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

[复制链接]

842

主题

0

好友

5512

积分

职业侠客

海绵宝宝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16 17:00: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
  
  
  
   五届大赛只评出一位“状元” 参赛译文难传达原作美感
  
   “文学翻译界出现断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使一些文字蕴涵丰富的译文难以传达出合适的美感。”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黄源深教授在前天闭幕的第五届“卡西欧杯翻译大赛”上,将目前文学翻译领域的窘境一语道破。这项赛事连续四届一等奖空缺,本届总算诞生了第一位翻译状元,部分评委对获奖作品仍表示难以满意。今年9月著名翻译家方平去世时,文学翻译界的断层现象及各种问题再次摆到了台前。
  
  年轻译者文学修养待提高
  
   “从现状来看,年轻译者普遍存有无法深刻解读原著,文字表达欠妥贴、过于粗糙的弊病。”黄源深指出,年轻译者的文学修养也亟待提高。“从本次大赛的情况来看,英语组的翻译文章并不难,因此译者的文字表达就成了关键。遗憾的是,一些参赛作品虽然理解上没有很大障碍,但是文字却不够优美,有些简直就是平铺直叙,读起来完全没有美感。”参赛作品中,有的译句“我想我是睡着了,因为清醒于一个更黑暗的世界。”在评委看来,前半句是小说笔法,后半句却是鲁迅杂文的风格,前后不搭,不伦不类,读起来如鲠在喉。正确的译法其实简单明了,“我想我是睡着了,因为醒来时天变得更黑了。”前文译者为了追求“美感”而绕来绕去,反而把句子搞复杂了。按翻译“信、达、雅”的标准,连“信”“达”都谈不上,何以谈“雅”?
  
   黄源深表示,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深刻理解原著是非常重要的素养之一。他想告诫所有从事文学翻译的年轻人,文学翻译是一项“需要高度用心的事业”,“为译而译”的浮躁心态,无疑是文学翻译工作的大忌,而良好的文学素养则是迈向成功的重要基石。
  
  年轻译者坦言有苦衷
  
   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卡西欧杯翻译大赛”,以前四届一等奖连续空缺,此届终于评出了一个一等奖,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担任评委的著名翻译家对获奖作品仍然表示并不满意。在接受采访时,本届大赛英语组一等奖得主、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王颖冲,在认同和接受专家们“批评”的同时坦言年轻译者也有苦衷。她以自己为某出版社翻译的《超越梦想·激励你一生的名人励志故事》为例,无奈地说:“从拿到材料到交稿,出版社只给了我两个月时间。我签了合同,自然不能延期违约。交稿一个月内,这本书就问世了。”“一些老翻译家常常为一个词、一句话的翻译反复推敲几个月,甚至几年。而现在出版社最好要译者一个月就翻译出3本书。”这种只求达意、不求传神的缺陷背后,是出版业日益趋向“快餐消费”、商业利益驱使的结果。
  
  当下文学翻译门槛太低
  
   记者还记得,在日前举办的“改革开放30年与文学翻译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也就当下文学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主任魏育青指出,一些在世界上很有影响的作品因为翻译难度大,需要花几年甚至更多时间投入其中,这类“硬骨头”通常是没人愿啃的。与此相反,一些文字浅显、通俗易懂的畅销题材却被人拿来反复翻译,甚至有译者稍微改变一下词汇组合和语感,就转交由不同的出版物出版,以便拿多份稿费。
  
   对此,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洪提出,现在进入文学翻译的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介入这一领域,致使外国文学作品的版权争夺日趋激烈,哄抬版税,导致翻译读物出版成本越来越高。很少再有人愿意把文学翻译作为事业和精神寄托。生活在商品经济时代的年轻译者,似乎“不得不”把翻译看成一笔生意。他们更致力于追求效率,很少有年轻人为追求翻译质量,为一个词、一个句子去反复推敲。
  
   有专家不无忧心地指出,因为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的缺失,使得当下这个时代很难诞生经典译作,也许一些正在散发光彩的当代文学著作,就此被掩埋了其不朽的可能。 来源:文汇报 作者:陈熙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8 02:4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