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慧峰,让我猜猜你在词语和物象间矛盾中的位置》

[复制链接]

22

主题

0

好友

35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7: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FONT size=3><FONT size=3>《孙慧峰,让我猜猜你在词语和物象间矛盾中的位置》</FONT></FONT></P>
<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一、</FONT>矛盾性存在中的孙慧峰</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蔡俊说过:“要想和一个诗人绝交的话,那么你就写他的评论吧。”不过我还是难以抑制想说说孙慧峰的念头,绝交就绝交吧。人和人之间是有难以跨越的鸿沟,作为旁观者,我们有观察和思考的权力不是?</FONT></P>
<P ><FONT size=3>我说的这位诗人是位勤奋的诗人,论坛上隔不了多久就发现他新贴的一大组诗歌。他的作品温和优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很有情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诗歌手法细腻多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总是看得人眼花缭乱。但我发现这都他是表面的伎俩,恰如西方后现代诗歌所提倡的反观念操作。“我并不认为有任何东西——基于事实本身的东西应该被排除在诗歌之外,但我也不认为你可以指望好的观念创造好诗:这绝不那样简单。某些真的糟糕的观念创造的好诗,而很多好的观念创造了很糟糕的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S.</FONT>默温语)。西方超现实主义诗人追求的就是模糊旨趣和混沌意味,在隐蔽主体在场的前提下展示现实社会的人文图景,哪怕转喻、讽喻还是变形都脱不开的对精神失重后的人生指控。</FONT></P>
<P ><FONT size=3>现在,我们已经不会简单地划分某诗人为什么派,什么主义了,我宁愿相信诗人的自觉意识和本能诉求,我相信慧峰诗中的主体秩序打破、词性加强、物像的相对隐蔽只是更加强了诗性的存在,展现了他的美学理想。这所谓的“诗性”也不是简单的,而是上升到智性高度的悟识,或者专业点地说,是智性分配中的创造性直觉。从他的优秀诗歌不难看出。典型的一首诗也是我最新赏他的诗歌之一《那个人》</FONT></P>
<P ><FONT size=3>那个人出现三次,但没有一次</FONT></P>
<P ><FONT size=3>身份是哈姆雷特。</FONT></P>
<P ><FONT size=3>那个人出现的第一次是穿着黑斗篷,</FONT></P>
<P ><FONT size=3>那时我十岁,但他不是佐罗,他没有骑马。</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那个人出现的第二次是穿着燕尾服</FONT></P>
<P ><FONT size=3>戴礼帽和白手套,但他不是基督山伯爵,</FONT></P>
<P ><FONT size=3>二十一岁的我没有看见他带来的船只和甲板下的复仇。</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那个人第三次出现时我已经三十几岁了,正为存在和虚无而翻看左右手。</FONT></P>
<P ><FONT size=3>但他不是哈姆雷特,他没有配剑,</FONT></P>
<P ><FONT size=3>身后也没有奥菲丽雅。</FONT></P>
<P ><FONT size=3>我的奥菲丽雅正坐在湖边的摇椅上</FONT></P>
<P ><FONT size=3>刻着哈姆雷特的头像根雕。</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消除任何前置的交代直接进入直觉驱使下的智性表演,开始演绎各种情况下的“那个人”,高度形象的归纳和透视,给予读者的阅读快感是立体而透明的。</FONT></P>
<P ><FONT size=3>再看其他:</FONT></P>
<P ><FONT size=3>《缓慢的一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这一年我学会微笑<p></p></FONT></P>
<P ><FONT size=3>学会在噩梦中脱身。<p></p></FONT></P>
<P ><FONT size=3>学会在看见你之前,摆弄地球仪。<p></p></FONT></P>
<P ><FONT size=3>地球仪是圆的,里面是空的。<p></p></FONT></P>
<P ><FONT size=3>我学会看地球看手表,时间快过去了<p></p></FONT></P>
<P ><FONT size=3>我学会了来不及,在来不及之前,<p></p></FONT></P>
<P ><FONT size=3>我打电话给空空的黄昏<p></p></FONT></P>
<P ><FONT size=3>告诉你一些地理知识,和缓缓的夕阳之美。<p></p></FONT></P>
<P ><FONT size=3>——存在似乎是一场空,为表现这一点,那缓慢的一切动作和表情,循环的物事和不可到达的地点还有无法追逐的爱情成为他的对话者。“告诉你一些地理知识,和缓缓的夕阳之美。”意象不是简单的罗列,语调也不仅仅是加深感伤,生命的哲学意味已经昭然。<p></p></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FONT size=3>《独自饮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喝掉三小时的灯光,<p></p></FONT></P>
<P ><FONT size=3>麻木的骨头引咎辞职。<p></p></FONT></P>
<P ><FONT size=3>喝掉可见的和不可见的,<p></p></FONT></P>
<P ><FONT size=3>顺便把强硬的心肠泡软。<p></p></FONT></P>
<P ><FONT size=3>粉刷孤独的人,有一张烟雾窝藏的脸。<p></p></FONT></P>
<P ><FONT size=3>把黄昏和灯光的空洞一起喝掉,<p></p></FONT></P>
<P ><FONT size=3>把随时间而来的泛滥情绪喝掉。<p></p></FONT></P>
<P ><FONT size=3>但为什么杯子忽然停在空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
<P ><FONT size=3>多么遥远啊,南海已经打开牡蛎,<p></p></FONT></P>
<P ><FONT size=3>北海还没有出现鲸鱼。</FONT></P>
<P ><FONT size=3>——我迷恋这种孤独,慧峰的作品里经常萦绕的东西。对结尾一震:“多么遥远啊,南海已经打开牡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北海还没有出现鲸鱼。”平添的开阔与跳脱,完成了我们对一首诗的期待。故此,我们不能不确认知觉和智性的参与形成的创造性直觉的意义。直觉也许是本能的,无向的,但智性给予控制力量和光亮,一首诗饱满圆熟与否靠的还是作者的思想与智力的有机投射。<p></p></FONT></P>
<P ><FONT size=3>对于直觉和智性之说,法国文艺理论家雅克。马利坦关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予以这样的论述:“诗性直觉一旦存在,就是智性的前意识生命的幽渊中的一种创作冲动……诗性的直觉取决于灵魂中某种天生的自由和想象力,取决于智性天生的力量。”(三联书店《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8-9</FONT>)我想天生语感好的人,诗意悟识和知觉也是很强的,辅之以思想的力量,诗人就值得人期待。</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二、</FONT>关于慧峰诗歌的内在构成</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功夫在诗外。单从文字表面是不能完全透析一个诗人的真正内涵和功力。我们从慧峰气韵与思辨颇强的长诗,从他的随笔,他的博客了解到慧锋是一位极富个性锋芒,具有思想气质的人,在诗歌写作上,他是在进行不断斗争的。这个口语泛滥的时代,他为什么坚持自己的人文气息浓重的诗歌,难道仅仅是着迷于拿捏文字,从文字游戏中获得快感吗?我看未必。他多次表示欣赏某些人诗歌中的来自生活的东西,但又坚决表示不愿让诗歌与生活同构和妥协,流于生活表象,滑出诗歌的根本美学之外。</FONT></P>
<P ><FONT size=3>对于诗歌写作的艰难和矛盾,他是有清醒的认识的。对于诗歌他说过一段话我印象极深:我们的写作必定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兴奋期,这时的人们充满对写作的无限热爱和饥渴,不断阅读,大量练笔、学习。到了第二阶段便是疲惫期了。当写作的兴奋和学习的饥渴阶段过去后,我们有了自己的认识,对于写作产生诸多怀疑,关键是还不能找到突破自己的途径而重复自己,显得难堪、焦虑,甚至厌倦。沉寂之后,有人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自我提升阶段。这该是他沉寂之后大的突破和跳跃,是创作能量的再爆发。大意是这样的。不论这话是原创也好还是悟之他说也罢,显见得慧峰对诗歌写作的历程体验之深。</FONT></P>
<P ><FONT size=3>的确如他所言,有些诗人在第二个阶段可能就放弃了,诗歌是艰难的,生活更轻松,转向其他较为容易些的文体更现实。但真正的好诗人、大诗人一生大概要经历数次这样的反复。艾略特说,诗人的自我教育是锤炼一个好诗人的必要手段。尽管这条路显得多么荒凉寂寞啊,但它同时又是充满无限险峰和壮丽奇观。</FONT></P>
<P ><FONT size=3>从他的个人博客中我感到他对诗的矛盾认识。</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现在自己只喜欢有深度和有真实质感的思想,对那些风花雪月的捏弄已经毫不感冒。所以只是随手翻了翻,根本没有印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不能回避这种纯文人式的叹时感伤的低调,把个人的小情绪无端夸大,自赏然后自伤。其实是一种病态:文人的通病。现在我喜欢健康而美好的事物,可能这是我反感过于个人写作和无病呻吟的文字的原因,还有,写这样的东西的人,让我常想到藤类植物,攀援他者而存在,无吸附物则死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种藤只想自己的爬升所以才纠缠,而纠缠,不管是植物的还是动物的,我都厌恶至极。”<p></p></P>
<P >“2:已经主观决定不写诗了。诗实在是惹是生非之物,在现实里,如果一个人想进入更狭窄的心灵氛围,那就去写诗,诗歌这种东西,如果你只是玩语言并从里面得到语言游戏的乐趣,那还好;但是你要想从艺术的角度,不断让诗歌作为上升精神高度的梯子,那么现实里的心灵无时不在一种虚无寻找依靠的惶惑之中。我打算远离这种惶惑,想很安静地沉思和从沉思里出来,彻底脱离一种无端的情绪燃烧和情感躁动。”<p></p></P>
<P >“诗为事而作”。言之无物的弄月赏花之作大抵是生命世界里的赏玩消遣,心性单纯的少年所为,成年的人对此不再迷恋。慧峰的这些言论,我想到曼德尔施塔姆。这位年盛之时被政治迫害致死的诗人长期怀揣激愤、犹豫和矛盾。“文学创作,这是皮肤恶臭和最肮脏的烹饪方式的混种。它是这样的一种东西,他总是躺在被从城市里清扫出来的自己的呕吐物上过着游牧生活(曼德尔施塔姆:《第四散文》)。这虽是在极端时期的愤激之言,可也是对世俗世界献媚者的愤慨。那么,慧峰的几个重要的长诗足可见其思想的某些硬度。他的《傲慢之书》是类似寓言的作品,对中年知识分子的沉滞、麻木和失重的精神进行了自嘲和自省——“<FONT size=3>这是一篇遗书的措辞,我尚未写到纸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人在中年,我有每天吸烟和沉思的习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失眠是时间对一个寡情者的讥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的失眠被昨夜严词拒绝;《想象录·迟到书》对自己、对爱人,也是对爱情的隐秘意义进行反思和关照,为我们那些不能实现的情感和无法抵达的彼岸作出深入细致的剖析和解构。读来心境迂回,低沉而不失浩茫之气。——你坐在我的面前,就是我所有希望的回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作为我的意中人,我爱来爱去而且刻骨铭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全是因为我也渴望着自己能因为出色而被人来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被你来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是的,好多夜晚,我是把自己扔进了想象的空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但不是我习惯遥远的感情对遥远距离的抚摩,恰恰相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如果你的命运没有认出我来,我用什么姿势借题发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你都会置之不理……以书为题的组诗、长诗着实不少,比如《优柔之书》、《时光之书》、《灌木之书》、《蚂蚁之书》都是耐品耐嚼的好“书”啊。最具有多元生命存在思辨的大抵是《明天星期几》了。对时间的叩问,对存在秩序的质疑,对现代社会的焦虑和反思。——<p></p></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明天星期几?如果是星期一,<BR>我就去买一盘桃子,如果是星期二,<BR>我就去卖掉我买的桃子,我爱桃子<BR>甚过弹吉他的人爱他的双手。<BR>但我不能不卖掉我的桃子,<BR>我没有桃树,我不能保持桃子的鲜润和饱满。<BR>桃子多好啊,它们站在盘子上,绒毛细小,<BR>体内盈满蜜汁、晴朗的夏天和藕荷色的窗帘。<BR>古董收藏者不会用商朝的酒樽喝酒,<BR>我爱桃子所以我不能吃掉桃子,<BR>也不能把桃子当摆设<BR>放在私人的盘子里,夜夜颂歌。<BR>我已决定,如果明天真的是星期二,我就把<BR>星期一的桃子卖给星期二的人,<BR>然后拉上窗帘,<BR>一边想象桃子们如何和新主人对话,<BR>一边读史蒂文斯的诗句:<BR>“这种残忍会把一个自我<BR>从另一个自我上摘下,像摘下这桃子。”<p></p></P>
<P ><FONT size=3>……<p></p></FONT></P>
<P ><FONT size=3>慧峰像很多诗人一样通过诗句与世界进行感知式的交往,但他考察的未必是经验世界的外在整体。我们的创作除了需要依靠梦幻和灵感,一个好诗人还需要本能的对世界的感知和预料。他心性中必然储存大量的对世界的推测。比如《明天星期几》、《敲钟史》、《皮兰德娄的荒诞》等,这种存在是与心智与感知力和悟觉有关,也是体现一个诗人所具备的内在爆发力或储备能量。正如歌德所言:“一首诗靠内在的形象存活,靠先于写就的诗出现的发声模式存活。这是内在的形象在鸣响真正的诗人生来就对世界有认识。无需有很多经验和感性接触就可以进行描绘。《葛慈。冯。伯利欣根》时才二十二岁,十年后我对我的描绘的真实还感到经验。所以我是通过一种预感才认识到剧中丰富的人物情境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歌德谈话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33</FONT>)<p></p></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三、词语的肉身还原诗歌力量<p></p></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关于慧峰的语言,一开头就提到。我认为他不是简单的词语诗人。他对自身内在的思考,是他诗的基础,是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户。<p></p></FONT></P>
<P ><FONT size=3>慧峰天生对语言敏感,有极高的语言驾驭能力。倒转腾挪上下翻腾的架式,大抵也只有对语言有高度直觉的人,才能控制好存在的走向,才能在飞翔中识别方位,作有效的判断和运用。只有有效的诗意才可获得到达心灵的通行证。诗歌的张力,大抵也为艺术性创造和现实的抵达开辟一条交汇的道路。<p></p></FONT></P>
<P >“<FONT size=3>在词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英雄时代。词就是肉体和面包。词分享着面包和肉体的命运:苦难。人是饥饿的,但国家更饥饿。但还有一种越发饥饿的东西:时间。……别向诗歌要求过多的物、具体的材料。这也是一种革命性的饥饿。关于物所说的一切,也可以换一种方式用形象来说:抓住漂亮的词藻,把它掐死!……”(曼德尔施塔姆,北京出版社《另一种写作》之《词与文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157</FONT>)</FONT></P>
<P ><FONT size=3>当大多数人开始口语写作的时候,慧峰仍然坚持有严重的个人内在体验气息的意象诗歌,他似乎天生就对生命中某种物象有感觉,比如猫、比如鱼、比如神秘鬼魅的事比如木乃伊、地理名词等等。但他并不拘泥于一种写作风格。几年来,严肃的思考性以及对现实的透视不时出现在他的作品里,尽管有的作品给人繁复、滞坠之感,但其实每个优秀诗人都遵照自己的理解开辟诗歌道路和表达的风格。在词意的深景中,挖掘物像的能量和此在的意义,也许正是慧峰得以解放自己的通道。今年以来,尽管慧峰对诗歌呈现疲惫和厌倦之态,但他仍能保持创作的优良势头,可见与自我的斗争,他是艰难的,也是成功的。他的诗歌今年以来有新的变化,处于口语和文艺腔的边缘状态,少了以往对词语的拿捏,多了具体物像和环境的关联,加强了讽喻和引申,体现了足够多的人文关怀。读完,意味缠绵,舒展落拓。这也许是我们对他的一种期待的某些实现吧。试品以下几首短诗:<p></p></FONT></P>
<P  align=left>《在秋天来临之前想起蟋蟀》<p></p></P>
<P  align=left>在某个干净的时间<BR>空气忽然凉了,<BR>天空中飘过一种<BR>秋天才有的气味。<p></p></P>
<P  align=left>这气味像虫鸣一样清澈。<BR>但不是蝉鸣,蝉鸣是夏天的呱噪。<BR>应该是蟋蟀的独奏,<BR>空旷而悠远。<p></p></P>
<P  align=left>蟋蟀的独奏,<BR>能让某些<BR>非常遥远的东西<BR>忽然温暖起来,<p></p></P>
<P  align=left>迎合着午后<BR>石头里的草,在宁静中<BR>编写出秋天才有的<BR>庆祝与低语、从容与宽容。<p></p></P>
<P  align=left>《秋天的干净》<p></p></P>
<P  align=left>劳伦斯说:<BR>“没有什么可以拯救的,既然一切都已丧失。”<BR>特德·库舍说:<BR>“这个世上最遥远的地方是自己的心。”<p></p></P>
<P  align=left>有这两句诗作证,我不再为丧失与获得担心<BR>更不为自己从前内心的失明而自责<BR>相反,当一个人甩掉了身上的风声<BR>他的独立是认真的,而且更加接近秋天的素净与坚定。<p></p></P>
<P  align=left>《养猫者与猫的关系》<p></p></P>
<P  align=left>养猫者的目的,是能把猫抱在怀里,享受一种奴性的温柔。<BR>他给猫以食物和房间<BR>但从不给猫剪指甲。<BR>他的想法和目的是对的<BR>凡是讨好主人者,都会<BR>把坚硬的骨骼和锋利的反对<BR>藏在柔软的皮毛深处。<p></p></P>
<P  align=left>谄媚者深谙:媚惑的作用大于忠诚的品格<BR>获得丰富的回报,只要把脸凑上去,<BR>根本不必伸出手。<BR>有一点,养猫者经常忽略:他是通过皮毛<BR>得到某种温柔;而猫通过皮毛<BR>藏起了内心里的老虎。<p></p></P>
<P ><FONT size=3>那么,正是在词语和物像、此在世界和理想氛境间寻找和毁弃中不断靠近自己的目标,又永远保持自己的独立,这就是我们不能放弃期待也永在给我们想象激发的孙慧峰。相信他是执定的,在诗艺求索中不会放弃脚步,继续传承他的优秀品质并得以放大。祝福他!<p></p></FONT></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3 06:5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