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0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暗的火与被低估的金波特(修订稿)

[复制链接]

8399

主题

0

好友

9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9: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纳博科夫(1899-1977)出生于彼得堡。祖父曾任俄国司法部长(我们可以在他多部小说里看到法官的形象,《斩首的邀请》则直接描写了监狱和死刑)
,外祖父是俄国皇家医学院首任院长(可以联想到他的小说中出现的许多精神病人以及他对弗洛伊德的不满),父亲曾是一名法官,1917年在临时政府里任职,十月革命后全家流亡欧洲。纳博科夫1919年随家庭来到伦敦。1922年毕业于剑桥,主修专业是传奇文学和斯拉夫文学。与他同一年出生、同样爱好哲学、同属于“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博尔赫斯同时也就读于剑桥。(同时在校的还有我国诗人徐志摩,可作参考)。

  纳博科夫最值得一谈的小说《微暗的火》表面上是一首诗及其评注。诗作者是美国阿巴拉契亚州(虚构的州名)的著名诗人、华兹史密斯大学教授约翰·谢德。这首分成四章的诗一共有999行,谢德花了不到20天写完。后来有一名罪犯误认谢德是判他入狱的法官而将他枪杀。(谢德住在法官的隔壁,长相也有点像法官。)

  真正住在法官房子里的另一个教授查尔斯·金波特实际上是遥远的“白色国度”赞巴拉国的前国王,1958年5月1日被废黜后隐姓埋名躲到这个美国大学里教书。他一天到晚沉浸于赞巴拉的历史之中,忧心忡忡地等着一个化名格拉杜斯的杀手来杀他。当他得知谢德在写一首长诗的时候,想让谢德把赞巴拉的历史写进这首诗里,让真实的赞巴拉永存于伟大的诗中。谢德很有名,在美国的诗人排名中“差一步排在弗罗斯特之后”。在遥远的赞巴拉,谢德的诗作也曾脍炙人口,连王后迪莎都曾把谢德的诗抄在自己的摘记本里。

  金波特决心已下,题目都替谢德想好了,叫《孑然一身的国王》。但谢德虽然对赞巴拉的故事有兴趣听一听,却不想写进自己的诗里,对金波特的追问一直以哼啊哈的态度来打发。谢德去世之后,金波特拿到了手稿,读完之后,气愤地发现这首诗里,“我一直怀着催眠师的耐心和情人的激情催逼他接受我所提供的错综复杂的题材,根本就一点也没有。”这是首什么诗呢?金波特刻薄地说这是“一位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知名人士模仿蒲柏的韵律风格写的一首相当老派的自传体叙事诗。”

  金波特没有泄气,他决心利用他独有的财富——手稿来行使他的编辑权,撰写他独特的注释。他声称:“我在诗中,尤其是啊,尤其是在那些宝贵的异文中,这儿那儿都发现了不少我那种思绪的回响和彩饰亮片儿,我那光荣业绩泛起的一阵阵涟漪余波。”经过仔细地分析甄别,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异文”许多是金波特自己杜撰的。另外,据金波特自己解释,“我对这首诗的注释,不过是试图拣出那些回响,细致的火浪,微暗的点点磷光和无数潜在的受惠于我的地方罢了。”

  小说刚刚出版的时候,评论文章多把金波特当作反面人物,并把《微暗的火》这个题目理解成月亮(指金波特)所发出的微暗的火偷窃自太阳(指谢德)。但不久,读者便发现前赞巴拉国王金波特教授也有他吸引人的魅力。他言谈滚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讲述赞巴拉历代君主的事迹,英雄义士、佳人命妇,还有那些不可或缺的篡位弑君、虐杀夺宝。在这些“宏大叙事”中金波特不时发思古之幽情,不少似是而非的哲理扑面而来。由于此书“本质”上是小说而非表面上的诗歌注释。喜爱金波特的读者有理由觉得关于赞巴拉流亡的与逃避追杀的故事更好,前面的诗歌实际上干扰了这个故事。其实,金波特所引的《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的片段已经透露出了纳博科夫对两个主人公的设想:“太阳是个窃贼:她引诱大海/并窃夺它,月亮是个窃贼:/他从太阳那里偷来他那银色的光,/大海是个窃贼:它导致月亮溶解。”同时莎士比亚也清楚写道:“每一样东西都是贼。”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一方面金波特从诗歌中偷来了银色炫目的光让众人关注他的赞巴拉故事,另一方面,谢德所写的诗歌也像太阳一样,也是个贼。它以无可置疑的崇高艺术引诱了金波特离题却精彩的注释并窃夺了该注释的合法性。假设没有诗歌,把注释写成一个传统模样的小说,还有人会那样看待金波特吗?是拼贴方法而不是故事人物的所作所为决定了小说人物的地位。

  这本小说还有另几种读法,喜爱金波特的读者可以发现金波特可能是那家学府俄语系中的一个腐儒教授波特金,幻想自己成了赞巴拉国王。而喜爱谢德的读者可以发现书中虚构的阿巴拉契亚可能就是赞巴拉,长诗和注释也可能皆出自诗人谢德之手,等等。调皮的金波特最后还意味深长地说了:“我也许在另一个校园里,变成了一个上了年纪,快乐而健康,异性恋的俄国佬,一名流亡作家,没有名望,没有未来,任什么也没有,而只有他的艺术。”

  在这本小说里,纳博科夫的确什么也不在乎,他没有“总的思想要去开拓”,没有想把道德理想灌输给谁。在这里,所有的情节尚在熔铸之中,原生态的艺术全身心地展示了自身。纳博科夫把滚烫的乡愁、对艺术的迷恋、沉思的癖好、对痛苦的玩味全部包裹在热切的幽默里奉献给了20世纪。尽管20世纪的读者有他们自己读书的习惯,“不理解幽默本身是伟大的,不需要附加什么道德说教。”(肖斯塔科维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

主题

0

好友

3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29:39 |只看该作者
纳博科夫小说的细节可能受对鳞翅类昆虫的研究的影响,而他的布局谋篇及他的写作方式则来自对象棋的喜爱。纳博科夫的传记作者美国学者Brian Boyd在1999年4月纳博科夫百年祭的研讨会上,作了个语惊四座的改口,自承先前在传记中对于《微暗的火》的解读错误,而公开撤回了他坚持许多年,并已赢得不少信徒的“单一作者”假说:评注者金波特实为写诗人谢德的发明。博伊德的新看法,可简称之为“鬼论”,亦即谢德与金波特皆受到了来自彼方灵界的冥冥影响。他在同年出版,研究《微暗的火》的专著中进一步说明,指出他修正看法的原因之一,是纳博科夫遗孀薇拉在1979年的声称:“来世”是纳博科夫的“首要主题”。而另一个学者亚历山大罗夫则于1991年即出版了专著《纳博科夫的彼岸世界》。不过对于这些,普通读者大可不必深入,留待学者们去研究吧,我们只需感受阅读纳博科夫的愉悦就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99

主题

0

好友

9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07-8-4 13:29:39 |只看该作者
Brian Boyd的文章看了。的确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Lucifer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07-8-4 13:29:41 |只看该作者
他也学卡罗尔
Hermes Trismegist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8 19:5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