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2042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929
- 精华
- 0
- 积分
- 1057
- UID
- 184
 
|
博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很多人会由之联想到经济学,主要是因为博弈论最主要最完整的应用就在经济学领域,而且,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将就给了三位发展博弈论的数学家。当然,这可能也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狡猾,诺贝尔未设数学奖,要想给数学家发奖只能以别的名义,历史上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蓝精灵们常用这个办法:没有哲学奖,就发文学奖给罗素;没有政治学奖,就给丘吉尔也发文学奖。可见,文学对瑞典皇家科学院来说,差不多是一种大杂烩。
1944年,冯·诺伊曼首先在经济学的预期行为理论中引入了博弈论的名称和思想,虽然他说的与现在的博弈论理论相关度并不大,不过,作为一种启发,按照库恩的科学前阶段论述,可以看作是“博弈论”新范式的初步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冯·诺伊曼有点象古印度的龙树,很多数学分支的始祖都归于他。
对博弈论贡献最大的无疑是《美丽心灵》的男一号亨利·纳什博士,博弈论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他的伟绩。不过他只来得及充分讨论完最简单的博弈情况--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就精神错乱了。应该说,纳什博士的发病和博弈论绝对没有关系,他们家有精神病史,而且,历史上很多开创先河的大宗师精神或者行为都不是很正常。图灵就是个著名的同性恋,但毫无疑问,计算机和同性恋没有必然关系。
1965年,纳什博士的同事泽尔腾沿着纳什开创的道理进一步提出了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理论,1968年泽尔腾的另一位同事海萨尼独自沿另一方向提出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1975年,他们两人又在各自工作的基础上合作提出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理论。
博弈的两大要素是信息与时序,信息即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可选择行为及其选择的支付函数的了解情况,时序是指参与者行为的先后次序。各方完全了解所有方的情况为完全信息,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各方行为没有先后就是静态博弈,有先后就是动态博弈。
博弈论的数学解称为战略均衡,也就是各个参与方会选择的行为的交叉。试以有名的“囚徒困境”来说明,囚徒的行为有坦白和抵赖两种,都坦白各判7年,都抵赖各判1年,一方坦白一方抵赖,抵赖者10年坦白者释放。但是,对其中某个囚徒来说,如果另一方选择坦白,自己选择坦白显然比抵赖要好,前者才7年,后者是10年,如另一方选择抵赖,则自己也是选择坦白比抵赖更好,因为前者结果是释放,后者是大家都去劳教1年。这个衡量结果的算法就是所谓“支付函数”。因此,“囚徒困境”中,各方会采取的行动都是坦白,(坦白,坦白)就是他们行为的交叉,就是一个战略均衡。可见,所有的“攻守同盟”都是靠不住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利益揣度可能出现的意外。上述的“囚徒困境”还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情况,而实际上经常会出现的是动态博弈,也就是说,我们智勇兼备的公安人员往往是先审一个,然后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对后一个摧枯拉朽地大喝“你的情况我们都掌握”,这样,后一个无论从感性还是理性上,想不哆哆嗦嗦地说“我坦白我坦白,给、给我一支烟”也不可能。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可以达到的战略均衡称为纳什均衡,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达到的战略均衡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达到的是贝叶斯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达到的则是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中国历史上的争霸天下功略其实就是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应该采取的占优战略是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博弈的参与者不知道也不期望知道后时序的参与者的行动,只要采取自己当前时序下支付函数占优的战略即可。
可是,三国时代的诸葛先生牛叉很大,认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以他的冰雪聪慧能进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可充分使用贝叶斯纳什均衡。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前提假设是作决策的参与者知道其他参与方的战略,其他参与方知道作决策的参与者知道其他参与方的战略,作决策的参与者知道其他参与方知道作决策的参与者知道其他参与方的战略,其他参与方知道作决策的参与者知道其他参与方知道作决策的参与者知道其他参与方的战略,作决策的参与者知道其他参与方知道...
基于这样的战略思维,诸葛先生自然要就义正词严地驳斥机会主义分子魏延的出子午谷计划。诸葛先生知道魏国决策者不会在子午谷安排伏兵,但是,魏国决策者知道诸葛先生知道魏国决策者不会在子午谷安排伏兵,而诸葛先生也知道魏国决策者知道诸葛先生知道魏国决策者不会在子午谷安排伏兵,更况且魏国的决策者知道诸葛先生也知道魏国决策者知道诸葛先生知道魏国决策者不会在子午谷安排伏兵,所以,诸葛先生不出兵,魏国在子午谷安排伏兵是最优战略。
诸葛先生就是因为太聪明,不会象刘大流氓邦那么颟顸硬来,故不可能打破双方的均衡,复兴汉室遂成水月。
这只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博弈分析概述,完整的分析,还需要考虑决策相关的诸种因素,并对一些不可抗力(比如子午谷地震、司马懿吃错药等)的可能性进行概率运算。
关于博弈论比较专业的论述可参考美国罗伯特·吉本斯所著《博弈论基础》。对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应用有兴趣的,可参考张维迎所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