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5年英美新书推荐

[复制链接]

8399

主题

0

好友

9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9: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传记·回忆录]Bigraphy/Memoris

   
野蛮的速写:巴别尔的生与死
Savage Shorthand: The Life and Death of Isaac Babel
杰罗姆·夏林(Jerome Charyn)著
兰登书屋,2005年10月
  巴别尔生而不凡,但高尔基建议他出去见识一下俄国革命的洪流之后,他才成为卓越的短篇小说作家。革命造就了他,也毁掉了他。对夏林来说,巴别尔就是20世纪文学活力、悲剧和暴力的缩影。这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书中充满了巴别尔式的文学猜想,因而更像一本文学作品。
斯大林传
Stalin:A Biography
罗伯特·谢伟思(Robert Service)著
哈佛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这部长达760页的斯大林新传,在很大程度上“推翻”了西方世界对斯大林固有的负面印象,而代之以更为复杂和引人入胜的人性故事。由于汇集了众多解密档案和大量当事人的证词,使此书成为“20年来第一部”关于斯大林的全面传记。本书也试图解读斯大林之后的改革者——如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为何感到斯大林主义的遗产如此难以跨越。
帕夫利克同志:一个苏联小英雄的浮沉
Comrade Pavlik: The Rise and Fall of a Soviet Boy Hero
凯特丽奥娜·凯利(Catriona Kelly)著
Granta,2005年5月
  13岁的帕夫利克·莫罗佐夫于1932年被谋杀,很快在一场全民颂扬的国家运动中,成为苏联历史上最著名的少年英雄。本书以新近解密的克格勃档案,力图还原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英雄是怎样诞生的?他为什么又被彻底遗忘?在宣传和事实之间,在英雄榜样和真实的人之间,到底有多大的距离?



   
全俄的安娜:阿赫玛托娃传
Anna of All the Russias: A Life of Anna Akhmatova
伊莱恩·芬斯坦(Elaine Feinstein)著
Weidenfeld & Nicolson,2005年6月
  安娜·阿赫玛托娃的才华与人生悲剧有天壤之别,她成长于一个“女人写诗被视为荒谬愚蠢之举”的时代,第一任丈夫被处决,独子被处劳改16年,第三任丈夫也死于劳改营,她的一生是冷酷社会里艺术家悲惨命运的缩影。本书作者也是卓有成就的女诗人、普希金学者,以及首部特德·休斯传记的作者。
恐怖的伊凡
Ivan the Terrible
伊莎贝尔·德马达里亚加(Isabel De Madariaga)著,
耶鲁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作为无限度恐怖暴政的先驱,世称“恐怖者”的沙皇伊凡四世(1533 1584)是俄国历史上的一大关键人物,却未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足够重视。本书被学界公认为首本全面记述伊凡四世一生的权威著作,亦论及其政策、婚姻、暴行和他紊乱的个性,并对16世纪俄国的宫廷政治与其他欧洲国家进行了引人深思的对比。
洋妞在北京:新中国的幕后
Foreign Babes in Beijing Behind the Scenes of a New China
林瑞秋(Rachel De Woskin)著
W.W.Norton,2005年5月
  瑞秋1989年到北京当公关小姐,还被拉去拍了电视剧《洋妞在北京》,成了“6亿中国观众”眼中的明星。回到美国后,描写了对中国巨变的切身体会,中美两国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碰撞,以及她对中国消费主义盛行的忧虑。她也带着好奇,记录下一些中国人视之为平常的小事儿,颇富喜剧笔调。



   
从梦中醒来:一个男人在中国北方乡村的生活1857-1942
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1857-1942
亨利埃塔·哈里森(Henrietta Harrison)著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1925年11月25日,刘大鹏从小女儿的哭声中醒来……”本书如此开篇,由是决定了全书的风格。刘应为《退想斋日记》的作者。哈里森女士说,刘所记无非家居琐事,却真实反映了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儒教和家庭关系的衰落,以及日本占领下的平民生活。
死去两次的人:莫里森在北京的生活与历险
The Man Who Died Twice: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Morrison of Peking
彼得·汤姆逊(Peter Thompson),罗伯特·麦克林(Robert Macklin)著
Allen & Unwin,2005年5月
  乔治·莫里森乃义和团运动期间《泰晤士报》雇佣的澳洲记者,因其文章反响巨大,被本国人视为国家英雄。他的报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以及西方历史学家对义和团运动的误读。
女士和大熊猫:第一位带回中国最引人动物的美国探险家的真实历险
The Lady and the Panda : The True Adventures of the First American Explorer to Bring Back China\'s Most Exotic Animal
薇姬·克洛克(Vicki Croke)著
兰登书屋,2005年7月
  1936年,姿色出众的纽约交际花露丝·哈克尼斯(RuthHarkness)长途跋涉到川藏一带,首次将一头名叫苏琳(Su Lin)的大熊猫弄回了美国,引起举国轰动。本书将她归入史上最伟大的女探险家之列。



   
切尔诺贝利草莓
Chernobyl Strawberries: A Memoir
魏丝纳·戈兹沃斯(Vesna Goldsworthy)著
Atlantic,2005年3月
  魏丝纳·戈兹沃斯曾是贝尔格莱德大学的优等生,电台时尚节目的主持人,以及颇受欢迎的女诗人,24岁那年,她离开了南斯拉夫,到伦敦生活,决心以英文开始第二个写作生涯。在10年后写成的这本回忆录中,她讲述了她自己,她的家庭和她已经消失的祖国,其文采颇得英国评论界的称许。
柏林一妇人:城陷六周记
A Woman in Berlin: Six Weeks in the Conquered City
佚名著,
Henry Holt,2005年8月
  1945年,红军攻克柏林,此后六周,独居城中废墟间的一位无名女子,逐日记录了自己及周围诸人的遭遇,也间接描述了数百万柏林人的困境:没有水和食物,无法取暧,以及大规模的强奸。尽管如此,日记的作者仍然保持着坚强的心态,从未耽于自怜,也提醒我们:书中的声音来自战争中最为历史忽略的牺牲品——妇女。
我的间谍父亲:一部关于中情局、冷战和六十年代的家庭史
My Father the Spy
A Family History of the CIA , the Cold War , and the Sixties
约翰·理查森(John H.Richardson)著
哈泼柯林斯,2005年8月
  父亲上学时二战爆发,他被招入军情部门,日后成为中情局的元老,冷战时频繁被派往各大热点地区——维也纳、雅典、菲律宾和西贡。同时,他也是个顾家的丈夫和两个孩子的父亲。退休后他住在墨西哥,临死前,其人生秘密才渐次揭开。



   
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喜与悲
Tragedy of J.Robert Oppenheimer
凯·伯德(Kai Bird),马丁·舍文(Martin J.Sherwin)著,
诺普夫,2005年4月
  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被称为“原子弹之父”,广岛投弹之后,他迅即成为同代人中最著名的科学家,但很快转而激烈呼吁进行核武器控制,反对开发氢弹,并抨击美国空军忽视核战争的危险,终至遭到麦卡锡分子的迫害。他的辉煌成就与悲剧式的人生,在这本最新的传记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
秘密线人:水门深喉的故事
The Secret Man: The Story of Watergate\'s Deep Throat
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著
西蒙和舒斯特,2005年7月
  91岁的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菲尔特今年自曝是“深喉”之后,水门事件的英雄之一、前《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随即将自己完稿大半,但本打算在菲尔特过世后才公开的书稿付诸出版。
施瓦辛格的奇幻人生
Fantastic: The Life of Arnold Schwarzenegger
劳伦斯·李默(Laurence Leamer)著
St.Martin s,2005年6月
  奥地利的农村伙计,健美运动员,动作片明星,直至加州州长,看似一个美国梦的伟大典型,而其动力存在于施瓦辛格永不枯竭的自励本能。作者引用了大量文件杂志,辅以对各类当事人的采访,也写到他与肯尼迪家族的联姻,以及与好莱坞另一个大块头史泰隆的不和。



   
燕卜荪传:在精英们中间
William Empson: Among The Mandarins
约翰·海芬顿(John Haffenden)著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燕卜荪 1906 1984 是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文学批评家之一,精力旺盛,成名甚早,又充满好奇,在剑桥时被校方发现私藏避孕套,不得不“流放远东”,曾任教于北大和西南联大,见证了抗战和内战。他也与英国文坛诸多名流私交甚厚。这是燕卜荪传记的首卷,已近700页。
类同怒象:BS·约翰逊传
Like a Fiery Elephant
乔纳森·科埃(Jonathan Coe)著,
Continuum,2005年5月
(英国版于此前一年发行)
  BS·约翰逊是20世纪60年代的著名前卫作家,行为怪异,屡出惊人之举———如在自己出版的小说页面上钻孔,后因严重的躁狂症和财务困境,于1973年自杀,年仅40岁。本书赢得了今年的萨缪尔·约翰逊奖,这是英国传记图书的最高奖励。
加尔布雷斯:生平、政见和经济学
John Kenneth Galbraith : His Life , His Politics, His Economics
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著
Farrar,Strausand Giroux,2005年2月
  加尔布雷斯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经济顾问,其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观点和著作对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深远。因为得到了传主的认可,这本厚达820页的评传也带上了官方色彩。



   
安徒生新传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 New Life
延斯·安德森(Jens Andersen)著
Overlook,2005年5月
  安徒生的童年充满艰辛与屈辱。他的外婆和姨妈都是妓女,酒鬼母亲死在救济院时,28岁的他就舒舒服服地住在几里外的地方,但在他的自传中,这些都看不到,童话中倒是处处见其悲影。这本新传(原作为丹麦文)以文件和史料,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安徒生。
伊斯坦布尔:城中忆旧
Istanbul Memories and the City
奥尔罕·帕幕克(Orhan Pamuk)著
诺普夫,2005年6月
  帕幕克是土耳其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伊斯坦布尔是他的家乡,也是千百年来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和门户。他反思该城所扮演的这一角色,杂以城市和个人的历史,以及传说,唱出一曲对已逝文明的挽歌。这是一个伟大作家在一个伟大城市内所做的心灵之旅。
马尔罗传
Malraux\' A Life
奥利维耶·托德(Olivier Todd)著
诺普夫,2005年2月
  作家、出版人、战争英雄、法国政府部长,安德烈·马尔罗堪称20世纪的一大全才,但少有人知道他说谎成癖。他一生的荣光大多由自吹自擂的谎言构成。他只见过毛泽东一面,却号称与“伟大舵手”友情深厚,毛主席还请他去教育教育尼克松。原著为法文。



   
卡蒂埃-布列松传
Henri Cartier-Bresson: A Biography
皮埃尔·阿苏利纳(Pierre Assouline)著
Thames and Hudson,2005年8月
  20世纪是图像的世纪,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 1908 2004 则是这个世纪的眼睛,他传奇般的一生和非凡的摄影作品是最好的见证。从20年代的非洲,到西班牙共和国的覆亡,以至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莫不如此。本书法文版出版于他去世前5年。
这只是一部电影:希区柯克传
It\'s Only a Movie:Alfred Hitchcock:A Personal Biography
夏洛特·钱德勒(Charlotte Chandler)著
西蒙和舒斯特,2005年2月
  作者花费数年时间,与希区柯克 1899–1980 及其家人长谈他的事业和人生,从而使本书成为一本独特的影人传记,展现出一个极其个性化的希区柯克:顾家的男人,爱搞恶作剧的家伙,敏感的、老派的英国佬。
弗莱明和邦德:007的文化政治
Ian Fleming and James Bon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007
科门泰尔(Edward P.Comentale),瓦特(Stephen Watt),魏尔曼(Skip Willman)编,
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书中15篇论文有趣而深刻地考察了邦德的多个侧面,他诞生于英国霸权地位衰落和冷战对立加剧之时,不乏偏见与焦虑,并在日后继续传达出对世界政治的复杂感受。

    


阿姆斯特朗的战争
Lance Armstrong\'s War
丹尼尔·科尔(Daniel Coyle)著
哈泼柯林斯,2005年6月
  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战胜癌症重返赛场,创纪录地赢得七次环法自行车赛的冠军,但外界对他使用兴奋剂的传言始终不断。本书副题是“一个人对抗命运、名声、爱情、死亡、丑闻和环法大赛沿途的其他竞争”。
居里们:科学界最具争议的家族传记
The Curies: A Biography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Family in Science
丹尼斯·布赖恩(Denis Brian)著
John Wiley,2005年7月
  居里一家两代曾三次赢得诺贝尔奖(1903,1911和1935),但性丑闻几乎毁掉玛丽·居里(居里夫人)的一世英名,她和女儿伊蕾娜(同样赢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与男性至上的法国科学院长期不睦。





[历史·科普] History/Science

   
一马平川的世界:21世纪简史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著
Farrar,Strausand Giroux,2005年5月
  弗里德曼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也是颇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书名中所谓的“一马平川”,所指当为没有阻隔,世界各部分均互通互连,政治和经济壁垒不断降低,几乎任何事情,都可在新技术的平台上,在瞬间布告于全世界,这正是21世纪全球化的最大特点。
冲击波:广岛倒计时
Shockwave Countdown to Hiroshima
斯蒂芬·沃克(Stephen Walker)著
哈泼柯林斯,2005年7月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原子弹,这也许是20世纪最不寻常的一天。但是,这出大悲剧的最后一幕,却开始于此前三周设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实验室。在这可怕的三个星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本书通过当事飞行员、科学家、各国领袖和牺牲者的回忆,力图重现走向广岛爆炸的每一个脚步。
战争的见证者:纳粹治下的儿童生活
Witnesses of War: Children\'s Lives Under the Nazis
尼古拉斯·斯塔加特(Nicholas Stargardt)著
Jonathan Cape,2005年5月
  儿童不仅是二战受害者,亦是参与者,他们走私食物,奔波于黑市,照料病中父母和弟妹。在德军占领下,有些波兰儿童加入了盖世太保,犹太儿童当上了隔离区的保安,为党卫军效命,而纳粹战败前,也有德国儿童参加了苏联红军。人生如戏,战争则是更为残酷的舞台。







   
焦虑的年代:麦卡锡主义与恐怖主义
The Age of Anxiety: Mc Carthyism to Terrorism
海恩斯·约翰逊(Haynes Johnson)著
Harcourt,2005年10月
  恐怖主义已使美国人的行为和态度大大改变。约翰逊回顾了19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将其与今天美国的政治现实加以对比,指出,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国家安全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那么,美国人的公民自由、宪法和国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险。
美国在中国的文化实验1942-1949
America\'s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1942-1949
费慰梅(Wilma Fairbank)著
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2005年5月
  费慰梅是已故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1942年,美国国务院启动了一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计划,对中国的教育、公共卫生、农业和工程界人士提供资助。本书详述了该计划的组织和实行,并说明了它如何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做出了前驱性的贡献。
运动中的性别:帝国晚期与现代中国的劳动分工与文化变迁
Gender in Motion: Divisions of Labor and Cultur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布莱娜·古德曼(Bryna Goodman),温蒂·拉尔森(Wendy Larson)编
Rowman & Little field,2005年4月
  结合历史、文学和电影学者的研究,本书探讨了中国男女劳动分工在一百多年来的急剧变化,以及今日性别结构的形成。



   
中国西征:清王朝对中亚的征服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彼得·珀杜(Peter C.Perdue)著
哈佛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17和18世纪,清帝国在欧亚大陆发动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战役,辅以机敏的外交和经济投资,使中国的版图扩张到了空前的规模。书中详细考察了清王朝的军事和外交战略、以及后勤保障,以及对反对势力所作的政治说服和宣传。
1776
大卫·麦库罗(David Mc Cullough)著
西蒙和舒斯特,2005年5月
  麦库罗为美国最畅销的历史作家之一,两次普利策奖得主,本书亦当为2005年全美销量最大的历史作品。1776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之年,这段历史在美国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麦库罗却有本事,以生花妙笔把它重讲一遍,还能博得满堂喝彩。他的风格,虽严格忠于史实,字里行间却惊心动魄,加上对光辉人性的充分开掘,自然受到大众读者的厚爱。
五大家族:美国最有实力的黑手党帝国的兴衰与复苏
Five Families: The Rise,Decline, and Resurgence of America\'s Most Powerful Mafia Empires
西尔文·拉布(Selwyn Raab)著
Thomas Dunne,2005年9月
  五大家族统治纽约数十年,今天,在警方持续20年的严打、成员背叛、领导无能和世代更迭的多重打击下,它们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对五大家族的围剿,堪称20世纪最成功的护法战役之一。



   
华尔街文化史
Wall Street: A Cultural History
史蒂夫·弗雷瑟(Steve Fraser)著
Faberand Faber,2005年6月
  本书不仅详述了华尔街成长为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乃至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以及其中的光荣、丑行和诡计,更记录了众多小说家,如马克·吐温、梅尔维尔、辛克莱·刘易斯、约翰·多斯·帕索斯、伊迪斯·沃顿和弗兰克·诺里斯,以及影剧作家、诗人和哲学家对华尔街之变迁的分析。
交谈的年代
The Age of Conversation
贝内代塔·克拉维里(Benedetta Craveri)著
纽约书评,2005年6月
  在17和18世纪,大革命前的法国,贵族们开发出了一种以交谈为中心的新型社交艺术,其发端,乃1620年代朗布耶侯爵夫人著名的“蓝屋”。交谈由女性主持,参加者有贵族、作家、教士和外交官等人,话题从文学、艺术到宗教和哲学,几乎无所不包,由此诞生出一种社会和知识生活中的楷模。
英语的故事
The Stories of English
大卫·克里斯托尔(David Crystal)著企鹅,2005年5月
  “汝”(thou)何时变成了“你”(you)?简·奥斯汀为何会写出“珍妮和詹姆斯被走向查芒斯”这样的“病句”?英语又是如何从一种粗鄙的下里巴方言,发展成今天这种丰富而最为国际化的语言?在这本妙趣横生的英语发展史中,对这些问题都有极好的解答。



   
六个杯子中的世界史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ix Glasses
汤姆·斯丹达杰(Tom Standage)著
Walker,2005年6月
  本书叙述了六种饮品在世界历史上所扮演的非凡角色:啤酒、葡萄酒、白酒(Spir鄄its)、咖啡、茶和可乐,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出身,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世界历史。以啤酒为例,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人已经会酿造啤酒,并使它在文化和宗教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好辩的印度人:论印度文化、历史和身份
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Writingson Indian Culture,History and Identity
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著
Farrar,Strausand Giroux,2005年10月
  印度文化繁杂,传统各异,习俗多样,因而众人好争爱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认为,不领悟这一点,便难以深刻理解今日的印度,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印度的成功。他回顾了印度丰富的政治和思想遗产,也特别提到印度与中国跨越千年的交流。
遗书之书
The Book of Lost Books
斯图尔特·凯利(Stuart Kelly)著
企鹅,2005年8月
  任何伟大的文学经典均需某种载体——石头、兽皮、纸莎草,或是纸,才可流芳百世。怎奈虫菌贪吃、水火无情,大量本可成为经典的作品横遭毁坏,使今人再也无法一窥其容。毕生研究遗失文学作品的斯图尔特·凯利刚刚出版的这部新著,总结、检讨了遗书的历史,并开列了一份他心目中最伟大的遗失名著清单。



   
法西斯主义之后的性:20世纪德国的记忆和道德
Sex After Fascism: Memory and Morality In Twentieth Century Germany
达格玛·赫尔佐格(Dagmar Herzog)著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一部现代德国的性政治史。很多人以为纳粹时期的德国是性约束的国家,但实情要复杂得多。由于认同雅利安人健康和异性的性爱,所以纳粹鼓励大部分德国人去“寻找和体验性乐”,而反犹主义则妖魔化了犹太人的性事。
男人为啥长乳头?
Why Do Men Have Nipples
马克·雷纳(Mark Leyner),威廉·戈德堡(William Goldberg),比利·戈德堡(Billy Goldberg)著,
Crown,2005年7月
  人总有些难以启齿的问题,若非酒后见医生,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开口发问。本书解答了数百个这样的问题,如:轮椅上的人怎么过性生活?隐形眼镜会永远遗失在脑袋里吗?老人的耳朵为啥长毛儿?为什么吃完芦笋撒尿发臭?……特别是,男人为啥长乳头?
眨眼之间:不想之想的威力
Blink: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马尔科姆·格莱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著
Little Brown,2005年1月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但并非每件事都容许你有三思的时间。每个人都不得不连续地做出瞬间决断,格莱德威尔引用最新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大量实例,说,不要小视这些不想之想,它们的正确,丝毫不比三思后行逊色。本书堪称2005年美国实用科普类图书畅销榜的冠军之作。



   
审判历史:我与大卫·欧文的讼战
History on Trial: My Dayin Court with David Irving
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著
哈泼柯林斯,2005年2月
  大屠杀学者利普斯塔特因称英国二战史畅销作家大卫·欧文为“大屠杀否认者中最危险的代言人之一”,而被后者以诽谤为由诉上法庭,因此案意义重大,故广受关注,历六年审理,利女士终告全胜。本书回顾了这一具里程碑意义的案件的审理详情。
疯人院:夸大狂与现代医学的悲剧
Mad house: A Tragic Tale of Megalomania and Modern Medicine
安德鲁·斯库尔(Andrew Scull)著
耶鲁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20世纪初,一位德高望重的美国精神病专家竟然相信,精神疾患是一种可感染大脑的传染病,为根除传染源,医院残忍地摘除了病人的牙齿、扁桃腺、胃、脾、结肠和子宫。很多病人死在手术室,数千人致残。这一现代医学史上骇人听闻的丑行却被长期掩盖。
天才工厂:诺贝尔精子银行野史
The Genius Factory: The Curious History of the Nobel Prize Sperm Bank
大卫·普洛茨(David Plotz)著
兰登书屋,2005年6月
  1980年,美国富翁罗伯特·格雷厄姆号召诺贝尔奖得主及其他天才男子捐精,到1999年关门前,由其精子银行的存货,已有200余名后代出生,其中却无一枚精子产自诺贝尔奖得主的玉体,整个事件完全出于种族主义和宗教迷狂的驱使。



   
IG诺贝尔奖2:世界最离谱研究项目之全新集录
IG Nobel Prizes 2:An All New Collection of the World s Unlikeliest Research
马克·亚伯拉姆斯(Marc Abrahams)著
企鹅(美国),2005年9月
  本书是IG诺贝尔奖得主的第二本集录,包括:发现鸡更喜欢漂亮的人的科学家;挪威一个研究小组证明了大冷天穿湿内裤对人体的影响;列支敦士登政府将全国挂牌出租,供人举办婚礼等各类聚会。
外星人:他们为何存在
Aliens:Why They Are Here
布赖恩·阿佩亚德(Bryan Appleyard)著
斯克里布纳,2005年3月
  这是一部关于外星人现象的文化史。在科技尚不发达的过去,我们称他们为天使、魔鬼,或是小妖儿。到了后核子时代———亦是后信仰时代,一旦我们发现了宇宙的无意义,便需要将他们的家园放到遥远的外空星球。自1947年开始,大量离奇的外星人报道便层出不穷,科幻小说和电影更对此推波助澜。
关于女性性高潮:进化论科学中的偏见
The Case of the Female Orgasm: Bias in the Science of Evolution
伊丽莎白·劳埃德(Elisabeth A.Lloyd)著
哈佛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为何人类女性通过进化拥有了性高潮,而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却没有?进化论学者一直长期为此感到困扰。印第安纳大学生物学教授和科学哲学家劳埃德女士反驳了此前大多数进化论学者关于女性性高潮的奇谈怪论,而试图以更全面的性行为调查加以研究。






裸女:女性身体研究
The Naked Woman:A Study of the Female Body
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著
St.Martin s,2005年8月
  莫里斯是知名的人类行为学者,也是畅销书《裸猿》的作者。他认为,人类女性的身体历数百万年,方演变为今天独特而美丽的形态,这固然因为男女分工不同使然,也是由于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审美要求所导致的不断修饰所致。
怎样游手好闲
How to BeIdle
汤姆·霍金森(Tom Hodgkinson)著
哈泼柯林斯,2005年5月
  闹钟响了,不想上班,再睡会儿懒觉,看看书,喝喝茶,游手好闲过一天,多好啊。然而在这个把人视为工作机器的社会上,游手好闲者很难得到容身之地。本书中的24篇文章,篇篇都是为游手好闲之乐辩护的妙文,讲睡觉、钓鱼、抽烟、喝酒、宿醉,悠哉悠哉过日子,活够了再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3 17:33:31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14 05:0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