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5-8-4
- 在线时间
- 5610 小时
- 威望
- 80024 点
- 金钱
- 86233 点
- 注册时间
- 2010-9-17
- 阅读权限
- 200
- 帖子
- 833
- 精华
- 0
- 积分
- 52167
- UID
- 21614
  
|
![]()
![]()
兔年的这个专栏跟兔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一整年的主题都是小说;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可能是新拿到手的书也可能是重读的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说出对一本书的感受的时候完全出于我对一本书理解的自由。不管一个读者的鉴赏水准如何,他面对一本已经完成的书,总会有自由解读的权利,而且也不需要通过多方参照来判断它的好坏;我想一篇朴素的读后感应该出于对自己阅读感受的忠实而不是在某部知名的作品后面再附庸一句赞美。所以我打算放轻松,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个月,刚好读到了图森,他的《迟疑》。
读《迟疑》第二遍的时候的过程中,我给自己提了几个技术性上面的问题:
1.这本书为什么要从海港里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只死猫写起呢?
2.“儿子”这个角色严格来说并非事件的参与者,那么他存在这个作品中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否可以去掉或者用其他“角色”代替,比如一条狗?
3.由于没有明确的事件指出故事应该如何发展,也就让叙述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这样的小说越来越常见,而图森是怎样让这个故事完整的呢?
这些问题在阅读之后我理出了最初的想法:
1.图森在一开始便抛出了第一个线头,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线头。一些小说会在开头写与主体内容相关的其他事情从而拉开距离取得叙述的缘由和反观的凭据,而图森在这里采用的是直接奔向主题的笔法。这只死猫的重要性在于它在这个小说中的起到的三个最为明显的作用:一个是它成为叙述进行下去的一个动力;一个则是猫的多疑、冷漠、好奇、独居等个性很恰当地符合了作品中人物的特点,也使人物多次关心一只异地海港的死猫提供了想象上的联系;第三则是“尸体”与“腐败”、“阴湿”等感受相符,为作品打上基调,并且由这个基调,后面展开的“阴雨天”、“迷雾”、“天亮前”、“夜晚”等时间场景的选择显得很统一,而且在这些场景中所看到的、作者选择它们呈现出来的事物也多带有破败、腐烂、阴湿的印象。(离开这个具体的作品)这样解读让我联想到动笔写作之前构思的快乐,当一个写作者发现了一个与自己将要展开的尚且模糊的念头相符合的意象或场景的时候,心情必定会很愉悦。
2.我想是可以用一条狗来代替一个人的,在这篇小说中至少是可以成立的,但他会减少“儿子”这个角色给作品带来的丰富性,而要做到类似的含义丰富的效果,则需要重新写出另一个小说。首先“儿子”会让人想到“妻子”,而“妻子”在这个小说中是没有出现的;可是没有出现并不代表她不存在。甚至你可能会联想到她与“比亚基”的关系,或者还有“我”来萨叙艾罗的目的。这些都没有说明,但都可以想象。它们没有被写出来,也跟全书的基调是统一的,就像颜色相近的色块相互隐藏,而取得暧昧的效果。这是一层。而另一层,它起到限制叙述自由的作用。图森在这里设置了一个类似封闭的叙述空间,什么都不必做说明和交代,也没有明确的故事,那么叙述的推进便需要有个牵引机制来制衡这种让人有点手足无措的自由,“儿子”在这里便取到一方面这个作用。而且,“儿子”与“死猫”和“比亚基”刚好组成三条叙事的线索,“三”这个数字代表的适中和稳固也让这个小说在线索上不会太单薄也不至于臃肿。这里顺便可以解答下一个问题,图森是怎样让这个故事完整的呢?他在“猜疑——肯定——否定”的基础模式上用“儿子”、“死猫”、“比亚基”三股线索交替拧出了故事这条大绳。“死猫”是让它多次出门的原因,也是“猜疑”的一部分,它和“比亚基”都是贴合“猜疑——肯定——否定”这个基础模式的,而“儿子”则是无意识参与了这个过程,也在这个过程中衔接和矫正叙述的方向。
对图森这个作品的整体阅读感受还是挺喜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并不没有达到我心目中最好的作品的高度。好的方面这个作品的文字表现力很好,语言平实、朴素、统一,并契合小说的内容而取得非常不错的整体效果。这个我是很肯定的,它的整体效果的完整和统一给我很深的感受。但由于它叙事技巧上的操作感太明显,给人以电视机“剧情需要”的手段般以增加叙事内容的印象,当然这个瑕疵并不明显。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个一直让我头疼的技术难题:就是在一个缺乏明显故事情节作为推动的小说中,应该如何更好地推进叙述呢?缺乏故事情节推动的小说多了灵活性和创造的可能性,但也带来随意性和拼贴的痕迹,这种写作上的太多自由让写作的完成有时有种僵持到底的感觉,而在《迟疑》这个小说中,还表现出一种缺乏变化带来的些微乏味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