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9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小说是理解的艺术

[复制链接]

38

主题

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流浪汉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1 00:44: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题目就是我要表达的观点:小说是理解的艺术。但如果有人说,小说是表达的艺术,我也同样认同。我这里说的理解,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不是专指写作者对写作和小说体裁的理解,而是对生活,对环境,对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等作为小说素材的事物,以及表象以上的形而上概念的——总体的体验、观察、思考和感悟。
  每一个写作者都同时需要理解和表达两方面的才能。但一般情况下,很多人在谈到小说写作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表达方面。然而实际上,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理解是远比表达重要得多的才能。两者有先后、主次、因果、重轻之别。好的作品必然源于好的理解,而表达只是确保写作者的理解内容能够完好无损地传达给读者而已。现实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甚至不是创作者,也不是艺术家,他们可能只是从事着普通的职业,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和他们打交道时,你会察觉他们说的话很怪但很有意思。这种人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对事物的观点和触觉,都异于常人。他们是有特别天赋的人,是天生的诗人。当然,他们未必写诗,甚至可能连诗都没有读过。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的天赋程度不一,可能毫不起眼,甚至被当作性格怪异者而遭孤立。但他们天生具有所有写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我要说的理解力——绝大多数人需要经历很多事情,或者在特殊情形下受到触发,才会慢慢觉醒,获得这种——姑且称之为诗意的——理解力。而有的人在懂事时起便掌握。写作者,不一定都需要有过人的经历——当然,有的话更好——但必需要有从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或微不足道的细微事物里洞察惊人的内涵和诗意的能力。这属于理解力,而不是表达力。一个诗人,真正的诗人,只是把自己理解的事物写出来而已。一只被扔在路边的肮脏毛拖鞋,对于一般人来说,它就只是毛拖鞋而已。但诗人可能会说,一只被遗弃的灰毛兔尸骸——他不是刻意寻求另类的表达,而是事物在他的感知中确实面貌如此。一个伪诗人只有在写诗的时候,在表达的过程中,才往他的作品里添加一点人造的诗意,是伪劣产品;而真正的诗人直接用双眼看到了充满诗意的世界,他只是把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如实描述下来而已。这就像莫奈笔下红色的伦敦天空。这就是差别。当一般人在抱怨讨厌的浓雾天气时,诗人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幅活动的水墨画。真正的诗人总是忠于内心地表达,而伪诗人则尽其所能欺世盗名,因为他们内心平庸陋俗无比,无美可表,便只能玩儿形式主义。他们的作品只能蒙蔽人们一时,而绝不可能流传后世。
  通过诗和诗人的情况来说明主题,会比较容易理解,实际上小说的道理是相通的。
  马尔克斯曾经说,《百年孤独》的小说原型是他回忆里一个老汉带着孙子去看冰块的画面。在一般人眼里司空见惯或者毫无意义的场景,却为马尔克斯提供了一部影响整个世界的伟大作品的诗意和内涵。如上所述,这首先来自于马尔克斯的理解,而不是表达。在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仍然有人顶着烈日赶大老远的路,只为带孙子看一看冰块长什么样子,仿佛是来参观稀世珍宝一般——这是一幅多么愚昧、落后、贫瘠和让人感觉悲酸的荒凉之境啊。但是,同时,老汉和他的孙子却又表现得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这是对外界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生命活力。象征世代交替的老人和孩子,永无翳蔽的当头烈日……这些组成了作家眼里拉丁美洲的总体精神形象。无怪乎马尔克斯本人极力抗拒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头衔,他一再声称自己写的就是最忠于自己感知的现实。他清楚无误的表白说明了所谓的魔幻不是什么写作上的技巧,不是表达方面的艺术化加工——而是理解的艺术——这一切只不过源于他异于常人的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必然具备上面提到的那种天赋或能力,能够在生活中一些平凡琐碎,看似毫无意义的事物中洞悉惊人的内涵和诗意。卡佛曾说,一个作家要有面对简单的事物,比如落日或一只旧鞋子,惊讶得目瞪口呆的资质。而这些被作家感受和理解到的东西,都是零散和不成形的,不能直接形成作品。但是,它们会在作家脑里留下一段诗化的生活印象。严格来说,作家从这时候起已经开始在创作了。这是作品的胚胎阶段,并且,作家的风格和个性在这时候已经烙到了作品上。
  可能有人认为作品的风格是属于表达方面的特性,但其实正如前文所述,一个作家的个人、独特性的艺术审美风格是理解方面的属性,而写作表达时只是在如实地把之反映给读者而已。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作家都有从一而终的作品风格,因为他们的内在精神特质和对外界的理解方式很少有变化,所以他们的作品风格也不会变化。风格绝不是写作时表达技巧方面的属性,那叫语言特点,不是真正的风格。风格不会说变就变。
  很多写作者在最初的时候都经历过模仿阶段,但往往模仿的人,只模仿了自己喜欢的作家的表达方式,好比买椟还珠,其实什么也没学到。我觉得写作上的模仿和学习好比谈恋爱,是勉强不来的。可能我们会被一些作家的表达方式吸引,例如我就迷恋过塞林格的贫嘴腔,但这些只是人家的皮毛,如果一个写作者和自己学习的对象根本不是用同样或接近的方式理解和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那么就极难进行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卡佛说,他觉得文体最优美的作家是劳伦斯•达雷尔(这个作家的作品似乎从未被翻译成中文过),但他同时也说,“我写得根本不像他。”卡佛的意思是,他被劳伦斯•达雷尔的语言文体,也就是表达上的特点吸引住了,但他本质上和对方不是同一类作家,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并不一样,无法有真正的沟通,所以仅仅模仿或学习对方的语言特点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王小波也受过卡尔维诺和奥威尔的影响,他的王二系列和“我们的祖先三部曲”有着继承关系;而他“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两本小说集里的作品则受奥威尔影响颇深。可是,王小波的语言文体和叙事风格一点都不像卡尔维诺和奥威尔。真正的学习,不是模仿别人的表达方式,而是学习别人观察和理解外界的方式。而这恐怕需要双方一定程度上的性格、气质和智力的相通。只要艺术有反映创作者的内在精神特质,就必然决定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所有人的。说到这里,顺带一提,现在常有人说我写的部分短篇和卡佛的作品相像。这一点我自己也很清楚。卡佛的所有小说我平均读过三遍以上,他是我最喜爱的几个作家之一。我也苦恼过,担心自己的写作沦为鹦鹉学舌。但在经过认真思考后,我觉得,我并没有被卡佛作品里表面的东西迷惑住。我喜欢读他的小说,不是因为他的表达方式,不是因为他的语言文体特点,而是因为他观察、理解和描写生活的方式、切入点和力度,都契合了我对生活的理解。暂时为止我没有接触过别的作家对生活的关注面和方式是像他那样接近我的理解和感受的。例如他笔下常出现的在无法摆脱的苦难面前的沉默,也是我生命里最深刻的一种感受。他会用那样的方式去描写这种感觉,我觉得真的很好,因为我也觉得这很值得描写,而且又不是有很多作家愿意关注人生在世的这一面。所以,我觉得自己和卡佛在精神特质方面是能沟通的。所以我在他身上是能展开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的。同时,我写作的对象和素材,一直是我切身的经历、体验、观察、思考和感悟。我没有在写作中碰我毫无体会的事物,没有生拼硬凑毫无意义和内涵的作品内容,没有模仿别人的文体语言风格,所以,我应该不用过于忧虑,只要不断写便会前进,前进的时候便有了自己的步伐——对于自己的写作,暂时我的结论就是这样。或许自己理解自己会失于客观吧,以后受到更多质疑了,认识更丰富和深刻了,我也说不定会推翻今天的观点。这没什么。我不介意在临死前推翻所有曾支撑自己人生的信仰——只要它被确证为错谬——这并不可悲。人应该在追求真理时有这样的魄力。
  既然主要是理解而不是表达决定了一个写作者,那么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真诚和敏感是相当不错的品质。人活在世上不是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和外界打交道,哪怕鲁宾逊也一样要和蛇虫鼠蚁,和日出日落,和衰老病痛打交道。而真诚可以使一个写作者通过和外界接触和交流而获得的感受是真实和深刻的,而不是肤浅表面甚至错误的。此外写作者脑里不应该塞进太多陈腐、迂执和僵化的概念,偏见就更糟糕了。用概念去理解世界无异于拒绝事物展开其内在的丰富性。概念是理智的产物,对于写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直感,让多重感官共同发生作用。过多依赖概念去理解事物会导致感受力退化。不要习以为常地替事物定性,写作者必须有始终面对一个复杂和混乱的世界的勇气。在当前的物质经济时代,社会在培养人们一种截然相反的能力,对事物简化和概括的能力,一切从功效主义出发,一件事物发生或出现,人们需要迅速地判断其对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具备这种高度的反应力才能适应社会化挑战。故此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对于这些广泛的社会化的普罗大众来说,是存在沟通障碍的。而实用性的杂文,例如励志的小故事,或讲道理的寓言等等,反倒能在消遣读物泛滥的出版领域占得一小片生存空间。这是因为实用性的杂文尽管不能像消遣读物一样为读者提供纯粹的娱乐,但其简化的概念、突出的功能性,以及致用原则,都相容于社会化价值中,是大家容易理解的。
  如果说真诚确保了写作者从外界获得的感触的质量,那么敏感则在数量方面扩充和丰富了感知的来源。很多天才艺术家都有着对外界极度敏感的性格特质,例如卡夫卡、凡高、尼采等更是极端的例子。卡夫卡的一生并不比多数人坎坷曲折,他爸爸开杂货店,妈妈是主妇,家庭经济条件还过得去,他也有工作,有朋友和社交,如果换了一个感官麻木、感觉迟钝的人,绝对不可能从这样平凡的生活体验里获得创作《城堡》《审判》《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在流放地》等等作品的灵感,更不可能写出那封《致父亲的长信》。他的父亲或许过于霸道,但也不是三头六臂的妖怪,本质上和别人的父亲并无不同。真正特殊的人不是他父亲,而是他。是他异于常人的感受力,使世界以异于常情的面貌在他眼中展开。顺带一提,我觉得病痛和致幻状态有时会令人的感受力变得更细腻。我很少病痛,但我喝酒后会比平常更敏感,这时候看电影的话,我会容易感动得多,效果非常明显。所以不是有人说,痛苦是艺术之源嘛。
  我会认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写作者应该尽量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毕竟,对人生的感悟是建立在具体的经历之上的。如果把对生活的理解比作消化,那么经历就是食粮,成分复杂的经历能提供更多的营养。试想,假如一个写作者待在一家朝九晚五的公司里,每天和固定的人打交道,处理重复性极高的工作事务,日复一日,他能获得多少不同内涵的生活感受?除非他恰好具有和卡夫卡相当的天赋了。当然,对此提出相反意见的作家也有。弗兰纳里•奥康纳就说过,一个作家在二十岁前的生活经历,就足以供其在余下的创作生涯中使用。她自己的情况也确实如此。不过,她的创作生涯只维持到三十九岁而已。和短命的卡夫卡或凡高的情况有所类似,由于毕生在和致命的遗传病作战,她大部分的日子是在病痛的折磨中度过的。她应该有异于常人的感受力。同时,作为女性,一般来说都比男性早熟。所以情况或许因人而异,不一而足。她提到的那条定理在我身上肯定行不通,我二十岁之前可以说是一具行尸走肉。而我提倡多获取人生经历的观点在她身上也不应验。事实上她的短篇作品我都很喜欢,完全不像是涉世不多的人写出来的。我尤其喜欢《好有好报》《人造黑人》《帕克的脊背》等几篇。此外卡佛的那篇《告诉女人我们要出去》很难说没有从奥康纳的《好人难寻》里获得过灵感。故此,或许只有确认自己无此天赋的人,才应该多在后天方面下工夫。
  当然,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觉得读一点哲学对写作也是大有帮助的。同样的,哲学对写作中的表达方面毫无帮助。但它可以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帮助写作者领悟生活和理解世界。最起码,可以杜绝一些多数人难以避免的对生活内涵粗枝大叶或者流于表面的误解。
  写作是写作者智力和情感两方面才华的共同体现。表达方面的方式和手段需要写作者的脑部运动,考验了写作者的写作智慧和技巧。光凭记忆中的一些风格鲜明的诗化印象和回忆,是无法直接变成作品的。从一幕“爷孙俩看冰块”的意化印象到一部《百年孤独》,两者间的创作过程极大地考验了写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水平。而属于理解方面的对人生的体验、观察、思考和感悟则是运用了写作者的心灵。同样的一段生活在我眼里可能是平淡的甚至是惬意的,但在卡夫卡眼里则凶险万象,波澜跌宕。这方面更多的是取决于写作者的性格和气质,还有胸襟和情怀。同时也只有这方面是作者独一无二的,像指纹一样不会与人重复也不担心被人模仿和篡夺的特质。我们只可以一定程度上模仿卡夫卡写作的方法,但不可以模仿他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虽然这两方面的能力对于写作来说都非常重要,但决定一个作者的始终是后者,亦即写作者的心灵。所以我进一步认为,在写作中真情实感是必须和最重要的。我始终无法认同的是把写作当作一场纯粹的脑力游戏,钻到形式和技巧里,像工匠对待自己的手艺一样对待写作。我去年没读什么书之前就这样认为;我今年读了不少书,至今仍这样认为。


PS1:本来只是想把平时在小说版回帖时表达过的观点总结一下,针对那些形式化表达和空洞内容的作品提出意见,但由于唠叨写成了这么长,内容也庞杂了,索性去掉了针对性;

PS2:对卡佛的引用出自他的两篇谈写作的文章《火》和《谈写作》,豆瓣卡佛讨论组里能找到原文;

PS3:写完发觉,这差不多是一年来我通过阅读和写作小说,还有和论坛里的朋友交流后,总结出的对小说写作的主要理解了。但限于水平必然偏颇错谬甚多。贴在黑蓝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无疑会暴露自己的浅陋。但我想,如果不贴的话,自己并不会真的变得更高明。而贴出来了,尽管被人指出其中的错陋会让我脸红耳赤,但也只有这样不断丢脸才能不断接近真知灼见吧。作为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我想,很多年后我再读回这篇东西,会在更高的视野处宽容今天的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48

主题

5

好友

7777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10-9-21 11:52:30 |只看该作者
很真诚,忽然感觉到这种真诚,也是需要一点点去发掘,并且要有持续的意志力才能坚持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10-9-21 12:11:03 |只看该作者
这个文章应该是表达了“理解”对一个作者的重要
嗯 其实它对普通人也很重要啊 一花一世界。。。
但 不是论证“小说是理解的艺术”——至于小说是XX的艺术 是没什么重要的事儿呢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6

好友

8920

积分

中级会员

表象

Rank: 6Rank: 6

4#
发表于 2010-9-21 17:14:27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了库切的《小说在非洲》,他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一次演讲,很巧妙的把两种相悖的观点在一次演讲中达成调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流浪汉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0-9-21 22:35:24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的意见!

陈鱼说得对,确实是那样,真惭愧……我会强调这样的观点,原本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以语言特点或叙事风格等表达方式方法为本,削足适履地拼凑作品内容去进行写作,取了别人的形式,但作品却空洞无物,最起码,没有个人性的表达,彻底成为为写作而写作。当然我把实际的情况绝对化了。而我想肯定的写作观点是“有感而发”,先“有感”,再“抒发”。“抒发”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是针对“有感”的形式和内容的。一方为一方服务,有主次之别。只有符合此前提,对别人的学习和借鉴才有意义,不能本末倒置。但后来我去掉了文章里的针对性内容,变成提倡和肯定一种观点,而不是反对另一种观点……结果就像现在这样,无缘无故地绝对化了“理解”对写作的意义,甚至上升到“小说是理解的艺术”,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其实在某些情况下,写作者的理解和表达也可能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是相互影响的。但因为这些并不是我立论的针对面,所以我提都没提。我这样粗率地表达观点也应该斟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28

好友

6165

积分

职业侠客

老兔

Rank: 5Rank: 5

黑蓝富豪

6#
发表于 2010-9-21 23:21:22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理解层面,也就是作者的智力、观念等只是读者方便对其作品判断的手段。而艺术家本人不见得一定有脑,大多数智力很高,有少数可能只需要天赋就可以了。优秀作家里不乏傻人,有一篇文章忘了谁写的,就回顾了雨果一生言行,称其为一个无脑的天才。至少说明了这是一个可行的模式。
一个傻子靠巨量随机随机出了一个优秀的短篇小说,优秀的鉴赏者不必借助其他手段,就可以称其为优秀作品。但傻子的信息量太大,这个优秀短篇被发现的概率很小,所以从作者认识作品仍然可取。
对于同样的作品,无论模仿如何,真正有眼光的判断只取决于最后的孤立呈现的形式。
而再说到才华,天才往往有一种,,,,直觉(很难通过训练获取的),,,,有时可能大于智性(容易学习的思想,逻辑,,)的理解。常人难以达到。
有些类似在科学上,一个优美的,凭直觉提出的假说,往往最后证明为正确(至少“比较正确”,“暂时正确”)
放心吧我不会猥亵你的,我只是想和你交个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8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