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5-5-12
- 在线时间
- 654 小时
- 威望
- 10921 点
- 金钱
- 14816 点
- 注册时间
- 2008-10-19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482
- 精华
- 0
- 积分
- 6983
- UID
- 21534
 
|
南京的影展基本没有一个倡导的方向的,撒网更大,几乎有来者不拒的架势。观众群体却相对狭窄,占绝对数量的就是南京几个艺术学校的学生。也没有看到后期有更多推广活动,能看到这个展的人实在有限。我在在东南大学看开幕影片时由于迟到坐在门口,放映到一半时有一个班的男生说时间到了该去占操场了,从座位底下掏出个篮球离开了阶梯教室。
我想说一下北京的情况。栗宪庭捧红了画家之后,开始用卖画的钱收藏纪录片。现在每年都有完整作品和拍摄计划呈过去。这些片子大家容易看到,不多说了。还有一个纪录片的中心就是吴文光的老窝,现在扎在比大山子还远几站地的草场地村,每年五一和十一期间在草场地的艺术周有一个影像单元,已经连续做了三年。我0708年两年都去参加过他们的活动,人非常少,吴今年当众骂走了一个大众DV的记者。原因不知道。当然大众DV有一些编导还是经常来这里聊天的。这里聚集了一些业余拍纪录片的。在吴的引导下,已经诞生了一大批独立作品(起码每次会放映的也在十部左右)。吴倡导的是一种从自己身边拍起的办法,交流时他反复强调作者位置,这大概就是您说的叙事角度问题。但是,来到草场地的大多数人都是非职业作者,他们是文科学生,村民,程序员,厨子等等。草场地会有选择的分发设备和dv 带免费提供给获得支持的拍摄者。当然这首先需要看到拍摄者会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拍摄下去的趋势。我看到的片子内容几乎都是没有目的性的家庭录像:村民去寻找村长理论一笔旧账,村子里真实的细枝末节似乎都与这件事发生了关系。失意的中年人朋友圈子,为了几十块钱使三个老友在深夜的大街上纠缠。每个人都喝醉了,互相揭十年前的老伤疤。刚上大学的孩子第一次回乡扫墓,新鲜感带来的认真态度让她和已经厌倦了这种程式化动作的妈妈争执起来。。。。。很多人在开始拍摄之前是没有一个计划的,大多数作者在拍摄进行到第二年时才开始回头整理剪辑自己的素材,从中挑选出可以看出线索的事件。这些个人的生活史几乎看不出预设的企图,拍摄者也大多数没有过艺术圈子的接触。但我们能从中看到中国现在存在的所有问题,三农问题,失业问题,大工程对老百姓的影响等等。可是在开拍之前,这种漫长的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的拍摄方式会生产出什么是没有计划的。这些人拿着草场地报销的路费来到北京,第一次当众放映自己的片子时,心情好像在展示自家树上摘下来的苹果。而这些故事也感觉不到采访似的那种距离。吴本人对采访式的片子有一个比喻,那是带着摄像机去抢别人生活里的银行。事实上,即使同样是一个民工的生活,无论白领小资,我觉得以他自己家里人的角度拍下来的这些东西更好看些。面对自己人,他就不太会对着镜头表演。我看到一个老妈妈在跟半年没见的女儿睡觉时说,灯关了还能拍吗,我想跟你说会话,开着灯我躺下就把我拍难看了。妈妈躺下来把DV镜头翻过去,看LCD里的自己。说,我还从来没这么看过自己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