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60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象征交换与死亡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0

好友

204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5: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2  align=center>象征交换:法国哲人解读时代的新学说</H2>
< ><B >——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阅读札记<p></p></B></P>
<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从精神系谱上讲,法国当代哲学家让·波德里亚可谓尼采、本雅明、福柯的嫡传后裔。而知识系谱上,如他自己表明,他研究视野中最赋有有启发的资源有索绪尔的易位书写理论、莫斯的交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馈赠理论,而他直接突破的理论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针对后二者的政治经济学局限,他的学说对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双纫并置知识格局和认识模式进行了颠覆,原格局互补的机械性人人可见,但其基本模式始终未被突破,波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学说穿透了两种理论的分离并驾局面,通过将二者“毁灭”而突破性地诞生出新的学说。</P>
<P >近代以来,法国的思想与精神感召和唤醒过全人类。让·波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学说再次向世人呈现出法国人的智慧,而且跟上了最新的现实,被喻为“后”学重镇。它与政治经济学进行哲学、人类学的对话,同时直接有力地传递出诸种历史现象、日常现象对于生命本身的深刻意味,体现出分析的有效性和思辩的精深度,以及描述的元话语价值。本书可谓最新政治经济学说与生命哲学的融合体,对于社会规范生产劳动政治经济时尚身体死亡语言等诸根本问题进行了新的解读,从社会关系方面树立了新的突破性的伦理观念,把毁灭、无意义、无价值置于中心,为其赋形,突显其面目,强调相互性的意味,确立了可逆性思维观念。作为书籍,它是一部后现代文化理论,最新的政治经济学阐释,也是一部生命哲学著作。它借鉴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现代艺术、大众文化、语言学、诗学诸多方面的成果,又一次展现出人类认识自身智慧的划时代结晶。</P>
<P >让我们以与传统语言的参照方式走入让·波德里亚的智慧世界。</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一、</FONT>系统:我们今天的社会</P>
<P >作为读者,我的直接感受是,波德里亚对当下社会结构的表述正吻合古老的浮世说话语。</P>
<P >今天,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系统,不再按照生产的交换价值规律、而是再生产的结构价值规律来组织运行。这使得整个社会的肌理和面目为之一变。人的各种行为的价值由系统而非别的传统因素决定。这让人又想起英国哲人吉登斯的系统抽离理论,那同样表述决定人的命运和处境的一种抽象但又实存的社会结构存在。</P>
<P >关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书中表述道:“其他社会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赌注;关于出生与亲属关系的赌注、关于灵魂与身体的赌注、关于真与假的赌注、关于实在与表象的赌注。政治经济学把这一切归为惟一的赌注:生产——但此时这是一个巨大的赌注,暴力和希望都过度了。今天这已经结束:系统掏空了生产的所有真实赌注。但一种更为根本的真相显露出来了,而且正是系统的胜利本身让人可以隐约看见这一基本赌注。现在甚至变得有可能以回溯方式把整个政治经济学当成与生产毫无关系的东西来分析。把它当成生与死的赌注。一种象征赌注。”(见原书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7</FONT>页)那么这个“更为根本的真相”、“生与死的赌注”、“象征赌注”是什么呢?在对社会的解说上,它在穿透和解析了以往理论形态和思想意识的同时,直接树立起更赋有启悟性的生命哲学视野。</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二、</FONT>生产的“终结”</P>
<P >于是,作者提出“劳动的终结”、“生产的终结”、“政治经济学的终结”。</P>
<P >机器产生的客体化劳动很容易转化为支配活劳动的资本,总生产力就被吸收到与劳动对立的资本当中。资本不再限于生产领域,而是在整个社会结构领域流通。劳动不再是一种力,而成为符号的一种,劳动的所有意指都进入了实用场所,成为一种变量,带走了先前生活的全部想象。生产在结构价值中终结,而限存在于商品价值当中,严格地说,一切都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通过某种体制演绎的结果,生产成为一种代码,其基本能指指向的是对应的社会关系。</P>
<P >以我的语言,商品价值是生产性的,结构价值是世间性的。</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三、</FONT>政治经济学:作为仿真模式</P>
<P >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意义在于价值、价值规律问题。所以政治经济学可以理解为价值规律世界的仿像(原始词为真实)。在结构价值规律世界,它告别了商品价值规律世界的“生产”意味,而作为仿真模式而存在。政治经济学本来与劳动、商品价值规律范畴关联对应,当价值的商品规律扩充到符号范围接受检验,价值的结构形态结束了政治经济学制度,后者变为一种幽灵般的威慑原则。</P>
<P >政治经济学成为一种已故秩序的视野,但这一秩序的仿真保护了整体的辨证平衡。政治经济学本身作为仿真模式而存在。代码(价值结构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商品规律)作为社会的真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想象而系统地复活,价值的有限形式的显现等价于它的根本形式的遮蔽。</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作为思维延伸,以政治经济学逻辑解说非生产领域、非商品价值规律领域,成为波德里亚批评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盲点的基点。德里达等当代欧洲哲人提出“劳动终结之日、人生开始之时”表现出对工业革命以来价值观念的最彻底反拔。</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四、</FONT>仿像:仿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生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仿真</P>
<P >如果说“符号”的原始词对应的是“意义”,“代码”对应的是“结构”,那么“仿像”对应的是“真实”,当然对应的同时又包含了反讽、否定。“仿像”是“真实”的替代品,替代后者功能,但反讽其存在。用于交换的不是真实,而是仿像,仿像是直接的被交换者。</P>
<P >波德里亚把仿像分为三个等级,即仿造、生产、仿真,指出它们平行于价值规律的变化,即三者分别依赖于价值的自然规律、价值的商品规律、价值的结构规律。它们从文艺复兴开始相继而来,“仿造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要模式”,其形象物可以以偶人为代表,偶人是自然人的形象的仿造;“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要模式”,其形象物是机器人,机器人毋须外观像人类,而强调具有活劳动的功能;“仿真是目前这个受代码支配的阶段的主要模式”,它进入了代码阶段,它的对应物是机械复制。“人类建构的各种巨大仿像从自然法则的世界,走到力量和张力的世界,今天又走向结构和二项对立的世界。存在和表象的形而上学之后,是能量和确定性的形而上学,然后是非决定论和代码的形而上学。”作为今天仿像的最新形态,仿真形态的形而上学原则体现为数字性,脱氧核糖核酸成为它的源泉,仿像的起源正是在遗传密码中找到了自己的完美形式。</P>
<P >仿像的等级递进像一场逐层虚构的加深,又象是对真实的逼近。</P>
<P >仿真模仿的对象是代码,价值的结构凝结。符号取代意义,仿像取代真实,代码构成一个囫囵世界,完整,自圆,交换,运转,在我看来,代码的世界更像东方古哲人质疑过的浮华世界:时尚被喻为代码的仙境,反过来说,代码的成仙之境是时尚(笔者案:相反的一端则是生产);身体成为符号的尸体——跟任何事物一样,身体一旦被符号化,获得符号性,就不再是其自身。</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五、</FONT>死亡</P>
<P >政治经济学排斥死亡。在政治经济学终结之处,死亡重新出现。</P>
<P >死亡是生的一部分,作为生的本来一部分重新被发现,赋予生命无限性,象征交换产生,这使我想到通常所说的向死而生的寓言。</P>
<P >关于“不朽”,老让·波德里亚作出了杰出的阐释:“随着对死人的隔离,不朽性的概念成长起来了。”“在死亡的彼岸,这种标志着‘灵魂’和‘高级’精神的卓越地位,只是一种虚构,它掩盖了对死人的真实引渡和与死人的象征交换的中断。”是的,不朽与其代表着高级精神,不如说意味着与死者象征交换的中断,不朽“这种奇异的品质会破坏一切相互性”,“只是随着活人对死人的排斥,死人才渐渐变成不朽者,这种理想化的死后生存只是他们遭到社会流放的标志。”从民主的角度作者阐释道:“人们也可以看出,民主在这里什么也改变不了。过去,人们可能为获得财富和文化的平等而战斗。同样,如同一代代无产者为获得财富和文化的平等而战斗。同样的战斗,一些人是为来世的生存,另一些人是为现世的生存——同样的陷阱: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既然一部分人的个人不朽来自于群体的分裂,那么人人不朽的要求有什么用呢?这只可能普及想象。革命只可能存在于死亡隔离的废除中,而不可能存在于死后生存的平等中。”(见原书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FONT>页)比较起对民主平等观念的破坏,不朽观念的更大荒谬性在于意味着死亡被禁锢,从象征交换中被剔除。</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六、</FONT>语言的象征交换:取代上帝之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百年以前的那个世纪之交,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如今,上帝之名也宣称被取代。</P>
<P >语言的价值规律和意指方式对应的是语言学,其范畴包括能指、所指、表达、再现、等价,而语言的象征交换处于这一切之外。与反背政治经济学的商品价值一样,象征交换学说也反背同属于商品价值规律法则的语言学。</P>
<P >波德里亚钻入的是语言在语言学所及以外的混蒙领地。在那里,意义消失,能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所指的等价关系不复存在,能指的线性消失,能指的无限维度丧失意义,语言成为一种暴力,“这是唯一与代码结构暴力等值并且可以战胜它的象征暴力。”</P>
<P >语言的象征交换表现为易位书写、反书写、隐形书写、准书写、准文本等等。波德里亚通过对诗歌语言的超越性分析分析了这种象征交换语言的面目。基于象征交换语言的出发点,在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上,波德里亚比以往的语言学家走的都更远。</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七、</FONT>象征交换:人类固有的无处不在的非实在的相互性</P>
<P >作为毁灭的终极,波德里亚在以往弗洛伊德死亡冲动学说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个隆重的概念:死亡的绝对冲动。可以说,让·波德里亚在此维度上最终建构起他的象征交换理论。</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事实上,对价值和传统的毁灭也好,死亡的绝对冲动也好,都可以从逆向上进行再理解:象征交换学说既以这种方式批判也以这种方式透析了传统和价值,死亡冲动正因为是绝对的,才在逆向维度上保证了生的门径的彻底开启。</P>
<P >象征交换是一种非实体,永远无法抵达,又无处不在,无可排避,对于人类至关重要,它使生存成为开放性的,生命存在的方方面面成为相互性的,面向死亡,容纳死亡,从而获得彻底的生命源泉。作为一种时代新启的学说,它直接击破种种对于心智起堵塞作用的监禁,从而在人类的文明、启蒙历史上再一次开启了生命的智慧。在此学说当中,波德里亚使用了大量人类学、原始人类学成果,而精神分析成果仅处于次要地位。</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在社会关系、人、身体、生命、语言各个维度上,象征交换无处不在,以比所谓价值更彻底的方式亘古地主宰着人类。象征是交换的客体,且唯一客体,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真正交换的只有象征类的,交换、可逆性、相互性是人类生命的必需,比商品交换更深刻更古老更本能更原始的一种必需。</P>
<P >一旦象征交换被驱逐,就像在现代性经验中已经表现出的那样,淤塞的人成为符号,被意义化,表现为生命存在的淤塞形态,禁锢成为人类自身的可怕敌人。事实上,象征交换学说的起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对现代性、政治经济学逻辑、生产价值观念的反拨而生成的,是与价值对应的自然规律、商品规律转变成结构规律(代码)的结果。只有在价值消失、意义毁灭之地,象征交换才能进行,死亡才能作为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重新浮现。</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读罢全书,我禁不住想,象征交换是实际交换不能取代的,那么反过来,它能取代实际交换吗?无论如何,毋庸质疑,在二十和二十一世纪之交,让·波德里亚学说的登场,是人类哲学史思想史上的大事。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一本学术著作,车槿山先生的译文也与其分量相媲。著作中不难看出让·波德里亚的语言特色、思维特色都极为突出:正反论的语言,逆向法的思维,任何正论都可同时推出反论,任何思维都暗示着逆向空间,相互性的辩难,不拘于新的禁锢。这种方式本身拓展开人类自我理解的空间,超越了带来不适的精神禁锢,进入从未进入或无法进入的场域。本书既是一部社会文化批判(批判即透析),也是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更是一部生命哲学著作。更重要的是,它非常难得地跟上了我们的时代。</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index/zhaoyuan
http://blog.sina.com.cn/greenchrysanthemum

8399

主题

0

好友

9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8-4 13:35:05 |只看该作者
在南都看到了。据车槿山先生说这本书翻译了很多年。车先生学养深厚,此书值得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0

好友

204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4 13:35:05 |只看该作者
在南都看到什么了?这是我给南都写的书评啊,还没给他们呢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index/zhaoyuan
http://blog.sina.com.cn/greenchrysanthemu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99

主题

0

好友

9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07-8-4 13:35:05 |只看该作者
这是怎么回事?你还没有给他们,我却以为自己在南都上看到了?谁能解释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0

好友

204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07-8-4 13:35:05 |只看该作者
<>哦哦</P>
<>以前咱们黑蓝有个哲学的坛子,好象是王晨等主持的 ,现在怎么不见了</P>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index/zhaoyuan
http://blog.sina.com.cn/greenchrysanthemu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6#
发表于 2007-8-4 13:35:05 |只看该作者
“近代以来,法国的思想与精神感召和唤醒过全人类。”这句说的过了。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99

主题

0

好友

9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07-8-4 13:35:05 |只看该作者
<>最赋有有启发的资源有索绪尔的易位书写理论、莫斯的交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馈赠理论。这些一直是抢手的资源。索绪尔不用说了。德里达的《given time》也是在谈馈赠。还有巴塔耶也谈馈赠。</P>
<>还有后面的终结,这也来自今天法国思想的重要资源:科耶夫。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也是从那里来的。</P>
<>一个源头是语言学,一个源头是人类学。</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0

好友

204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07-8-4 13:35:05 |只看该作者
曾园兄是学哲学的吗?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index/zhaoyuan
http://blog.sina.com.cn/greenchrysanthemu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99

主题

0

好友

9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07-8-4 13:35:05 |只看该作者
不敢不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99

主题

0

好友

9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07-8-4 13:35:26 |只看该作者
<>书收到。看了一部分。和我原先的想法不太一致。</P>
<>在原先的想法中,波德里亚就是写《消费社会》的那个作者,表面上有些新意,其实和凡勃伦的那一套经济学区别也不太大。然后是作为明星的波德里亚,他的思想不仅指导了《黑客帝国》的创作思路,而且,尼奥在手中拿的一本书《仿像与拟真》(?)就是波德里亚写的。这自然是导演在向他致敬。这自然也是八卦……</P>
<>这本书要宏大得多,各种学术思想此起彼伏,相互呼应,作者的写作时时迸发出灵感。</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5 13:42: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6 09:0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