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8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种特殊的小说『转』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3 23:19: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1>&nbsp;</h1><h1>&nbsp;</h1><h1>  <font size="3">现在我的小说的特殊性已经得到公认了。然而,如果有人直接问我:“你写的究竟是什么具体的故事?你是怎样写出来的?”面对这样的问题,由于内心深恐产生误会,我只能回答说:“不知道。”从通俗的意义上来说,我的确不知道。并且,我是一个有意地让自己处于“不知道”的状况中来写作的人。</font></h1><div class="artibody" id="artibody"><p>  由于信仰原始之力的伟大,我必须将其放在虔诚的、人为的蒙昧氛围中去发挥,以使自身挣脱陈腐常规的羁绊,让强大的理性化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性的激励和怂恿。我不知道自己明天、下一刻会写出什么东西来,我也不知道促使我十年如一日地、源源不断地产生作品的“灵感”究竟同什么最有关,但我却明白无误地知道一件事:无论在什么样的困难情形下都要保持精神生活的质量。因为失去了这一点,仅仅这一点,我就会失去一切的根基。</p><p>  在这个世界上,世俗生活犹如滚滚的车轮,碾碎一切。一个人,如果他要在面对世俗强权的威胁时仍然保持他内心领地的完整,他就只有不停地分裂自身,不停地进行高难度的灵魂操练,以使自身胜任在那片无疆的国土上进行不懈探索的工作。我所感受的操练,就是在置身世俗的同时将目光始终不变地紧盯天堂;就是使灵肉分裂,并在忍耐中获得张力;它还是战胜肉欲,让肉欲在反弹中重新爆发的技艺。这种自我割裂的写作使人在无限的痛感中获取最高的快感,而世界,则不断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空灵与澄明。</p><p>  人是不可能全身心地生活在纯精神之中的,因为我们身处的,是一个高度地粘连与渗透的世界,而纯精神的诞生地,就是我们那黑暗的肉体。也许我的写作,就是重返故地,在向黑暗深渊的挺进中解放被制约的欲望,让其转化为纯精神的结晶状态。这种写作的动力,仍然是对世俗生活的永不消失的渴望。当胶着状态奇迹般地分解,当深渊的骚动清晰地传到机警的听觉中时,笔下就如获得神力。如果要追求最最纯净的语言,其代价必然是污浊、猥亵、暴力和血腥。你必须承受一切,你必须“心死”。如果你还想体面,装样子、摆姿态,你就写不了这样的小说。在这个意义上,是先有了我的小说,然后才有了我。</p><p>  这种特殊的语言故事用强力为我开创了另一种生活,它与我的日常生活相互渗透,互为依存。由于它的介入,一切庸常的俗务都被赋予了隐秘的意义,人心成了最大的谜中之谜。于是日常的痛苦不再是不可忍受的,因为源源不断的灵感皆源于此。也许艺术工作者总是从那正在融会和消亡的境界里获得瞬间的真理,并使其凝聚成作品的。</p><p>  我相信艺术是人的本能,艺术工作者就是能将本能通过强力抑制以达到最高发挥的人。我的领域,是艺术工作者的共同领域。当我进入这个领域时,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抽掉脚下的基石,让身体处于悬浮的准自由状态,然后才是有些神秘的冲刺。多年的反复实践已使我渐渐悟出了,成功正是得益于自身那强大的、杀人机器一般的理性,理性的制裁越严酷,肉体的反弹越凶猛,由此作品才能天马行空,匪夷所思,却又具有严密的深层逻辑。我并没有刻意地去写这种小说,从一开始,从那些信手涂鸦的习作之中,我就隐约地听到了命运的鼓点。自然而然地,我后来的生活就演化成了对那召唤之声的追寻。从我的道路也可以看出,艺术改变人生的能量是何等的大。一个人,不论是否写作,只要他保持艺术的敏感性,其作为“人”的素质就会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说,艺术是最为符合人性与人道的,艺术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人类对美的梦想,其本质就是爱。</p><p>  有人说,我这种小说没有用,什么都不能改变,也没人看得懂。对这样的问题我是越来越有信心了。首先,二十年的小说创作已彻底改变了我自己,前面我已说到了这一点。其次,就我个人的阅读体会来看,虽然这类小说确实没有多大的“用”,大众也不会都去读,但对于少数极为敏感的读者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许这并非写作者的初衷,我认为这种小说要改变的是心灵,而非表面世俗的东西。总会有那么一些对艺术、对心灵探索情有独钟的读者闻风而来,在那个时候,这类小说便会以特殊的方式向读者发出信息,刺激着他们,呼唤着他们,促使他们一同来加入心的探索。</p><p>  自我反省是创作的法宝,但这种特殊的自我反省不同于被动的自我检讨。这种反省是运用强力进入深层的心灵世界,将所看到的用特殊的语言使其再现,从而使灵界的风景同我们所习惯的表层世界形成对应,以达到认识的深化。所以艺术性的自我反省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行为,是主动下地狱、自设对立面、自相矛盾,并在残酷的自我厮杀之中达成统一的、高度自觉的创造。其动力,则是艺术工作者要否定自身世俗的、肉体的存在的渴望。</p><p>  为了满足内心那种渴望,我不得不每天进行这种操练。我所做的,是发动内在的能量,去追寻那些早就消逝了的、古老的记忆。我凭本能感到,这种操练没法停止。从很久以来直到今天,我就为它而活着。当我面对这个充满物欲的世界,并卷入其间充当角色之时,是这件事,仅仅只是这件事,为我的全部世俗生活赋予了意义。没有它,我无地自容、难以立足。现在有了它,我每天走火入魔地进行艺术活动,将日常生活限制起来,为我的艺术活动服务,我感到自己空前地强大!</p><p>现代艺术从本质上说是无法顾及读者的。现代艺术不会去“顾及”各种层次的读者,它只会发出信息和召唤,使人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若有所思地停下来,然后自觉地来进行某种精神活动。因此可以说,现代艺术更接近人的本能,因为精神的追求只能是一件充满主动性的冒险的活动。一件成功的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正如卡夫卡的《审判》中那位神父对K所说的:“你来它就接待你,你去它就让你走。”我在自己的小说中力图达到的,就是这样的自由境界。我想,写作者在坐立不安、两眼茫茫、似惊似乍的氛围里所营造的、难以把握到了近似虚无的世界,只能通过那些敏锐的读者的肯定而存在下去。这样的读者必定是有的。我深深地相信,人类的灵魂有一个共同的居所;人是有理性的、善于自我批判的高级动物;人,会在深化对自我的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高贵的理性,建立起与“丛林文化”永久对抗的精神机制。</p><p>新浪读书频道有《残雪文学观》连载<a href="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cxwxg/index.shtml">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cxwxg/index.shtml</a>今天在图书馆看到新书,特上网找一篇共享。</p></div>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联系邮箱:chenshuyong@live.cn(站内短信、邮箱、豆邮都能很快找到我) http://site.douban.com/122055/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2#
发表于 2007-11-14 00:01:42 |只看该作者
哈哈。我看第一句就猜是不是残雪。。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07-11-14 08:54:33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袁群</i>在2007-11-14 00:01:42的发言:</b><br />哈哈。我看第一句就猜是不是残雪。。</div><p>不知道啊,她的文章我现在还不适合去读,但我知道一定有人想看的。 </p><p>书是在学校图书馆找到的。 </p><p>书名:《残雪文学观》 </p><p>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p><p>出版人:肖启明 </p><p>字数:210千字 </p><p>2007年6月第一版,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p><p>我猜不会有哪个人糊涂到以残雪的名字去写书吧。</p>
联系邮箱:chenshuyong@live.cn(站内短信、邮箱、豆邮都能很快找到我) http://site.douban.com/1220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1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07-11-14 14:02:27 |只看该作者
道理她说的对,但是谈论的口吻让人觉得很高标,本来是确实能够用思考代替的事情,她非上升到灵魂,这也是一种左,一种力量的表现方式吧。
克哩克哩克哩~骑车人,变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8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11-20 21:38:16 |只看该作者
<p>残雪的小说写得还是慢好的 我看过几篇 觉得蛮不错啊 只是她有点傻 老是喜欢出来说话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小说家不应该出来说什么理论上的东西 就像卡夫卡一样 他很少论及小说的理论 也不会说自己的写法如何高超 就这点上 残雪并不明智 她根本不懂得安妮宝贝的神秘的意图 她应该选择沉默 她一开口 不仅会让不喜欢她的人感到反感 也会让喜欢她的对她有点轻薄 我呢 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 也许都不是吧 当然我选择沉默 </p><p>[em05]</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5566244[/lastedittime]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6#
发表于 2007-11-22 01:56:29 |只看该作者
<p>哎,作家谈小说谈的踏实一点、实在一点、泥土一点、地平线一点比较好。纳博科夫谈的就比较让人容易接受(不是指他的臧否小说,而是他对小说的解读和分析),他一般落实在技术层面上来谈,于人很有益处。</p><p>残雪谈的有点高了,像东方明珠高高顶起的那个球,不容易进入,你好容易花大钱、花大力气、花大时间排队进去了,却很可能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值得你花费这么多来看的东西,所以读不进去的不会有好评,读进去的也难得有好评。</p>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7#
发表于 2007-11-22 17:43:04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凌丁</i>在2007-11-22 01:56:29的发言:</b><br /><p>哎,作家谈小说谈的踏实一点、实在一点、泥土一点、地平线一点比较好。纳博科夫谈的就比较让人容易接受(不是指他的臧否小说,而是他对小说的解读和分析),他一般落实在技术层面上来谈,于人很有益处。</p><p>残雪谈的有点高了,像东方明珠高高顶起的那个球,不容易进入,你好容易花大钱、花大力气、花大时间排队进去了,却很可能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值得你花费这么多来看的东西,所以读不进去的不会有好评,读进去的也难得有好评。</p></div><p></p>凌丁说得好。谈艺近乎玄,谈道近乎魔,大多数时候都会是误区,但又最易捉了常人眼球,不如扎实道来、朴素解析更能显真的眼力。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5724658[/lastedittime]编辑过]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8#
发表于 2007-11-23 10:19:53 |只看该作者
<p>残雪说话的中国味道怎么那么重?</p><p>感觉像机关单位里的人。</p>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好友

2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9#
发表于 2007-11-23 23:03:12 |只看该作者
<p>“现在有了它,我每天走火入魔地进行艺术活动,将日常生活限制起来,为我的艺术活动服务,我感到自己空前地强大!”</p><p>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她感到自己空前滴强大。。。</p>
我不过是个衣冠禽兽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10#
发表于 2007-11-24 18:17:16 |只看该作者
<p>对文学界80年代以来的几种论调的反驳</p><p>                           残雪</p><p>关于文学标准和可交流性</p><p>80年代以来,表面上西风东渐,一些作家都声称从西方学到了新的文学方法和手段,将外国的那套全都“玩”过一遍了。但是关于文学在国界之外是否可交流这个问题,大多数作家、批评家是持否定态度的,其主要论调为:“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文学标准”,“中国文学应反对‘西方中心论’”,“中国传统文学远远超过西方文学”,“外国文学再好也比不上‘红楼梦’”,“翻译会丢掉文学作品的大部分韵味”,“文学的多元化、后现代化消灭了统一的文学标准”,“最好的文学是不可交流的”等等等等。这些言论在文学圈里流传,几乎可以说是到了作家、批评家口径一致的地步。但只要稍有一点文学常识和反省意识,深入地想一想,就会知道这种论点是经不起推敲也站不住脚的。</p><p>关于以上这个问题,我在《残雪文学观》这本书中有清楚的论述。我的观点是:文学本身是可以交流的,有标准的,因为她是人学,以共同的人性为基础。任何想用文化或地域特点以及某种思潮来取代文学的努力都是不得要领的。交流中必然伴随了某些精华的丢失,但更会伴随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同卡尔维诺描述过的那种奇异的果实的收获。文学的标准便是作品在人性挖掘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就是作品对人类精神事业做出的贡献。它并不以在短时期内获得的读者的数量来衡量作品,而要看是否经受得起历史的考验。</p><p><br />关于“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兼驳王安忆和莫言</p><p>作家在作品中以老百姓(或工人、农民、小市民、政府雇员、教师、学生等等)的身份来写作就够了吗?如果要我来回答,这个标准实在是太低、太不像话了,说出这种话的人也属于缺少文学常识,是对汉民族传统文学抱残守缺的结果。</p><p>大概很少有作家不知道,文学家、艺术家是具有双重人格的群体。我们既要以普通人(工人、农民或小市民等等)的身份生活在社会中,又要以灵魂开掘者、探索者的身份生活在艺术王国之中。而这后面一种身份,是我们作为文学工作者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根本。</p><p>一旦一名文学家开始创作,他或她就必须摆脱社会和个人“历史”对于自己身份的狭隘规定,进入到那更高的,理想主义的艺术王国的境界,并将此当作自己的追求。也许作家永远达不到那里,但他或她永远在途中。不论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也不论你的风格如何,有一点是试金石,那就是真正的文学家脚踏实地却又超越了世俗,他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应具有一种类似宗教的情怀。如果满足于在写作时做一个世俗中的老百姓,这样的身份最多只是某种社会事件、地域风俗或民间故事的记录员,够不上文学工作者。因为我们作为俗人的那一重人格正好是我们要批判,要通过写作来提升的。</p><p>当然,也许这两位作家对自己的农民或小市民身份已极为满意了,觉得那是十全十美的人格了,所以在写作中也要保持那种身份。我却要在这里指出,这是十分危险的,会导致感觉的丧失,创造力的枯竭。举个浅显的例子,如果托尔斯泰只作为农民来写作,他能写出《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作品来吗?有时他也很想当一个普通农民,但他的艺术冲动,他的那种宗教情怀,决不允许他仅仅只做一个俗人。因为文学是超越世俗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 </p><p><br />关于“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兼驳李陀等人</p><p>他们这种倡导还是文革流毒在今天的继续,即,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仇视知识。(这种左派同国外的进步左派也完全没有关系,只不过是中国社会的土特产。)倡导本身很可能是某些既得利益者为维护自己地位采用的借尸还魂的手段。但这种提倡往往很有号召力,因为迎合了大众的保守心理。</p><p>这个口号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其结果是只剩下了八个样板戏。到了今天,这些人又将“描写工农兵”改为“描写弱势人群”,以此来迷惑,误导大众。所以本人一听到这类动机不纯的“提倡”就厌恶,认为他们不仅仅是哗众取宠。这班人一天不指手画脚当老太爷心理就不平衡。</p><p>作家写什么,只能取决于作家自身的个性,气质,以及他们所采用的手法。而且作家写什么同他们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得的成绩并无关系。在一个大而空泛的观念指导下,一窝蜂地去倡导什么“下层关怀”,同过去时代的那种搞法是没有实质性区别的。我认为倡导者并不具备真正的同情心,只不过是在做秀,骨子里头还是文革意识形态的那一套,对于国内文学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p><p>文学家是做心灵方面的探索的,他们对于人类的同情心应以千姿百态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才是创作自由。今天,我们好不容易有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某些人又不高兴了。表面上说是“提倡”,其实是看不惯,巴不得要在作家里头搞一次整风才好。抱着这种心态的人会对下层人民有什么真正的同情,我们再傻也不会相信。</p>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5 17:0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