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1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5届年度评选评选结果和评语!

[复制链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0 17:04: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strong>生铁推选:鳜膛弃</strong></p><p>我第一次真正开始注意鳜膛弃的作品,就是他短短只有2000余字的小说《祝君晚安》。在读过太多现代主义小说后,我仍被这篇小说开头那看似不经意的想象所吸引。那是一种对“冲突”本身所产生的想象。在一个漂亮的开场后,小说中轻捷地出现了几个人物:我女友,乡下人,司机,女友情人。这看起来更像是一幕干净利落的舞台剧,背景都是黑色的,只有光照在角色的脸和身体上,角色的脸由于痛苦(或许是过度地表演)而扭曲了。读者则只能眼睁睁看着她在倾诉。在源自现实的令人寒毛直竖的性假想后,小说以艺术家式的的风度谢幕:“我的女朋友,非常忧郁。火车行进的样子,像是许多灾难来临的脚步。她看到村庄,有种流泪的欲望。她觉得爱情被人们说得不成样子了。”<br />另一个显出作者小说功力的地方,在于他同样看似不经意所选的小说题记:“祝君晚安——宾馆床头标示语”。它是构成小说内涵的重要部分。<br />这样的作品,足以引起我对作者本人的兴趣。再之后,他的小说《爸爸》成为我这一年来在论坛里所见印象较深的作品之一。在这个小说中,没有任何地方有隐喻和暗示的迹象,可每一处无不潜伏着让我感到不安的因素。<br />在黑蓝论坛中创作力活跃的作者当中,鳜膛弃作品的“先锋色彩”并不算浓。他的作品的优点之一在于情节设计上带给读者的强大张力。读他的作品,读者往往会在心里想:“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要出事了。”但往往事情没有出,而转向另一个非常暧昧的方向,但这个方向同样不能指向安全。他作品的另一个优点是他对小说的结构把握得比较稳,他有着较为娴熟的小说技巧。<br />而这两样优点,却往往会限制一个作者对于“写作”本身的不安分。这么说固然有主观臆断的感觉,但事实或许也是如此。<br />但我仍选择了鳜膛弃,因为我认为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终的诉求并不单单是它在结构和特征上的推陈出新,而在于无论你过程中做了什么,其结果才是重要的,那结果就是:小说家最终造就的作品是否是一件艺术品?艺术的完整与否是衡量小说的唯一标准。<br />鳜膛弃同样不是一个技术型的作者,他自有他在“感觉”上的自信。小说内所含的动能,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转化成可量化比较的东西。这就好象一个气质清新的女子,你很难将她的气质从她个人的体质、体型、举止、肤色和容貌中单独分离出来。同样是描写细节,有经验的作者用最普通的文字做出的组合,读起来就毫不枯燥。“为了御寒,他把被子垫在沙发上,坐上去,将大腿和上身用棉被裹起来。他穿得已经够多了。保暖内衣,高领毛衣外面再添了一件羊绒的V领毛衣,最外面是羽绒服,下身:一条与保暖内衣是一套的保暖棉裤,再套了一条《上尉的女儿》那么厚的绒布卫生裤,到差不多十二点钟的时候,他干脆把牛仔裤也穿上了,脚上穿两双袜子(一双是普通棉袜,另一双是毛巾料做成的厚袜)……”在鳜膛弃的小说中,这样的描写往往恰到好处,而且在描写的同时,小说向结局迈进的步伐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向前。叙述的自如和自信,恰恰是一个作者成熟与否的标志。再比如“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暖手袋,只发出一点点轻微的响声,摸着黑脱掉鞋子,脱下牛仔裤。然后裹着棉被,慢慢地卧在了床上。他安静地躺着,当快要睡着了时,他才开始在被窝里脱起衣服来。”还有“机箱里嗡嗡的响声持续着,从他脚下发出。他没有开音乐,在这样的夜里,他平淡的性情使得他让躲在显示器后面的那对高档的桃木音箱保持着沉默。”在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中,作者必须要尽快找到他所观察和描写的事物之间的某种落差。象这样简短的叙述式的描写,最能体现作者的能力。<br />抛却个人的偏好,从作品所体现出的活力、完成度以及作者创作能力的平衡性角度考量,在2008年的作者中,我选择鳜膛弃。<br /></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还有杂念!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2#
发表于 2008-9-20 17:05:01 |只看该作者
<strong>凌丁推选:让</strong> <p><br />在让的《学游泳》和shep的五部小说之间,我逡巡良久,难以作出决断。一边是复调的娓娓诉说,一边是多样的技巧叙述,一边是情绪的漫延游弋,一边是理智的层峦叠嶂,一边是努力“描写你所不知的事物”,一边是对小说技艺和生活意义的不断追寻和叩问,一边执著于一点,一边隐隐构建出开阔的体系……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前者,它不是出于理性的权衡选择,而是出于对自己阅读感受的真实,时隔多日,对《学游泳》的阅读,仍然把我带回了那个“永远不能沉潜其中,永远不能了解和被了解”的无奈又动人的世界,也许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不会游泳的潜水爱好者”。</p><p>以下是我曾经写过的关于《学游泳》的评论,引用于此,作为“技术性”的分析:</p><p>怎样“学游泳”?</p><p>评论《学游泳》这篇小说,应当做一些更充足的准备,比如去阅读文中提到的其它小说和影视作品——《学游泳》、《大话西游》、《超级男生》、《白鲸》、《老人与海》、《蓝宇》、《惊爆草莓》、《穆赫兰道》、《麦田守望者》、《洛丽塔》、《怒海争锋》,如果其中那些充满男性荷尔蒙力量的作品不去阅读,那些描写男同志或者女同志之恋的作品也不去阅读,那种刻画孤独和绝望情感的作品也不去阅读,至少也应当读一读互文性过分显著的外国的同名小说《学游泳》,而我没有读过外国《学游泳》。之所以在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还敢于评论《学游泳》,是因为作者在小说后面的自述——“另一篇《学游泳》的作者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建议,描写你所不知的事物。”这句话鼓舞了我,让我觉得在现有情况下去揣测、妄想、怀疑、犹豫不决、试图进入而无法进入、贸然评价“我所不知的事物”,相对于这篇小说而言,倒是更为恰切的。</p><p>这里我只对小说中出现了“学游泳”的部分作个简要的总结,来看看作者怎样“学游泳”。</p><p>(不完全地)统计表明,学游泳一共在小说中出现12次(不按照字样统计、不按照自然段统计,而是按照类似电影中的“场面”来统计,如果换场——时间或地点的变动,那么统计数字就+1):</p><p>1、柴火间里的《学游泳》。这本在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同名小说的出场并不惊艳,阿德出门前到柴火间取单车时顺带而出,一本暗绿封面蓝色封底的书,混杂在一塑料袋的碟片中,不过回头来看这个出场,充满了不期而至的感觉,和小说整体传达的情绪以及读者可能的观感相仿——尽管之前已经有大量的铺垫(超级男生秀,爱笑的毕宇、召唤同伴的雄性大猩猩,人妖,锁在一起的自行车……)但到最后我们确定这是一篇描写同志之恋的“耽美”小说时,还是会感到些许讶异——尤其是我们在这一部分知道阿德有个大学女朋友。</p><p>2、毕宇游泳池里遇救生员同志。小说的同志主题第一次鲜明的出现,借用毕宇女友之口,以一种欲说还休、断断续续、闲聊八卦的方式说出,让人觉得像个笑话——当笑话变得严肃的时候往往会格外动人,这是一种正确的叙述选择,一方面点出了主题,一方面又消解、遮蔽、转移了主题,如同所有那些欲说还休的爱情。这部分还有之后多次出现的一句话:“你笑起来真迷人”,呼应了第一部分毕宇的“爱笑”。</p><p>3、阿德公交车上遇见蒋琼。情节和《学游泳》密切相关,正是阿德去为毕宇买《学游泳》归来的路上才遇见了蒋琼,这是一个功能性很明显的用法。</p><p>4、阿德买《学游泳》。出现在回忆中,顺便说,如果仔细阅读,几乎每一次回忆都与毕宇有关,前一部分有“一起卧在被窝里看书的时光”,这一部分有一起钓鱼、吃鱼和孤独的钓鱼人的回忆,由爱钓鱼的外国作者引出这些回忆,由蒋琼觉得毕宇讲的钓鱼人的故事一点都不好玩有点悲伤而结束。这一部分还有一句重要的话——“活在故事里有什么用,像我这样一个不会游泳的潜水爱好者。”——这是一种伴随始终的“基本态度”,既是主人公对待感情(和人生)的态度,也是叙述者对待叙述的态度,它揭示了整个情节的走向,也促成了叙述的风格。</p><p><br />5、路上猜想牡丹游泳馆。阿德流露出对救生员同志的无限好奇,情感取向呼之欲出。这段简短的猜想是全篇小说叙述态度的浓缩,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写过的一段话:“于是,胖子、眼镜和我,我们从洗手间里鱼贯而出,神情淡漠,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确也没有发生任何事,我们仅仅做了一番猜想,既没有猜想前途和命运,也没有猜想死亡和爱情,在这个下午,我们别无所图,只想就这样把时间浪费掉,如同我们已经和将要度过的分分秒秒、岁岁年年。”</p><p>6、卡拉OK厅里聊《学游泳》。阿德和蒋琼和蒋琼的美女们在卡拉OK厅里聊到《学游泳》和其它,这里我们能明显看出阿德和蒋琼以及美女们的精神隔阂,之前和之后都有许多细节印证这一点(甚至那个怀抱中的女婴)。这里蒋琼们提出要一起去学游泳,阿德拒绝了。</p><p>7、送蒋琼回学校。阿德回忆起以前毕宇来学校的情况,这里描写了蒋琼和毕宇的分歧(生活里这种人际关系下的分歧是多么常见!)。“她说,她已经报了学游泳的班。”这句话切断了这次回忆。</p><p>8、小树林里蒋琼聊菲律宾前男友。“菲律宾的男生很高大么?”“他们的榴莲真的很臭么?”“你没决意跟他去宿务么?”<br />“我想夏天要是去宿务游泳,那该多美。”“阿布沙耶夫据说也蛮美。菲律宾,该是贴遍了他的照片。”“不准你说些吓人的事。我过几天就要学游泳了。”“学游泳的场所是牡丹游泳馆么?”这些对话看起来是轻快的调侃、调情,但却包含着好奇、艳羡、无奈和伤感,简单说,它们都可以理解为双关。</p><p>9、阿德回忆毕宇的前女友顾亦菲。跟上一部分构成两段关于女友的前男友和男友的前女友的回忆,相映成趣。这里再度回忆毕宇曾经叫自己一起游泳去,但“结果了无音讯,不算话。只顾着顾亦非。”(生活里和电视剧里都似曾相识的情节,不知道谁在模仿谁),然后是回忆和表哥一起游泳以及被表哥抛弃。到此为止,孤独的气息越来越浓郁了。</p><p>10、造访救生员同志。随着孤独气息越来越浓郁,高潮即将到来。一个叙述上的标志是——忽然出现了第二人称叙述方式——当提到毕宇的时候,不再用第三人称,而是用“你”——这是一种在情书写作中最经常被使用的叙述人称。再引用一些意味深长的话——“如果我微笑,会得到赞美么?我兴趣盎然。”(对毕宇的爱笑的呼应)“牡丹游泳馆的救生员,一个人在游泳池来回,留意我们,却不注意我们。”(无奈和伤感情绪的流露)“我总是没时间或者没兴趣投入到某一锻炼活动中享受乐趣。”(基本态度的再次强调)“我们这种人。谁和我是我们?”(对孤独的强化)。这一部分毕宇和救生员交替出现,相互印证,有一些过于明显的“同志”细节,就不引证了。</p><p>11、和电话中的毕宇谈游泳。这里也许在另一篇小说中本该属于两个人的情感高潮戏却被不断打断,房东、蒋琼的谈话(还有关于方晴的想象)交替出现在和毕宇的谈话中——这不仅仅是交谈的表征,也是情感交流的实质——隔膜、间断、停滞、阻碍、反复和原地打转(“我总是没时间或者没兴趣投入到某一锻炼活动中享受乐趣。”)。热闹的人群,孤独的个体,人群中的孤独大概比一个人的孤独更孤独——也许这才是不能一个人去游泳的理由。</p><p>12、阿德帮助蒋琼打印资料。两个人的相处,却有着第三个人——“蒋琼似乎不急着离开。我惦记着什么时候把《学游泳》给你送去。”阿德身边的是蒋琼,但用了距离较远的第三人称,毕宇不在身边,但用了恍若身边的第二人称,哦,so far so close.也许还有第四个人——“蒋琼说,我新交了个男朋友,是教练,教游泳的。”谁知道呢?我们的人生经常与此相仿,我们像那些打水漂打得过分好的小石子,在水面不停地跳跃,不断地激起涟漪,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但永远不能沉潜其中,永远不能了解和被了解。我们都是“不会游泳的潜水爱好者”,不是吗?</p><p>最后,我想说,我喜欢这篇小说,尤其喜欢作者的基本态度——包括对待写作的态度、叙述的态度和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人生态度。我从不相信所谓的“深刻的真理”,我更愿意相信所有那些——作者描写出来的“所不知的事物”。</p><p><br />因为这种喜欢和相信,我愿意推选让为本届小说奖得主。</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1901517[/lastedittime]编辑过]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3#
发表于 2008-9-20 17:05:45 |只看该作者
<p><strong>赵松推选:孙智正</strong></p><p>孙智正是一个对文体和语言有着非常敏锐的感觉的作者。这一点,在《北京雨》这个短篇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透过他的那种不动声色的文字,可以知道他非常喜欢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自己对于文体与语言的感觉推向极致,近乎纯净,又有些茫然。在叙述上,他是个很有分寸感的人,知道什么是点到为止,而且是在一种不经意的状态下。比如这个小说的开头部分:</p><p>“我和朱宏还有其他两个高中同学在茶室搓麻,接到何飞电话,她说,我不去了。我说,好。<br />  我挂了电话。<br />  第二天下午,我和朱宏乘火车到北京。我住在朱宏家,去年11月,我从杭州到北京,从那时起一直住到1月底,朱宏还在上班,我提前回家去看威风,我在威风那里住了二个礼拜,有个下午接到张老师打来电话,她帮我介绍了一家杂志社,过完年回北京就去上班。”</p><p>这样的一种叙述状态,呈现的是空空落落的感觉。而这种效果,完全得益于作者的叙述过程。他用单独一行来表达挂电话,这里面就有种明显的落差感,即是视觉上的,也是感觉上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短句,与前面貌似平静无所谓的开篇句子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接下来写的也很简单,就像把一个过程简单折叠了两下,就过去了。似乎,作者想要呈现的,只是个过程,其它任何可能给这个过程增加些言外之意的想法都被屏蔽掉了,都被抽空了。这样的过程就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流水帐”的状态,但读过之后,又会隐约觉得并不就是流水帐。为什么?因为这个过程中,作者留下了许多空白。因为他的语言节奏,让你不由得不去想想,这些空白里,可能还发生了些什么。作者的叙述是用第一人称来完成的,但在读的过程中,你又很难感觉到这第一人称的气息,因为这个“我”,大多时候都是没有什么表达的。他似乎只是看着,面对着,经历着,没有什么事情能影响到他的稳定。尽管通过一些细节,读者是能够感觉得到他的心理变化的,但他确实掩饰得很好。从始自终,可以感觉得到他仿佛是处在一种半清醒半麻醉的状态里,可能也就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叙述上的干净和效果上的茫然。这个“我”,一边用自我麻醉的状态抵御现实生活的压抑与压力,一边又用那种类似于临床中半身麻醉者的清醒来注视着这一切。他不是没有态度,而永远都不让态度从心里发出来,他让它们沉在内心深处,像石头一样。</p><p>在写作的过程中,他有着足够的自信心,或者说他从来不会怀疑什么,因为他可以如此单纯平静地写下去,以至于根本就无需去考虑其它的写作以外的事。读者跟着他的笔触,走完了一个叙述的过程,到头来发现,并没有什么故事发生,发生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琐碎事情。或者,还可以这样说,把一些看似没什么用处的东西,精心地组织起来,构成了这个作品,甚至可以说做得很精致,就像那种用白铁皮制成的物品,你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但是觉得它很好看,也很精致,结实而又闪动着金属的光泽。阅读这样的一个叙述过程是缓慢的,作者的字句极少纠结缠绕,但也并不容易随意就跳脱,不知不觉的,读者的眼光就被与“我”的眼光重叠在一起,与他共同去体验这样的叙述过程。最后,又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已然离开了这个叙述的场境。这时候读者是会有些茫然的,难道就是这样的结束了?似乎什么都没发生,又似乎什么都发生过了。如果你还有兴趣去琢磨一下这其中的奥秘,那就只有再一次进入到这个叙述过程里了。或者你也可以不再理它,但它的气息,仍旧在那里,挥之不去。孙智正的这个小说最为难得之处就是在于成功地营造并传达了某种挥之不去的气息,它与现实有关,但又是如此的难以描述,然而孙智正做到了。这是我推荐的原因。</p>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4#
发表于 2008-9-20 17:06:15 |只看该作者
<p><strong>冯与蓝推选:shep</strong></p><p>有一次,当我打算静静地坐一会儿,并闭眼,全身放松,把意念集中在鼻尖时,我看见一道白色的光从混沌中透出来。我清晰地认识到自我,我的种种成型或尚未成型的观念,我的情绪和心灵,我为何而来?我往何而去?我因何痛苦或快乐?像是在一个月光很好的夜晚从漂满绿藻的湖泊里浮起来,站在巨大的镜子前审视那之前从未看到的一切。<br />一个并未得到所有人同意的观点是,我们看到的世界只反映了我们的内心。客观事物的影象通过视网膜进入大脑神经系统,经历各人观念的加工或洗刷,之后成为我们心中对此事物的最终印象。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世界原本空无一物,是人的观念组建了它。我时常听闻一些高举文学书写时代洪流大旗的阔论,持此种论调者认为写作服务于历史,他们更注重于宏观角度下一大群人跌宕起伏的命运,或营建一个虚拟世界,重构生存规则,以奇幻比喻现世,达到针砭时弊的目的,对此我无意批判,无关是非,只谈观念。我的一个观念是:认识世界,源于认识自我。如果一个人从未或停止了对内心的思索与探询,那么他对世界的认知也将流于浮泛,在此基础上的关于伦理道德乃至历史社会的种种描摹也很难说真正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的个体需求。在我看来至今仍然醉心于为一个离奇故事寻找普世逻辑的写作方式自然是落伍了——对于这个,一千多年前古人写的比现在同类作品有趣得多。问题的关键是,在我目力所及的小说中,少有作者对于角色身份的真正思考——感觉的产生,必然有其心理机制的支撑,心理引发情绪,带动行为,从而构成现象——扯来一些被架空的意象或某些匪夷所思的人类就能丰满一个小说么?无法苟同。<br />作为为数不多的热爱思考并在作品中表达自我审视态度的一位作者,shep,他的作品根植于他对整个认知世界的体察,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有敏锐的触觉,与外界格格不入,但他们的情绪并非无根,这是shep的优势,他将自身对无常的把握灌入了笔下人物的意识,通过叙事推进亲自完成了再体验,这不啻为另一种人格塑造。这使他的小说始终充满个人风格,文字具有一定的黏性和张力,虽然从不属于以情感或道德批判作内推力的那些类型,但在作者坚定的价值体系的支撑下,角色乃至意象的产生与变化都符合整个小说发展的需求。这是需要相当功力的。<br />当然shep还有进步的空间,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不良情绪,它们使某些作品充满了沉郁灰暗的格调,显然这些调调不是作者开初就想赋予小说本身,而是随着文字的深入,在渐进的思考过程中渗透出来的。如果作者对不断严肃的探索已筋疲力尽,《一张说明书》体现的另一种价值维度的思考倒是值得继续深入——这里我仅提示一种可能,而不是必须方向。<br />15届黑蓝小说奖,我推荐she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1901608[/lastedittime]编辑过]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5#
发表于 2008-9-20 17:07:21 |只看该作者
<p><strong>顾耀峰推选:鳜膛弃</strong><br /></p><p>小的时候看奥运会体操比赛,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看重全能金牌,并认为它的含金量远远高于单项金牌。在我看来,全能金牌是一块金牌,吊环、跳马等等单项冠军拿的也是金牌,而且,还可以有这样一个换算:吊环跳马鞍马(平衡木)单杠双杠(高低杠)自由体操这六个单项中,拿到两块金牌或以上总会体现了2&gt;1的效果吧?更何况,有所谓的“吊环王”之类的雅号,理应是非常牛B的。可是不,这么多年来,在体操界全能金牌从来都是压住了其他的任何单项的金牌之和。<br />含金量这个词,在体操上,谈的是在那六个单项的角逐过程中对自己状态的把握和如何在那一两个小时内怎样调度自己的竞技状态和体能,以使它们做到总和上的最优。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使其他时候表现的“最好”功亏一篑。人的写作,自然也有状态谷底谷峰的自然规律,所以一个年度的小说奖,在我看来,对于“选手”来说不啻于如何善于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保证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一种总量上的最好——尽管这些“选手”几乎没有主动地将自己置于与别人竞技的位置。一如全能冠军并非每个单项得分总是最高(甚至有时候每个单项得分都没有最高),我认为的年度小说奖获得者,他的作品也未必每一篇都是同期中与别人相比的最优秀之作,甚至我也能够接受他的作品与别人作同期比较时都不是最优秀之作。<br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一下子就能筛去一批作者。我从来没有、也不会认为被筛去的作者对待写作的认真程度、某个单篇的质量一定会低于还留在“台上”的“选手”。我只说他们符不符合某种标准。对于很多人来说,写作一定是件长期要做的事。从长远来看,每个认真写作的人都有一种“节奏”和“惯例”,在某些时期写的作品,会成为另外一个时期需要越过的标尺,或是成为下一个时期被自己“抛弃”的东西。但这也一定有个前提:这一时期的作品,必须要能成为这一时期的总代表,必须能构成这一时期作品(集)的平台。否则,一个单件作品,很可能只是一种神来的一现昙花,而不能成为这个作者在一生中可以留下评定轨迹的重要证据。<br />鳜膛弃在这个小说奖年度里就符合了我所认为这些制度性的标准和前提。我没有认为他的小说已经好到了小说奖毫无疑问非他莫属的地步——恰恰相反,他要做到这一步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汗水要洒。这一小说奖年度里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例如对细节与细节之间节奏的转换的圆润度、例如在需要充满激情的地方他不进反退而在无须激情的地方突然情绪高涨……种种问题都表明在这一年中他的写作仍然是从属于自己的情绪安排、从属于他自己对生活中发生事件的本身的爱憎、从属于他隐约盼望希望通过小说来达到(或消解)他对某个具体人或事的目的。这些东西对于一个致力于长期写作的人来说都是有伤害的,因为并不是出自小说所需要的,所以它们的存在,就自然而然地导致鳜膛弃在这一年度里的小说都存在着可以用一条线串联起来的毛病。<br />但是他在这一年度里的好就是在,他的多篇小说,构筑了这一时期他小说的平台,每篇小说的质量都比较稳定,没有太好的,也没有太差的。如果一定要在推荐词中谈他的好的话,我会说:他的多个状态稳定的小说构成了他这一年的“大小说”,这样的大小说,就是小说整体。在日后,在将来,他可以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着这种状态的持续发挥,二是在这基础上向上突破。而无论哪种选择,这一年度的他的小说,都为他自己或者别人喜欢他、以及批评他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它们的价值,是任何一个没有经过这种阶段的人所无法拥有的。</p>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6#
发表于 2008-9-20 17:08:02 |只看该作者
<p><strong>邱雷推选:shep</strong></p><p>我推荐shep作为本届黑蓝小说奖的得主。这一年来他在创作上坚持着他一贯的对于小说这一文体的探索和尝试,写下了《岳阳楼的故事》、《西部的,更西部的》、《小纪念碑》、《春天的积雨云》等一批质量上乘的作品。在这些小说里我们能看到他对于试探小说边界所作的不间断的努力所表现出的连贯和一致,也能看到他因为这种连贯和一致从而赋予每篇小说的不同的特质。小说可以被称为一种创作,首要的条件是它必须是活着的,这就使每个作者都长期地面临着对于重复别人和重复自己的可能的苛责,每一次的创作都像是从反复的梦靥中醒来,去观察、描画或者虚构新的现实。在这一点上,shep特有的清醒使他免于陷入任何一种丧失活力的反复的困境,而他的耐心和坚定又足以为他在小说形式的探索这条并不十分宽敞的道路上行进的每一步的价值作出保证,尤其是当我们考虑到这条道路实际上只是由误解、讥嘲和漠视掘出的一个又一个相连的陷阱时,这种创作的可贵必定在普遍的匮乏之中显出他独有的品质。<br />我不希望我所说的“清醒”和“坚定”被理解为某种目的明确的、基于权衡和计算的“能力”,尤其不希望读者由此在头脑中构想一个坚忍、果敢、向着既定的目标长途跋涉的苦行者的形象,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他的小说里不乏困惑,他的创作也始终有怀疑与自省交织相伴,他更像是在精神领域进行一次没有目的地、甚至可能也没有终点的流浪。只是这种流浪恐怕远没有通常想象中那么轻松——他无法耽于无所事事的观察,一种来源不明的质疑正在把“现象”降低,或者其实是把它转化为对自我的反映,那么观察也就不再是单纯的观察,而是一种对感觉的重视:他发现了感觉,并用时而钝厚、时而锐利的语言分析他的感觉。这几乎也就是我一直以来在shep的小说里看到的触动最大的东西。对于一个精神流浪者在小说世界里可能发生的情形的揣测,也将经历一次次的破碎和重构,在《岳阳楼的故事》里,在《春天的积雨云》里,在他的怀疑和对怀疑的破解里,shep对小说的理解正处于不能反演的蜕变之中。<br />这会使他的写作变得容易一些吗?我觉得不可能。如果他在写作上仍将遇到接踵而来的新的陷阱,那他解决的办法将是把它们挖得更深,这或许也就是“自罚意识”,把写作的流浪重新置于主动的险境中从而使它更具深意。</p>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主题

30

好友

3万

积分

渐入佳境

水协委员长

Rank: 8Rank: 8

Heilan Super Team 功勋版主

7#
发表于 2008-9-20 17:08:37 |只看该作者
<p><strong>欲望的旋涡推选:顾湘</strong></p><p>《穿过近海》是我刚开始接触顾湘时完整读过的唯一一部她的长篇小说,因为没什么亮点所以顾湘曾经表示这个作不得数时我的看法也是这样。后来看了她的一些你不想给它们归类的中短篇,看到顾湘在其中挣扎力图显得不一样哪怕看上去不一样,这多少使你松了一口气。这些小说也会有一些相似之处--就算是树叶也会有脉络,但总的来说“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中间经过了八九年,时间的作用清晰可见。顾湘前中期的作品主要依靠一些非现实的元素来填充,我不是说这样不好,有想像力的作者不少,有好的想像力的作者不是很多。在近期的小说里你能看到顾湘在向内挖掘,不是很卖力,但是让你觉得这恰到好处--“写一写您在伏伊伏丁那服役期间的生活吧,夫人……哈哈哈”。<br />《穿过近海》里的对话里直接照搬了辞典或者什么书上对机翼升力的解释使它不像一个十几二十岁女孩说的话;后来我们看到,在《起床的爱丽丝》、《鲸笔记二则》里是杜撰的典故,滥用的注解(《为不高兴的欢乐》里使用了一些我不认识的字);在《决斗》里,它发展成为一场面向小说角色的整体性欺骗--不是面向读者的,这看上去像是某种自嘲--“饮酒虽然系好嘢,但系饮多了,也会伤身噶”;然后,在《了不起的守门员》里,又缩退回引用典故不加注解和混杂杜撰;在《如果星期天不下雨就完了》和《一间厨房》里,对词汇量的炫耀(相比前几篇)几乎消失,叙述是趋于平淡的,“一个坚强的怨妇没能死成”,愁云惨雾之下仍能看到想象力和幽默感在反光,使人看到她正在如郑钧所言般从无聊之中钻探快乐,你也可以把“无聊”替换成“生活”或者其他类似的顺口的词儿。<br />我们有理由相信“事情仍在起变化”,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写作者,我想大概不能期待更多了。</p>
还有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冷场小王子无限连击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8#
发表于 2008-9-27 17:02:14 |只看该作者
看完之后觉得自己穿越了一年的黑蓝小说版。
http://blog.sina.com.cn/rockdaxingx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9 00:3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