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辛德勒吩咐史顿打印他准备营救的犹太人名单时,他不停地问:有多少了?史顿一报出数目,他就说:多些,多些。
然而,“多些,多些”,作为一种心切于救人的良好愿望,我相信每个善良的人都会做此幻想,甚至幻想“多”到“最多”,把所有人都列入名单,都救出去——说是“幻想”,就因为我们知道,这绝无可能。
一是辛德勒的财力有限。这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由他掏钱“买”。他无法“买”下所有人,只能有选择地“买”下一部分。
二是名单上的人数必须控制在不致引起军方怀疑的范围内。若军方知悉辛德勒的动机不是为了获得廉价有效的劳动力,而是人道救人——所有人都将不得救,辛德勒自己也极可能因此丧命。
辛德勒是善良的,是“义”的。他愿意为救人而破财,而冒人身危险。而他尽可以不必如此,甚至“不当如此”。他是纳粹党员,不是犹太人。
辛德勒是冷静的,是理性的。正如那个纳粹军官所言,他喝酒“从不喝醉”,表现出良好的控制力。他后来的心思完全由经商获利转向了救人,却还能始终摆出一幅惟利是图的商人嘴脸,在纳粹军官面前谈笑风生。但,商人身份其实并非他临时伪做,他的确也先是一个商人,凡事必经过算计。
于是在救人时辛德勒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他是善良的,所以他应该救人,应该尽量多救人,不能少救人。但他也是冷静的理性的,所以他知道“多救人”事实上不可行。
说到财力,辛德勒是否该穷其所有倾家荡产地赎人,救人?正象在得知战争结束后他“痛斥”自己的那样:车可以卖,赎人,领带别针,金的,也可以赎人。如果他的这种自责对他来说是成立的话,那么他就该把裤衩也给卖了,用来赎人——按前面的逻辑,这不过分,说不定多几条裤衩就能多一个人,人命总比裤衩重要吧?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不可能,也不可以。
而军方的信任更成问题,军方拥有绝对控制权,辛德勒根本无法讨价还价,更不能露出马脚。名单上的数目最多可以是多少?不知道。它甚至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定数。
此时的辛德勒就是上帝,就是救世主,被他选中的人就有极大的生还可能性,而名单外的人,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焚尸炉,是非人道的死亡命运。
一个名字就是一条人命,那张清单不是货物清单而是人命清单。
但辛德勒也毕竟不是上帝,他并非“全知”的,他不知道军方能“让”他救出多少人。他更非“全能”的,钱是问题,除了钱也还有其他问题。他不能救所有人,只能救一部分人,他只能任其他人继续走向焚尸炉。
辛德勒吩咐史顿:把这一页打印完为止。
辛德勒最后救出了1100人。
然而,我猜想辛德勒并不欣慰,相反,这件事很可能成为他此后毕生的一个心理阴影。战争结束后他与史顿抱头痛哭,自责未能救更多人。大概便可兹证明。
站在他的角度上来说,他救了1100人,那么他完全可以救1101人。那个加上去的“1”相对于“1100”这个基数,完全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说是“顺手人情”。但假如他真的救这1101人,为什么他不救1102人?假如他真的救这1102人,为什么不救1103人?……假如他救这1999人,为什么他不救2000人?可是,1101和1102几无差别,1999和2000几无差别,但1100和2000之间便大有差别。这差别大到让那“1100”和这“2000-1100=900”,及辛德勒本人,都被置于极危险的境地。
电影中那句希伯来文的塔木德经文说: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他救了1100人,功莫大焉。然而我相信对辛德勒而言,这句经文还意味着:失救一人,即失救全世界。那个“微不足道”的“1”,能说它小于“1100”吗?当然,这样说就过于文科,不够理科。假如我们真的可以忽略不计那个“1”。
如果辛德勒只尽管做自己的生意,发自己的财,那么就没他什么事了。或者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冲冠一怒,拎把菜刀直接冲进犹太人区要“救人”,结果被当场乱枪打死——对他而言这未尝不是一个好事。
然而他没有,所以就救了1100人。
比之“舍生取义”,他付出了更多。
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知其不可为而为”。
只能说,处在困境里的辛德勒践行了这四个字:“行动责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30 20:29: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