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0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贾樟柯

[复制链接]

84

主题

6

好友

256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 18:40: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在三联书店楼上的咖啡馆等人,突然来了几个穿"制服"的艺术家。年龄四十上下,个个长发须,动静极大,如入无人之境,颇有气概。

  为首的老兄坐定之后,开始大谈电影。他说话极像牧师布道,似乎句句都是真理。涉及到人名时他不带姓,经常把陈凯歌叫"凯歌",张艺谋叫"老谋子",让周围四座肃然起敬。

  他说:那帮年轻人不行,一点儿苦都没吃过,什么事儿都没经过,能拍出什么好电影?接下来他便开始谈"凯歌插队"、"老谋子卖血"。好像只有这样的经历才叫经历,他们吃过的苦才叫苦。

  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这也是获得话语权力的资本。因此有人便习惯性地要去占有"苦难",认为自己的经历才算苦难。而别人,下一代经历过的又算什么?至多只是一点坎坷。在他们的"苦难"与"经历"面前,我们只有"闭嘴"。"苦难"成了一种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

  这让我想起"忆苦思甜",那时候总以为苦在过去,甜在今天。谁又能想到"思甜"的时候,我们正经历一场劫难。年轻的一代未必就比年长的一代幸福。谁都知道,幸福这种东西并不随物质一起与日俱增。我不认为守在电视边、被父母锁在屋里的孩子比阳光下挥汗收麦的知青幸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恼,没什么高低之分。对待"苦难"也需要有平等精神。

  西川有句诗:乌鸦解决乌鸦的问题,我解决我的问题。带着这样一种独立的、现代的精神,我们去看《北京杂种》,就能体会到张元的愤怒与躁动,我们也能理解《冬春的日子》中那些被王小帅疏离的现实感。而《巫山云雨》单调的平光和《邮差》中阴郁的影调,都表现着章明和何建军的灼痛。他们不再试图为一代人代言。其实谁也没有权力代表大多数人,你只有权力代表你自己,你也只能代表你自己。这是解脱文化禁锢的第一步,是一种学识,更是生活习惯。所以,"痛苦"在他们看来只针对个人。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你就无法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很多时候,我发现人们看电影是想看到自己想象中的那种电影。如果跟他们的经验有出入,会惶恐,进而责骂。我们没有权力去解释别人的生活,正如我喜欢赫尔佐格的一个片名《侏儒也是从小长大的》。没有那么多传奇,但每个人长大都会有那么多的经历。对,谁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开始怀疑他们对经历与苦难的认识。

  在我们的文化中,总有人喜欢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诗化",为自己创造那么多传奇。好像平淡的世俗生活容不下这些大仙,一定要吃大苦受大难,经历曲折离奇才算阅尽人间世事。这种自我诗化的目的就是自我神化。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这样的精神取向,害苦了中国电影。有些人一拍电影便要寻找传奇,便要搞那么多悲欢离合,大喜大悲。好像只有这些东西才是电影去表现的。而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时,又慌了手脚,迷迷糊糊拍了那么

  多幼稚童话。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1 顶0 踩0

127

主题

39

好友

4448

积分

业余侠客

克莱登大学校董

Rank: 4

2#
发表于 2013-3-9 21:28:32 |只看该作者
这个认识很牛。搞文艺的人难得不诗化自己。
越大的腕儿越喜欢“轻描淡写地”谈论自己经历的苦难。
————————————————
相溅恨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

好友

61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3#
发表于 2013-5-3 21:12:44 |只看该作者
老一辈的人都喜欢用苦难教育下一代
这么苟且的活着,你不觉得心慌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13-5-4 22:08:43 |只看该作者
比多 发表于 2013-3-9 21:28
这个认识很牛。搞文艺的人难得不诗化自己。
越大的腕儿越喜欢“轻描淡写地”谈论自己经历的苦难。

不对。

1、他文中其实表达的是“不诗化苦难”,但题目上却是更大的词“经历”。如果不是别人未经他同意改的,把“苦难”扩大为“经历”,这本身就是一种虚幻的诗化。

2、他口口声声反对“诗化苦难”,但他的电影又试图诗化苦难和底层以此作卖点(宽泛的卖点,不是单指商业)。
以上两点,表明他在这个问题上,充满了虚伪、诡辩和矫饰。

3、我个人提倡面对自己的时候,诗化经历。但是,是诗化经历而不是矫饰、美化经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传奇,尽管表面上很多人的经历是相似的,但那只是事情本身,置放到个体感受里,那都是不同的,都是传奇。所以,每个个体的经历,都有资格诗化。
诗化不是伪饰、不是虚高。他文中开头的例子,根本就不是诗化。他不理解“诗化”的含义,或者说,他用矫饰偷换了诗化的概念。

点评

Juneau  看来你不喜欢贾樟柯  发表于 2013-5-4 22:54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

好友

503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5#
发表于 2013-5-4 22:56:21 |只看该作者
有必要举开头的例子吗?这种(类似的)例子简直太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6#
发表于 2013-5-5 01:47:44 |只看该作者
Juneau 发表于 2013-5-4 22:56
有必要举开头的例子吗?这种(类似的)例子简直太多了。

我肯定不喜欢他啊。
不喜欢的原因就是他会试图诗化底层生活但实际上用的是矫饰。他对“经历即传奇”毫无感觉但又想把“经历”“苦难”放到大背景下给予它们光芒,他是一种大的伪饰、扭曲。
底层生活成为艺术作品,在文学里,《诗经》中有很多。
在电影里,伊朗的《小鞋子》、《让风带着我飞》(另有译名但我想不起来了),都是描述底层生活的,人家不矫饰,人家只对经历本身的“诗意”(宽泛意义)抱有诚意,因此出来的东西就有种光晕。同样是“关注底层”,贾樟柯比起来差了好几个档次……

点评

Juneau  我看他的电影从来没感觉,不过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没感觉。  发表于 2013-5-5 18:35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39

好友

4448

积分

业余侠客

克莱登大学校董

Rank: 4

7#
发表于 2013-5-6 11:48: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比多 于 2013-5-6 11:51 编辑
顾耀峰 发表于 2013-5-4 22:08
不对。

1、他文中其实表达的是“不诗化苦难”,但题目上却是更大的词“经历”。如果不是别人未经他同意 ...


如果我理解不错,贾樟柯的文本主要是在反对“苦难”崇拜。我们民族确实有这方面的劣根性,甚至文化市场的普遍“审丑”也是根源于这种“苦难”崇拜。
文中另一点就是反对“个人”代表“时代”。这是所谓第六代的基本立足点,我是赞同的。


1.我觉得文本主要就说了以上两点,大多数人能读通。至于用词是“经历”更准确还是“苦难”更准确,大概没那么严重。并且因为例一中讲述人的“苦难”崇拜情结,他有意识的选择了“苦难”作为“值得讲述”和“可以代表”作为自己的“经历”,无可厚非。

2.对贾樟柯的电影的看法,我略不同,供商榷。我不觉得他是在以底层做卖点,他只是更关注个人,企图对主流价值观做一点解构。《小山日记》《小武》《任逍遥》《站台》,起码在这些作品里他关注到具体的人。我不能说贾樟柯没有野心,没有狡猾。但是他对底层的关注,有一部分是源自他自身的成长与观察。而非绝对功利。这与张艺谋、陈凯歌他们不同。起码在这四部作品里,我不怀疑贾樟柯的诚意。

3.对诗的理解不同,会影响我们对“诗化”的理解。贾樟柯电影里有矫揉造作的东西,看《世界》就知道。但他对表现“中国式”的生存方式有贡献,这是《小鞋子》《随风而逝》肯定没有的。并且文化环境不同,《小鞋子》的纯净在我们这里更像一个童话,若贾樟柯拍出了《小鞋子》,那才是矫饰。

————————————————
相溅恨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8#
发表于 2013-5-6 12:30:21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本身写得甚至不如比多的注解。

不谈观点,就读感上,这种写法给人的感觉是跟开篇的那种人做的一种方向相反的“吹牛”。

点评

比多  反向吹牛?哈哈,可能是吧。故意扁平化自己的经历有时候也确实是一种“吹牛”,有时候是一种语言策略。  发表于 2013-5-6 14:03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9#
发表于 2013-5-6 14:09:47 |只看该作者
嗯,我只是说读感。在表达观点上,我习惯阅读诚恳而非策略类的语言——这是偏好。

从标题开始“我不诗化”就像一种强势宣称,用以明确另一种强势宣称“我诗化”。每个人都有权选取自己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过去吧。——我不想讨论观点。

只是说,从读感上,这种写法读起来不像是在表述自己对于过去的态度,同样有号召和说教感——个体感受。

你的观点有部分内容我同意,顾耀峰的观点也有部分我同意。贾的电影我只看过一部三峡的,我没有发言权。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0#
发表于 2013-5-6 17:29:21 |只看该作者
比多 发表于 2013-5-6 11:48
如果我理解不错,贾樟柯的文本主要是在反对“苦难”崇拜。我们民族确实有这方面的劣根性,甚至文化市场 ...

我没经过严密的组织,想到哪儿写到哪,就随便看看聊聊吧。

他由反对贩卖苦难标签延伸到“今天我的问题由今天的我处理”,这个线索是没问题的。不过也只是线索没问题,行文中暴露出的问题很多——当然,也可以说因为他不是做文字工作,行文不必那么苛求——那就不苛求,但一些涉及到观念层面的,也还是要说。因为,在传播效果上,观念大于线索。

用“经历”来替代“苦难”,又因反对苦难贩卖转而表达为“反对诗化经历”,这不是个用词问题。例一中的人选择用苦难来给“自己”贴金,贾选择“反对诗化经历”,也是一种贴金,本质上一样。如大萝卜所说这有反向吹牛之嫌。你解释为也许是他的语言策略,但在本文中,并不需要这样的语言策略。

落点在个体,是贾作为他电影表达底层的一个切口,是手段,不是方向。我肯定不反对表达个体、表达底层,我反对的是他“试图诗化苦难和底层以此作卖点”。我举《小鞋子》、《风》这两个例子,是它们的故事落点并不在苦难或者底层本身,而是在故事推进过程中让我们看到在底层中人物的苦难和存活思维,(但这么描述也并不完全精准),小鞋子的主人公去参加跑步比赛原因是得第二名可以有双新鞋(是第二名还是第一名?),结果他得了第一名,还把唯一的一双破鞋子跑烂了,故事的结尾是别人恭贺他而他自己非常非常难受。这是经历不是苦难,但又让我们看到苦难。而且说实话,类似的经历我自己都亲身有过,我相信这种故事内质在中国的很多人身上都有过,所以我完全不认为你说的《小鞋子》的纯净在我们这里是童话。但是,对这种简单的故事结构进行有诚意的表达,在中国导演中倒确实是童话。另外就是,什么叫“中国式的生存”呢?生存问题在哪儿都是一样的,手段不同而已。但是落点在展示“手段”上,一定低级而狭隘,否则,《股疯》都是牛片了。你用中国手段中国元素为证据来表示《小鞋子》、《风》和贾的不同,跑偏啦……文化环境是个很虚的东西,它只能被动呈现才有力量,主动呈现和主动跟人说“看,这是我们的文化环境不同造成的”,那和贩卖苦难,和例一的人,是一路货色啊。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12 03:4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