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卡森·麦卡勒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孤独意识

[复制链接]

9

主题

0

好友

26

积分

新手上路

大师爷爷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5: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卡森·麦卡勒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孤独意识</P>
<>——以《心是孤独的猎手》和《百年孤独》为切片</P>

<>切片一:追根溯源</P>
<P>1940年,卡森·麦卡勒斯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写作。卡森·麦卡勒斯1917年2月19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哥伦布小镇,15岁患上风湿热,继而患上心脏病,胸膜炎,肺炎,中风,乳腺癌等,以及进行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肢体残缺了,心灵亦蒙上了阴影,沉重的心灵开始分泌浓郁而忧伤的孤独。疾病缠身导致了作家对于外部世界迥异于常人的独特的感知。一扇门的关闭意味着另一扇门的打开,一个幽闭的精神家园开始构建。今天,当我们对他的作品进行观照,这种独特的情绪弥漫于字里行间。</P>
<P>同是在1940年,一位叫做马尔克斯的少年离开故乡阿拉卡塔卡,告别了蓝色的加勒比海,去遥远的锡帕基腊国立学校读书。当车抵波哥大车站,13岁的马尔克斯深感凄凉而放声大哭。这位“外省的孩子”开始打量这个下午六点钟僵硬灰暗的城市,成千上万个披着套头牛蓬的人熙来攘往,令人透不过气来,那些衣冠楚楚的年轻人冷冰冰的,谨小慎微。难怪他后来要说,从那时起,那座城市教他“开始领略人生,内心又感到忧伤了”。“这所修道院式的学校房顶上的瓦片也是破破烂烂的。”尽管这位少年并没有在这种幽闭式的环境中就范,然而也就是在这几年里,一个极其重大的题材——孤独,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意识中萌芽了。不幸的年少经历在作家的内心烙下了浓重的投影,但导致二者脑海中的孤独意识的渊由却不尽相同,前者是缘于肢体的残缺,后者是缘于敏感的孩子对新环境的拒绝和僵硬融入。 </P>

<P>切片二:麦卡勒斯的“小镇”与马尔克斯的“马贡多”</P>
<P>环境作为主人公活动的场所,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会对主体的人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普鲁斯特说,“一个人的面容是一个地方的反映”。因此,有必要对麦卡勒斯笔下的美国南方“小镇”与马尔克斯笔下的“马贡多”作一个比较。</P>
<P>麦卡勒斯的“小镇”:</P>
<P>“小镇位于南部的纵深处,天空是明净耀眼的蓝色,太阳放荡而刺眼地燃烧。房屋是灰色的,食物和污水的臭味混合着空气中的尘埃,人们沉默地坐在过道里或者懒洋洋地靠在台阶上。街道空旷,炎热,行人的脸上往往是饥饿孤独的表情。”</P>
<P>这便是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所有人物的生活环境。麦氏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纤细的文笔勾勒了一个破败的工业小镇颓废的外貌。两名哑巴,一名工会活动者,一位黑人医生,一个天真的小姑娘,一名中年咖啡店老板以及一大群面无表情的人们,构成了与小镇风物相互交融的一致的孤独面孔。</P>
<P>马尔克斯的马贡多:</P>
<P>“那时的马贡多是一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用泥巴与芦苇盖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条河边。清澈的河水急急地流过,河心那些光滑洁白的巨石。宛若史前动物留下的巨大的蛋。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东西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点点。”</P>
<P>这是初期的马贡多,在他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再向外便是辽阔的海域,与世隔绝,闭塞落后。独特的区位环境孕育了马贡多人由生俱来的孤独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怕的失眠症,恐怖的遗忘症,疯狂的香蕉热,旷日持久的内战,永无休止的党派纷争等等因素的侵袭,使这快土地更加阴郁困顿。事过境迁,敦厚淳朴的印第安人,远道而来的吉普赛人,温文尔雅的意大利人,精明强干的阿拉伯人,法兰西艺妓,巴比伦女郎和成批舶来的西印度人以及腰缠万贯的香蕉大亨的纷至沓来给这块土地带来了不少的生气,但是却不能使这里的孤独感有丝毫的改变。</P>
<P>与马尔克斯“马贡多”由一个村落发展为一个镇一个城直至毁灭不同,麦氏的“小镇”却无大的变化,作为一个存在,没有透露出深刻的隐喻,然而对现实存在的真实描摹更具现实色彩,而马尔克斯的马贡多历经百年,饱受洪水旱灾,党派纷争,军阀统治等因素的侵扰,多灾多难,更具戏剧性,马尔克斯不仅仅是把马贡多作为一个地理区位来描写,他说“与其说马贡多是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P>

<P>切片三:孤独在不同语境中人物身上的体现</P>
<P>麦卡勒斯说:“人的精神孤独——这是我所有小说主体的基调”。《心是孤独的猎手》是她的第一次尝试。作者以南方小镇里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几位形单影只的孤影。辛格是个聋哑人,唯一可以交流的人是他的朋友,同样为聋哑人的安东尼帕罗斯,对周围人则是漠不关心,但却对任何人都报以上帝般宽容和蔼的微笑。因为他的朋友去了精神病院,辛格心里异常的孤独与忧伤。当安东尼帕罗斯病死后,辛格在生活中再无所恋,饮弹而亡。米克,一位12 岁的女孩,酷爱音乐,脑袋里装满了无尽的幻想,会在午夜12点渡出家门去买香烟,在黑暗中爬上屋顶,张开双臂,放声歌唱,在静寂中回想莫扎特,也会和少年哈里骑着单车一起去野游。当成为音乐家的梦想破灭后,心理趋于冷静,变的麻木与平庸。咖啡店主人比夫·布瑞农想把爱带给人们,但是人们对于他来始终是疏远的过客。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黑人医生考普兰德终生为反对种族歧视奋斗,但却甚至不被女儿理解。 酒鬼杰克·布朗特作为工会活动者得不到工人响应,常常喝酒撒疯,排谴闷气。不难发现,较之《百年孤独》下的人物,麦卡勒斯笔下的人物单薄、粗糙,没有马尔克斯笔下那般丰满细致,但麦卡勒斯笔触尖锐锋利,直抵人的内心。麦卡勒斯企图把每个人都做成盛放孤独的容器,“人人都在内心深处挣扎”。她的孤独不像马尔克斯那样为更广大的读者所知,像是一条密林深处的小溪流一样持久不绝,直击人心。和马尔克斯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心是孤独的猎手》不是想象的飞升,而是对人物的孤独感由表及里、入木三分的刻画。</P>
<P>再来看看《百年孤独》里的人物。马尔克斯极善于通过颇具想象力的情节和夸张的细节描摹众生像来表现群体性的孤独。何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表妹乌苏亚结婚后就开始遭受孤独的折磨。他们虽然结婚,但惟恐生下猪尾巴的孩子而不能同房,似婚非婚,同床异梦,到了老年,布恩地亚精神失常,胡言乱语,被绑在粟树上,遭雨淋和病痛折磨。奥雷良诺上校身经百战,可到头来却不知道为什么,得到的只有悲观绝望。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炼制小金鱼,沉默寡语,悄然独处,不问世事和家政,换来的是他灵魂的安灵。他明白,安度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跟孤独鉴定体面的协议。就这样,他做了又毁,毁了又做,以此消磨时光,最后无声无息地在院子里死去。同样,如果不是处于孤独,老处女阿玛兰塔就不会想到死亡。处女的孤独是难以忍受的,与其忍受孤独不如早进入天堂。很早她就为自己缝制裹尸布,织了拆,拆了织,就像荷马史诗中的佩罗佩。不过佩罗佩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待丈夫,而阿玛兰塔却是为了打发日子,早点死亡。最终,乌苏拉也年老昏聩,耳目失明,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消磨时光,在为了子子孙孙的担心和操劳中忍受了百余年的孤独,同样,那个反复拆修门窗的奥雷良诺第二,那个老早就闩上房门,不与外界交往的养女雷蓓卡和那个埋头阅读羊皮卷的奥雷利亚诺,无一不在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的煎熬。就连那个被刺死的邻居的鬼魂也忍受不了阴间的孤独了,所以有一天他颤巍巍地来到他的仇人布恩地亚的卧室,屈死以后,他迫切需要伴侣,对生者的强烈眷恋和对阴间另一种死亡逼近的恐惧感,最终使他对最大的冤家也产生了感情。</P>

<P>切片四:孤独产生的原因</P>
<P>麦卡勒斯笔下人物的孤独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孤独的处境。聋哑人辛格对一个不仅又聋又哑且又疯又傻的安东尼帕罗斯的爱是激烈而沉默的,但安东尼帕罗斯却是毫无反应。同样,小镇上的人们在生活中得不到理解,互相之间也冷眼相待。即使偶有交谈,也每每造成误会冲突。在不堪忍受的寂寞孤独中他们却把聋哑人辛格当作像“上帝”一样的知己,向他倾诉心事,向他寻找支持和鼓励。可是辛格真正关心的却不是这些人,而是他那位在精神病院的朋友安东尼帕罗斯。安东尼帕罗斯死后,辛格在生活中,一无所恋,自杀身亡。当“精神上的上帝”辛格死后,其它几个主要人物病的病,逃的逃,剩下的仍在阳暗的孤独的小镇生活中挣扎,因此麦卡勒斯依旧固执地说“天空依旧是坚硬的湛蓝色。”</P>
<P>爱与拒绝,梦想与破灭,依赖与孤独导致了这样的处境。蛰伏与不安,喧哗与骚动,“人人都在内心深处挣扎”,每个人都被残酷的麦卡勒斯做成了盛放孤独的容器,绝望地摇晃着他们的身体,让孤独在他们体内发出声音,所以,希望一出生,就被消解了。这是一种渴望交流的孤独,但这一要求却不能被被表达和被理解。于是,残缺的爱诞生了,而作者也正是以这种残缺的爱和爱的荒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性。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不能把人从互相隔绝,互相独立、互相折磨的状况下解救出来。</P>
<P>而在谈到造成“马贡多”孤独的原因时,马尔克斯说“布恩地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P>
<P>近亲联姻会产生怪胎,这是人类的生存经验和科学常识反复证明了的道理。但是,布恩地亚和表妹乌苏拉还是结为夫妻,把祖辈人近亲结婚生带尾巴的教训置之不顾,把他和她终生连接在一起的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比爱情更牢固的关系:共同的良心的责备。后来的第六代布恩地亚和第三代的姑妈乱伦,终于使预言应验,生了猪尾巴儿,导致整个家族的灭绝。何塞·阿卡迪奥一生有过不少女人,却从未对任何人产生过爱情,奥雷良诺亦然,他想娶流浪的妓女是出于怜悯,同雷梅黛丝结婚是因为她还是个尿床的孩子,和许多连姓名都不清楚的姑娘同床共枕是为了替她们改良品种。阿玛兰塔因为心存嫉恨投入了意大利商人皮埃特罗的怀抱,并在他正式求婚时断然拒绝了他,她因为他无视她和雷蓓卡争风吃醋而先爱了雷蓓卡的一箭之仇。皮埃特罗不堪连续打击,愤而自杀。而阿玛兰塔丝毫没有感到内疚和不安,她转眼成了格林列尔的未婚妻。然而也在他准备结婚时,她却对他冷冰冰地说“我永远也不会嫁给你”。当然,造成马贡多孤独的重要因素还有就是落后。由于与世隔绝,未见过世面,马贡多人看见外界的人和事物总感到新鲜、惊讶,处处表现出他们的愚昧无知。人们对望远镜的神奇作用惊讶,为放大镜聚集阳光把干草点燃愕然。当布恩地亚看到箱子里的冰块冒着寒气,在阳光下闪着白光,竟对孩子们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人们通宵达旦地欣赏一只只光线暗淡的电灯泡。法国女郎带来的留声机被认为是会妖术的磨盘。电影更让人们不解,“一个人在一部片子里死了,埋了,大家为他们不幸伤心落泪……”在人们眼里,火车变成了喘着粗气的巨大的怪物……不通人道及落后使马贡多人丧失正常的情感交流,人们生活在赤裸裸的隐而不藏的本能之中。孤独使落后更落后,落后使孤独更孤独,这是一种恶性循环。</P>

<P>切片五:孤独衍生的意义</P>
<P>孤独,作为一种现象,一种心境,一种表现对象,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史上算不上稀奇,尤其是在“上帝死亡”,“理性泯灭”的二十世纪,它几乎成了无处不在的泛世界性题材。但却没有人能够像麦卡勒斯和马尔克斯用如此集中的笔触描绘这一主题,更没有人能够像麦卡勒斯那样尖锐而深刻地剥出孤独的灵魂。麦卡勒斯作为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确实又是“新”南方的产物了。旧南方和内战几乎已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对历史变化本身他们也不那么耿耿于怀。他们的注意力由乡村转向城市。确切地说,他们关心的是变化后的南方,是进入现代社会后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意义等问题。</P>
<P>麦卡勒斯对这种处境中生存的人深感忧虑,她不仅是病态社会存在的痛苦受害者和敏锐感知者,也是这种弊端的反对者和批评者。《心是孤独的猎手》虽然确实包含消极、病态的因素,但也表达对美国现实的一种积极怀疑和批评</P>
<P>较之《心是孤独的猎手》,《百年孤独》的意义更为深刻与宏大,作家马尔克斯以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评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把孤独当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而一片包括二十多个国家的广袤土地的历史和现实来表述,它不再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而《百年孤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这一种历史性、普遍性的孤独。更确切地讲,《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于现代文明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懑与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作家最后提出了摆脱孤独的办法,“孤独的反义是团结”,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和落后,挣脱自身形成的孤独以及外来势力强加的孤独,从而使“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绝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而麦卡勒斯对于“人的孤独困境”没有提出解救的办法,在她看来,“孤独是人类的绝对境地”。</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让我慢下来!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35:07 |只看该作者
<>伤心咖啡馆之歌~可能是她最好的东西了.和她小说里描写的那种气氛比较接近的应该是福克纳的一些作品</P>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4 13:35:07 |只看该作者
写的过于简单了,尤其是前两个切片,无论是资料还是想法,都没有新鲜深入的感觉,浮泛地过去就没了,以致于后面的也发不出力道来。整篇文章只是一种题解的状态。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29 18:1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