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网刊91期专栏】亢蒙∣“精神病”

[复制链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1 00:29: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一个月来,对我来说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就是贾宏声死了。
  我很伤心,还写了个文章来纪念他。在这里给个这个文章在我“博客”里面的链接,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不感兴趣的就掠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5d3430100k0ch.html
  贾宏声死了其实也算是一种解脱,他的死,也让我想到了自己身上的精神上的疾患。当然,这也不算是“危言耸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会在精神状态上有或多或少的“不正常”。这不正常的范围不仅仅包括“狂躁”或者“抑郁”这些明显的“精神病”征兆,它还包括日常生活里的“纠结”、“强迫”、“恐惧”等等等等……可能也是我喜欢夸大其词,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精神状态正常的人类。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样算是“精神正常”。一提到精神病,我们脑子里想到的往往是突然发狂、突然沉默不语或者突然自闭,我们想不到我们自己。
  其实变化越是迅疾,我们便越是觉得可怕、陌生和病态。如果我们是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来慢慢变得狂躁、慢慢变得沉默不语或者慢慢变得自闭,可能这些精神上的病态便成为了“性格上的转变”。
  人类在面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时,总是会显得很可笑。这和人类在面对任何一个学科时所可笑的原因一样的可笑。我拿来梁奕源的专辑《治疗抑郁症的偏方》听了一天,后来发现听来听去反而增加了些许的困顿。于是我强打起精神,活动活动颈椎——我无法揣摩别人,但总算是能够剖析自己在精神上的些许“问题”。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大的毛病就是有“强迫症”。说起来,这强迫症对于我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调节。我这个人喜欢炫耀,某篇小说登上了某本杂志要炫耀一下,就是我在“网上”买了些好玩儿好看的东西,我也要拍个照片给别人看,以此来炫耀。另外,我又经常性的有一种“搓火”的习惯,我喜欢在“网络”上挑逗别人的愤怒,在别人跳起来要拿砖头拍死我时,我又笑嘻嘻的让别人的“愤怒之火”更旺盛。这大多都是在“网络世界”里的我,在现实世界里,我则是个“和别人打架可能突然会下‘杀手’”、“磨磨叽叽又特别油嘴滑舌”并且“要么‘慢性子’慢到自己一个人吃一顿饭吃3个多小时,要么‘急性子’急到今天想到想去云南玩儿当天下午就要动身”的人。
  我的强迫症每个人都有,这更像是一种个人的生活习惯。比如锁好门后总要检查一下,但只检查一下,不会检查三次或者五次。再比如写作时会很在意某些标点符号的使用,但我却又不是想把标点符号用对,只是想在我自己建立的“标点符号使用规则”里使用正确。我每天都会检查一下以前的文章有没有语病之类的,也会在大约固定的时间做某些事情。这都不算是通俗意义上的病态,当然在很久以前,我的强迫症症状是很“病态”的。好在我一直在自我调节和调整。
  我想了想以前我所做的一些事,认识到人的确是有“精神上的惯性”的。我记得以前上“初中”的时候,我和同班同学打架,打着打着我抓起我桌子上的钢笔就要扎人家眼睛。后来我被拉住了,不然可能就扎下去了。“高中”时,我和别人在操场上玩闹,有一个男生被大家推倒在地上,我突然跃起身子,在空中我抬高了腿,脚跟儿冲着那个男生的后脑。那个男生很幸运的滚了一下,我没有跺到他。这些可能仅仅是少年的嗜血、暴力冲动,但也值得警惕。
  然而在这警惕之外,我也很希望这些精神上的病症能不痛不痒地伴随着我。这些“偏执”般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上是很有用的。但当然不能沉溺于这样的病态里,不然你便活在情绪中,而无法控制情绪了。
  在“生铁”的阴暗的个人博客里,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精神世界上呈现“两面化”的绝佳好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善于“隐忍”。一旦我们到了不用隐忍的时空,便真的不再隐忍。人不隐忍,便“病态”了。如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因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而对别人破口大骂、紧追不舍。生铁君自然不是破口大骂的主儿,他是把内心黑暗的污浊都释放在了网络中。我在这里要提及一下我一直以来认为的“艺术创作观”。我觉得其实写作嘛、绘画嘛之类的艺术创作最终的目的之一都是“发泄”。有的人一些东西积蓄多了,会通过酗酒来发泄。有的人也通过吸毒、斗殴、运动等途径进行发泄。你看书看多了也会想通过书写和聊天来卖弄一下书本知识,所以积蓄和发泄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母题”,很“大力”的哦。
  隐忍自然也是病态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泛化论”很讨厌,但我又很难摆脱呀。午饭时看到电视上播放关于中国“民警”的“纪录片”,里面有个女精神病人,在警察局里一直在絮絮叨叨地说着“我在深圳没有找到有关于我的‘黄色电影’,那些电影都不是我的脸和我的身体”,我觉得这个女精神病人说的话非常有诗意。这便是“精神病态”的无限魅力,它让我们浑身都是“艺术气息”。这艺术气息如此让人着迷,实在是另外一种的病态。
  最后回到最初我提到的贾宏声的死,贾宏声“自杀”到底是因为他的精神,还是因为别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能臆测。也许是因为别的,但这别的里面却也逃避不了一定会有精神上的原因。说句实在话,我是觉得贾宏声没有找到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途径。演戏、“玩儿乐队”都满足不了或者不能完全放射出那些负面情绪,于是贾宏声先生坐在自家窗台儿上想了想,决定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来发泄。这样的发泄方式让贾宏声失去了生命,“送命”的发泄方式好孩子自然不能学。我觉得贾宏声先生一定是负面情绪和想法积攒得太多了,一下子都想“放”出来,那还不出事儿。
  以前“黑蓝论坛”的“随笔版”版主“阿呆”对我说:你总是把能写小说的素材用来写随笔,多浪费啊。我表示不浪费。因为作为一个又写小说又写诗歌还写杂文的“文艺宅男”来说,总要没事儿换个花样儿嘛。我又不会弹吉他和画工笔画,也不会打篮球和踢足球,自然只能在自己会的东西上玩玩儿“花样儿”了。娱乐嘛,写作和别的东西一样,都是自娱自乐嘛。谁让一切都他妈只是幻觉呢。
  文章的结尾处,我又拿了一张梁奕源的《送陈道长出家》的专辑出来听。这专辑听得我“狂喜乱舞”。虽然很早以前在“亡民论坛”就知道“老中医”梁奕源,但在这里还是给喜欢音乐的朋友们推荐一下。要说风格和感觉嘛,他介于《雨吁》时期的窦唯和《往生》时期的王勇之间。当然了,他也是个精神病,妈了个逼的以及“喵了个咪的”和“精了个病的”(我为“妈了个逼的”要不要加双引号迟疑了大约半个小时)
   2010年7月8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还有杂念!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10-7-21 05:57:46 |只看该作者
梁奕源 挺好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5 05:1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