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2-1-30
- 在线时间
- 2 小时
- 威望
- 25 点
- 金钱
- 538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2144
- 精华
- 0
- 积分
- 3078
- UID
- 131

|
一边是灿,一边是烂
作者:何小竹
诗人杨黎最近出了一本书,取名《灿烂》。全书厚达623页,涉及人物318人,且有519幅老照片和新照片穿插其间。眩目的黄色封皮上有一句话:“第三代人的写作和生活”。它看上去是对书的内容的概括,但对局外人来说,又像是一条谜语。
谁是第三代人?幸好书封上有一段细小的文字为读者给出了一点初步的提示:“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出南京时,美国人司徒雷登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把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这句话通过毛泽东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在中国广为流传。八十年代初,第三代人已经长大。他们把‘第三代’这个词语作为自己的命名,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的第三代人诗歌运动。······”
也就是说,第三代人,特指的是活跃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诗人,而不是这一年龄段的中国人全部。同时,也不是这个时期的所有诗人都能贴上“第三代人”这个标签,而是一批打着“反文化”、“反传统”旗号的先锋诗人。
拿到这本如秦砖一样大小的书,我一开始是有几分无奈和自嘲。因为它向每一个“运动”的亲历者隐约透露了这么一个讯息:一段灿烂的青春已然成为历史。但是,当读完全书,我有了不同的感受。
因此,我觉得应该感谢杨黎。不仅仅是因为他不辞辛劳为一代人消逝的青春做出如此细微和生动的纪录,更因为他为这一段有着特异色彩的青春给予的恰如其分的命名:灿烂。这命名好过“迷惘”,也好过“垮掉”,更好过那个自怨自艾、充满实用主义和报复心理的“被耽误”。以“灿烂”命名,无疑揭示了这一代人生活和写作的本质:我存在,因为我有诗歌。因为有诗歌,我不“迷惘”,也没“垮掉”,更谈不上“被耽误”。因诗歌而存在,这可能是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没有过的整体觉悟。正如杨黎在书中写到的:“如果没有诗歌,我们的言说是没有意义的。······回顾人类历史,上下五千年,是什么使它值得被记下,甚至被张扬?我肯定地说,这就是诗歌,第三代人的诗歌。”
一边是灿,一边是烂。“灿”,代表着这代人因觉悟而呈现的欣喜之色;“烂”,表明了这代人为创造而迸发的生命活力。“灿烂”不是传奇,但比传奇更具备不可思议的成分。“灿烂”也不是革命,但比革命更具备改朝换代的意义。我相信呈现在这部书中的“纪录”,其“目的”不在于让人感怀往事,而是让人重新思考我们的今天乃至未来。
我曾经与花平分秋色
一灿一烂
一直硬挺进冬天
弯弓射走燕子
转身又射去风声
我遇到了灿烂、姹紫和嫣红
我在她们身上左右开弓 看见她们的呻吟如雪
我又遇见了冷和冰
都是我的一妻一妾
是心肝 必须长在绿叶间
是爱人 即使床在天边 她也近在眼前
我曾经走南闯北
把每条路都走旧
我现在每天打量自己 任何看法不仅是伤心 而且如花似玉
——马松《灿烂》
(《灿烂》 杨黎 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定价:58元
[em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