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6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还是转一转,放这了。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0

好友

2595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43: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strong>漂流瓶<br/>Drift Bottle<br/></strong>作者:黄石 李振涵 任远<br/>媒介:互动作品<br/>时间:2006年</p><p><strong>作品介绍<br/></strong>中世纪,漂流瓶是人们穿越广阔大海进行交流的有限手段之一。密封在漂流瓶中的纸条往往包含着重要的信息或者衷心的祝福。发现一个可能从未知领域而来的漂流瓶,对于古代水手而言或许是一种惊喜。神秘、偶然、期待……漂流瓶俨然是航海时代人类跨文化交流的象征符号。<br/>今天,手机、网络和电视正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人们联系彼此只需要轻轻触碰几个按钮。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日常通讯的同时使得人们互相交流的欣喜和私密日趋减少。装置作品“漂流瓶”尝试建立一种不同的交流模式,并追溯人类某种古老的交流传统。在科技使人们日益疏离的社会中,作品通过亲密的交互方式,成为超越之希望和理解之姿势的象征:<br/>当观众A打开瓶塞时,将被提示对空瓶子留言。下一个打开瓶塞的观众B将会听到A在瓶中的留言,并在提示音后给后来的观众C留言。声音一旦播放就将被永久删除。</p><p><img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62611317854.jpg" border="0" alt=""/>&nbsp; </p><p></p><p></p><p><strong>指导教师:</strong><br/>鲁晓波 张尕</p><p><strong>鸣谢:<br/></strong>和玮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br/>施陈博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br/>熊芏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硕士研究生<br/>北京龙源玻璃制品厂<br/></p><p></p><p><strong>中谶<br/>The Tobacco Project</strong><br/>作者:徐冰<br/>媒介:装置作品</p><p><br/><strong>作品介绍</strong><br/>装置由装有原始账本、银行记录、收据及其他记录着英美烟草公司早期在中国业务的历史文物的展示台构成,展示也包含了艺术家本人在2000年创建“烟草项目”时与杜克基金会之间的帐务记录。项目追踪了跨国烟草公司扩张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轨迹,促使我们反思中国开放市场的现代和当代经历,以及她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含蓄的引出其多重解读。Xu Bing的“Zhong Chen”通过将艺术与商业文化和国际关系之间的新型对话联系起来,实现了实验的性质。作品既不是呈现观察的现实,也不是装置材料的现成,而是在保持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对现实的转换。“这是艺术么?”这么问是徒劳的,因为Xu Bing自己也没怎么想过。而且这件作品的意义只能放在放在广阔、复杂的社会政治过程中才能被真正的理解。</p><p><img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62611230748.gif" border="0" alt=""/>&nbsp; </p><p></p><p><strong>我们打断你规范的预定节目<br/>We Interrupt Your Regularly Scheduled Programs</strong><br/>时间:2003<br/>网站:<a href="http://www.daniel-sauter.com/">http://www.daniel-sauter.com/</a><br/>作者:Daniel Sauter &amp; Osman Khan<br/>媒介:装置作品</p><p><strong>作品介绍:<br/></strong>Glotzt nicht如此浪漫!<br/>布莱希特((Trommeln in der Nacht 1922)<br/>我们打断你有规律预定的程序...是一个媒体装置,探究电视的社会环境与我们跟它之间的关系。<br/>这个装置谋求研究拥有众多频道之电视的本性,无处不在性以及永久流动性。<br/>电视已经变成大众交流和娱乐的主导媒体。但是它也成为新的壁炉,如同新社会结构出现时的故事讲述者。它像同伴、像启明灯、像安眠药一样工作。<br/>装置的安装步骤如下:一个电视靠墙而设,它闪烁的光芒反射到墙上,它的声音在空间内回荡。广播信号同时传送给电脑,在电脑里,定制的软件实时处理广播信号,把每一幅电视画面粉碎为一个个像素大小的片段。这些片段片断在水平方向上按顺序排列,然后投射回靠近电视的墙面上,展示了广播信号的抽象历史。<br/>电影剪辑被转变成垂直方向上的清晰片断,图像电子放大被视觉化为曲线。商业和音乐光碟被视为不断震动的垂直图案和发狂的颜色闪点,同时,新闻节目则是对水平污点的平静研究。<br/>参观者被鼓励使用遥控器进行频道转换,去探究广播以及其声音与投射之间的关系。<br/>在把声音与预期的视觉形象割裂开以及用抽象的投射去替代它的过程中,作品在参观者的关注点间震荡。电视发音的地方不时地指向不足道的事情,投射曝光了它图像的诱人本质。这种并置揭示了电视的本质,也揭示了电视催眠与平凡的本质<br/></p><p><img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627183454246.jpg" border="0" alt=""/>&nbsp; </p><p></p><p></p><p></p><p><strong>千年破晓<br/>One Thousand Year Dawn</strong><br/>作者:John Gerrard<br/>时间:2005年 <br/>媒介:实时三维作品</p><p><strong>作品介绍:</strong><br/>一个年轻人矗立在漂亮的海滩。作品看起来有点像个灯箱。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看到海浪在岸边起伏跌宕,站立在岸边的人也在轻微地呼吸,缓缓地移动。 <br/>通过移动画面框架,作品能够产生互动影像,并且像电影航拍一样对影像中的人物进行环形取景。 <br/>作品中太阳冉冉升起,然而艺术家构想的这种环境只是时间长河中的沧海一粟。太阳在上亿年的时间长河中的某一天升起,但是在时间的概念中,太阳升起的一天代表的是时间里的一千年。艺术家描绘出这种千年的曙光,并将其指定为新的时间概念。该作品从2005年9月20日开始,在当天作品结束的时候将是艺术家界定的3005年9月20日。</p><p><strong>作者介绍</strong><br/>John Gerrard (爱尔兰)生于1974年,作品探讨了数字技术下人性的可能,质疑当下人类的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实体环境之间的关系。他的雕塑作品和图像作品经常是围绕实时的三维创造出的一些新的限时和实验作品。 <br/>最近的展览包括:《顶点》,台湾国立艺术馆;《潜能艺术的开创+失败》,Carlow 视觉,爱尔兰;《混血儿》,电子艺术节,奥地利;《利物浦双年展》,英国;《精疲力竭》,Lehman Maupin 画廊;《触觉与温度》,Bitforms 画廊;《通往海市蜃楼》,切尔西艺术馆(全纽约,美国)+欧洲流特征(都柏林,爱尔兰)。<br/>John Gerrard1997年获牛津大学罗斯金学院雕塑学士学位,2000年获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与技术硕士学位,2001年获都柏林Trinity多媒体理学硕士学位。详情请看网站:<a href="http://www.johngerrard.net/">www.johngerrard.net</a>
                <br/><br/><img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627183918753.jpg" border="0" alt=""/>&nbsp; </p><p><img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627183932375.jpg" border="0" alt=""/>&nbsp; </p><p></p><p><strong>世界处理器<br/>World Processor</strong><br/>作者:Ingo Gunther<br/>媒介:装置作品</p><p><strong>作品介绍:</strong><br/>试图在一个地球仪上找到出版日期。你将会找到一个&copy;标识,却没有年代。当用1: 42,000,000比例表示时,世界地形学从来没有真正改变过,但是边境如同国家一样联结、分割及重新命名着他们自己。在全球化的时代,十分值得去制作一个地球仪。改变的速度远远地超出了我们很好接受信息的能力。因而,我的作品,虽然努力成为一个迅即反应全球的界面,但是从本质上讲,当我呈现作品的时候,这种反应就已经过时了。数据收集,以及相关分析与出版具有内在的滞后性,这些东西每年都增加,虽然我们收集与扩散信息的速度远甚于以往。“世界处理器”地球仪需要一个过期的日期:“请大家注意:在此日期之后不要展览/察看,虽然我是一个好的伴侣。”在1492年,马丁•百海姆(Martin Behaim),一个德国航海家完成了现存的第一个地球仪。这是一个有用的工具来说服德国的贸易者去为一个葡萄牙到中国的航程做担保。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同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时,这个地球仪几乎马上过时了。到现在,大约有300多种不同的“世界处理器”地球仪,持续更新成为一个现实,甚至是不可挑战的现实。</p><p>许多我们接受为组成现实的条件与因素被认为是可以定量的。“国</p><p><img height="387"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627184638556.jpg" width="508" border="0" alt=""/>&nbsp; </p><p>际贸易流”或者“法国的水储量”是很容易用数字记录的,但是,数据系列并不必定以色彩和形式出现。由于视觉世界语的缺位——同时尽量避免图标——每一个地球仪都需要一套视觉代码的发明来尽量适合代表数据与事项。但是那些重要、但不可触摸的、不可计量的事物怎么办呢,比如优雅、爱情、风情、诱惑、欲望、希望……?世界的总体性的不可理喻地挑战着我。大多问题需要一定程度的决策,这个决策涉及美学、视觉效果、象征主义以及数据的相关性。进一步的缩减、选择以及数据的重新组合几乎总是必要的。就人口的分布而言,是使用白色地球仪上的黑点还是使用黑色地球仪上的白点?阅读者的效果由于基于认知的根本不同而呈现出美学含义的多样性。但是,没有一个是完整到可以成为另一个表现的选项。有时,不为一个表达做决定,而相反制作两个地球仪是有效的。其它的主题引出五个地球仪:爱滋病死亡/传染/每个国家的总数/人口的百分比/一个国家平均的增长率与增长数/地区的感染率。 这里相关的比例十分极端:没有办法真实地表现出非洲对美洲的感染比率。非洲的感染地图如同一个宽宽的绷带把美洲大陆切隔开,很少留下足够的地带进行识别,同时,同样的方法将会导致用1/10的细线来代表美国的感染数。</p><p><img height="407"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627184655813.jpg" width="515" border="0" alt=""/>&nbsp; </p><p>数年前,当使用卫星航拍时,结果也是惊人的相似:一个外太空遥感相机平静的环绕着地球,记载着它轨迹上的任何事情。用户选择日期、时间以及被覆盖的区域,然后开始接收数据。当把数据传输因为需要而被指定为不同光频的图片、颜色时(从红外到UV),客观性终结了, 另一个进程开始了,这种重组是以人类的眼睛能够看到的和希望看到的事物为标准。这是十分理想化的,看起来真实的假色彩购成了相似内容:红外频道(通过然类眼睛所不能看到的植物反射)被指定为绿色,如同真实绿色一样,不过这种真实的绿色是从外太空看起来是灰色和难以形容的颜色。这种图片处理不会在这里停止;由于缺乏有争议地区的任何真实参考资料,它可以被转成死亡与危险的,粗糙的或温和的景观。一个具有客观性与科学精确性的航拍视角事实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在1921年,纪录片的最伟大的制作者——罗伯特•弗莱荷蒂(Robert Flaherty)会在他的纪录片中安排每一个场景,因为现实与真理需要使用记录的媒体去创建。没有我们如希望那样的赤裸裸真理。</p><p>艺术被称为“讲述真理的谎言”。这句话真实地回响在我耳边,当我选择、代表、表现这些数据时,我没有使用艺术的执照。我做了一次有意识的努力,尽量用数据自己说话,不妄加个人的声明。“正确的事实”路径是被新闻工作者的中立性激发的。现实的资源是直觉、政府、事实手册、新闻、杂志。大部分的数据是可以从已经建立的现实资源中公开获得的。然而,我经常遇到不可调和的和不能比较的数据流。统计的方法因文化、国家而有差异,更常发生的事情是,时间涵盖了一切。标准一年又一年变换不定,缺乏整个区域的数据,如同中亚和几个国家——它们中的许多不仅仅是几年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统计历史。莱布尼兹(1646-1716)被认为是拥有他所处时代所有知识的最后一人。两百年后,“行星科技”如同海德格尔称呼的一样,使得人类超越了情感、肉欲以及道德的能力…… <br/>今天,作为个人,我们仅仅知道知识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人为的世界观和导航工具去把握我们的世界,当然要从智性与情感的角度。即使超过了500年——以及所有作为媒介的缺点——地球仪也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过时的。</p><p></p><p><strong>旅行者<br/>Traveler<br/></strong>作者:游艇俱乐部 (Yatch Club)<br/>媒介:交互装置<br/>网址:<a href="http://www.infodesign.org.cn/yacht/">www.infodesign.org.cn/yacht/</a><br/><br/><strong>作品介绍:<br/></strong>在2006年,从(北京)清华大学来的师生与(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师生组成了新媒体“游艇俱乐部(Yatch Club)”。<br/>“旅行者”是在不远将来建立的“游艇俱乐部”三部曲的第一部。作为一个新媒体装置,“旅行者”包含了一个很大的投射视频环境,物理用户交互以及数字控制的规则内容/动作。所有的这些要素联合起来质疑两个世界名城——北京与纽约的边界。在哪里,一个结束,另一个开始?一起工作意味着什么?我们能不能同时经历两个地方? “旅行者”的使用者被扔进一个野蛮的、沙哑的、有时是暴力的视觉、声音以及动作的交互中去。他们被要求完全参与;尽力地踩,赢得赛跑,大声地喊。他们吃力地走,大声地笑。<br/><br/><img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75144550116.jpg" border="0" alt=""/>&nbsp; <br/><br/>“旅行者”的使用者起着自行车,自行车速度控制着四部分投影的内容。因为自行车底端装有充气式升降机,所以骑车人经常是颠簸的。他们被巨大的投射环境所环绕。一边是纽约的街景。另一边是北京的街景。两种景观在中间相遇——十字路口是根据自行车的速度进行转换的。“旅行者”使用虚拟与现实的混合来获得放大的结果。充气式升降机(由空气压缩机控制)以及分压计安装在自行车上,与Parallax Propeller(视差推进器)芯片之间网络连接。这个芯片把数据输入Max/MSP(交互式图形媒体开发环境)。Max决定视频与声音效果的分割与速度,为三分水平视频投影分割出虚拟输出。第四个投影指向下,提供一个沥青地面。来自于两个城市大街上的声音被混合成为一种恒定的噪音。<br/><br/><img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75144615543.jpg" border="0" alt=""/>&nbsp; </p><p></p><p><strong>死于迪斯科之前<br/>Death Before Disco<br/></strong>作者:Herwig Weiser<br/>媒介:互动作品</p><p><strong>作品介绍<br/></strong>在房间正中吊挂的是个最吸引人注意力的圆筒状物体。声音由其中传出,里面有东西在移动。物体的主题“Disko之前的死亡”(all works 2005)--也是成为一个整体的阴影部分—与熟悉的disco球联动。当然这是一个更新过的版本,用有机板、立体声音响、LEDs、一个计算机系统、磁铁、磁液做成,所有的都由马达带动,声音系统的节拍,以及灯的编程。运动不是由disco球上的许多小玻璃创造的,而是由不停振动的小片集合体创造的。它们跟随外界噪音的韵律摆动,外界噪音是不同互联网来源输入的。只缺少一个东西:反射的光。<span lang="EN-US"><shapetype id="_x0000_t75" stroked="f" filled="f" path="m@4@5l@4@11@9@11@9@5xe" opreferrelative="t" ospt="75" coordsize="21600,21600"></shapetype></span></p><p></p><p><img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626104137576.jpg" border="0" alt=""/>&nbsp; </p><p></p><p><strong>空间声音(100公里/小时 100分贝)<br/>Spatial Sounds 100dB at 100km/h</strong><br/>作者:Marnix De Nijs, Edwin van der Heide <br/>媒介:互动作品</p><p><strong>作品介绍</strong><br/>空间的声音(100db at 100km/h)是一个互动性的声音装置作品,作者为Mamix de Nijs和Edwin van der Heide。在这一发动机驱动的装置中,一个音箱被安装在一个一个几米长的旋转摇臂上。就像看门狗一样,机器扫描周围的空间寻找观众。近距离观察这一装置将是危险的,因为旋转摇臂转动的力量很大。你可以听到大力马达转动得越来越快的声音,这种声音给人印象深刻。当音箱发出气体高速运转的声音时,你可以感觉得到空气的移位,这时退到机器的势力范围之外是明智的做法。机器的速度慢慢的降下来,当震慑感随之退去的时候,你可以开始探索这个空间,你的动作可以控制机器发出的声音。只要别离的太近就行!空间的声音(100db at 100km/h)建造了一个跟观众物理上有形的关系,因为这是一个机器与观众之间吸引与排斥的游戏。</p><p><img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626105042283.jpg" border="0" alt=""/>&nbsp; <br/><br/><img src="http://newmediabeijing.org.cn/UploadFiles/2006626104923910.jpg" border="0" alt=""/>&nbsp; <br/></p><p></p><p></p><p><br/></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顽固型病理性人品匮乏综合征(Refractory Pathological Character Deficiency Syndrome) ,简称RPCDS——人品差到死。

122

主题

0

好友

2595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43:41 |只看该作者
<p>06年的东西.选了一些放过来。</p><p></p><p>2006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 展览介绍</p><p>本次活动由论坛和展览两部分组成,其中展览分为3个部分:<br/><br/><strong><font color="#4d8ab3">-------------------------<br/>1.主题展——“代码:蓝色”</font></strong><br/><br/>作品与艺术家&nbsp; <br/><br/>《死于迪斯科之前》 荷维格•威瑟&nbsp; <br/>Death Before Disco by Herwig Weiser</p><p>《空间声音(100公里/小时 100分贝)》 马尼克斯•德•尼基斯 爱德文•范•德•黑德&nbsp; <br/>Spatial Sounds 100dB at 100km/h by Marnix De Nijs, Edwin van der Heide</p><p>《多主题》 乔治•勒格拉底 <br/>olyptic &nbsp;by George Legrady</p><p>《世界处理器》&nbsp; 因格•巩塞尔<br/>World Processor by Ingo Gunther</p><p>《可持续的》 戴维德•波希菲尔德,戴维德•劳瑞格,克里•菲利普斯 <br/>Sustainable &nbsp;by David Birchfield, David Lorig, Kelly Phillips</p><p>《千年破晓》 约翰•杰拉德 <br/>One Thousand Year Dawn &nbsp;by John Gerrard </p><p>《我们打断你规范的预定节目》 丹尼尔•绍特/欧斯曼•柯汉&nbsp; <br/>We Interrupt Your Regularly Scheduled Programs&nbsp; by Daniel Sauter &amp; Osman Khan</p><p>《领域——颗粒:整合》 科特•汉斯莱格/乌尔夫•兰格荷瑞奇<br/>Feld – Granular: Synthesis &nbsp;by Kurt Hentschl&aring;ger and Ulf Langheinrich</p><p>《骤然冷冻》 动态城市基金会<br/>Freeze&nbsp; by Dynamic City Foundation <br/>&nbsp;<br/>《目录》 克瑞斯•欧克利&nbsp; <br/>The Catalogue&nbsp;&nbsp;by Chris Oakley</p><p>《空寂的前院》 托马斯•寇呢<br/>Banlieue du Vide by Thomas Koener</p><p>《管道》 斯蒂文•斯伯格 <br/>ipeline &nbsp;by Steven Silberg</p><p>《中谶》 徐冰 <br/>The Tobacco Project</p><p>《断开》 邢丹文 <br/>disCONNECTION </p><p>《零度海拔》 胡介鸣 <br/>Altitude Zero </p><p>《第三只眼》 金江波(音译)<br/>The Third Eye</p><p>《漂流瓶 》黄石 <br/>Drift Bottle </p><p>《水》 姚斌 <br/>Water </p><p><font color="#448cbb">学院交流作品展示</font>&nbsp; <br/>《旅行者》 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nbsp; (合作)<br/>Travellor&nbs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and Tsinghua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p><p>《水碗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维多利亚•维斯纳(合作)<br/>Water Bowls&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UCLA&nbsp; Victoria Vesna, collaborative<br/><font color="#4d8ab3"><br/>特别放映节目<br/></font>Ars Electronica(电子艺术大奖)——电子艺术25年优秀作品回顾 (林茨) <br/>Transmediale 超媒体——艺术与数字文化节 (柏林)&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font color="#4d8ab3"><strong>-------------------------<br/>2.</strong></font><font color="#4d8ab3"><strong>邀请展 加拿大连接&nbsp;<br/></strong><br/>展览名称:内部 <br/><font color="#000000">策展人:西尔维娅•帕昂 Sylvie Parent ,莫里奥集团<br/><br/>作品与艺术家 简介 <br/>《数据数字》 亚历山大•卡斯瓜伊 <br/>Digitale by Alexandre Castonguay</font></font></p><p><font color="#4d8ab3"><font color="#000000">《习惯语法》 皮乌 <br/>habitgram by beewoo</font></font></p><p><font color="#4d8ab3"><font color="#000000">《顽固的交互系统》&nbsp; 林•胡富&nbsp;&nbsp; 西蒙•拉若策 <br/>Perversely Interactive System by Lynn Hughes and Simon Laroche</font></font></p><p><font color="#4d8ab3"><font color="#000000">《手法》 简•杜博伊斯<br/>Tact by Jean Dubois</font></font></p><p><font color="#4d8ab3"><font color="#000000">《扫波》 布拉德•托德<br/>wave_scan by Brad Todd<br/></font></font><br/><strong><font color="#4d8ab3">-------------------------<br/>3.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 特展 Antenna<br/><br/></font></strong><font color="#4d8ab3"><font color="#000000">Antenna代表英国新媒体艺术的最新动态。通过每三个月展映一期的方式,向中国观众介绍英国最具创新精神的音乐动画作品,既包括由传统动画发展而来的唯美之作,也包括由设计师原创的插画动画和三维动画,和来自电影动画背景的真人模拟动画。其中不乏趣味焕然之作,也不乏触动灵魂深处之灵光。Antenna与英国进行同步展映,并通过一系列的交流与研讨活动,在中国和英国当代的新媒体艺术领域构成真正意义的讨论和实践。<br/>Antenna在中国地区已经在北京立方艺术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进行了放映,取得了不俗的反响。</font></font></p><font color="#4d8ab3"><font color="#000000"><p><br/><strong><font color="#3370cc">论坛部分:</font></strong><br/><font color="#4d8ab3">第一部分:世界艺术/区域文化 -探讨全球文化<br/></font>因格•巩塞尔 Ingo Gunther(艺术家)&nbsp;&nbsp; <br/>安格利卡•斯奇米特Angelica Schimtt(媒体理论家)<br/>王春燕(音译)(教授,创意同盟中国分会主任) <br/>Soh Yeong Roh (Nabi 艺术中心主任)&nbsp;&nbsp; </p></font></font><strong><font color="#3370cc">论坛部分:</font></strong><br/><font color="#4d8ab3">第一部分:世界艺术/区域文化 -探讨全球文化<br/></font>因格•巩塞尔 Ingo Gunther(艺术家)&nbsp;&nbsp; <br/>安格利卡•斯奇米特Angelica Schimtt(媒体理论家)<br/>王春燕(音译)(教授,创意同盟中国分会主任) <br/>Soh Yeong Roh (Nabi 艺术中心主任)&nbsp;&nbsp; <p><font color="#4474bb">第二部分:现在的未来 -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机构</font>&nbsp; <br/>范迪安(中国国家美术博物馆馆长)&nbsp; <br/>维多利亚•汶娜Victoria Vesna (艺术家,教授,UCLA) <br/>托马斯•穆兹 Thomas Munz (策展人,transmediale艺术节) <br/>阿莱克斯•阿德瑞安内斯Alex Adriaansens(不稳定媒体V2研究机构主任)&nbsp; </p><p><font color="#4474bb">第三部分&nbsp; 蓝色的视野——艺术介入、战略与前景&nbsp; <br/></font>提姆斯•爪克瑞Timothy Druckrey(策展人)<br/>约翰•格拉德John Gerrard(艺术家)<br/>科特•汉斯莱格 Kurt Hentschlager (艺术家)&nbsp;&nbsp;&nbsp; <br/>斯文•戴威斯 Sven Travis(帕森斯设计学院教授) <br/>胡介鸣(艺术家)<br/>乔治•莱格罗迪 George Legrady(艺术家,教授,UCSB)<br/>斯蒂文•斯伯格Steven Silberg (艺术家)&nbsp; <br/>赫维格•威瑟Herwig Weiser(艺术家)<br/></p><p></p>
顽固型病理性人品匮乏综合征(Refractory Pathological Character Deficiency Syndrome) ,简称RPCDS——人品差到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0

好友

1138

积分

论坛游民

零零零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4 13:43:42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这样的展览可以没有徐冰。</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font></p>
http://leeran.blogbus.com/index.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主题

0

好友

2745

积分

论坛游民

不靠谱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07-8-4 13:43:42 |只看该作者
我有张这个展览的碟,但光驱坏过之后就没看,也不知道哪里去了~~~~~<br/><br/>很不错。<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主题

0

好友

2745

积分

论坛游民

不靠谱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07-8-4 13:43:42 |只看该作者
徐冰的东西越来越不行了,也许是一直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0

好友

1138

积分

论坛游民

零零零

Rank: 3Rank: 3

6#
发表于 2007-8-4 13:43:42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胫骨</i>在2007-3-15 2:36:27的发言:</b><br/>我有张这个展览的碟,但光驱坏过之后就没看,也不知道哪里去了~~~~~<br/><br/>很不错。<br/></div><p>找出来!</p>
http://leeran.blogbus.com/index.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11 01:1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