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68|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双生兽

[复制链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0 22:56: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11-5-11 09:23:53 |只看该作者
感觉不算强力但作者应该创作得比较愉快。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5

好友

7777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11-5-11 10:34:50 |只看该作者
既孤寂又克制,全篇的气息(或情绪)平稳地聚拢在一股良好的控制力中,因为克制又不丧失必要的精确,很多细节都展现出了刺向读者内心(或经验)的张力。我很喜欢写“我”的部分,“你”的部分有点虚化,双线交织的互动性稍微弱了点,交相辉映那种感觉还是不强。

我个人觉得这一句“我和博士,我们一同出现在那个房间里。这种现象,只能用一个原因来解释,那就是梦境。但正如庄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提出来的那样,可以删掉,直接写“我弄不清我是在一个我出现在博士的梦境里的梦境中,还是在一个博士出现在我的梦境里的梦境中。我现在越来越多地把这两者混淆起来,甚至我都不明白有什么必要不把两者混淆。”因为前一句有点解释的味道,有点侦探片最后总要解释真相的感觉;而只保留后面一句是直接压迫读者的接受力,他读到这里就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相信读者是能接受的。

在花园看花那个细节很棒,我的视线和心理感受也好像也跟着叙述被调动了起来,很好的体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11-5-11 11:36:09 |只看该作者
A Second Childhood
-G.K. Chesterton
重来的童真 (切斯特顿)

When all my days are ending
即使所有日子都将结束,
And I have no song to sing,
而我再没有歌可以哼唱,
I think I shall not be too old
我想我也不至于老得
To stare at everything;
无法凝视周围的一切;
As I stared once at a nursery door
像儿时盯着看育幼院的门,
Or a tall tree and a swing.
看一棵大树、一架秋千。

Wherein God's ponderous mercy hangs
主的慈仁沉沉地挂在
On all my sins and me,
我的身上、我的罪愆,
Because He does not take away
因为他没有从树上
The terror from the tree
去除那恐惧、威严,
And stones still shine along the road
路上的石头依然闪亮
That are, and cannot be.
似真,亦幻。

Men grow too old for love, my love,
人老了,不再爱了,我的爱,
Men grow too old for wine,
人老了,不贪杯了,
But I shall not grow too old to see
但再老我也能看见
Unearthly daylight shine,
天上的光亮,
Changing my chamber's dust to snow
将我室内的尘土化作雪,
Till I doubt if it be mine.
疑似不在人间。

Behold, the crowning mercies melt,
看,冠冕上慈恩在融泄,
The first surprises stay;
最初的惊奇凝留;
And in my dross is dropped a gift
在我的渣滓里抛下一件
For which I dare not pray:
我不敢奢求的礼物:
That a man grow used to grief and joy
一个男人习惯了悲喜,
But not to night and day.
却不曾厌倦黑夜、白天。

Men grow too old for love, my love,
人老了,不再爱了,我的爱,
Men grow too old for lies;
人老了,不再编造谎言;
But I shall not grow too old to see
但再老我也能看见
Enormous night arise,
如磐的黑夜升起,
A cloud that is larger than the world
笼罩天地的一片乌云
And a monster made of eyes.
和全身眼球的怪兽。

Nor am I worthy to unloose
我何德何能,既
The latchet of my shoe;
解不开我的鞋带,
Or shake the dust from off my feet
也掸不掉脚上的尘土;
Or the staff that bears me through
不配得到那手杖,扶我走过
On ground that is too good to last,
太过美好的旅途,
Too solid to be true.
太过坚实的道路。

Men grow too old to woo, my love,
人老了,忘了如何求欢,我的爱,
Men grow too old to wed:
人老了,忘了如何恩爱:
But I shall not grow too old to see
但再老我也能看见
Hung crazily overhead
不可思议的木筏
Incredible rafters when I wake
悬浮在头顶,那时我醒来,
And find I am not dead.
发现生命还在延续。

A thrill of thunder in my hair:
发丝间一阵雷动:
Though blackening clouds be plain,
虽然乌云近在眼前,
Still I am stung and startled
却还是被第一滴雨
By the first drop of the rain:
刺痛,被它惊醒:
Romance and pride and passion pass
爱恋、荣耀、激情已经过去,
And these are what remain.
留下的只有这些。

Strange crawling carpets of the grass,
青草是绵延的奇异地毯,
Wide windows of the sky:
蓝天是敞亮的窗口:
So in this perilous grace of God
就这样,我背负所有的罪
With all my sins go I:
惶恐地步入主的恩典:
And things grow new though I grow old,
我会日渐衰老,直到死去,
Though I grow old and die.
世界却不断地翻新、变幻。

【此诗作于诗人皈依罗马天主教前后(1922)。】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好友

8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11-5-11 12:52:44 |只看该作者
路子意念化了,多看几遍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6

好友

256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6#
发表于 2011-5-11 19:22:30 |只看该作者
我很爱读G.K.切斯特顿的推理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7#
发表于 2011-5-12 20:49:46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

生铁说得不错,写的时候是比较愉快,不过我写文章基本都觉得很愉快,这篇文章从构思到完成大概有两年整的时间吧,速度还是挺慢的。

段林看得很细啊,那一段我想了想,感觉它是有一个提束的作用,所以有必要保留前面的一句,或者前面一句不要的话,后面的一句也没有什么必要保留了。目前看来,还是保留的更好。

陈鱼引的诗我也看过的,不过我觉得它对题记中引用的那句翻译得并不准确,也不美,所以只使用了它翻译的诗题,然后诗句翻译用的是《博尔赫斯谈诗论艺》中翻译的,应该是这个叫作陈重仁的作者译的吧。所以,实际上我用的是一个杂合体。

也谢谢肖邦和美工的阅读。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1-5-14 05:40:21 |只看该作者
可能我又要在马耳的小说跟帖中说些坏话,而且会比较重,对严肃的作者,我习惯地变得严肃起来。说得不好的地方,大家可以说我是在胡说八道,但我希望看到跟帖反驳而不要在背后骂我,我会根据大家的意见和我对这个作品的见解,整理成一篇评论,发在本期的网刊上(如果有版主或者会员想单独写个专评,则更好)。在这个月的小说帖中,马耳这篇绝对值得选入网刊,正如段林所说,马耳的这个小说显示了成熟作者的控制力。正因为成熟,所以这样的作品出来的时候才让人感到担忧。在这里,我也顺便说一说另一位作者李唐的小说,李唐的小说也在某些方面显出让人不安的成熟,让人产生成熟的判断是因为他小说的完整性和完整形态下的规范性、单一性和模式化,这意味着一个作者写作越来越成熟的同时也越来越将小说当成一门可熟练操作的手艺,因对构架方式的过分满意和对叙述过于单一的理解从而出现许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其中最让人不满的一点是匠气横生。这是一种一板一眼的写作,并非博取众家之长而发展自己的特色,而是在削弱小说的表现力或削弱小说应该具备的宽广的内涵,也丧失了小说背后写作者应有的生动形象。严格地说,马耳的写作也是有些匠气,但不明显,通过成熟的控制和小说内部的安排从而使匠气相互抵消,显得很隐秘。也就是说,马耳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对他的小说起到保护作用,起到被解读的时候不容易把小说做单一性理解的保护作用。但这种小说的复杂性并非内涵上的宽广和丰满,也非语言上给人的隽永和回味,而更多的呈现为一个大抽象的机械概念的实体化和许多小的抽象概念的实体化,因而仍是单一的,并非丰富的感受所呈现的结果。而这些意义本身的指向常常不明确,或者细小的指向很明确,但无法很好地归统在一个整体中而显得总体上的指向不明。这种浑沌(或者说混乱)不明的指向似乎更多的是人为设计的有意模糊小说的意义,即有意使小说更具丰富性和解读的多重性,也可以说更具神秘性。但这种效果相对与写作时投入的心力来说是徒劳,拿掉这个保护层,作品多少显得失去了灵气,没有给人通透灵活的感受,也没能产生奇妙的陌生朦胧的风格。在马耳写很“虚构”的小说的时候这种不足更为明显。《双生兽》中,这种僵硬感很重。人称转换的生硬和第二人称在这个作品中并未能显出特殊而出色的效果反而给人一种强行引导的印象。这个小说所具有的神秘气氛看起来更多的是在题目的“双生兽”和结尾的“双生光”统摄之下强行制造出来的,它的许多描写,尤其是环境,处于空旷状态的堆叠而形成了小说的“背景”和内容,很多并非非此不可或与更多奇妙的体验相呼应而具备登场的意义。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引用、庄周梦蝶的加入和佛禅意味的融合,显得很怪很刻意,特别是一个具有神秘氛围的小说,对“已成定论”的事物的加入,很削弱小说的表现力。再者就是这篇的语言并不出色,这种语言也印证并加强了一个小说的制作感和不通透性。这个评论显得苛刻,相对于指出这篇作品里的具体上的细部叙述问题,我觉得更有必要讲讲这些已经很牢固地限制着小说达到更高层次的问题。在不甚成熟的作品中,我更容易读到让人欣喜的期待,一个不成熟的作者的笨拙的写作,并不妨碍他日后能健步如飞身手敏捷,而一个已经很成熟的作者的作品,常常更需警惕思维的定势和整体效果的局限性。很想看到马耳的写作,有更多灵活的感受和更放松明朗的气象。更希望我以后写出来的小说,马耳也能痛击其不足和局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9#
发表于 2011-5-14 11:05: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耳 于 2011-5-14 11:24 编辑

X说的很好啊,只不过这篇评论中的大部分观点我都不能认同。
我认为要判断这篇文章好坏与否,可以参照shep在小说奖推荐评语中提出的标准,即“客体所拥有的各种属性是否被有效地分离出来,并且其自身也成了有效的整体的一部分”,我认为这篇小说还是做到了这一点的。而X在评论中所提到的“抽象概念的实体化”,实际上应该指的是“生动的抽象体”,“意义的指涉不明确”应该是“让批评者很难彻底把握”。所以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我可以把这个评论理解为是一种赞扬而不是批评。

至于所说的人称转换的生硬,我考虑了一下,觉得可以通过空行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篇双向视角的小说,只不过这视角在开头和结尾处融合在了一起。莎士比亚和庄子,考虑了一下,也可以拿掉,并没有什么大碍。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2

好友

4444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10#
发表于 2011-5-14 13:22: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5-14 16:12 编辑

智性的方式来展现这样一种分裂,努力都只是为了指向这分裂(博士与作家是具有两个相反方向的指向),或者换句话来说,只是为了使这分裂变得“合理合法化”,所以,当以这样一种方式“建模”的基础上来进行“填充”的时候,不仅是莎士比亚和庄子可以拿掉,甚至其他更多的东西也可以被替换掉。比如二者的糅合处,可以是“花香”,花的抖动,是不是也可以是“鸟鸣”,鸟的振翅?这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并没有做到“自然”“通透”,而更像是依靠一种概念化的设置在语言系统后面形成一个繁复的理论(理念先行)来支撑。风景描写的效果,神秘元素的设置是否能够统一?等等。第二:这种方式来建模时的“基础”,在表面看起来繁杂的情况下——实际主体的单薄。第三:再深入往下挖,这个“基础”!
傍晚的山丘旁,传来兄弟的温柔的歌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9 06:0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