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1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演讲】小说的前世今生(马原)

[复制链接]

1542

主题

18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梦想家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5 19:03: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原 1953年生,辽宁锦州人。当过农民,钳工,1982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西藏,任记者、编辑。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当代知名作家,曾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现任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

    11年前,我在同济大学的一次课堂上说到一个话题,就是“小说死了”。这是我对当时小说现状的个人判断,其实没有很复杂的用心。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我没想到这个话题会引起如此多的反响,甚至可以说是轩然大波。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有数十家媒体提到了我11年前课上的话题“小说死了”。所以今天我想,干脆就把11年前“小说死了”这个命题及其带来的相关话题展开,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诞生及辉煌

    真正的小说作为一种公共艺术,为人们所熟知、所欣赏、所认同,是始于200年前,由于现代印刷术的大发展,才让小说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

    小说在初期,实际上是源于人类喜欢听故事的天性。从听故事、讲故事,慢慢成熟起来的东西。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大概诞生于500年前左右,而且在诞生之后的前300年,小说实际上是以一种特别小众、特别知识分子化的方式,被特别小的一个上流社会圈子玩赏、把玩。真正的小说作为一种公共艺术,能够在更大的范围里,为人们所熟知、所欣赏、所认同,是始于200年前,由于现代印刷术的大发展,才让小说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才诞生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小说样式,也就是纸质本小说。

    我所说的500年,基本上是以欧洲的文艺复兴为界。我认为,文艺复兴时期,除了辉煌的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之外,同时也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譬如,伟大的《十日谈》,把人类过往的叙事传统,准确地定义为今天我们说到的、严格意义的小说这个点上;同时,伟大的西班牙大作家塞万提斯,他的《堂·吉诃德》形成了今天小说一个最重要的分支——流浪体的鼻祖。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现代小说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尽管在明清两代有过我们今天称之为古典小说的辉煌期,但严格地说,那个时代的小说还是以话本、章回体等样式存在的各种称呼的叙事体,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现代意义的小说真正成型于文艺复兴时期,那时候地中海沿岸有两个巨匠:薄伽丘和塞万提斯。

    在座各位,包括我,在开始识字、阅读的时候,纸质本小说早已经存在了。这个事实让我们误以为,纸质本小说从来都存在。其实不是这样!纸质本小说的流行,迄今为止,不过区区200年的时间,它得益于造纸工业化和现代印刷术这两项技术得到长足进步之后出现的纸媒。纸媒在过去200年,一直是人类最主要的、间接获取知识、获得娱乐的最重要方式。

    我少年时期读过一些木刻本的古书和石刻本的古书,那不是现代印刷术的纸质本图书,今天看非常奇怪。每一个字都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个版不是由机器完成的。而且那时候的书大多是线装的,纸的颜色很重,黄中带一点暗青色,其中还有大量的杂质。我的少年时期,距今也就是50多年的光景。

    尽管我们在上古就有非常多有智慧的人,但上古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当然,我们会在上古的智慧文本当中汲取小说的营养,阅读上古的文本,我们会从先人的文本当中得到启迪、智慧。但是那个时代,因为受众群体的狭小,根本不可能有特别多有才能的人都进入小说这个领域。所以我说,一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两项技术革命,就是造纸工业化和现代印刷术两项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之后,小说才真正有了今天能够最大程度地传播的载体,也就是纸媒,图书本的小说。同时,由于小说本身能够大范围传播,也造成了人类当中那些最有才华的人,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能得到最大释放的空间是小说。也因此,在纸质本小说出现之后的近200年里,写小说成了那些最有慧根、最有智慧、最聪明的孩子们一个很重要的职业选择,他们愿意加入小说家的后备役大军当中,这才造成我们在整个19世纪看到的那种宏伟局面——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批天才大作家诞生。

    在英国,最早的是以作家菲尔丁为代表,他的名著是《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那也是一个步《堂·吉诃德》后尘的流浪体小说。在英语世界有一种说法:整个英语小说都是从《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这本书走过来的,它是整个英语小说的发端。而我们知道,英语小说在19世纪极其辉煌,到20世纪在美国又有了新一轮的辉煌。

    而且,小说在19世纪初,并不是英国一枝独秀,同一时期,法国也出现了很多伟大的作家。比如,定义了当代传奇小说格局的作家大仲马,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许不那么高,但他却是近200年里,在全球、在整个人类当中被阅读最多的小说家,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大仲马的小说,我相信大家今天拿过来还是会津津乐道,因为他写得太流畅、太漂亮了。大仲马之后,19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两个巨人,雨果和巴尔扎克。再往后,到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时候,又出现了作家纪德。

    除了英法外,19世纪,这个被公认为“小说的黄金世纪”里还有另外一支力量也特别了不起,那就是俄罗斯小说。俄罗斯小说,在19世纪初主要是普希金、果戈理等的小说,到了19世纪中叶的时候,更伟大的两个文学巨人出现了,就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带动了整个俄罗斯文学,在那个时候差不多可以说是站到了真正的小说之巅。传统的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的小说,在19世纪也都有自己伟大的小说家出现。

    19世纪小说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小说家的地位也如日中天。我曾看到高尔基回忆托尔斯泰的一段文字,说他有一次去看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和他讲起一件往事:俄罗斯的一个大公,看到托尔斯泰居然没向他表示敬意,托尔斯泰过来也没给他让步,这让托尔斯泰非常愤怒,拿自己的拐杖用力敲地,说“这个家伙怎么敢? ”。就因为俄罗斯大公没有给他让路,托尔斯泰便感觉受到屈辱、受到蔑视。由此不难想见,那时的小说家在俄罗斯拥有多么高的地位!

    彷徨中突围

    20世纪初的小说家,内心充满惶恐,因为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在选择的职业上遇到了巨大的、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

    到了20世纪,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气象。20世纪对小说、对文学来说,是充满变数的一个世纪。 20世纪初的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受到了心理学的冲击。例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无论是《巴马修道院》、还是《红与黑》,其中都充满了心理学对小说的冲击和变化。另外一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晚年的时候也抵抗不住心理学对小说的冲击。莫泊桑晚年的小说《如死一般强》,完全是心理学的实验范本。

    当时我就想,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一个小说家,我们都特别羡慕曾经有过的那个黄金世纪。假如我把自己还原成20世纪初的小说家,我会看到什么? 20世纪初的小说家,内心充满惶恐,因为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在选择的职业上遇到了巨大的、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在他们面前耸立着托尔斯泰、雨果、霍桑、麦尔维尔这样的文学巨匠,而他们事实上给20世纪初立志于写小说的人群造成了太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发现,自己的面前几乎就是一座巨大的“昆仑山”。它像一面墙,一个慢坡,远远地横在你面前,虽然它没有群峰耸立的那种巍峨,不会让你心里有被穿透感,但却有一种无法逾越的屏障感觉。因为那是整排的大山!

    我们知道,20世纪初,整个文学和艺术的现代主义运动大范围地展开了。今天我们说现代主义运动,是一种文学革命、艺术革命,可实际上,它是上个世纪初文学家基于困境之下的一个被动选择。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经典作家们的写作和生平里面,看到更多的是突围,而不是我们惯常意义上说的革命。因为彼时这些作家突然发现,我要写情感写不过谁,要写传奇写不过谁。无论任何一种小说你拿出来,都发现前面都站着巨人、都有大山横隔,你根本无法逾越。在困境当中,他们不得已想要突围,寻找新出路。而此时,已经被公众广泛认可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被广泛地引入到小说当中来。这些方法使得许多小说家找到了自己的依傍和突破的方向。这些转向的痕迹,我们在乔伊斯的小说,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后,由于荣格的贡献,意识学说大行其道,更为激进的小说理念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在普鲁斯特的小说里面看到的,大范围的意识流进入到小说写作中。

    由于心理学的进步及其带来的精神分析学和意识学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小说家们拿来做救命稻草,拯救小说、拯救个人的写作,这就使得小说突然变成了学问。我们在回溯小说历史的时候发现,小说走到19世纪末的时候突然变得不好读了。按道理,语言有进化,越晚进的语言应该越容易被现在的读者所接受,越古老的语言越不容易被现代读者所接受。因为语言在进化的过程中,它的功能性会离今天越来越近,越来越实用化。但是在小说的领域里,由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意识学说这三支力量的介入,导致小说在整个进化过程里突然走到一种特别奇怪的境地。

    我们今天读19世纪初的小说,读19世纪之前的小说,都没有什么障碍。古典主义时期小说基本上是以言语的方式描述的,在那个时间里,小说更多是用口语讲故事的方式。人类语言再进化,也不是一下子就从不懂到懂。就像今天看《周易》,我完全不懂,完全靠注释。《红楼梦》尽管也离我们几百年了,但拿过来就能看,没有什么障碍。也就是说,1000多年、几百年里,语言的变化本身带来对叙事的接受,在几百年里几乎是不显的。最奇怪的是我们这个年龄,50、60岁,或者比我们年龄更大的人,他们去读司汤达一点障碍都没有,去读乔伊斯会觉得有一点障碍,去读普鲁斯特觉得障碍更大,读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会觉得障碍更大。我把这些作家的名字提出来的时候,这里面出现一个逆转。按道理,今天的小说家的读者会觉得障碍最小,但事实上正相反。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这时期的小说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是最难读的。什么原因呢?这一时期的小说借助了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意识学说在进行突围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走入了“歧途”,走到了一个特别窄的死胡同里面。

    小说走到这一步,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幸好在走入困境的时候,这个世界发生了其他一些事情——两次世界大战,转移了公众的注意力。这也导致文学史上的现代主义运动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进行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戛然而止。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哲思小说。小说的主流开始向一个相反的方向去走。小说一下子干枯化,仿佛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我们知道,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法国出现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对既往的小说提出严厉批评,认为既往的小说世纪彻底过去了。这就是新小说派,主将是娜塔莉·萨洛特、罗布-格里耶、克洛德·西蒙、玛格丽特·杜拉。这一时期,小说枝繁叶茂的形状突然被抽干了,用今天的字眼来说是“特别酷”。但是新小说的样式,因其过分干枯,是长不成苍天大树的。这种情形下,小说的救世主诞生了。

    我想说的是约瑟夫·海勒。在座很多人应该看过他的 《第二十二条军规》,他还有一些特别伟大的小说,比如《出了毛病》、《上帝之道》等。好莱坞“大嘴美人”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电影 《美国美人》就是取自小说《出了毛病》。约瑟夫·海勒拯救了小说,让小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重新焕发活力,我认为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作家。在约瑟夫·海勒的小说里面,经典小说的经典价值意义突然不见了,他可以称得上是小说史上一个彻底的解构主义者。

    后来我们知道,我们也有自己的“海勒”,就是王朔。王朔是我们同时代的作家,比我小几岁。我读他的小说,当时就觉得特别震撼。他的语言方式不是建立价值体系,而是在摧毁价值体系。王朔的语言方式是,他在说一个事物、一个观点、一个想法的时候,你无法判断他究竟是在褒还是在贬,是正面的阐述还是在嘲弄。正话反话,全部用解构的方式去说,这恰好是约瑟夫·海勒小说语言的精髓。 《第二十二条军规》用一种违反常识的方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叙事逻辑和全新的叙事样本。

    小说的终结

    今天在座绝大多数人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阅读,几乎百分之百超过在纸质本上的阅读。这是我11年前提出“小说死了”的基点。

    事实上,小说到了约瑟夫·海勒以后,基本上走到了它的尽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小说在经历了19世纪黄金世纪的辉煌后,整个20世纪都在突围。但在20世纪初,大家忽略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我前面提到,小说的历史,一部分是由天才小说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还有一部分是由技术进步托起来的。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就没有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小说。但技术的进步同样也是小说这个东西的终结者。

    20世纪初人类有了电,人们看小说的时间更多了。白天从太阳落山,延长到晚上12点,甚至延长到次日的1点、2点、3点。人们读小说的时间延长了,这对小说似乎是好事情,因为更多的小说被阅读,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小说家来写出更多更好的小说来。小说的黄金世纪,理应延续下去,但事实不是人们期待的这样。

我们看到,电的发明催生出其他技术的进步。比如,电影,非常残酷地成为小说的第一个替代者。电影,是人类对叙事需求、小说之外的又一种选择。而这个选择比小说直接。像《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小说,托尔斯泰写它需要几年,我们读它需要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但是这样的小说作为电影版本出现的时候,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这么简单。为什么?因为读图,永远比读字直接。一张图在瞬间传导给你的东西,你用一部长篇甚至都不能解答。

    电影之后有电视剧。人类阅读小说,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打发闲暇时间,为了娱乐,满足对故事的心理需求。但在近百年时间里,小说的这些功能几乎被电影和电视攻城掠地般全盘接纳、替代了。所以我觉得在技术这个回合里,小说从100年前就开始面临一个巨大的敌人——由电带来的技术革命。而之后,在第二个回合,出现了互联网技术,它对小说的影响比传统电影、电视更强大、更有力量。我们知道,今天在座绝大多数人在屏显(电脑、手机等)上的阅读,差不多百分之百超过在纸质本上的阅读。这是我11年前提出“小说死了”的基点。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了。在读图时代到来之际,小说的功能,如打发时间、娱乐、学知识、长见识、训诫、教化等,现在已经大范围地转移到活动图像上,转移到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这个便利上了。

    所以我说“小说死了”,首先是小说在被公众广泛接纳和阅读的意义上,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但这仅仅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纸媒的小说,它一定是“死了”,或者我们人类应该判它“死刑”了。但是,不在纸媒上,重新以电脑的方式、以网络实时创作的方式出来的小说会是什么情形?我今天不得而知。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模糊的样子,但这个模样目前看来还未被公众接受,公众接受的还是传统小说的样式。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10多年前,曾经有过一本小说 《第一次亲密接触》,和线下的小说一点关系都没有,它是在网络聊天室里完成的记录,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样式。很多采访者问我对网络小说怎么看的时候,我说从来就没有过真正意义的网络小说,即使有过像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样的小说,时间证明它很短命。第二,今天的小说还是延续了网下写作、挂到线上的模式。挂到线上之后,还是通过一定的网络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纸质本。今天非常活跃的一批网络作家,大部分已经转到线下了。像大家比较熟悉的安妮宝贝,从写书变成卖书的上海作家路金波、宁财神,都曾经是上海文学网站“榕树下”的主将。我在阅读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更坚定了我个人的立场: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作为公共艺术的小说,在19世纪影响了整个一个世纪的小说,在20世纪经过反复突围的小说,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已经真真切切地死掉了。今天还能够看到的小说,日后一定会有它新的命名,在屏显上,在网络上,他们一定会有新的命名,一定不会延用纸质本小说的称谓。这是我个人的预见。同时我认为他们的写作,已经和纸质本小说承载的以悲剧为主要价值的美学价值体系相去很远了。

    我把以上说的话做一个线性的梳理:在造纸工业化和现代印刷术前,人类当中有一小部分人在写作,有一小部分人在读一种文本,我们把这种文本称为小说。由于技术的进步,由于造纸工业化和现代印刷术这两项技术的推进,人类诞生了一个新的东西叫纸媒,这个纸媒托着小说走过了辉煌的一个世纪和充满尴尬、充满变数、充满突围举动的一个世纪之后,纸媒行将退出历史舞台,而由纸媒承载的公共艺术的小说,经典意义的小说,当真是“死掉了”。但作为博物馆艺术的小说的历史,将重新开始,就像200年前它曾经走过的道路一样。

    (根据演讲录音整理,本报有删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http://blog.sina.com.cn/u/1471141027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2#
发表于 2012-8-26 15:59:56 |只看该作者
他是个神经病

点评

陶北  且病得不轻。  发表于 2012-8-26 19:38
lurenjia  赞成。  发表于 2012-8-26 17:01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3#
发表于 2012-8-26 17:17:05 |只看该作者
马原太可爱了,不懂装懂,就像一个小丑,更可笑的是,竟然还有那么多教授学者煞费苦心地研究这个小丑的小说,写出像《马原源码》这样揩屁股都嫌硬的专题著作来。

点评

shep  所以说是诈尸——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文化自信心的不足和饥渴  发表于 2012-8-27 02:16
陶北  曾经的先锋堕落成什么样儿了?想起当年阿鳜获奖时的访谈标题,该让人窃喜还是悲伤?  发表于 2012-8-26 19:40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3

主题

11

好友

160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12-9-7 19:22:22 |只看该作者
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电影 《美国美人》

乱说一气。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5#
发表于 2012-9-10 20:57:52 |只看该作者
我没看懂。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5 03:0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