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419|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毁长城的中国批评家

[复制链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5 11:08: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德国汉学家、诗人、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顾彬因放言“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而在中国广为人知,不久前,他来中国时又因为批评中国作家太注重市场、创作态度太成问题而再一次引起轩然大波,因而招致了许多中国本土作家、批评家强烈的反击和辩解。


凭心而论,顾彬所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言之有理。中国作家、中国当代文学是一种怎样的态势,无论身处“文坛”——如果现在还有“文坛”的话——之中的人,还是只对文学保持初步了解者,基本上都能从顾彬的话中找到可以反驳或可以支持的东西。


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作家或批评家在对中国文学的客观评论中缺席,极端一点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质疑中国许多当代作家的创作态度有问题、太关注市场之类的话,在顾彬之前也有过许多,然而,这些话都像是小石子扔进了太平洋,连个水花都没起一个,更不用说引起大批人的反对或支持了。


果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因此,同样的言论从“家里人”和“外人”口中说出才招致了不同的结果?当然有一点这方面的原因。一个不怎么来中国的“汉学家”,远在欧洲却如此中气十足地批评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作家,很容易引起本土作家批评家的同仇敌忾——“我家再怎么有问题也轮不到你来批评啊。”民族情绪加上本土自卫情绪,加速推进了顾彬言论所引起的反响。反过来,也因为他不在中国本土,因此话说得再怎么尖锐,也由于他远离了中国的是非场、名利场,远离着中国的“人情”、“人际”旋涡,所以,其客观性,也比较容易得到支持者的认同。


但问题是在,为什么中国作家批评家的类似的言论,没有得到重视和反响?显然,这不能简简单单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就可忽悠过去的了。这实际上已经折射出中国批评家们的态度和言论缺乏“权威性”、缺乏“重量”的一种现状。


中国的批评家确实是没有“重量”。近10年来,可以掰着手指算算,有没有哪个批评家可以使我们需要沉下心来仔细想一想他的话有没有道理?几乎没有。一些老杆子批评家逐渐隐退,一些青年批评家刚出道的时候,似乎锐不可挡、公正得不可一世,但过不了多久,立刻被“美男作家”之类的名词包围,安安心心地躺倒在“功劳薄”中去享受“功成名就”的清福了。


一个健康的艺术(文学)市场和行业,包括着几个要件:健康的艺术家(作家)、健康的市场规则、健康的艺术(文学)批评。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健康的艺术家,那么其艺术作品的质量值得怀疑;没有健康的市场规则,其作品估值就不可能得到物质的体现。要是没有健康的艺术(文学)批评,那么,外界对作品的评价也就会出现偏差。在这三者之间,关乎作品被人们所清晰认知的,以艺术(文学)批评最为重要,一个健康、优秀的批评家,他可以挖掘出之前不为人所知的优秀作品;或者清洗掉原先被高估的伪优秀作品。法国、德国这些文学艺术大国,他们的批评力量之强大,并不完全在于他们的眼光比中国人来得多厉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的批评立场是独立而且真的是“凭良心”的。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批评的重要:为什么那么多艺术家、作家在有新作或者刚出道的时候,都盼望有个“名流批评家”给予他们作品以好评?由此可见,批评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中国的批评家之缺乏“权威性”和“重量”,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本身立场的偏差。我不能说他们一定是为名所困为利所累,但他们并不完全是从作品出发、从事实出发来谈论属于艺术、属于文学的观念,已是事实。有太多的所谓学术批评,是出于人情而给人脸上贴金;有太多的所谓学术批评,是因憎恨某人而加以攻击;更有太多的批评家,只因对方与己非亲非故没有交集,因而故意缺席……这凡此种种,就都构成了中国批评家的整体缺席和落魄。中国批评家的自毁长城由来已久,那又怎么挡得住顾彬(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事实也正是如此,就算目前中国的作家、批评家们对顾彬的言论反驳一哄而上,顾彬的声音也仍然最为响亮。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在对待学术上,你们比起顾彬(们)的严肃态度,要差得远了!

[ 本帖最后由 顾耀峰 于 2008-11-5 11:11 编辑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未到六十已古稀。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2#
发表于 2008-11-5 11:10:56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专栏稿。文字上比较粗糙,但观点没有任何违心之处,因此也贴出来。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08-11-5 12:19:09 |只看该作者
健康的艺术家(作家)、健康的市场规则、健康的艺术(文学)批评.!

“空穴来风”这个词很难用,按词典里解释: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见于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依照后半部分的解释(没有看过《风赋》),此文中的“顾彬所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言之有理”中的“空穴来风”用得就不太恰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08-11-5 14:59:22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 于 2008-11-5 12:19 发表
健康的艺术家(作家)、健康的市场规则、健康的艺术(文学)批评.!

“空穴来风”这个词很难用,按词典里解释: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见于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依照后半部分的解释( ...

嗯,你说的意思我明白的。
估计你也是查的在线汉典:【解释】:穴:孔、洞;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显然此处我用的是第二个解释,也显然,这第二个解释与古义不太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常常会用错成语的原义,以致于错误的意思流传得很广而原义却被当作是“错误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七月流火”。但是在当错误的意思流传、运用之广已经远远超过原义的时候,错误的东西有部分也就被接纳了。空穴来风、七月流火、明日黄花……都有这个倾向。

谢谢X!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08-11-5 15:21:33 |只看该作者
哦,我是随手翻了97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可能后来的词典有所更新吧。确实有很多成语因为错用而流传得更广啊,不过,此处指出空穴来风却是因为高考题目中常常对这个(些)词做出质疑,所以记得特别清楚,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6#
发表于 2008-11-5 15:48:04 |只看该作者
可气的是他妈的中国现在老在变!

呆(AI)板可以念成(DAI)板了

叶(SHE)公好龙也可以念成(YE)公好龙了.

现在他妈的"空穴来风"也要改成误解后的意思了.

我简直乱了套了^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08-11-5 16:16:06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生铁 于 2008-11-5 15:48 发表
可气的是他妈的中国现在老在变!
.....

叶(SHE)公好龙也可以念成(YE)公好龙了.

.....

我简直乱了套了^


惭愧死了,这几个我也常读错。
字典里叶字找不到she的读音,只有ye(ye公好龙)跟xie(xie韵)。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词典从小学用到现在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麻烦生铁兄指出she的出处。

[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08-11-5 16:1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8#
发表于 2008-11-5 18:27:34 |只看该作者
这个要查古汉语词典。

你那个是现代汉语字典。

这是初中还是高中时学的古文啊,难道你们现在没有这个文章了?我记得当时还配了图的。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9

主题

28

好友

5257

积分

职业侠客

block breaker

Rank: 5Rank: 5

9#
发表于 2008-11-5 20:41:12 |只看该作者

残雪说德国汉学家蠢里蠢气 (2006-12-24 11:15:27)

残雪访谈

记者  彭晓芸
南都周刊: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评价是怎样的?
残雪:整体来说希望很小吧。倒是先前有过一点希望,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时候,但很快就失落了。80年代至90年代我们大开眼界,向西方学到了很多好东西,并运用到创作中,使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一步步地退化,再也没有向前发展了。
南都周刊:您认为没有向前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残雪:因为积弱已久,当时的那种对西方的摄取也是浅层次的,我们的文坛既没有力量也没有气魄真心接受外来的东西,更谈不上将其变成自身营养了。结果如何,大家都看到了。作家写过两三部东西之后就空掉了,江郎才尽,转行、用劣质品来蒙骗读者的比比皆是。之所以弄到这种地步,是因为绝大多数作家一开始就没有诚心诚意地去向人家学,只想从人家那里捞点技术过来就算了,只有自己家里的东西使起来才有把握。可说是心里发虚,投机取巧。学习西方经典是一件要命的事,每天要去解剖自己,谁受得了啊。吃错了药才会去做这种事呢。所以呀,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国作家都愿意在写作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都对西方的那种搞法既不理解又害怕。
南都周刊:您认为,在写作中,决定创作的激情和写作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残雪:首先是天资的高低的因素。即看你对精神事物是否有极大的敏感。但是这个因素也不是绝对的,人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所以创作又同时与吸取哪种文化的营养有很大关系。我个人主张向欧洲的文化传统学习,毕竟文学是从那里流传开的。虽然说中国过去也有像章回小说之类的文学,但那些不是作为人的文学,只是表面的东西,没有欧洲的文学那样的传统。
南都周刊:您认为作为人的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文学?
残雪:有自我分析能力的,有精神层次的文学就具备那样的特性。将追求人性的完美当作一个理想,而不是像中国文学那样搞虚无主义。中国文学包括像《红楼梦》里面的人物的精神层次都是儿童式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是没有矛盾的,没有自我分析的,看上去很好玩。但是我们过了这么几十年还是死抓住那个东西,老作家都来出一本红楼梦研究。没有什么发展,还是依靠老本。缺乏的就是一种人性上的张力。
南都周刊:德国汉学家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张爱玲、林语堂、胡适,他们都能够用外语写作。有些作家两种外语都没问题,比方说鲁迅。49年以后基本上你找不到一个会说外语的中国作家。所以他不能够从另外一个语言系统看自己的作品。”您认为外语能力是否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水平?您自己怎么看待外语水平的问题?
残雪:不能这么说。我印象中,大部分汉学家都没有搞文学的天分。一般是搞不好其他专业就来搞文学了,这里好混。这样的人占绝大多数。汉学家里面真正有搞文学能力的比较少。有的文字水平比较好,懂文言文,但就是不懂文学。外语能力与中国作家的创作水平之间哪有什么关系,哪一种文字不能搞出最好的东西呢,通过翻译,一样地可以吸收西方的文化。我没看到他的谈话,莫名其妙,那个人!虽然我自己可以翻译英文作品,我也要这样说他,蠢里蠢气。他根本就不懂文学。

南都周刊:您刚才说吸收欧洲的文学,您看欧洲作品的时候是看原著还是看翻译的呢?
残雪:我都看。因为我之前写过5本关于西方经典作品的评论集的。国外包括美国、日本都出版了或即将出版我的评论集。我都看的,并不是原著,是英语的,对照。像我搞研究,懂点英语就够了。不搞研究的作家,不学外语也没关系。那个人他懂什么原著,懂几国的,那有很多国家的。按他的逻辑文学就不是相通的了。交流不一定就非得懂那国语言,按照原汁原味的来理解。有迷惑,有歧义,这才是希望。他这根本就是不懂文学的说法嘛。文学都是人类的文学,我们看西方的作品看什么东西?就是看里面的可以相通的共同的东西嘛。西方看我们的文学也是一样的。虽然说文化的差异可能造成很多误解,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损失一些原汁原味,但是通过共同的东西可以很意外地得到一些收获。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这就是交流。比如说东方的民族看西方的东西,可能又有另外一种体验。这些都是好事情。不一定非得把别国的语言学了才来看作品,他的那些观念都落后得要死。我没看他的文章,什么鬼汉学家。那些人没几个像样子,真正懂文学的。我只相信那些懂文学的汉学家。
南都周刊:你说很多汉学家不喜欢您的作品,原因是什么?
残雪:他们的想法都很幼稚。同国内差不多,要他们想象的原汁原味。他们本来也不是搞文学的。很多汉学家都这样,喜欢指手画脚的。我的作品在国外一般不是通过圈子里的汉学家来翻译的。圈子里的人多半不喜欢我的作品。我的作品都是西方爱好文学的高级读者和研究者在传播的。很少有汉学家肯定我的作品,一般来说都是持抵触态度。他们不懂我的作品。这些汉学家之所以不懂文学,是因为他们没有天分。外国人学中文不像我们学外文那样容易,他们自幼的环境远远没有我们严酷,所以他们都学不会,他们只能学同他们相近的语种。唯一学会的少量人就成了汉学家。大部分都是“文字”学家,文学天赋缺少。
南都周刊:在您看来,中国当代作家的中文水平是不是也不如五四之后的那批作家,比如鲁迅、林语堂、张爱玲、萧红等等?
残雪:这些事没什么要紧。都是蠢里蠢气,要吊什么俗段子。现在的人语感又回去了。什么文字能力,什么古典文学的能力都是非常次要的。人性的深度,创造力的大小才是体现一部作品到底成功还是失败的根本。追求技巧、文字的这些人说话就像幼儿园的小孩。什么先把字写好啊之类的规矩。
南都周刊:您觉得中国当代作家写作上真正的障碍是什么?
残雪:主要是得突破传统的束缚,承认人性的文学。那些说什么西方标准的人,都是找借口的表现。从根本来说,对人性的把握才是最重要的。先得看有没有自我分析的习惯。要使作品达到一个人性的高度,就必须先从自己的灵魂、精神通道开始,去挖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达到人类共同人性的王国。作家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他的心灵,其大小是由挖掘的深度来决定的。假如一个人真的很诚恳地进行创作,就会每天都在进行挖掘。我提倡鼓吹使自己成为一个艺术的人,不仅是作家,就连读者也一样,在搞文学时精神层次和生活质量都会高一些。
南都周刊:您认为中国作家在世界上有没有自己的声音?
残雪:自己的声音比较小。相信以后慢慢会多一些。西方的作家和读者在接受中国作品时还远远做得不够。但我们自身也有一定的问题,好的作品不是太多。所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声音还不大。
南都周刊:诗歌、小说等等文学形式,在中国已经不像八十年代那么引人注目了,文学的地位已经渐渐边缘化,顾彬却说诗歌在中国死了没有关系,会在德国“活着”,您认为在中国,文学的地位与西方国家相比,是高还是低了?
残雪:我听说在德国像我这一门类的小说没有什么市场。德国这几年的文学都是衰落。在日本根本都没人看文学书。日本的青年读者相对于中国年轻一代的读者群来说,差得远。出版商一般都出版通俗文学,民族文学,外国翻译过去的西方纯文学都没有销路。读者只会关注娱乐的东西,导致纯文学市场越来越狭隘。有一次我问几个研究生,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他们一本都没有看过,一提起动画就眉飞色舞。日本的文化根基比较浅。现在每个国家搞文学的还是有一部分人,只是不像以前那么多。相对来说,中国的情况还可以。我认为希望就在还没有出名的那些青年里头。

南都周刊:顾彬认为“最看不起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不是我们外国人,是中国人自己。问题就在中国本身,中国人根本不给他们自己的文化和文学什么地位。”您同意他的看法吗?
残雪:对本国文学我是持批判态度的。批判才会有希望。90年代以后,文学的水平下降得不成样子了。我认为应该从文化上来反思。中国文化本来就不能搞纯文学,搞大众娱乐文学可以有点经济效益,搞纯文学是不行的,没有根基,它不是一种人性的文化。
南都周刊:您觉得突破这种困境,作家学者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残雪:不能光做样子,要老老实实向别人学习。
南都周刊:您认为当代中国的环境,有没有条件产生伟大的作家?为什么?
残雪:这种事情很难说。不论哪个时代都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家,文学这种东西不好说。讨论有没有条件产生作家,其实也没什么意义。搞出好作品才是当务之急。

南都周刊:您认为对于中国作家来说,诺贝尔文学奖意味着什么?您会看重这个奖项吗?
残雪:不意味什么。我不会看重这个奖项。我们国家一些人总是抱有“看险”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奖项,小市民心理最严重,明明跟自身没关系,还非得去凑热闹。大概自己活得不顺畅,要看别人落水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也是典型的国粹。诺贝尔文学奖并不能代表作家的水平,它只是一个奖项,完全没有什么意义。我更看重作品在读者当中的影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08-11-5 21:17:13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生铁 于 2008-11-5 18:27 发表
这个要查古汉语词典。

你那个是现代汉语字典。

这是初中还是高中时学的古文啊,难道你们现在没有这个文章了?我记得当时还配了图的。



这篇中学没有学了,谢了生铁兄,有空去图书馆翻翻古汉语词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18 18:3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