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丛报道】《名城早报》:2.0时代追寻油墨香

[复制链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58: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strong>2.0时代追寻油墨香</strong><br/>&nbsp;&nbsp;&nbsp; </p><p>■本报记者/陈幸炯<br/>&nbsp;&nbsp;&nbsp; </p><p>五月的最后一个周五的晚上,上海东平路某个艺术工作室塞满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天是“黑蓝文丛·第一辑”作家见面会。<br/>&nbsp;&nbsp;&nbsp; 黑蓝,全称是黑蓝文学网(<a href="http://www.heilan.com/">www.heilan.com</a>),一个创办于2002年的文学网站。当网络文本不满足于线上呈现的时候,这些一路追随文学的青年重新开始将文字搬移至纸质文本,并宣称,他们将捍卫文学的纯粹性。一度,网络文学似乎是浅薄的代名词。还好,当网络浸润到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很多人不再固执,他们相信,网络上的写作一样可以很纯粹、很文学。至少在黑蓝文学网这里,喧嚣少一点,务实多一点。2007年五月天,“黑蓝文丛”应运而生,第一辑共五册。<br/>&nbsp;&nbsp;&nbsp; 作为黑蓝网站灵魂人物之一的陈卫,他自己怎么看黑蓝文丛?<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strong>名城早报壹周刊(以下简称名城):黑蓝网络文本为何要做纸制品?<br/></strong>&nbsp;&nbsp;&nbsp; 陈卫:本质上还是为了尽可能扩大文学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力。这一走势是管理人员和众多网友的普遍盼望,所以谁先提出这一想法也不再重要了。对文学来说,网络平台和纸面出版如今存在着非常奇怪的矛盾:从传播覆盖面和速度来说,前者比后者有优势,但是纸面出版物对文学至今仍具有几乎绝对的影响力。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仍旧只有“书”的形式,才对文学构成定论式的展示。甚至对作者来说也是这样的感觉,在网络上获得再大再多的好评,自己的作品没有变成书,好像总不能说明什么。这个状况在目前不是我们所能改变的。低成本、操作便捷的电子书为什么仍旧不如高成本、运作繁琐的纸面书权威、可信,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strong>名城:第一辑黑蓝文丛的选择标准是什么?</strong><br/>&nbsp;&nbsp;&nbsp; 陈卫:他们都是在黑蓝长期得到公认的优秀作者。选择他们的标准,就是黑蓝平日对小说的判断标准。年龄和性别当然从来没有在黑蓝成为影响大家判断小说的因素。大家最重要的盼望,就是看到作者在小说的语言、结构、观察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新颖别致并且协调的努力,并在最终的意义上显现出自己强大的张力,也就是他自己的特质。<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strong>名城:如今“80后”都已经成了过去式,你早先曾提的 “70后”概念,现在看来,对黑蓝网站或者文丛来讲,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strong><br/>&nbsp;&nbsp;&nbsp; 陈卫:前些天和一些关注80后视觉创作的朋友聊天,大家都认为,实际上现在的80后,无论是写作还是视觉等其他文艺领域,与当初的70后写作群出现我们这一拨和时尚女性写作(或称为美女作家)的情况一模一样。也许从70后开始,也就是从文学出版市场化开始,每代写作者的两极并行、时尚写作者浮在水面上“代表着文学”、纯粹文学写作者被遮蔽的情况就成了时代的宿命。<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strong>名城:对于这第一辑文丛,比较起“ 70后”,大家似乎更倾向于“独立文学”这样的称呼。</strong><br/>&nbsp;&nbsp;&nbsp; 陈卫:“独立文学”其实很简单,在今天,有太多的为了刻意制造话题的写作,时尚话题、煽情话题、青春话题、社会话题、反叛话题等等,偏就没有文学本身的话题,比如语言结构、观察方式、风格拓展、自我质疑等等。我们急迫地认为首先要尊重文学的独立性,拒绝自我复制,反对刻意标榜,提倡作者无视文学界的种种炒作,继续保持对语言的敬意,继续保持经由创造抵达自身与世界边界的探索。<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strong>名城:今年黑蓝成立了市场部,这么看来,你们并不反对文学作品的市场化运作。<br/></strong>&nbsp;&nbsp;&nbsp; 陈卫:市场部并不干涉黑蓝的任何内容——特别是黑蓝在文学上的态度和创作要求。他们只是根据我们的内容、以及我们的需要,提供更好的推广技术和执行。而签售,也并不一味地意味着做秀。我们唯一要关注的就是:我们做了什么样的文学。只要这一点立得住脚,良好、有效的推广手段我们是没必要拒绝的。当然,如果有作者认为签售等这些活动会影响他的创作,那我们会尊重他。<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strong>名城:纵观目前对文丛的评论,似乎叫好声一片,但反思或者说批评倒是很少。这样的情况,你觉得是因为文丛本身品质优秀,还是潜藏着某些不确定因素?</strong><br/>&nbsp;&nbsp;&nbsp; 陈卫: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一方面,我认为,没有反思没有批评,首先体现了文学批评上的麻木,另一方面,从更广的社会面来说,这也是文学在今天所能受到的关注度进一步减少的证明。一片叫好声肯定不是好现象,我相信黑蓝文丛本身有很多话题值得探讨甚至争论,这些争论会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行动,这比黑蓝文丛本身更有意义。我认为首先,黑蓝内部会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可以具体地指出文丛每位作者如今存在的缺憾,作为一套出版物整体存在的缺憾,以期今后做得更好。<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em> 链接&gt;&gt;&gt;</em><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em><strong>《空隙》<br/></strong></em>&nbsp;&nbsp;&nbsp; 赵松,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这是他16年来的中短篇小说精华,包含《属于糖的年代》、《空隙》等11篇。他的语言简练、平和、缓慢。<br/>&nbsp;&nbsp;&nbsp; (这句楷体)他并不禁欲,但他有意识地在欲望和女人之间制造一段空隙,以便为所欲为。这空隙甚至可以是虚构的。为此,他从不写女人的美。——王宇光<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em><strong>《睡莲症》</strong></em><br/>&nbsp;&nbsp;&nbsp; 柴柴,本名张捷,女,1987年生于福建漳州,喜欢写小说,画画,手工编织,喜欢Darkwave。大一,影视编导专业在读。本书由《睡莲症》、《蜗涡》等20个中、短篇组成。<br/>&nbsp;&nbsp;&nbsp; (这句楷体)你无法预先感知那些出彩的意象从何而来、去向哪里,也难以想像,那些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在她的笔下怎么就充满了奇怪而自由的光晕。——顾耀峰<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em><strong>《抵制喜剧》</strong></em><br/>&nbsp;&nbsp;&nbsp; 洪洋,1980年生于黄州,网名“黑天才”,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脏》,现居上海。本书由《不过是open》、《抵制喜剧》等10个中、短篇组成。强烈的自我痕迹、个性张扬是洪洋小说的特点。<br/>&nbsp;&nbsp;&nbsp; (这句楷体)我们很少在这本书中发现暴力的泛滥,情感的空泛,更多的是一种对本能和人的生存环境,内在情感的一种思索。——刘卫东<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em><strong>《为不高兴的欢乐》</strong></em><br/>&nbsp;&nbsp;&nbsp; 顾湘,生于1980年,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留学俄罗斯,现为《外滩画报》体育版编辑。该书由《红马》、《为不高兴的欢乐》等10个短篇组成。<br/>&nbsp;&nbsp;&nbsp; (这句楷体)作为主打的《为不高兴的欢乐》,正如苏童的《碧奴》和叶兆言的《后羿》在重塑神话一样,顾湘重塑了童话。——美高苏尼<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em><strong>《妻子嫉妒女佣的美貌》</strong></em><br/>&nbsp;&nbsp;&nbsp; 马牛,生于1977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本书由《七刀》、《沙粒上的爱情》等30个短篇组成。马牛的小说似乎在揭示万千事物之间秘而不宣的关联、纠结。<br/>&nbsp;&nbsp;&nbsp; 认真的读者不难发现马牛对语言的优越感被他强而有力地应用在他的任何一个作品中。这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小说本身的张力和可读性。然而,最令人感到惊奇的莫过于马牛的想象力。——隐忍</p><p>(2007.05.31—06.06周见报)</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5 18:23:24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还有杂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4 18:2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