。在川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三岛由纪夫有过如下的赞辞:“川端氏继承了日本文学最纤细最玄妙的常规﹐另一方面他又身处迅速经历过危险的现代化的国民精神危机的尖端。这种如履白刃之上的紧迫的精神史﹐隐藏在他柔弱纤细的文体之中﹐使他对现代化的绝望融化在古美的静
谧之中。”在评论家和读者的眼中﹐川端康成是日本古典美的表现者﹐他的作品中所蕴涵的日本古典美的诗情﹐所表现出的东方古典的虚幻是对日本常规美的表现。可以说浓郁的日本常规美是川端作品的典型艺术特征。因此﹐在川端的笔下所描绘的彩色世界﹐既是日本常规色彩审美的体现﹐又是受制于这种审美理念的。纵观川端康成小说作品﹐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人物刻画﹐色彩的运用与表现可以归纳出如下特点﹕
首先﹐川端康成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和色彩感情内涵的使用上﹐是符合日本的常规色彩审美观的审美要求的。在日本的常规色彩观念中﹐白色是作为至高的美存在的。而在川端的作品中﹐白色在色彩描写中被大量的运用。可以说这是受常规色彩审美观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特点。
在人物描写中﹐“白皙”一词被反复使用。对川端这样的大作家来说﹐我们只能把这一现象理解为表达常规美的需要。川端笔下的女性形象无一例外的被刻画为肤色洁白或者肤色白皙的形象。尤其突出的是《雪国》中对驹子形象的刻画。在评论家们的眼中﹐驹子这一形象已经是川端康成描绘出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在《雪国》中﹐通过岛村的感受所描绘出的驹子是一个有情趣﹐有修养的美丽的艺妓﹐一种活的艺术品。在此基础上的驹子形象给人的印象是“出奇的洁净”﹐而且驹子对生活的追求也是纯洁和执着的。在刻画这样的形象懂得过程中﹐川端反复的强调的是驹子的洁净﹐文中先后出现十一处对驹子洁净的描写。在刻画了驹子“白陶瓷”一样的肌肤的同时﹐通过对雪景的描写以及红色和白色的搭配映衬和黑色和白色的搭配映衬并突出地强调了驹子的洁净。驹子的肤色“恰似在白陶瓷上抹了一层淡淡的胭脂”﹐纯净的白色在淡淡的红色的映衬下突出了句子肌肤的白皙洁净。“镜子里白花花闪烁着的原来是雪。在镜中的雪里现出了女子通红的脸颊。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中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浮现在雪上的女子的头发﹐也闪烁着紫色的光﹐更增添了乌亮的色泽。”这一段描写中纯洁的白色和鲜艳的红色﹐高雅的紫色﹐三种颜色在本常规色彩审美观中都有“至高的美”的感情内涵﹐三种颜色相搭配不仅突出了驹子形象的洁净而且鲜明的刻画了驹子的美丽 不仅是在人物刻画上白色被大量的运用﹐在环境描写上﹐白色较之其它的颜色其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在《伊豆的舞女》中﹐雨是白色的──“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树林”﹔山是白色的──“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颜色”﹔夜是白色的──“雨水冲洗过的秋夜﹐分外皎洁﹐银亮银亮的”﹔这样的景色描写﹐使人不能不为白色的纯洁美丽所感染﹐进而通过白色的清明圣洁感受到了“我”和“舞女”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同样在《雪国》中对于雪国地区白色景物的描写更是大量的运用了白色。这样的景色中驹子和叶子的形象得到了衬托﹐使人对纯洁和美丽的雪国生成了无限的向往。《雪国》在一开篇便描绘了“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继而在文中多次出现对白色世界的描写﹕“远处的重山叠峦迷迷蒙蒙地罩上了一层柔和的乳白色”﹐“岛村下了火车﹐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山上的白花……白花花一片银色”﹐“晨曦泼洒在曝晒于厚雪上的白麻绉纱上面﹐不知是雪还是绉纱﹐染上了绮丽的红色”﹐“薄暮中﹐桥那边的山峦已经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色”﹐“洒满
星光的雪地上”﹐“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仿佛是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体拥抱夜色茫茫的大地”……天﹑地﹑花﹑草都是白色的。对于岛村来说这里的世界是断绝与尘世间交往的世界﹐是舍弃了尘世的清纯的世界。在这里白色的意象被突出地加以运用﹐传达了作者在岛村身上寄托的对美丽﹑纯洁﹑善良的世界的追求。
同时日本常规色彩审美观中的白色所代表的理想﹑希望﹑完美的感情象征意义也被突出了。
其次﹐川端康成的小说在艺术上注重色彩美的表现﹐色彩的搭配表现了日本常规的色彩审美观──简洁﹑素朴﹑高雅。通过这样的色彩搭配﹐展现了带着淡淡的哀愁的日本常规美。川端康成认为“日本不是自昔日的王朝就有无与伦比优雅的色彩吗”﹐“色百过分鲜艳﹐反而会令人感到索然无味”在川端的小说中也正体现了他的这种观点。色彩描写得很美﹐而且在色彩搭配上又不失于俗艳﹐简洁明快的红与白的映衬﹐黑与白的搭配﹐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素朴的日本画卷﹐在整体的素色中衬以星星点点的亮色﹐生成了鲜明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十六岁的日记》中﹐祖父的苍白的脸﹐白发﹐闪着银光的长胡须﹐与??黑的房间和夜色相映衬﹐宛如一幅黑白分明的木版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悲伤的感情和悲哀的气氛也被突出了。在白的映衬下﹐黑色所代表的寂
静﹑痛苦﹑哀愁﹐更加强烈。而在表现老人的老丑和“睡美人”的美﹐突出美与丑的对比的《睡美人》中﹐色彩的运用简洁却寓意深刻。可以说色彩的搭配在素朴的外表下﹐蕴涵着深刻的精神内涵。《睡美人》中的环境描写通篇都是以红色为基调的﹕挂着深红色天鹅绒帷幔的房间﹐画着红叶的画﹐窗外的红叶﹐梦中的红叶和红色的花朵。在红色基调上又用白色加以映衬﹕“睡美人”白皙的肌肤﹐梦中白色的蝴蝶﹐竹叶的银亮﹐白色的衣物。白色和红色互相映衬的视觉效果贯穿全篇。在这里﹐对于季节感敏锐纤细的日本人来说﹐红色是深秋红叶的化身﹐同时也代表着衰老与凄凉而白色是美好与圣洁的象征。白色与红色的对比﹐应和了老人的老丑与“睡美人”的处女美的对比。在白与红之间又点缀了老人梦中的黑色的海浪﹐象征着罪恶与死亡的黑色﹐在这里虽然是以蜻蜓点水的方式出现的﹐
但是却加深了文章的严肃与深邃的思想内涵。人物的意识活动与思想斗争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集中体现了东方常规美的《古都》中﹐川端康成将人物的哀愁融化在京都的自然配合对比﹐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美感而且在色彩中展现了日本的常规美。
第三﹐日本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在对美的追求与表现过程中﹐在感情的表达上﹐含蓄和谐是不变的审美准则。这对于极深地受常规文化影响的川端康成来说﹐在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也是非常含蓄的。而借助色彩意象来含蓄的表达人物的感情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色彩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感情象征与审美内涵是在表达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美感。川端康成是很善于运用色彩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也很善于通过色彩来暗示自己的写作意图。
在《千只鹤》中﹐每当描写到稻村雪子的时候,粉红色的绉绸包袱皮和洁白的千只鹤就是必不可少会出现,而当菊治想到雪子时,粉红色的包袱皮和洁白的千只鹤似乎就会代替人物出现 凌驾于人物之上。在日本常规观念中,白色是纯洁和美的象征,粉红色是爱情的象征。在《千只鹤》中借助粉红色和白色,含蓄地表现了菊治对于稻村雪子的纯洁的美的向往和爱。在描写栗本近子的时候,突出的却是黑紫色的痔,连栗本使用的雨伞也是灰色的。”黑不净”的观念是日本民族对于色彩审美的常规认识,在这里黑的邪恶和灰色的阴暗压抑,代表了菊治对栗本近子的厌恶,以及近子带给菊治的压抑。在描写茶道时,“作为茶室来说,这房间当然是太亮了些”,“他满目飞扬着和服的鲜艳色彩”,这样的光线和色彩对于日本常规文化中的茶道精神以及日本民族对于朦胧美的追求是反其道而行的。在此,川端利用这种色彩表现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对书中人物的爱憎,并且批判了现代日本社会中的茶道。
在中篇小说《湖》中,主人公桃井银平长着猿猴一样丑陋的脚,他企图用这双脚去追逐美丽的女性 以克服自己的孤独﹑自卑﹐以达到美和丑的统一。而银平所思慕的女性又都像遥远的湖边上的幻想﹐可望而不可及。银平的梦境﹑回忆﹑幻想带来的只是瞬间的美的感受﹐留下的是加倍的孤独。在小说中﹐川端多次使用了粉红色和蓝色这两种色彩意象。原因何在﹖作者想借助这两种色彩意象表达什么呢﹖在《抒情歌》中﹐川端曾经写到“粉红色是爱光﹐蓝色是真正医治心灵的光﹐橙色是智慧的光。”银平这一形象尽管是作为一个变态的形象出现的﹐但是他所要追求的是爱和理智。文中用很长的篇幅反复提到粉红色和蓝色﹕“桃红色的天空把银平的头都染红了”﹐“透过车窗玻璃﹐眼前的市镇一片浅蓝的颜色”﹐“司机的世界是温暖的桃红色﹐客人的世界则是冰冷的浅蓝色”﹐“凝望着粉红色的世界﹐混浊空气的温热使他的心情烦躁起来”。粉红色的世界代表着充满爱的世界﹐蓝色的世界是理智的世界。“第一次分辨出浅桃红色的世界和浅蓝色的世界﹐那是去会见久子的路上。”银平向往爱﹐追逐着爱﹐在追求自己的女学生的路上﹐他生成了粉红色与蓝色的幻觉﹐实际上也是在爱与理智之间的思想斗争的象征。作为客人的银平发现了蓝色的是世界﹐好象是处于理智之中﹔在约会的路上﹐看见了粉红色的世界﹐好象在通往爱的世界﹔但是在车中的银平实际上是无情的被阻隔在两个世界之外﹐两个世界都车窗外的﹐是遥不可及的。由此可见﹐银平追求美和爱不可得﹐反而为此失去了理智﹐人物的悲剧性被充分的展现。在文章开篇“银色的幻想从头顶的落叶松上闪过一道朦胧的蓝光﹐而后消失了”。
代表者至高至尚的没的银色象征着银平的追求消失了﹐预示了银平这个人物的悲剧性。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民族的伟大作家和世界文学的巨匠﹐他的心灵中所蕴藏的日本古典文化和日本常规美是非常深厚的。而日本这个处于海洋环抱的岛国的秀丽景色﹐美丽的四季﹐所蕴涵的美更是深沉温润而有纤细敏感的。多样的自然色彩在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艺术文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 17:16: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