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6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小说很浅显的实验

[复制链接]

41

主题

0

好友

1341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0 18:45: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块茎理论</p><p>先从重复说起,关于重复,必然会导致差异,而且重复和反复,甚至记忆都有关系,格里耶的反复是一种和回忆相反方向的运动,一个反身向前,一个向后,这里还有关于时间的问题,重复的时候,没有时间的负担,而是一种差异的例外,不存在相似性因素,从而我了解到了德勒兹的游牧思想,一种我需要的思想映射体系,这个体系首先就是从概念意义上发生,概念有自己的域,并且有限定性,但是它却由其他交集的概念所定义,它所能产生的权力,能够涉及到波形跨越的概念场或域,并且有回荡,这样它就不是一个单个领域,而是一个面的场,所有的生活层面的定位都只是面上的点的坐标和向量,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面上不同点组成的线之间产生的皱褶,这个皱褶就是艺术的发生领域,游牧思想就是游离在这个层面上,也是不同概念在不同场之间的跳跃痕迹。痕迹这方面,德里达有过关于痕迹,声音,回忆的超经典文章,并且影响到了后现代的小说构成。不过我这里是阐述这个皱褶上的游牧体系对于小说的启发,首先起源于概念的定位,这样就能定位语言和内容,语言的跳跃和组织结构,也可以解释在不同空间排列和时间列上的语句重复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意义,一个小说句子在另一次语境中的重复,必然带来一次重构,它不仅重复了原语句,而且构造新环境下的新语境,它带着的是弧度跨越的力量和曲线。然后我思考的是这种弧线的速度问题,我加速它,快速跳跃,我减速它,深入皱褶细节,在两个速度之间,会产生他者,这个他者是暴露出来的,是问题还是银河系下遗忘的恒星,在《萌》里的快速和《卅魂落魄》里的慢,现在的我还不得而知,但是德勒兹关于这个系统的比喻我非常认可,可以用来说明我在几个小说里所实验的东西,只是我一直不知道如何表达这样一种哲学概念,但是我在写的时候,肯定它是存在的,而且就是那个意义,这也让我知道概念的权力有多大,它直接影响到了生成它本身的语言的价值,块茎和根茎,虽然那它们都进入地下,但是前者没有中心,不轴对称,非统一,但是它们有一样的地表现象,这个就是小说的外表,只是你挖掘它的时候会发现块茎没有一个源点,它随处而生,虽然网络是同一个,就是同一个系统上的,多节点,但是形成了一个表面有系统性的迷惑组织,这个就是我一直尝试的小说实验的最佳结构,它的地下块茎没有固定生长方向,联系,但无组织,小局面的繁荣,根茎不一样,它有主根,旁跟虽然错综复杂,但自然对称,而且依附,块茎不依附,进入一个次层面,它独立成球状,自足的体系,并且下一个球状聚集点,又脱离了衍生它的本身,一个游牧的块茎,这个是我对这个体系的概念定义,它受德勒兹的启发,仅仅概念层面上,体系本身早就发生在我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它很好解决了“一”和“多”的繁殖关系,这个在小说《萌》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可以很容易切断其中的任何一个块茎,它不影响全局的结构,因为块茎不是一的繁殖,而是多产过程,每一个关系断裂,都给它带来新的,这点也是我不认可德勒兹关于块茎不能在符号学,精神分析,而只能定位在实用哲学的说法,我定位它在文本发生和结构上。它给文本一种重新组合的力量,游牧的块茎,多么神奇的东西。博尔赫斯也只是一个曲径交叉,错综复杂的根茎,或者套状猪笼草的形状,花芯和昆虫的关系体,远没有达到块茎的优秀结构。当然这里还有很多需要深入的东西,比如皱褶的形状,和形成皱褶的速度,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点,我们漏掉的太多,因为我们缺少了一种观看的方式,特别在这个时代,对于小说的观看方式,太不合时宜了,你们看不到皱褶,好的哲学家进入了另外人类生活探索的领域,而遗弃了语言在艺术上的创造力量,而好的作家又远离了哲学带来的体系和观看方式,进入了语言的纠缠和现实的错综复杂的映射关系里。有时间我应该在考虑下那些皱褶上的点如何以布朗运动来对抗指意符号系统,无为而治所带来的对于无的解构。</p><p>地图分布</p><p>几种人无法把握的东西,比如窗外的石榴分布,和我掉落在地上到处滚的冬枣位置,有些位置冬枣很甜,有些不甜,还有些有虫子,这些跟他们分布有关吗,我曾经执迷于这样的一种分布,在《萌》里,出现很多的意象是地图,“萌”色情地图,街头帮派暴力斗殴地图,下水管道地图,玩具分布地图,普通城镇行政地图,影像地图(通过照片拼贴的地图),录像地图(通过录像建立的4维地图),以及最具变化的记忆地图,见《萌-64》:我成功复制出来一张记忆里的地形图。关于我家门前的四四南巷,我不得不说这张地图,不是一般的地图,它上面的很多图标跟时间挂钩,也就是说地图上同一个点我会存在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为了制造这样的效果图,我用了一种带皱褶和角度的小纸片,它们像凌锥体,有几个时间,就存在几个面。我不知道地图的迷人力量在哪里,这个跟我前一次思考的游牧块茎又有了点联系,地图具有力量吗,显然是的,它首先是一种分布的力量,物的距离产生的张力,在无数偶然上建立出来的迷人构造,当然我要的不是普通地图宏大叙事,而是一种像块茎一样蔓延的细节和碎片,一张好的地图应该让观看者看到历史,一条河的迁徙和一次自然灾害造成的地形影响,而不是现在是沙漠,而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这里曾经有绿洲和一池湖水,一个游牧民族的短暂聚集,这是关于普通行政地图的一个简单要求,目前限制于制作者的想象力和表现材料的技术限制。我说地图只是想说地图表现了我要说的散装的部分艺术,也许说得不是很清楚,如果有机会看一下米罗的《被定死罪的人的希望1、2、3》或《蓝1、2、3》的油画(他的牛逼之处在于“有机超现实主义”),会在视觉上更加形象一点,关于一种希望和颜色的散装,是很别具一格,包括在建筑空间上的布局,这样声音,美术,建筑都成了一种分布中的艺术,或者说距离的艺术,这样散装必然会成为其中一种特别的,这也是我在文字《萌》里尝试的东西之一,它修正了一些游牧块茎不能解释的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在底层联系的一些聚集球装块茎的位置,上次只是说了分布这样一种形式,而不是具体的距离和位置,《萌》的结构很好的给散装提供了一种发挥空间,撇开《萌》的最终结果,它的形成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散装过程,它通过散装的载体,手机短信,手机wap网,web互联网,qq通讯工具,msn即时聊天等几个技术性工具,在不同分布地点和时间,散装在一起,这里存在的无数地图式距离内涵,但是我还在回避讨论关于萌里面的一个瞬时性问题(也是因为前面几个技术工具产生的),散装,游牧块茎,都不是合适的表达,这个问题导致了整体的不共时,甚至不共生,就像地图上的一个地点,对于另一个远方的时候,它的瞬时已经不是另一个地的瞬时,这样地图上的各分布出现了延迟,差异,这里还有很多问题,我想很快我可以在视觉影像上找到合适的东西,就像单个狭隘意义上照片永远的现在时,和录像的永远进行时,这个不可调和的东西肯定存在一个中间体。</p><p>动态对角线</p><p>动态对角线的概念,对角线的建立,首先有前后左右四个点,然后划线,会有一个交点,它是一个小说的高潮,如果我们在叙述过程中不断改变了小说的 前后左右四个点位置,比如起因,结果,预设,期待,它们在不停转换各自的定位,那高潮是动态转移的,小说是开放的。而这个动态高潮的移动,会产生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变化可以是波浪,抛物,放射等等,如果是两条曲线,它们都是动态对角线移动的话,还会产生一个动态双重焦点,这个焦点同样会有高地起伏,以此类推可以构建出一个非常复杂的运动的小说框架体系。 </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2#
发表于 2007-11-20 19:27:09 |只看该作者
<p>很好的想法。</p><p>用小说的方式来自然地实现有难度。</p>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主题

1

好友

2208

积分

论坛游民

Urahara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11-20 20:41:59 |只看该作者
<p>
德勒兹的主题之一就是攻击弗洛伊德的这种精神分析,他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精神分裂分析,他对精神分裂症者大加赞赏,将他们称为资本主义的真正欲望英雄,正是精神分裂才可以拆毁资本主义的伦理界线,才可以将资本主义机器冲得四分五裂,才可以清除那种稳固的结构性的法西斯式的人格主体。
</p><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p>德勒兹的文本也不例外,他反对秩序化的章节安排模式,他也想清除掉书本固有的形而上学残渣。在《差异与重复》中,他将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这两种体裁巧妙地嫁接起来。在《反俄狄浦斯》中,他试图清除艺术和哲学的界线,并有意使其成为一种杂乱的分裂话语,成为一种疯子文本,成为一种布满文学意象的艺术品。德勒兹有意地发明大量的新奇、怪异概念,从而抛弃传统的哲学要素,但是,正如福柯所言,不要在这些概念中寻找哲学,最好将《反俄狄浦斯》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在《千座高原》(这是德勒兹最满意的一部作品)中,德勒兹更加彻底,他运用了随机式的拼贴,他尊重即刻性和偶然性,他抛弃了理论陈述和哲学推理,书的等级制和中心性被颠覆了,在后结构主义者这里,德勒兹对书籍的这种姿态不是孤立的,德里达的《丧钟》、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都是德勒兹式的书的终结的同道。</p></div>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5562694[/lastedittime]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4#
发表于 2007-11-21 09:01:53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我没什么理论基础。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好友

2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11-21 22:41:15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凌丁</i>在2007-11-20 19:27:09的发言:</b><br /><p>很好的想法。</p><p>用小说的方式来自然地实现有难度。</p></div><p>挺受启发的。 </p><p>部分应该是作品先行理论后续的阐释。你要说,我用下一篇小说表现“动态对角线”,真的要受万人景仰,我觉得电影能做到,小说做不到(或者只能说理论上做到)。 </p><p>&nbs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7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07-11-22 00:25:56 |只看该作者
块茎和根茎,虽然那它们都进入地下???[em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7#
发表于 2007-12-3 15:16:45 |只看该作者
<p>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对于概念的执着会导致一种误区。小说家与哲学家的不同就在于:小说家重视将概念实现为艺术形式的过程和成果;但哲学家却是隔山打牛、从此岸到彼岸。</p><p>小说:概念—〉艺术</p><p>哲学:概念—〉概念</p><p>但是概念在小说里,是没有有效性的。放一个概念在里面没有用,必须让概念转化、改头换面否则这就不算是艺术。</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6666900[/lastedittime]编辑过]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0

好友

1341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07-12-3 16:28:35 |只看该作者
你的回话,也够教条的,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好友

15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9#
发表于 2008-5-17 20:14:57 |只看该作者
<p>动态对角线的提法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小说向来与数学无缘,在这里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契合。以几何法来分析小说在试验性上是新的尝试。就此开辟的空间将随着不断的补充而逐渐丰富、扩大。</p><p>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时间的空间化。对角线的四个点,(起因,结果,预设,期待)也就是时间在文本中贯穿。线形的时间变成了空间的纬度。小说可以通过时间的变换,重组,甚至割裂实现其存在的真实性。</p><p>对角线四个点的变动产生一个焦点完成了这一过程,但这只是简单的第一步,接下来形成曲线的过程将更为复杂。这需要对角线四个点的更频繁的变动,每一个焦点的产生就需要重复这一过程,而且是不能雷同的重复。对照到小说上来言就是在叙述中不断插入新的叙述;在本已颠倒甚至破碎的故事中镶嵌同样颠倒破碎的故事;在高潮后或高潮前产生高潮。这在一个文本中出现一两个当然完全可以接受,但如果更多显然超出读者的理解范围,叙述者而言也需要超乎寻常的驾驭能力。如果形成一条曲线,那么小说将复杂无比。</p><p>如果在不停的移动过程中形成两条曲线,这两条曲线有进而产生焦点,而后又出现新的曲线,那么小说会复杂的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这样的小说不可能出现,它只存在于理论的幻想中。</p><p>小说无法实现的话,电影更无能为力。</p><p>尽管如此,这种假想仍为我们开辟更多的可能性。</p><p></p>
我滴血的魂,此次敬畏神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7 03:2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