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 若泽·萨拉马戈享年87岁 葡国全国哀悼两天

[复制链接]

1542

主题

18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梦想家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5 00:50: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0年6月20日 19:07


        西班牙当地时间18日12点半,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若泽·萨拉马戈带着他未完成的“伊比利亚联合体梦想”,在他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兰萨罗特岛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萨拉马戈说自己“是个多疑、不苟言笑的人”,“我不那么能说,无法对所有人都笑,不会热情拥抱所有人,更不会刻意去交朋友。”

  萨拉马戈基金会前天在里斯本宣布了萨拉马戈离去的消息。尽管萨拉马戈生前对葡萄牙政府的批评毫不留情,但葡萄牙政府还是决定,周六周日为全国哀悼日。葡萄牙总理若泽·苏格拉底还亲自向萨拉马戈遗孀皮拉尔·德尔·里奥发去唁电,对作家的离去表示“深切哀悼”。
  1998年,萨拉马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整个葡萄牙为此欢呼雀跃。诺奖授奖辞是:“作品极富想像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使人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萨拉马戈则在获奖感言中说:“不公正在增加,不平等在恶化,无知在成长,悲惨在扩大。这个能够把复杂工具送到另一个星球去研究那里的岩石结构的神经分裂的人类,却可以对数百万人因饥饿而死亡无动于衷。去火星仿佛比拜访自己的邻居更容易。”
  早在1992年,因不满当时葡萄牙政府的审查制度,萨拉马戈主动“流亡”,移居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兰萨罗特岛,在那里一直居住到去世。葡萄牙文化部长加布里埃拉·卡纳维利亚斯在获悉萨拉马戈去世之后,第一时间搭乘航班前往小岛,萨拉马戈的遗体于当地时间19日早晨运回葡萄牙。
  葡萄牙天主教背景的右翼总统席尔瓦也毫不吝惜对作家的赞誉:“萨拉马戈将是我们的文学瑰宝,一代代人将记住和阅读他。” “萨拉马戈将永载葡萄牙文化史册。”葡萄牙总理若泽·苏格拉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这是葡萄牙文化的重大损失。他的作品是葡萄牙的骄傲,而他的离去留下了一片文化空白。”兰萨罗特岛当地政府在萨拉马戈家附近的小教堂临时设了一座萨拉马戈图书馆,接受公众3天的吊唁。小岛上的居民将葡萄牙人萨拉马戈称为他们“收养的儿子”。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
  萨拉马戈1922年出生于里斯本北部小镇阿金尼亚加,家境贫寒,每到春天他母亲都要当掉毛毯,然后希望到了冬天还能赎回来。尽管成绩优秀,但萨拉马戈12岁小学毕业后就进了职业学校,去学修汽车。
  1947年,萨拉马戈出版了处女作《乡村原罪》,卖得很糟糕。在后面的18年中,萨拉马戈只出版了几本游记和诗集,他的正式工作是记者。其间,他还做过汽车修理工、公司经理等工作,直到50多岁才成为一名专业作家。1974年,葡萄牙**推翻了法西斯政府,次年一场政变又颠覆了左翼政府,时任里斯本一家报社副主编的萨拉马戈和其他几位左翼同事被开除。2007年他谈及此事,“因祸得福,从那之后我成为专业作家。”
  萨拉马戈最为成功的作品是《修道院纪事》,揭露教会的阴暗。小说一问世就被文艺批评界推为葡萄牙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萨拉马戈是位激进的无神论者,他认为要是没有宗教的话,将会和平得多。但在他的小说中,萨拉马戈不断地探讨关于上帝的问题。在其晚年作品中,萨拉马戈专注于寓言式写作,比如《失明症漫记》,读者很容易从这部小说中解读出人类文明的脆弱。
  萨拉马戈也经常被用来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作比较,两人的作品都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均是激进左翼作家,还都是卡斯特罗的座上宾。但萨拉马戈否认自己受到了马尔克斯影响,在他看来塞万提斯、果戈理对他的影响更大。
  尽管被誉为大师,但萨拉马戈并没有把文学看得那么崇高。有一次媒体问他如何看待自己是葡萄牙最著名的作家,他无精打采地说:“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他曾说:“我讲故事就如同做椅子。因为不是我曾经和人民生活在一起,而是我属于人民。我看见祖父赶着母猪去牧场,祖母早晨4点起来去割草或去挑水。我经历过这一切。我们都有一双相似的、一样的手,并用手做事。可以用手写《神曲》,也可以用手杀人。”


“我想直到我的岁月结束我将仍然是**”
  萨拉马戈毕生都在通过写作和公共活动批评葡萄牙的历史、保守和宗教。他的不少言论在葡萄牙国内和全世界都曾引起巨大争议。就在去年,萨拉马戈在他最后一部作品出版时再次责难天主教会。
  1992年,萨拉马戈选择自我流亡,原因就是葡萄牙政府迫于梵蒂冈的压力,拒绝他的小说《耶稣基督的福音》入围欧洲文学奖。在这部争议小说中,萨拉马戈仅把耶稣描写成约瑟夫的儿子,而不是上帝的人,因此激怒了梵蒂冈。
  2002年,萨拉马戈还来到约旦河西岸并发表演说,在演说中他把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行径比作一场大屠杀。为此,大屠杀幸存者,甚至是那些批评以色列政府的左翼知识分子都责难萨拉马戈,认为他的说辞是反犹的、错误的。
  此外,萨拉马戈从不掩饰自己信仰共产主义,但他也表示他的写作不会为意识形态服务。萨拉马戈说:“我于1969年正式入党,那时我57岁。我一直是个基层党员,写的东西很少。”他还说:“我过去是,现在是,我想直到我的岁月结束我将仍然是**。我没有理由放弃它,但是看来人们似乎对此并不理解。”1998年,萨拉马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说了那句著名的话,“以前人们也会提到我,‘他不错,但他是位共产主义者。’如今他们会说,‘尽管他是共产主义者,但那也不错。’”
  这些年,萨拉马戈在世界各地进行演讲,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比如他认为全球化是一种新的极权主义。尽管萨拉马戈一生都积极参与政治,与政府对抗,但对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萨拉马戈却认为:“文学不能用来改变社会,我从来也不相信它有这种功能……尽管一本书发行100万册,我们也只能想到今天世界上有60亿人,所以那100万册书只属于极少数看书的人。”

    相关链接:
他是最伟大的小说家

    胡续冬(诗人,葡萄牙语文学学者)   
展示诺贝尔奖章

  萨拉马戈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对我个人而言连“之一”都可以去掉。他在文学上的睿智,不限于写作技巧;他的作品和个人都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又有惊人的宏大想像力。
  他的代表作《修道院纪事》就显示了非常惊人的想象力,有些人将《失明症漫记》视作对政府的批判,实际上是对整个现代性的反思,他在作品里显示了现代性的光芒和光盲。小说中文版出来的时候,正好是中国“非典”期间,小说很好的阐释了当时我们面临的困境。在小说里,西方国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势。政府在惊恐中将失明的男男女女关进了废弃的“疯人院”,以期在隔离中令患者自行“消失”。
  我对他更感兴趣的作品是他在回归文学创作后出版的《里卡尔多·雷耶斯离世那年》,国内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小说。这部作品是一部“元文学”小说。里卡尔多·雷耶斯是葡萄牙著名诗人佩索阿创造的人物,萨拉马戈写了虚构人物雷耶斯在佩索阿1935年去世后一年发生的故事。最诡异的是,佩索阿会从坟地跑出与雷耶斯对话。
  萨拉马戈和政府不和,此外他在晚年一直鼓吹葡萄牙与西班牙合并,成立伊比利亚联盟。不仅如此,他还主张伊比利亚半岛脱离欧盟,与拉美一起成立“伊比利亚联合体”。(东方早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http://blog.sina.com.cn/u/14711410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5 05:2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