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5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喜欢的几件作品

[复制链接]

268

主题

0

好友

585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7 17:44: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70年,汉斯.哈克在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的展览上设置了两个玻璃投票箱,“你会不会因Rockefeller 没有公开谴责尼克松总统对印度支那的政策而在11月份不投票给他?”观众会把写有“是”或者“不”的票投进相应的投票箱里。结果,“是”是“不”的一倍。
据说这个作品使德籍的汉斯.哈克在纽约臭名昭著,并且差一点被赶出美国。一个德国人在纽约以艺术的理由参与并干涉美国的政治,对于这样的作品,公众当然会有争议了。也许是这件作品之后,哈克正式的以艺术作为武器,直指政治和社会的要害之处,表达自己的观点。

MOMA Poll  Hans Haacke (1970)

1988年,Abramovic 和 Ulay经过多次和中国相关部门的交涉后,终于来到中国。他们分别从长城的两端,向中间行走,以期在二郎山会合。Ulay从西部的戈壁沙漠开始他的行走,开始旅程。Abramovic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走在这段被称为“老龙头”的残垣断壁上,向西行走。就这样,他们走了三个月,4000公里。
知道这个作品很长时间了,可每次想起来都觉得感动。Abramovic 和 Ulay是一对情侣,他们一起合作了多年的行为艺术表演。可这件作品和以往的作品都不一样,这不是一个”表演”,而是两个艺术家用时间和身体在体验一种东西------爱,旅程,孤独,考验,生命。
戏剧性的是,这是他们合作的最后一个作品,之后,就分手了!

“情人 - 长城“  Abramovic 和 Ulay, 1988

1997年,俄罗斯艺术小组AES+F做了一个叫做“嫌疑,7位有罪者和无罪者”的作品。这个作品依据的是真实事件,并且这些事件也曾被国际媒体大量报道过。事件中主要的几位女英雄---来自良好家庭的女孩,年龄介于11-14岁,她们都犯下了被认为动机不明的理性谋杀罪。
项目在一家少女管教所开始。7位少女被选中拍照。她们被告知她们的这些照片将会匿名的穿插在一系列普通少女的肖像中。同意的少女将在普通的背景前被拍摄,背景和少女管教所将没有任何联系。她们也被鼓励摆出一些她们自己认为满意的、迷人的姿态(可以要求发型、化妆和衣装)。7位其她的女孩也在莫斯哥学校中被选中拍摄。
14位同龄少女的肖像(幻灯片或印刷物)将在同一个空间内展出(7位有罪者和7位无罪者)。观众将被问题”谁是杀人犯?”所困惑。他们将会像目击者一样被迫认出有罪者。开幕时,一位身穿红色裙子、手套和鞋子的10-12岁的女孩将在观众中派发类似彩票一样的纸条。猜出犯罪者的观众将会获得一份礼物。

嫌疑,7位有罪者和无罪者  AES+F  1997

巴勒斯坦艺术家艾米莉•贾西卡(Emily Jacir)向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人发出邀请:“在巴勒斯坦,我要为你做一件事。你希望我做什么?”
“在母亲生日的那天,带上花去她的坟墓看望她。母亲的坟墓在耶路撒冷,我现在不能去,被拒签了。”
“去海法(以色列的港口城市),与碰见的第一个巴勒斯坦人踢足球。我从没去过那儿,但我发誓如果我有美国护照,海法是我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如果我自己的护照上显示我去过以色列,我就不能回我黎巴嫩的家了。”
“1991年,我申请去巴勒斯坦,被拒签了。我想去耶路撒冷的Holy Sepulcher教堂点一支蜡烛,然后去al-Aqsa Mosque,为需要帮助的人们祈祷。”
“我想去Bayt Lahia,带回一张我家人的照片,特别是我哥哥的孩子们。我在Birzeit大学读了3年书,我不能去Gaza见我的家人。”
艺术家利用她的美国护照和“相对自由”的身份,为那些在自己的国家,行为受到限制的人,实现了他们的一些小小梦想。

我们来自何方  艾米莉•贾西卡 2001-2003

Simon Starling將一幢木造的老旧小木屋拆解,然後用這些木材造了一艘小木船,將剩下的木头一同承裝到船上从萊茵河畔往下划,一直划到巴賽尔美术馆,將小船拆了,回复这些木材原初建构的破烂小木房。
“虽然Simon Starling作品背后或多或少会有知知识的层次支撐,但作品形塑出的趣味与诗性却是很容易捉摸的。虽然无法用言语去诠释这份抽象的美丽,也许不必去诠释,但我认为这是作品自然显现的強大能量,整个事件自然而然散发出的一种气质。”

hedboatshed (Mobile Architecture No 2)  Simon Starling  2005

有一天,Sophie Calle收到她男朋友写给她的分手信,最后一句是“自己保重”。
她把这封信完全公开,将信寄给了107个来自不同行业的女人。107个女人各发挥所长:字体设计师开始分析他的字跟性格;语言学家开始纠正语法错误;诗人为这封信做了1本诗集;心理学家开始分析这男人的分手心理;古语言研究学者把信翻译成看不懂的符号文;舞蹈家篇了舞;歌手写成了歌;画家画成了画;小说家写成小说。。。。。。这件作品展示在2007威尼斯双年展的法国馆里,以她特有的女性敏感和真诚,感动了很多人。

自己保重   SOPHIE CALLE 2007


我是按时间的顺序来排列这几件作品的,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品。为什么挑出这几件,我没有想太多,可能和我个人的气质有关。把作品这么列出来,却发现一个现象,早先的作品是对抗性的,宏大的,而到了现在,作品越来越生活化,不像先前那么有“力量”,越来越私人化,越来越轻松。艺术是倒退了还是进步了,我想我不能太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是一种现象,那就是艺术在变化。
昨天读到一篇文章,主要是说今天的艺术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向,关系美学,或者叫服务美学。这种艺术的特点和以往的艺术有很大的差别,观众的参与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家不再批判社会或者对抗社会,而是强调个人的体验,和观众分享美好的东西,作品以为观众服务的方式出现,等等。最后提出他的担忧,说这样的艺术面临着三个危机,一个是上述的作品依赖着艺术机构场所的指定力量而存活,另一个危机是观众沉浸于短暂而愉悦的消费情境;还有一个是,此种艺术提供的是一种甜美的、舒适的当下,而失去了艺术的其它批判、体现或带给人们不同视野的功能。 我想这个担忧是大可不必的,事物的出现都有个因果关系,任何一种艺术的潮流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今天的社会和70年代的社会相比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人的生活处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正是这些变化才导致艺术的变化,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李牧2009.2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68

主题

0

好友

585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09-4-7 17:47:58 |只看该作者

喜欢

列出我喜欢的艺术家和作品,这是我学习的一个手段。朋友们,你们也可以列出你喜欢的艺术家或者作品,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09-4-7 19:36:57 |只看该作者
这里可以作为我的扫盲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09-4-7 22:40:50 |只看该作者
又看了一遍。
总觉得,视觉艺术家写的文字,写得好,都有个共性:没什么废话,很朴素。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3 04:2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