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届评委推荐:凌丁最终推荐——《旧社会颂》

[复制链接]

168

主题

0

好友

5614

积分

职业侠客

糊里糊涂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3: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p></p></FONT></FONT> </P>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唯阿《旧社会颂》<p></p></FONT></FONT></P>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试着解下题:“旧社会”,“社会”还是那个“社会”,但“旧”其实不是陈旧、破旧的“旧”,“旧社会其实就是长衫青年杨小石此刻所面对的夜晚,它漆黑而冰冷”,也就是说,这里说的其实是“黑社会”。从故事发生的地名能够得到强有力的佐证——“石碣镇”,在金圣叹评点本的《水浒》中,石碣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成分,开篇石碣走妖,一个群魔乱舞的混乱人世就此呈现;中段石碣村算计生辰纲,可谓聚义梁山之始;末了石碣见天文,一百零八位强盗座次落定。一部水浒,俨然讲的也是黑社会。本文所说的石碣镇,大约等同于阮氏三兄弟的石碣村,不同的是,杨小石没有从此走向梁山,而是走向了鬼城“丰都”、“白虎堂”,最后又回到了老地方(招安?)。“颂”,作为文体,是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词句的长短不一和形式的复杂为标志,作为名词,还有“貌”的意思。看来本文要么是歌颂“旧社会”的,要么是描摹“旧社会”风貌的,要么两者兼备,要么两者皆非。<p></p></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作为文体的“颂”:除了以颂扬为目的外,本文符合“颂”的文体要求。章节的长短不一和形式的复杂显而易见,文章不是“传统故事”的复制,也不是“现代小说”的搬演,而是对两者进行的一次有效的调和,其间有我个人所喜欢的、曾在《巨人传》、《好兵帅克》、《白鲸》、《故事新编》等小说中所看到的“杂烩精神”,有张大春在《小说稗类》中所景慕的“稗性”——“它很野,很自由,在湿泥和粗砾上都能生长;人若吃了它不好消化,那是人自己的局限”;情调的激扬多从叙述者身上显现出来——无论情绪沉郁还是亢奋,气氛紧张还是舒缓,曲折的激情隐匿在叙述的字里行间——对于个人而言,甚至觉得有时叙述者过于“激扬”了一些,在一个元小说特征明显、时常进行叙述干预的文本中,一个世故的叙述者理当选择“我在高处”的位置,旁观往往比介入更有力量,隐身往往比显形更富魅力,低调往往比高调更能讨喜,但是充溢的激情冲淡了写作的世故——也许从技术的角度讲,它是瑕疵,但我对这种满是烟火之气的瑕疵有着复杂的感觉,一面觉得不满,一面觉得喜欢作为风貌的“颂”:任何写作,仅有激情是不够的,写作的艺术,需要严格的冷静和精确的明朗(卡夫卡),本文是对“黑社会”风貌的一次精确的描摹,令人感同身受,社会之黑,格外明朗。<p></p></FONT></FONT></P>作为与《水浒》互文的《旧社会颂》:毛主席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旧社会颂》的结尾部分,一步三叹、一波三折的杨家三喜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投降,它以喜剧的形式把悲痛托举到顶峰、把热情降低到冰点,把人生的无奈、无望呈示于人。一切都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王小波),而另一个叙述层面的叙述者以及他的“斧头般的钢笔”,还在唱着自由的歌——无论在凤凰寨还是长安城、石碣村还是零丁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如果世上没有奇迹,就让我们创造她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4 02:4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