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555|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密80后[原创]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好友

1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06: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解密80后
  1996年二月,常州人陈卫首次在其民刊《黑蓝》上提出“70后”作家群的概念。其后,文坛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写作者的写作状态,也很合时宜地推出了一批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在“70后”这一概念在神州大地上大行其道如日中天之时,“80后”有如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威风八面地向世人举起了另类写作的大旗。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究竟是何人第一个提出“80后”这一概念的。可以追朔到较早的渊源是2001年,那时榕树下还没有现在这般装逼。几乎树下所有申请过免费留言版的写作者都收到了一则署名为中国斗志的湖南大男孩的消息,大致是邀请参与编撰《写手》杂志,为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写作者留一份自由纯净的个人写作空间。不过当时这一概念还未被公众所接受 ,仅在小圈子内流通。听闻后来《写手》办了几期就停刊,中国斗志也远走西藏寻梦,这可能也是“80后”未能广泛流通的原因吧?
  事情直到2003年春天才有了转机,文学青年恭小兵(82年生)在全球最大中文虚拟社区天涯发表《总结:关于80后》引起网民普遍关注。同年7月11日,在天涯虚拟社区别院副版开辟文学专版《生于八十》,正式为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写作者正名。至此,80后这一概念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成为各大文学站点写作群里一支勇猛异常的生力军。
  “80后”这一群体主要集中在在校大学生和刚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没多久的年轻人,当然也不不排除少数早熟的初高中生。因为年龄的关系(80年以后出生,都在20岁左右),青春在 他们身上碾过总留有或明或暗的印记。一方面是孩子般的追星,F4,《流星花园》,麦当劳,安妮宝贝,老狼,校园民谣,木质吉他弹出的和弦,仰望星空,莫名其妙地泪流满面;另一面是过于早熟,对世事看得过透,不屑一顾的处世态度,我行我素,特立独行,敏锐的洞察力,摇滚,朋克,爱谁谁。典型的双重性格将他们与同龄人决绝地分裂开来,过早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辛酸,在巨大的落差之间从未放弃的是对文字的坚守。
  代表人物(个案分析):
  韩寒:提到“80后”写作,不得不提到的是其领军人物韩寒了。这位当年以首届新概念作文赛浮出海面的少年作家,在其退学后推出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之后更是一举成名。与此相关的“韩寒事件”更是成为世纪之交最为热门的话题。迄今为止,韩寒一共出了5本书。从《三重门》超过百万的发行量到《像少年啦飞驰》的30万,虽然发行量是一路下跌,但对比近几年相对低迷的书市,却不得不说其号召力是无比巨大的。但韩寒好象很有些 《伤仲永》的味道,在他2002年推出精选集《毒》后,我就隐约觉得他不行了,到去年的《通稿2003》整个就一教育改良者的颐指气使,再看现在在〈〈萌芽〉〉上连载的〈长安乱〉,简直就是不忍目睹了。写到这里,笔者想起去年暑假在〈〈实话实说〉〉里看到的韩寒,头发很随意地扎在脑后,散乱的装束,裤脚卷得老高,在一堆衣着光鲜的男男女女中间分外扎眼。但他一直都在很温和地笑,给他的镜头也很多,脸上沧桑的表情让人唏嘘。更多的时候,韩寒是属于娱乐圈,虽然他在车队也有很好的成绩,作为纯粹写作人的韩寒已经留在了远去的历史中。他已经失去了对写作最初的热情,这可以从他对待各本书的写作态度以及各书的内容来看,或者说他用最初的写作热情写作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然后厌倦,将写作当成娱乐大众的赚钱工具。当然,我也希望这是对他最准确的解释。
  胡坚:将时间推回到2002年暑假,如果你每天看报,并确定自己不是过目即忘的健忘症患者,那么你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没错,他就是胡坚,2002年轰动全国的“胡坚事件”的当事人,一位想撬开北大免试录取大门的另类高中毕业生。胡坚只出过一本书,〈愤青时代〉,就是这本书,文字的力量以及厚度还有那与年龄及不相符的老练叙事方式,让北大许多老古董都叹为观止。钱理群说:“看完书有两个感觉:第一个感觉是自己老了,该退休了,胡坚的表达方式让我不太习惯。第二个感觉是胡坚又比我老,我比胡坚天真,胡坚行文中对中国的历史、现实看得似乎比我还透。”然而〈愤青时代〉并没有打破北大特招的传统,胡坚黯然神伤地回到武汉,被武汉大学纳入门下。大学后的胡坚并不快乐,从他断断续续发于网上的文字来看,大一结束有两门考试重修不及格,终日游荡于武大校园内幽长的林荫道,无所事事,茫然无措地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也很少写字。我坚信这是他梦不得偿后的苦闷和青春期必经的空虚无聊,而不是破罐子破摔的不管不顾。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位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的年轻人,在对写作的严谨态度上,未尝不会超过他的前辈王小波。
  刘一寒:同前面两位大刀阔斧叱咤风云的猛将来比,刘一寒绝对是个真正的幕后英雄。这个在新概念上没能大红大紫的写手(仅得过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在传媒界倒是做得有声有色。2001年,刚进大学的刘一寒与同是新概念走出的刘卫东一起创办“苹果树原创文学网”,广为网罗各类写手,将“苹果树”推广为80后写手主要写作阵地。刘一寒是出版界与写手之间连接的桥梁,很多80后写手的书的出版都是他穿针引线的。从2002年开始,刘一寒就以“苹果树”的名义编撰图书,共编辑出版〈超越新概念〉、〈新概念作文小说精选〉、〈新概念作文散文精选〉等书。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同时,刘一寒也没忘记自己写手的角色,散见于各网站的文字还是一如既往不紧不慢地出现着,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冷静的叙述。更难能可贵的是,“80后”这一概念的推广刘一寒也起着不容小觎的功用。身为“80后”的一员,他能站在理性的角度很客观地评价整个“80后”的写作,各类报刊杂志也总是不乏看到他对“80后”写作的中肯论述。有了这许多实质性的文字经历,刘一寒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成功呢?
  田禾:相对于前面三位,田禾是唯一的一位非新概念走出来的80后写手,也是80后这个写作群体中真正的摇滚文学青年。玩乐手,为一些杂志写摇滚乐文字。出身贫寒的他大二就萌意退学,未成功,后来由所学的经济专业转入中文,但一直没能进入正规的学习状态,而是被弃家人寄居在校园里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办地刊,写小说,组建乐队。现为长江文艺出版社〈少女读者〉丛刊执行主编,土豆乐队主创乐手,已创作长篇小说《20岁的梦》(已被烧掉了)、《美丽的废墟》(2004年3月出版),随感集《青春碎片》,与人合蓍杂文集《十字架上的火柴》及多部DV剧本,并策划主编《2003年中国校园文学精选》等多本图书。
  看田禾的文字,有一种病态的感觉,或许这一切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吧。破碎的家庭,落后的环境……他的文字更多的时候记录的只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一种弱势群体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关键词或者创作阵地:
  新概念:解密“80后”,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新概念。这个当年以发掘中国文科人才为己任的作文大赛,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造星的梦工厂。从韩寒到郭敬明再到甘世佳,出版界紧跟在在新概念的后面,一本本装潢精良的青春作家文集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购书热浪。从新概念走出的少年作家们,得名得利,出书间隔也越来越短;而他们的东家,新概念作文大赛,因着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无数“80后”的写手们也正在通过或准备通过新概念将自己成功推销出去。虽然很多从新概念里走出的写手们对这个奖项或多或少的含有些不屑一顾的态度,但在介绍自己时总会不经意地贴上新概念的标签。也许是新概念这几年实在是办得太成功了吧?
黑蓝:没错,就是前面提到的陈卫的那个〈黑蓝>,不过,现在它是以文学网站的形式存在。陈卫在继〈黑蓝〉民刊之后,又与时俱进地涉足网络,创办“黑蓝文学网”,其本意仍是为“70后”写作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写作交流空间。时至今日,“70后”的大部分结婚生子,从文学的舞台渐渐淡出。“80后”大量涌进黑蓝,成为其严肃写作群中一支不容小觎的创作群体。黑蓝目前拥有的注册会员不到2000,但真正活跃其间的也就百人左右,这百人之中就有大多数属于“80后”写作群。他们大多是在校大学生及国外留学生,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兴趣远胜于他们上一个年代的“70后”,有了新作就丢到网上,去迎接数不清的掌声或者板砖。必须要说明的是,黑蓝的写作态度是网上少有的严谨务实,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写作上的缺陷或长处。从不就人论事,都是针对作品本身而言。而其中的斑竹,也大多是“80后”里掷地有声的写手们,比如恐怖爱丽丝(顾湘)、黑天才、小饭等。
  苹果树:相对如今遍步网络的文学站点来说,苹果树无疑是最为“80后”写手们所乐道的。该网站网罗了大批新概念的高手,蒋峰、余晓东(老丁)、张佳玮等,也难怪,老板就是新概念走出的刘一寒和刘卫东。虽然网站设计有抄袭“榕树下”之嫌,但在“80后”写手心中的分量却是不容忽视的。网站编辑出版《新概念作文小说精选 》,《新概念作文散文精选》在2004年2月份长江文艺出版社销售排行榜中名列前两名。近日,由苹果树原创文学网组织策划的《我们,我们——80后的圣宴》获得新浪等网站关注。现在,苹果树正一点点地敲碎新概念罩在头上的光彩,广为网罗各类非新概念写手,避免网站成为新概念附庸这一尴尬局面的产生。值得欣慰的是,苹果树这一举措的推出,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的“80后”(80年代中期甚至后期出生)写手的参与。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苹果树的辉煌还会远吗?
  《芙蓉》:作为纯文学期刊存在的《芙蓉》,在提携新人新作方面总是做得最出色的。从1999年第四期《芙蓉》推出“重塑‘70后’”专栏,为“70后”写作者大开绿灯后,越来越多的写作新人在主流文学界崭露头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编辑们发现,在寄来的稿件中有很多是在校大学生甚至是中学生的作品。很显然,将他们纳入“70后”无疑是可笑的(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但日益增多的稿件数量有很多还是有质量的却不容你忽视这一创作群体。于是,像是应运而生,《芙蓉》的编辑们在2003年第一期正式推出《我们,80年代出生》专栏,广泛向“80后”写手征稿,为“80后”这一创作群体登上主流文学舞台指明了道路。迄今为止,已有诸多“80后”写手通过《芙蓉》展现自己,走上专职化写作的光明大道。比如春树、蒋方舟、李傻傻等。最近,由《芙蓉》编辑部唐朝晖编辑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八十年代出生》一书正在热卖中。当然,它介绍的已不仅仅是写手了,而是整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年轻群体。
  《中间》:这是一本以80后非新概念写手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性杂志。以前一直以一种地下状态在生存,直到2004年才得以转正。当然在办杂志之前他们一直以网络的形式在网络80后青年思想,争夺主体说话权。
  小结:
  不管你承不承认,“80后”这一写作群体的出现已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在他们挥墨泼洒的青春文字中,文学,这一略显寒酸的词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3

主题

0

好友

97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2#
发表于 2007-8-4 13:06:44 |只看该作者
出于对1980年以后出生的任何一个独立作家的才能和努力的尊重,将他们命名为“80后”,是不恰当的。道理是这样的:即使要有一个新的命名来概括新的写作者群体的共性。沿用以前的一个命名的方式,都对不起这群新作者的“新”。正如“70后”是针对当时情况提出来的一个“说法”,死抱着这个说法来对照一切是不恰当的一样。
    这个文章也是没有意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凌丁 该用户已被删除
3#
发表于 2007-8-4 13:06:44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07-8-4 13:06:44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凌丁在2004-4-8 6:30:44的发言:
"不管你承不承认,“80后”这一写作群体的出现已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在他们挥墨泼洒的青春文字中,文学,这一略显寒酸的词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怎么可能呢?文学怎么会因为“挥墨泼洒的青春文字”而重燃希望之火呢?哪跟哪儿呀?


当年知青们踏上火车上山下乡的时候也是这种万丈豪情的。因为毛主席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最后下岗职工里多是这些下过乡的,很残酷的结果。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作的人不能成天想着什么群体,恰恰相反,真正的写作者总在群体之外。群体狭隘的时候就是圈子。就像几句诅咒要不了文学的命一样,几句口号也不会使文学多几分光亮。文学说到底首先还是个人的事。另外,文学这个词,在我看来即不寒酸也不高贵,它只是个很一般化的名词,跟其它的词,比如说蔬菜、企业等没有高下的区别。再有,就是文学是个马拉松式的个人运动,究竟怎么样,还要走着瞧,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再过十年,不知道谁还会提什么七O、八O后这种词句,因为它们本来就毫无意义,与文学本身没什么关系,可能记者们需要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8 11:36:55编辑过]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5#
发表于 2007-8-4 13:06:44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梅花手段在2004-4-8 1:56:59的发言:
出于对1980年以后出生的任何一个独立作家的才能和努力的尊重,将他们命名为“80后”,是不恰当的。道理是这样的:即使要有一个新的命名来概括新的写作者群体的共性。沿用以前的一个命名的方式,都对不起这群新作者的“新”。正如“70后”是针对当时情况提出来的一个“说法”,死抱着这个说法来对照一切是不恰当的一样。
     这个文章也是没有意思的。
我一直以为梅花手段是过去时代的一位斑竹呢,只在老论坛上见过,没想到她还在这里。[em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6#
发表于 2007-8-4 13:06:44 |只看该作者
到处都是火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7#
发表于 2007-8-4 13:06:44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赵松在2004-4-8 10:17:13的发言:
真正的写作者总在群体之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8 11:36:55编辑过]


优秀的写作者很少以集体之内一员的姿态出现。几十年代的提法也许只适合一个年代的写作者不同于以前时代的新鲜“共性”,强调的是“新鲜”而非“共性”,这也是针对纯粹的想法而言,而不包括媒体书商,以及庸俗评论家的利用。一个年代的提法并不适合优秀的写作者本身。真正优秀的写作者,往往是孤独的。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0

好友

1057

积分

论坛游民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07-8-4 13:06:44 |只看该作者
文学的群体和哲学的群体不同,一致的研究传统--本体认识和方法限制决定了固定的哲学群体,虽然其边缘也有模糊。而文学群体都是事后的总结,也就是说,需要有先在的某种事实。
Namo-Saptanam Samyaksambuddha kotinam Tadyata Om Cale Cule Cundhe Sva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9#
发表于 2007-8-4 13:06:44 |只看该作者
黑蓝什么时候“其本意仍是为‘70后’写作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写作交流空间”???
黑蓝看不见年龄,只有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0

好友

573

积分

注册会员

天富星扑天雕李应

Rank: 2

10#
发表于 2007-8-4 13:06:44 |只看该作者
反对什么70、80的称呼,80后生人的作者有的是比70、60、甚至50更优秀的,他们的潜质也不是因为什么挥洒青春才能表现出来的。在我眼里,只有作品,和作者的综合水平,没有出生年代。
诗之于诗人,正如珊瑚 是珊瑚虫堆积的尸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0 16:2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