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網路文學

[复制链接]

213

主题

0

好友

1261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6: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自己到現在對於網路文學還是持質疑的態度,在我期望中那種如詩人Coleridge的仙那度
計劃(Project Xanadu)的超文字(Hypertext links)書寫還是發展有限。但有趣的是,網路上的語言使用斷裂性。http://xanadu.com/

編者 利文
---
文學閒話(一)關上電腦後的想像國度/陳徵蔚

當數位文化誌編輯與我接洽專欄事宜時,曾經強調這是較為大眾化的閱讀園地,因此希望我採用較為平易近人的方式書寫。這讓我不禁感嘆,將文學搞得如量子力學般莫測高深,似乎已經是現代文學研究的風潮,隨著百家爭鳴的各種詮釋方法出爐,學術研究也被迫不得不變得高不可攀,甚至是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文學研究自有其有趣之處,特別是許多另類的思考模式,著實讓人大開眼界,也開啟了許多前無古人的可能。然而,就在這眾聲喧嘩的關口,文學最基本的樂趣與感動似乎被遺忘了。曾經,文字是扣人心弦的美麗藝術;如今卻因為莫測高深而讓人卻步。有趣的是,越是缺乏深層文化內涵的地方,卻是黔驢技窮地賣弄理論,彷彿是內功修為淺\薄的武林人士,只好在招式上力求繁複。真正深層的文學應該是「大巧不工」的,它也許看來樸實無華,但卻讓人回味無窮。文學,應該落實在生活中,成為一種隨手可得的日常氛圍。例如,當你走在英國的街道上,不期而遇的「H.D. (Hilda Doolittle) Poet and Writer Lived Here 1917-1918」就可以讓你立刻感受到文學近在眼前的鮮活氣氛,藝術的美麗,有很大一部份來自於累積與記憶,在這個方面,我們顯然缺乏得多。在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將先就淺\談文學本身,接著再將電腦與文學創作的可能性連結,最後,則是透過一些有趣的電腦文學小品評析,看看電腦與網路的藝術能量。

當代作家H.D.故居


我在輔大英文系為學生上「電腦、網路後現代文學」時,第一堂課便是討論何謂「文學」。畢竟,無法先定義文學,又怎能進一步來談電腦文學呢?然而,文學的定義實在是個很大的課題,非但眾說紛云,也很難達成任何共識。於是,我建議同學讀一讀伊果頓(Terry Eagleton)在【文學理論導讀】中對於這個詞彙的定義。然而,他的文章並沒有幫助釐清觀念,相反地,這個問題似乎變得更加複雜。倘若從十九世紀浪漫詩人與先拉斐爾派的觀點闡述,「文學」似乎是充滿「想像力」與「非實用」的創作﹔然而當我們想起十八世紀新古典主義所強調的文學「模仿」(mimesis),篤信所謂的創作無非是「師造化」或「師古人」的複製藝術,那麼想像力似乎只是文學的充要條件,而並非必要元素。隨著寫實與自然主義小說盛行,作者極力描繪「現實」,「想像力」究竟扮演什麼地位,更是讓人遲疑。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更加貼近真實、萬萬不可過度想像的「報導文學」與「歷史」(如司馬遷的【史記】或英國何林塞的【史記】),非但具有高度的實用性質,更是讓「文學是想像力作品」的論調風雨飄搖。當然幸好,在真實與虛幻界限逐漸消融的後現代,心靈想像似乎仍然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成分,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倘若我們將「想像力」與「實用性」當作定義文學的指標,那可能會謬以千里。


文學不是沒有想像,只是它並非創作的必要條件。許多古老文學作品都會按照特定的體例創作,也有一定的主題與傳統,想像空間因而被壓縮。俄國理論家波普(Vlaimir Propp) 研究本國傳統故事時發現,雖然每個故事的主角與情節都不盡相同,但卻可以歸納成幾種特定類型,例如勇者鬥惡龍,王子救公主等等。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許多大眾文學作品中,例如金庸故事裡總會有一位受盡苦難屈辱的男主角,偶然中獲得失傳已久的武功秘笈,最後練成神功威振武林;007 系列男主角總是豔遇不斷,並且擁有新奇裝備與拉風跑車,最後排除萬難,打倒邪惡勢力拯救世界。類似的故事情節,我們卻喜歡一再觀賞閱讀,因此只要抓住大眾品味,歸納原則與公式,就可製造利潤可觀的票房。美麗的故事,我們總愛一再重溫,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文學作品總圍繞著特定主題發展的原因。愛情、親情、國仇家恨、英雄冒險,大同小異的情節,卻陳述了人性當中永恆不變的特質。當然,新鮮體裁不是沒有,只是文學之所以充滿魅力,往往未必是過於前衛的內容,而是運\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呈現亙古不變的主題。同樣是「愛情」,不同詩人運\\用不同的文字質感與技巧,營造出千變萬化的作品。這些變化多端的創作手法,將日常生活的普遍經驗加工處理,形成一種呼應著我們心靈的創作。每個人都有感動的時刻,但卻未必能夠貼切表達;而更多時候,即使我們嘗試創作,也會有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的無奈。同樣的感動,詩人與作家透過比一般人更加高超精鍊的技巧加以形塑,因而形成千錘百鍊的文學作品。這種將文字或情節巧妙安排的技巧,形構主義者稱之為「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而雅克遜 (Roman Jakobson) 甚至激進地稱之為「一種對日常生活語言有組織的暴力」。



1870 年報紙報導狄更斯即席表演說書的圖文


說是文學是「語言暴力」似乎過於偏激了,但我們也能了解文學創作的特殊性。在許多時候,我們喜歡傳統,而手法上的創新只能在可接受的範圍中運\作。例如婚禮,過去中國人喜歡鳳冠霞披,八人大轎,現在則喜歡新娘婚紗,高級名車。婚禮的內容可以妝點一些浪漫創意,但所謂的新鮮並不包括用葬禮的方法來辦婚禮,這即使可以稱為創舉,卻也讓人不敢恭維。我們的生活中充滿各種儀式、慣例,這是讓人們和諧生活的基礎與安全感的來源,也因此即使創新,也只是大同小異而已。閱讀是種儀式,你可能會泡杯茶,開點音樂,在咖啡香與 Bossa Nova 旋律中品味作品;看戲、看電影也是種儀式,你得排隊買票、等候入場,最好,也帶一盒讓你嘴巴永不無聊的爆米花。作品內容描繪人生,當然也充滿了各種儀式,衝突、拯救、化解、回歸,各種生命的過程在文學裡上演,也因此,他們總是圍繞著特定的主題。而創作者呈現這些特定主題的手法,便決定了作品的成敗。


文學與其他藝術創作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沒有聲音、影像與其他感官刺激,而是透過簡單文字來激發讀者無盡想像。也因此,文字運\用在文學創作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不得不注意,在全世界四千多種語言當中,只有大約一百多種具有書寫文字;現存四百多種主要語言中,只有七十六種具有所謂的「文學」。那麼,文學是否真的能夠稱為「經營文字的藝術」呢?古希臘吟遊詩人帶著七弦琴,即席表演史詩【伊利亞德】,詞藻優美固然精彩,然而詩人的表情、動作、唱腔甚至與觀眾的互動其實更加重要。英國中古民謠是用唱的;十七世紀詩人米爾頓因為眼盲,只能透過口述方式完成文學巨著【失樂園】。由於他是透過助手吟唱來校對,因此作品充滿了無與倫比的節奏與音樂性。蘇格蘭詩人朋斯為一系列民謠填詞,流傳下諸如【Auld Lang Syne】等美麗旋律;而在台灣,揚弦曾為余光中的詩譜曲,李泰祥也有一系列民歌,讓徐志摩等作家透過齊豫的歌喉,搖身一變成為流行歌曲。類似情形也發生在宋代,柳永、張先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創作人,甚至連晏殊也參與填詞,而被譏為「宰相而為小詞可乎?」中國長期以來盛行說書,英國小說家狄更斯也同樣熱愛說書表演,他的表演為他帶來豐厚收入,足跡因而遍佈英美各地,1868年美國 Harper’s Weekly Magzine 報導他的說書時,形容他「不只閱讀自己的故事,更以表演方式呈現」,這當然與他童年時因窮苦被關在玻璃櫥窗中表演的經驗有關,然而更重要的是,他藉由表演吸引了比小說讀者更多的「觀眾」。



1868美國雜誌報導狄更斯的原文圖片


由此可知,許多人認識文學的方式不是透過閱讀,而是傾聽與觀賞。除了說書與音樂,戲劇與電影更進一步整合了多種媒體藝術,讓文字更加生動活潑,跳躍出書本的框架。文學作品被改編成戲劇與電影的例子層出不窮,而戲劇本身就是一種文學形式,有些作家,甚至也會在自己的作品裡軋上一腳。莎士比亞本身既是劇作家,也是演員。當時的狀況與現在類似,劇作家通常少人聽聞,而優秀演員的則是名利雙收。莎士比亞的表演慾其來有自,而他晚年也因為得以分紅劇院站票八分之一的營收,所以經濟寬裕。文學作品的生命力於是來自於多種媒體的整合運\作,雖然有人能夠完全透過文字想像得到滿足,但是大部分的作者甚至讀者仍然嘗試各種技巧手法,讓同樣的創作母題呈現出嶄新的面貌。\r


註:英國攝政公園,當地的露天劇場以上演莎劇聞名,特別是「仲夏夜之夢」

----
網路文學的解釋社群—閱眾民主時代的來臨?/孫治本

甚麼是網路文學?
要談本文所訂的題目,得先談一談甚麼是網路文學。傳統的文人在網路上發表的文學作品,並不被台灣閱眾視為網路文學。被閱眾視為網路文學者,主要的代表是所謂的「網路小說」,而網路小說是興起於閱眾之中,其風格是由「網路小說社群」本身所創造出來的,這個現象,顯示出閱眾的力量,和傳統文學守門人機制的不適用。不過,關於甚麼是網路文學,我們還是有必要從邏輯和經驗層面,提出兩個供我們思考的問題:其一是,是不是文學上網後就成了網路文學?又為甚麼不是?其二是,網路的普及使網上的文本急速增加,也使文學與網路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那麼,「網路文學」之「網路」,是否即將成為多餘的贅詞?

先談第一個問題。如果說,放在網路上的文學作品就是網路文學,那麼,放在網路上的學術論文就是網路學術囉?如果說,把自己寫的詩上網,就可以自稱網路詩人,那麼,把自己拍的照片上網,就可以自稱網路攝影師囉?還有,網路上的豬腳(圖片)叫「網路豬腳」;網路上的屁股(圖片)叫「網路屁股」...。所以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很清楚:不是上網的文學就是網路文學;而網路文學被下載後、被印成實體書出版後,也還是網路文學。因此,網路文學與非網路文學之間的區別並不只在於「網上/網下」,網路文學必須有更多不同於非網路文學的特色,「網路文學」一詞才有被使用的意義。

即使網路文學與非網路文學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同,然而,隨著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非網路文學會出現在網上,也有越來越多的網路文學會以實體書的形式出版,那麼,「網路文學」之「網路」,還是有可能逐漸成為多餘的贅詞。這就好比,當大多數的商業都e化後,e-business之e將逐漸成為贅詞。換一個方式講,如果我們假想未來大部分的文本都是發表或轉載於廁所的牆面,那麼,「廁所文學」一詞也將失去其區別性。

不過,興起於台灣大眾文化中的網路文學,總合其文體形式、內容風格、商業化過程、行銷模式、作者與讀者之關係,甚至作者之社群經營,仍有其特殊性,這些特殊性成為網路文學的識別標誌。只要這些特殊性還不是相當普及,「網路文學」一詞仍有其使用意義。上述使網路文學仍具有可區別性的諸種特殊性,主要就是表現在網路小說,因此我們可以藉著對網路小說特殊性的探討,瞭解甚麼是網路文學。

前面提到網路文學特殊性的多個面向(文體形式...),不過筆者覺得,如果不談商業化過程和行銷模式,網路文學的特殊性或可區別性會大為降低,原因依然是網路書寫和發表的普及,使原本具有特殊性的網路文學文體形式、內容風格越來越顯得平常。因此,本文所謂的網路文學,主要是指已商業化,或著有商業化企圖或潛能的網路文本。

網路文學自然必須發表於網路上,而且其於網路上之發表,理應是首次發表,否則數位化後張貼於網路上的《紅樓夢》也算網路文學。還有,從第一部成功商業化的網路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痞子蔡著)起,似乎最正統的網路文學應該是邊寫邊發表於網路上,而不是全部寫好後再張貼於網路上。不過隨著網路書寫的普及,以網路作為首次發表的場域的文本早已是汗牛充棟,因此「選擇網路作為首次發表的場域」,雖是網路文學的必要條件,但早已不是甚麼特別的現象。
由羅鳳珠等主持的【紅樓夢網路教學研究資料中心】其中還開發了藝文多媒體,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這部中國古典文學。本畫面擷取自該網站。



網路小說的作者-讀者關係,也常被認為有其特殊性。有些人會覺得,網路小說的作者與讀者身分是混淆的,因為在網路上瀏覽網路小說的讀者,許多也是網路小說的作者。不過這點其實無法作為網路小說的特性,因為其它類型文學的作者,當然也會是文學的讀者,並不是只有網路小說才有這種現象。也有人會主張,在網路小說的世界中,讀者很容易就可以成為作者,也就是說網路小說的進入門檻低,講得更直接一些,就是網路小說作者的寫作技巧,並不比一般讀者更高明到哪裡去。然而也是因為網路書寫的普及,各種各樣的網路發表大都已經沒有甚麼門檻了,因此我們無法覺得,「讀者隨時可變身為作者」是甚麼特別的事。況且,那些具商業化潛力的網路小說的作者,其寫作技巧還是有別於一般讀者的。

網路小說的文體形式當然有一些與傳統平面媒體不同的地方,這主要起因於電子文本呈現方式的多樣化。然而現在電子文本和網上閱讀都越來越普及,而且網路文本呈現上的新方式,有些也可以移植到傳統平面媒體中,因此文本的呈現形式,恐怕也無法讓網路小說顯得有甚麼特別。

網路文學的解釋社群和商業化機制

總之,依據文本的題材、內容風格,和表達形式,去界定網路文學,是有困難的,因為這三者在網路文學與非網路文學之間的界線是很模糊的:許多網路小說作者所以為的網路小說特色,其實也存在於非網路小說中,更何況非網路文學也在網路化。

筆者覺得網路小說的特性主要表現在其商業化機制中。今天是文化經濟的時代,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文化被商品化,越來越多的商品被文化化。商業化已經深入到個人的生活中,其結果是消費對個人的意義越來越重要。商業化不只是世俗化,其含義和後果不一定是負面的。在當代的商業與消費機制中,其實也包含了個人化和社群化現象,也就是個人的選擇和社群對個人的支持,其重要性都在增加。商業化後的文化篩選機制,可能是霸權化的,但也可能是個人化和社群化的。

網路小說的商業化機制,就表現出個人化和社群化的特徵。與一般文化商品不同,網路小說必須先通過讀者(即消費者)的篩選,才有商業化的可能,換言之,在網路小說的商業化過程中,閱眾的選擇特別重要,但也可以說,在商業化之前,網路小說的行銷工作就已展開了。網路小說的行銷常是由作者個人進行,而且與傳統文學作品作者不同的是,網路小說作者比較注重作品創作能力以外的個人魅力的塑造,以及讀者社群的經營,這兩項都會發揮行銷的作用。

學者Hirsch指出,當代文化產業由於有太多的產品項目(種類多的不得了的書、唱片等),因此,文化產業無法為每一種產品直接向消費大眾做廣告,而是先將各類產品提供給書評者、DJ(disk jokey)等,由他們篩選後介紹給消費者,再視消費者的反應決定是否要增產及繼續推出風格類似的其它產品。網路小說的行銷過程則是倒過來的:小說先在網路上通過消費者(閱眾)的考驗,再受到出版商的青睞成為商品化的實體書(紙本書)。  

因此,網路小說是先有讀者群,再商業化。以這種方式成為文化商品的著作越來越多,而且不止在商業化前,甚至在商業化後,閱眾都可能在網路上獲得這些著作的電子版﹔當然,商業化後的實體書通常比較精緻,內容也可能有所增加或刪訂。某些作者是在完全無預期的情況下獲得了正式出版的機會。事實上,全球第一部商業化的網路華文小說是蔡智恆(痞子蔡)(1998)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蔡智恆在成功大學當研究生期間,在BBS上陸續張貼《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電子文本,那時他並沒有想到該作品後來能夠商業化和熱賣。在該作品受到全球許多華人,不分年齡、階層的瀏覽和好評後,它被推薦給了「紅色文化」的總編輯葉姿麟,並於出版後成為海峽兩岸非常暢銷的小說。《羊肉爐不是故意的》作者LogyDog(2004)是另外一個例子。LogyDog是交通大學的研究生,他在宿舍裡吃熱騰騰的羊肉爐,羊肉爐翻倒在他的身上,燙傷了他的大腿和生殖器,必須住院醫療。養病期間他在網路上陸續張貼《我的住院日誌》,由於內容搞笑,受到許多網友的歡迎,LogyDog並被網友戲稱為「交大烤雞」。幾個月後,LogyDog就獲得了出版商的青睞,正式出版了《羊肉爐不是故意的》一書。網路小說商品化的過程,頗能顯示閱眾的力量,這也證明一件東西的流行,未必需要文化產業的操弄,消費者自己就能給它加上冠冕。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媒體消費者只是萬能的文化產業的被動接受者,然而亦有很多媒體研究者強調消費者的選擇、行動和創造力形式。二十世紀80年代起研究者發現,媒體技術上的進步,能賦予媒體消費者更多的權力,例如錄放影機使消費者能自訂觀看影片的時間,搖控器使消費者的選台期望增高。新的媒體技術還賦予消費者編輯、刪除等改變原訊息的能力。網路可能是互動性最強的媒體,因此網路上的閱眾應該有最多的選擇和創造力。而在網路小說的世界裡,讀者不僅是透過閱讀從事文化生產,不少讀者更進一步成為作者,使小說的消費者成為生產者。

一部網路小說能有機會從免費瀏覽的電子文本轉化為文化商品,大多是因為它在商品化前的階段獲得了許多閱眾的瀏覽和好評,在此,閱眾的力量顯得特別強大。其實任何文學作品的地位都要靠讀者的支持;文本需要解釋,讀者就是文本的「解釋社群」(interpretative communities)。Stanly Fish對「解釋社群」的詮釋是:甚麼是文學是「讀者或信仰者社群」(community of readers or believers)的集體決定;文本、事實、作者和意圖都是解釋的產物。

與其它類型的文本比較,網路小說及其解釋社群當然有其特性。某些文學作品的解釋社群屬於社會上的菁英份子,這些作品的地位不是靠讀者的數量,而是靠解釋者的份量(或者說解釋者自以為是的份量)。網路小說的解釋社群則是不折不扣的「大眾」,這是指網路小說的潛在讀者可以包含各種身份的人。而一部網路小說要能商品化,讀者的數量、在網路上被點選的次數,即所謂的「人氣」,是最重要的關鍵。當然,個別網路小說的讀者具有分眾的性質,但他們依然是「大眾中的分眾」,他們對文本的解釋是符合大眾文化法則的。大眾是指處於日常生活中的人們,而文本所描寫的,或者是日常生活,或者是英雄生活(heroic life)。學者Featherstone認為,消費者文化(大眾文化)是比較貼近日常生活的,甚至是反英雄文化的;大眾文化將日常生活美學化,不過消費者文化中仍有英雄文化,如超人、藍波。以筆者的觀察,台灣網路小說的解釋社群非常注重文本的日常生活化,而且由於人氣是決定一部網上作品能否揚名、能否商品化的關鍵因素,解釋社群的期待使網路小說的文本非常貼近日常生活。

網路小說作者個人化和社群化的行銷

一般的書籍、CD是商業化以後,才有機會面對人數較多的解釋社群,網路小說則是在網上張貼後即直接面對解釋社群,如果解釋社群的人數增加得很快而且反應熱烈,網路小說才有商業化的機會,因此,網路小說的解釋社群顯得力量特別強大。網路小說必須先受到解釋社群的支持,才能商業化的事實,顯示出消費者行動力(能動性)的重要性,而文化產業在網路小說商業化過程中的操弄,反而是屬於後段的介入,且跟著消費者走的操作手法頗為明顯。

能在網路上帶給眾多讀者樂趣的網路小說,亦即能獲得成員較多的解釋社群支持的網路小說,有機會成為商品化的實體書,問題是:既然小說已經在網路上流傳,為何還有人要買實體書呢?事實上,由於網路小說原本就是以電子文本的形式存在,這使得其免費閱讀不僅容易,而且合法,也因此網路小說轉化為實體書後,其銷售可能特別需要花一翻功夫。我們發現,網路小說的寫手也開始促銷個人特色,並用心經營其與死忠支持者的關係。

網路小說作者營造個人特色與魅力的方式,除了可能透過圖片展示較特別的裝扮、手勢,或在與讀者的網上互動中,經常使用某些特殊的名詞、成語、口頭禪,還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褒揚自己。特殊的名詞、成語、口頭禪,不僅能營造網路小說作者的個人特色,還能藉此爭取讀者更強的認同,成為營建作者與讀者間社群關係的法寶之一。

在流行音樂和電影產業中,創作者-消費者社群關係的營造,通常可由企業或經紀人代創作者來張羅,例如組織歌友會、俱樂部等迷社群,藉以推銷主產品和週邊產品。然而由於網路小說的行銷方式,是作者必須先在網路上贏得較多讀者的認同,才可能獲得商業出版的機會,因此網路小說的作者通常是自己營造其與讀者的社群關係。當然,網路小說的性質使網上的網路小說讀者-作者社群特別多,例如「永恆的國度」(Everlasting)BBS上就有許多網路小說作者的個人版,個人版上作者、讀者聊的經常與作者作品無關,卻也能熱鬧異常。因此小說雖然造就了這些社群,但一旦社群關係建立起來,就能超乎作品以外,甚至可能轉化成下列形式:讀者與作者的社群關係,使讀者繼續不斷地閱讀作者的作品。

何謂「網路閱眾民主」?

在網路小說的商業化機制中,網路小說的解釋社群是普通的閱眾,這些閱眾並非所謂的守門人,但是他們對某部網路小說的瀏覽和支持,會增加甚至決定該小說出版的機會。在此,閱眾的力量是很明顯的,然而,這是否可稱之為閱眾民主呢?這要看我們如何理解民主了。

網路上的民主,有別於民族國家的民主和多數決的民主。網路上的民主當然不必以國家為行使之範圍,而且網路上的民主主要不是指多數決的民主,而是指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權力在網路上發言和集結成社群,因此,網路上的民主是多元化、社群化甚至個人化的民主。各種各樣的風格和價值觀造就了各種各樣的網路社群,而社群的力量又能反過來鞏固和進一步發展原先促使社群形成的風格和價值觀。

因此,在網路文學的商業化機制中,閱眾民主並非指一種多數決的民主,而是指閱眾自由創作、發表和瀏覽的便利性,推翻了文學和文化產業的守門人機制,使普通的閱眾成為各個網路小說的解釋社群,再加上網路小說作者在小說商業化前,憑個人力量所進行的個人化、社群化的行銷。當某部網路小說的支持者達到較多數量時,出版社便有興趣進行商業化的出版,但這並非多數決的民主,而是出版社認知到這個網路小說解釋社群的成員夠多,因此,這是一種社群民主。

當然,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先求獲得閱眾的支持,然後才商業化,而且會有越來越多的作者親自進行個人化和社群化的行銷工作。因此或許若干年後,網路小說的商業化機制,會普及到失去了其特殊性,那時「網路文學」一詞可能就真地不再有被使用的必要了。而那時也是閱眾民主十分普及的時候。
---
台灣數位文學社群五年來的變遷
‧須文蔚 2004/11/17  

要清晰描述跨世紀前後五年間數位文學社群的變遷,實屬不易,網路通訊技術的不斷變遷,商業出版的巨大吸引力,加上作家無窮的創意,開拓出一幅流動卻又豐富的文學新風景。  

觀察1999-2004年間的台灣數位文學環境 / 須文蔚
一、前言:游牧民族般的數位文學社群

要清晰描述跨世紀前後五年間數位文學社群的變遷,實屬不易,網路通訊技術的不斷變遷,商業出版的巨大吸引力,加上作家無窮的創意,開拓出一幅流動卻又豐富的文學新風景。

根據蕃薯藤《96台灣網路使用調查》統計顯示,最常使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s, WWW)人口的比例佔全體網民54.94%,最常使用電子佈告欄者佔全體網民13.37%。根據蕃薯藤《2003台灣網路使用調查》統計結果可發現,即時傳訊軟體(IM)在2003年已經成為繼WWW和Email之外的第三大主力應用,有32%的使用者主要使用即時傳訊軟體,相形之下以電子佈告欄為主要使用者僅佔7%。顯然,全球資訊網已經絕對性地攫取了原本電子佈告欄的使用者,互動性更高的即時傳訊軟體更逐步吸引網民的眼光。

喜新厭舊的網路使用行為,也充分顯現在數位文學社群的聚散離合上。在數位時代,傳播者與閱聽人不斷「重新部落化」的過程,十分類似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般,但聚落顯然更為不固定與碎裂,會隨著新出現的網路通訊協定而改變。數位文學社群不斷重組的變局,可以從人潮集中在電子佈告欄社群活動為大宗的1996年,到其後移動到WWW個人網頁、個人新聞台、社群網站、PHPBB乃至近來的BLOG的發表模式,窺見一二。

究竟數位文學社群會隨著科技、市場、創意或其他文化因素變遷?一時之間恐怕難有定論,本文試圖從多個角度分析數位文學社群成長與變化的因素,並作為台灣數位文學發展的紀錄。

二、網路通訊技術的變遷下的文學社群

如果抱持著「科技決定論」(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觀點,科學與技術的變革,往往是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裏,電光石火的那一剎那間偶發的,而新科技的發明呈線性發展,新興的媒體取代舊有的媒體,成為資訊時代的衛冕者。那麼網路通訊技術不斷的推陳出新,確實會是主導數位文學社群變遷最主要的因素。

不少校園出身的網路作家就在近年較少現身電子布告欄,跨足到個人新聞台、電子報或phpbb的經營上。詩人木焱就直指有一股「從電子布告欄出走的風潮」,在1999-2004年這五年之間,前半段時間最能具創作能量的「晨曦詩刊」、「尤里西斯」、「山抹微雲藝文專業站」、「田寮別業」、「地下社會」、「政大貓空行館」、「精靈之城」、「椰林」、「大紅花的國度」、「貓咪樂園」、「鳥園」等電子布告欄中的文學版,在這一兩年都有發表創作者人數衰退的趨勢,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轉貼的文章。

網路作家楊佳嫻就表示,當她跨足到個人新聞台後,就慢慢脫離在電子布告欄寫作的習慣,因為新聞台吸引讀者的層次比較豐富。電子布告欄的讀者群畢竟以學生為主,大家在互動上會比較含蓄,可是到個人新聞台互動上,會比較開放、頻繁也更大膽,作者會接觸到不同領域、不同年齡層的文學愛好者。如果以數字呈現「個人新聞台」的火熱狀況,截至2004年九月,光是PCHOME個人新聞台文學類所累積的文章與檔案數目,詞有22,404篇、詩作有93,498篇、散文小品有185,232篇、言情小說有31,619篇、連載小說有39,623篇、科幻小說有14,547篇、武俠小說有2,675篇、台灣文學有3,176篇、其他文學有103,908篇,總計有近五十萬篇的文字記錄在其上出現,姑不論其中是否有部分只是個人檔案、閒談、對話或文學習作,但文學社群活動的盛況可以充分窺見。

在眾多個人新聞台中《我們這群詩妖》和《小說家讀者》,應當是最受矚目的兩個較規模與人氣的文學社群。

《我們這群詩妖》的創辦者是銀色快手,他在個人新聞台數目突破五位數字後,體會到個人人新聞台的屬性太多、太雜,讀者很難搜尋到喜歡的「文學臺」,所以當明日報推出「逗陣新聞網」機制時,他就打算組一個具有詩、散文、小品的網路文學社群。「逗陣新聞網」提供了整合的功能,也強化了網路使用者的互動,原理上十分簡單,也就是透過「逗陣新聞網」聯繫個人新聞臺,如此一來,每個新聞臺如果當成一個版面,集合十個版面就可以成為一個內容豐富的網路報紙。十分活躍的銀色快手,發起了《我們這群詩妖逗陣新聞網》,集合了遲鈍、林德俊、楊佳嫻、鯨向海、木焱、紫鵑等知名新生代詩人,營造出一個以數位文字相互取暖的另類社群。每個詩妖占據著離散群島中的一隅,努力經營自身的新聞臺。《我們這群詩妖逗陣新聞網》的成立彷彿是在群島間搭起無線電通訊,讓這一群作者不至於斷了音訊,也方便讀者在五萬多位業餘寫手組成的「個人新聞臺」,較容易聽見他們的歌聲。讀者還可以藉由「逗陣新聞網」的電子報,取得詩妖們的最新作品與訊息。雖然後來「逗陣新聞網」的機制因為網路服務業者的取消,但是社群結合發聲的的脈絡關係,已經搭建起來。

相對於詩界聲勢浩大的社群集結,小說家們沒能趕上「逗陣新聞網」的盛況,但也很聰明地張羅了一個「共同新聞台」,由許榮哲、張耀仁、高翊峰、李崇建、李志薔、伊格言、甘耀明、王聰威等八人設立的小說討論平台《小說家讀者》,就充分利用社群的凝聚力,推展出新世代小說家的創作與觀點。李志薔就指出,他們思考過經營策略,也確實引發了閱讀的人潮,一開始的時候,甚至引發騷動,可能一天就有5百人次的讀者上站,因為不斷與讀者互動,他們更容易掌握讀者的想法,未來書寫與出版上,會更有把握。

銀色快手形容「個人新聞台」是作家的據點,很多人把它當名片,作家把創作或研究放置在此,形成一個連絡處,方便讀者與朋友來此連繫。那麼利用資料庫型態架構的社群網站,簡直就像一個俱樂部。因為PHPBB和BLOG等軟體發展的迅速,在WWW上架構與製作一個動態網站,比傳統電子布告欄更精美與便於管理,比「個人新聞台」更能吸納不同討論區的互動模式,變得十分輕而易舉。過去像《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優秀文學網》、《鮮網》等必須委託資訊公司開發資料庫,耗費龐大經費的例子,已成往事。現在因為有 PHPNuke,、PHPBB、BLOG 等等免費套裝體協助下,擁有一個方便管理的資料庫後台,建立層次分明的多個討論區、發表區甚至電子報,已經越來越容易,也越可以用低成本達成經營文學社群的目標。近來像是《喜菡文學網》、《台灣詩學》雜誌經營的「吹鼓吹詩論壇」、《壹詩歌》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PHPBB,開展出更具內涵的數位文學討論空間。

三、商業環境下的數位文學社群活動

「科技決定論」的觀點過於片面,無法充分反映網路文學社群流動的因素,「文化物質論」者,如文化研究大師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就強調,所有新興的媒體科技與文化形式,都必須放在歷史與社會的情境中來考量,特別是應當正視消費與生產之間的辯證關係。因此,商業環境影響下的數位文學社群活動,應當是不容忽視的觀察重點。

陳徵蔚在〈藝術創作的彌賽亞?談臺灣網絡創作環境〉一文中表示,發表門檻過低,從電子布告欄、個人新聞台、電子報到個人網站,大家都可以自由發表創作,雖然許多寫手不乏創作功力,卻在網絡過度眾聲喧嘩的同時,顯得音量微弱,因此要在網路中出人頭地,得靠輿論傳頌,累積人氣。事實上,有商業機構或政府支持與贊助的文學社群,往往比較能夠吸引更多讀者的注意力。

  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先生在這五年間,提供了臺灣數位文學社群許多空前的、顛覆的文學傳播模式,舉凡成立專業寫作公司、高價購買經典當代文學作品網路版權、推動各種電子書閱讀平臺、發行輕薄短小的「口袋書」等創舉,在在都顯出他不但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也讓文學社群能夠在網路上重組。

 在溫世仁的想像中,開發新穎的、平價的電子書平臺,不但具有商業價值,更有可能促成低收入家庭以低成本獲取資訊,真正達成教育普及的目標。在平價的中文電子書閱讀機器上市前,許多在二○○○年問世的許多電子產品,如電子辭典、個人數位助理(PDA)、掌上型電腦等,就開始肩負著傳遞電子書的功能。在眾多提供個人數位助理內容下載的網站中,積極提供電子書而頗受歡迎的網站,當屬鴉片網(http://www.yapn.com.tw/),該站從十月份開始,與「明日工作室」合作,上傳了廖鴻基的《討海人》、《徐志摩詩選》等二十本現代文學作品,或許是受到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影響,一年內下載次數高達三萬餘次,可見溫世仁敏銳掌握文學傳播新趨勢的高瞻遠矚。溫世仁在二○○一年七月更進一步把文學傳播與手機通訊整合,在關係企業推出Okwapip88手機的同時,他整合了改版後更名的「空中書城」成為無線通訊的內容,於是這一系列有大量數位內容的手機,確實獲致了相當的成功,在可預期的未來,隨著越來越多輕巧的、攜帶方便的電子閱讀平臺出現,類似的銷售模式,必然會讓文學傳播走出一片新天地。可惜溫世仁先生在2003年底驟逝,確實是文化界的重大損失。

同樣重視網路作家作品的商業機構,網路文學作品首次在網路上傳遞的風評,就成為出版商選擇是否進行紙本出版的重要參考,而「紅色文化」出版社與「鮮網」集團、「野葡萄文學網」就進一步利用網路的互動特質,挑選網友投票支持度高者,以判斷是否給予出書的贊助。

城邦集團的「紅色文化出版公司」在出版《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獲得市場熱烈回應後,在2000年一口氣推出柯志遠的《孵貓公寓》、葉慈的《翼手龍與小青蛙》、琦琦的《晴天娃娃》、王蘭芬的《圖書館的女孩》、dj的《家教愛情故事》、霜子的《搭便車》、酷BB的《恐龍歷險記》、許宜珮的《邂逅馬口鐵》、黃黃的《微笑情緣》、微酸美人的《在愛琴海的豔陽》等十餘本網路小說。更在gigigaga發報台(http://gpaper.gigigaga.com)設立「LOVEPOST徵文報」,希望透過網路長期徵文,再集結選入精華區的文章刊載於《LOVEPOST小說e世代》雜誌中,一旦一位網路作家的作品受到網友與雜誌讀者歡迎,「紅色文化」便為其出版、發行個人之平面實體書,目前已經發行有網路小說近八十本。

不僅本地的電子出版業者頻頻出招,總部設在美國的《鮮網》也以網站上聚集了三十萬名網友的虛擬社會為基礎,吸引創作人聚合、討論與發表,並尋求一套讀者「讓人看到」的方式,確實讓提供網路寫手一個一展身手的機會。《鮮網》同時透過編選叢書的方式,橫跨網路與平面出版兩個市場。出版商判斷作者是否具有出版潛力的標準並非其作品的美學價值,而是網友普遍的認同。在2000年「鮮網文化」一口氣推出了F&J的都會小說《裸身十誡》、驚悚小說《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同志小說《當孫悟空愛上唐三藏》、詩合輯《網上,一些詩人在漫步》、極短篇《烘焙我的情人》等五本書,《鮮網》不但透過廣告、經濟契約吸引作家,更把選書的「權力」下放給消費大眾。

同樣把選書權力下放的出版企畫,則為小知堂文化所屬的「野葡萄文學網」,他們在2004年推出「搶救文壇新秀大作戰」活動,一共收到九十二件小說,在沒有獎金的條件下,出版合約還是能吸引寫手投入。這個活動最後的選擇標準:評審審查佔80%,網友票選佔20%,開放了一定幅度的「市場考量」在其中。

  過去長期缺乏「市場意識」的詩刊出版市場上,自2003年6月的《壹詩歌》創刊以後,終於出現了一本橫跨壹詩歌論壇(www.one-poetry.com)和雜誌的新穎出版品。《壹詩歌》由圖文作家可樂王與木焱領軍,組成12位編輯團隊,集結六、七年級詩人、文人作品,藉自費編輯與獨立完成製作後,交由出版社發行。這個新興的數位文學社群,強調影像與文字整合的前衛風格,也整合流行文化的話題,果然在市場獲得良好的回應。

顯然從文學出版的角度觀察,在台灣數位文學的商業化過程,在2001年前後,已經把網路小說推到一個高峰,諸如痞子蔡、藤井樹、水瓶鯨魚等暢銷作家,佔據了市場一定的地位。網路文化評論者王蘭芬就認為,網路小說出版的浮濫,竟使得成名作家之後台灣已不太容易出現令人矚目的創作新人,即使寫出好作品,也在網路上發表,卻也很容易淹沒在眾多網路小說書海中。

四、活潑的數位文學社群表現

在數位文學創作的環境中,數位詩的實驗創作其來有自,臺灣文學引領前衛精神的文類是現代詩,詩人都以無限的想像力與熱切的實踐力,展現出走向全方位藝術的憧憬,消解了不同藝術符號系統的界線與陳規。當詩通上了電,詩的身體裡移入了數位基因,於是詩如畫、如夢幻、如遊戲、如劇場、如報導、如電影、如MTV、如詩人執起讀者之手合寫詩篇。從1999年開始,數位詩的實驗創作一時蔚為風潮,其後透過曹志漣(澀柿子)、姚大鈞(響葫蘆)、李順興、蘇紹連、白靈、向陽、吳明益、楊璐安、大蒙、黃心健、須文蔚等人的持續努力,不斷推陳出新,在幾次線上與網路上的展覽中,諸如2001年聯合副刊的「文學咖啡屋」的「網路創作大競技」,2002年台北詩歌節的「新詩電電看」以及2003年台北國際詩歌節的「電紙詩歌」兩次數位詩展,都具體地展現了數位文學創作的前衛創意。

繼98年夏天成立《歧路花園》,中興大學外文系李順興教授有鑑於FLASH的昌行,動態及互動設計的加入,將為文學呈現一番新風貌,因之與蘇紹連於1999年底籌設《BraveNew Word》網頁,2000年展現出豐富多樣的數位 文學作品。李順興教授將Brave New Word譯為「美麗新文字」,網站命名靈感來自赫黎胥(Aldous Huxley)的Brave New World(《美麗新世界》),取科技的美學應用,特別是能賦予文字新閱讀向度的功能部分。特別是蘇紹連更積極建構《現代詩的島嶼》與《Flash超文學》兩個網站,以大量數位詩創作,不斷拓展數位文學創作的疆界,2003年度台灣詩選編輯委員會特別頒年度詩獎給他,表彰他結合圖像與音聲,開拓紙本之外的書寫途徑,作為數位詩播種者的卓越貢獻。

在數位小說創作上,曹志漣在1997年虛擬出版《某代風流》後,她在1998、1999年陸續推出《想像書》,更在千禧年過後推出《印象書》。想像書不但有平面的圖像、有動畫,作者還特別設計了一個必須隨機閱讀的選單,讀者必須循著指針羅盤上「光點」移動的方向,追上光點按下滑鼠,方能閱讀一篇詩文,徹底打破了讀者線性閱讀的習慣。曹志漣的作品用語考究,言語犀利,巧思不斷,在多向文本寫作上讓人享受到「美文」。

以集體創作小說著稱的武俠小說網站《六藝藏經閣》,對多向文本的技術十分熱衷,首次的實驗是在2000年冬,由網路創作者懷物采子在討論區發起,這部稱為「六藝傳說」的小說,在寫作規則上十分清晰,接文者一定要解開前一篇中至少一個伏筆,並且至少多設定一個伏筆:同時接文與前文要有一定程度的流暢性,參與者要想辦法為前人、自己與接文者自圓其說。結果參與人數共計二十三人,共寫了四十個段落,總計四回,並沒有寫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其後懷物采子與foxflame兩位網路創作者在《六藝藏經閣》又提出了「有機武林」的概念,目前共有十二個篇章,最後更新日為2004年3月.23日,但最後尚未完成的作品。

五、結語:數位文學社群互動的評價

台灣數位文學環境經歷了網路產業備受重視的九○年代中葉,在公元2000年則遭逢到網路事業的泡沫化,但是數位文學創作並未隨之降溫,網路世代作家諸如許榮哲、鯨向海、痞子蔡、大蒙、遲鈍、甘耀明、林德俊、楊佳嫻、李志薔、木焱、藤井樹、丁威仁、王蘭芬、高翊峰、曾琮琇、楊寒、李崇建、銀色快手、王聰威、布靈奇、葉蜉、廖之韻、解昆樺等人,紛紛在出版市場現身,更有不少人在各項文學獎嶄露頭角,網路文學社群已經慢慢開始成為文壇主力。

筆者在2003年八月針對361位網路作家發出問卷,最後問卷回收部分,有107位作家以郵寄回函或電子郵件檔案方式回函問卷,回收率達三成。在受訪的網路文學作家之中,有接近八成的作家曾參與文學社團的活動,如詩社、作家協會、文藝協會等,顯然在去中心的網路社會結構中,成立社群與加入社群變得更容易。加上網路社群數量多,曾參與文學社團者其中半數以上(54.2%)擔任過文學社團的要職,數位文學社群看來還在不斷組成、崩解與重新建構中。

值得注意的是,數位文學媒體多半放任作者發表,毫無限制,但受訪網路文學作家中,超過半數對於有編輯的網路文學媒體滿意度較高。因此,各種網路文學媒體中,讓作家們較為滿意的,依序為WWW的文學作品精華區、經編輯的BBS版面或精華區、電子報與新聞網。另一方面,不少網站透過舉辦作品票選吸引人氣,確認經典作品的作法,近四成四的作家,並不認為能有效提升網路文學作品的品質。

顯而易見的,數位文學社群中確實保有「反市場機制」的性格,也期待更嚴謹的網路文學守門行為的出現。未來如何在新科技、市場與美學的多重力量拉扯下,型塑新的文學典律,相信還有賴數位文學社群共同深思與綢繆。

附錄:近五年台灣網路文學的大事紀

時間

大事紀

1999

姚大鈞推出《文字具象》網站

1999.05

水瓶鯨魚個人網頁改為「失戀雜誌網站」

1999

李順興與蘇紹連籌設《Brave New Word》網頁

1999

曹志漣推出《想像書》網站

2000

「紅色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系列網路小說

2000

「鮮網文化」推出網路文學系列叢書

2000

蘇紹連推出《現代詩的島嶼》與《Flash超文學》兩個網站

2000

銀色快手、遲鈍、林德俊、楊佳嫻、鯨向海、木焱、紫鵑等人發起《我們這群詩妖逗陣新聞網》

2000

懷物采子在《六藝藏經閣》發起「六藝傳說」的小說接龍

2000

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出版《網路新詩紀—詩路1999年度詩選》

2001.01

「明日工作室」轉型為數位節目和內容的供應者

2001.02

明日報停刊

2001

聯合副刊舉辦「網路創作大競技」專題企畫與網站

2001

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出版《網路新詩紀—詩路2000年度詩選》

2001

中興大學外文系主辦「多媒體文學台灣學術研討會」

2002

台北詩歌節舉辦數位詩展「新詩電電看」

2002

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主辦「揭開數位文化的神秘面紗研討會」

2002

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第一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

2002

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出版《詩次元—詩路2001年度詩選》

2003

許榮哲、張耀仁、高翊峰、李崇建、李志薔、伊格言、甘耀明、王聰威等八人設立小說討論平台《小說家讀者》

2003

《台灣詩學》建構「吹鼓吹詩論壇」

2003.06

《壹詩歌》第一期出版

2003

台北國際詩歌節舉辦數位詩展「電紙詩歌」

2003

成功大學鳳凰樹文學獎設立「flash動畫」組

2003

清華大學人社院、清華大學資工系、元智大學中語系主辦「文學與資訊科技會議」

2003

「喜菡文學網」改版

2003

明日工作室創辦人溫世仁去世

2003

小知堂文化設立「野葡萄文學網」

2004

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第二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2 12:08:22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創造力暴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31 00:1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